勸修念佛法門
關燈
小
中
大
見。
夫人懇切悲哀,禮佛發願,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願生清淨佛國。
我佛即以神力,普現十方清淨佛國,令其揀擇,願生何國。
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願生彼國。
佛即為說十六妙觀,依法界心,觀法界境,以為求生之要。
然觀法幽微,修頗不易。
先觀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
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
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像念佛。
即靜坐觀佛形像。
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
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
觀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莊嚴。
四、持名念佛。
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号之法。
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貴在一心。
口念心念,心口如一。
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
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
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
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
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
此方衆生發心念佛之時,西方蓮蕊當即标名。
勤惰才分,榮枯立見。
還有勝劣分明之妙,功行淺深,品分高下,無量往生,不相錯謬。
命終往生,即生此華。
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
古雲:‘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并沒有甚麼奧妙。
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
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
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
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舍此取彼?餘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禅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禅淨同功。
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緻。
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
今對密教,亦極信仰。
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
我佛觀衆生之機,應得顯益者,為說顯教。
應得密益者,為說密教。
顯密雖殊,同為對機應病之法藥。
故對顯密,同一信仰。
餘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
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
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
又雲:‘食衆生之肉,即是度彼衆生。
’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我隻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
若雲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衆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
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
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種妄言惑衆,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
自作教他,疑誤衆生,定招惡報。
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
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此為餘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雲:‘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又雲:‘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刹,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佛言如是,謹當遵從,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
豈不聞古詩雲:‘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将刀割自身?’又詩雲:‘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
餘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衆生來世債。
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被人吃的。
此是邪解,最能誤人,令人造罪。
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并非指畜類。
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
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
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
古雲:‘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衆生不殺生。
’若人欲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
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
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号,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楞嚴經》雲:‘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
佛知衆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
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嗔癡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
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亦複如是。
佛教衆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随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
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号如馬缰。
念佛者如禦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缰在手,即把勒回。
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
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衆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
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
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
口業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
意業不想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
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
‘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
既得一心,自然不亂。
果能不亂,才是一心。
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衆生之心,多随境轉。
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别,起滅不停,紛亂無緒。
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
耳根聞聲,無論是贊是謗,則被聲動。
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
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
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
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
如果專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于佛,佛不離心。
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
所謂百花叢裡過,葉葉不沾裳。
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
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
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于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
念佛亦複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别不生。
如古德雲:‘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
‘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雲:‘空閑寂寞,而一其心。
在衆煩惱,而一其心。
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于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世尊親見此理,欲令衆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衆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曆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緻本有佛慧,不得現前。
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隐沒。
衆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
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
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
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
行住坐卧,不離一句佛号,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
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
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
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
能于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别,皆悉了知。
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
有情衆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隻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雲:‘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
今略舉十種人正好念佛,請各三思,趕快發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
既已削發為僧,發心修道,割恩斷愛,背井離鄉,住清淨之伽藍,受現成之供養,無憂無慮,不羁不絆,正好發心念佛,求出生死。
念佛之時,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輪回,依業受報,無有了期。
必須精專懇切念去,萬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攝矣。
今舉一例,昔有國王,見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稱)清閑,一日謂一念佛僧曰:‘朕見婆羅門(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
比丘但念佛名,相去遠矣。
’僧對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
僧人雖清閑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
六根終日對境,而六根都攝,眼根不見色,耳根不聞聲,乃至意根不緣法塵之境。
’王聞不信。
僧知其意,即啟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驗之。
請王明日,派宮娥彩女兩班,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
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執持。
告言:‘汝罪應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處傾出,立即斬首。
若行竟,油不傾出,賜汝無罪還鄉。
’’囚犯聞已,心思今日是個生死關頭,乃一心專注所執之油,不敢絲毫疏忽。
四街行竟,油不傾出。
歸至王所,乃赦其罪。
僧請王問囚犯曰:‘汝于東街見何物最為美觀?’答曰:‘不見。
’又問:‘西街聞何聲最為好聽?’答曰:‘不聞。
’王斥曰:‘亂道。
東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豈得不見不聞?’答曰:‘大王,我一心顧著這罐油,哪裡還有心去看去聽,是以不見不聞。
’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脫生死,六根都攝,不見不聞,斯言誠不謬也。
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
托生人世,秉質女流,不出戶庭,執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勞神役,故正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又女人月經不淨,生育痛苦,多有厭惡女身,欲為男子者。
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轉女成男,誠非易事,須經幾世修行。
若肯專心念佛,則臨命終時,娑婆業卸,淨土緣深,蓮華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轉男身,而且壽命無量,得與觀音、勢至把手共行。
女界之人,既有這個微妙法門,可以滿汝願望,望大家趕緊念佛。
三、聰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
每見聰明,恒多自誤。
隻因好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
費盡心機,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若肯以聰明用之于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
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
專心緻力念去,即事念而達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豈不快哉! 四、愚癡人正好念佛。
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
愚癡之人,隻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
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難一心。
而愚癡之人,則事少身閑,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
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癡。
隻要直心道場,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功。
古詩雲:‘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
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
’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五、富貴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
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
古雲:‘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登不退地,享無為樂。
西方邊地,猶勝天宮。
娑婆福樂,何足與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六、貧賤人正好念佛。
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
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報。
既無田園産業,又無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飽受衆苦,正好念佛,求生淨土。
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
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歲月無多。
如魚少水,斯有何樂。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善導和尚偈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竹名,取搖動貌)。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老年人,請三複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
總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
當知:‘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
莫道修行尚早,務宜預布津梁。
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當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雲:‘積谷防饑,生子養老。
’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宗祧有賴。
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
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産,也能白手成家。
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财,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
好把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擡貴手。
十、無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撐持門戶。
既然無子,清閑絕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趣菩提,為大悲父。
則盡大地衆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
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攝群機也。
念佛可度衆生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
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
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
舍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
而菩薩發心廣大,舍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
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舍見泯,方合大乘之道。
大小比較,何啻滄海蹄涔。
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
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衆生,隻恐于他無益,于己有損。
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
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
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複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發心則易,不退為難。
經中有雲:‘魚子、庵羅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
’舍利弗過去劫中,曾發大心,欲修菩薩利他之行。
是時天人知而試之,化一婆羅門,從途中号泣而來。
菩薩問曰:‘為何悲傷?’答曰:‘吾母有病。
’乃告雲:‘母病則請醫診治,何須大哭?’答曰:‘醫已請,藥不可得。
’又
夫人懇切悲哀,禮佛發願,來生不願生此濁惡世界,願生清淨佛國。
我佛即以神力,普現十方清淨佛國,令其揀擇,願生何國。
夫人乃揀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願生彼國。
佛即為說十六妙觀,依法界心,觀法界境,以為求生之要。
然觀法幽微,修頗不易。
先觀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
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
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像念佛。
即靜坐觀佛形像。
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
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
觀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莊嚴。
四、持名念佛。
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号之法。
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貴在一心。
口念心念,心口如一。
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
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
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
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
這個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
此方衆生發心念佛之時,西方蓮蕊當即标名。
勤惰才分,榮枯立見。
還有勝劣分明之妙,功行淺深,品分高下,無量往生,不相錯謬。
命終往生,即生此華。
此華乃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
古雲:‘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并沒有甚麼奧妙。
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
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
是以近來多有向修淨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
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途同歸,何必舍此取彼?餘生平本無門戶之見,初學禅宗,後則兼修淨土,深知禅淨同功。
先學天台,後學賢首,乃知台賢一緻。
始學性宗,繼學相宗,了知性相不二。
今對密教,亦極信仰。
固知顯教是佛所說,密教亦佛所說。
我佛觀衆生之機,應得顯益者,為說顯教。
應得密益者,為說密教。
顯密雖殊,同為對機應病之法藥。
故對顯密,同一信仰。
餘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
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
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
又雲:‘食衆生之肉,即是度彼衆生。
’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我隻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
若雲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衆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
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
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種妄言惑衆,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
自作教他,疑誤衆生,定招惡報。
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
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此為餘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雲:‘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又雲:‘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刹,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佛言如是,謹當遵從,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
豈不聞古詩雲:‘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将刀割自身?’又詩雲:‘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
餘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衆生來世債。
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被人吃的。
此是邪解,最能誤人,令人造罪。
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并非指畜類。
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
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
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
古雲:‘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衆生不殺生。
’若人欲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
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
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号,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楞嚴經》雲:‘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
佛知衆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
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嗔癡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
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緣,亦複如是。
佛教衆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随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
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号如馬缰。
念佛者如禦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缰在手,即把勒回。
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
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衆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
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
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
口業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
意業不想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
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
‘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
既得一心,自然不亂。
果能不亂,才是一心。
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衆生之心,多随境轉。
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别,起滅不停,紛亂無緒。
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
耳根聞聲,無論是贊是謗,則被聲動。
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
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
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
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
如果專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于佛,佛不離心。
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
所謂百花叢裡過,葉葉不沾裳。
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
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
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于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
念佛亦複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别不生。
如古德雲:‘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
‘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雲:‘空閑寂寞,而一其心。
在衆煩惱,而一其心。
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于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世尊親見此理,欲令衆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衆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曆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緻本有佛慧,不得現前。
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隐沒。
衆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
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
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
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
行住坐卧,不離一句佛号,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
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
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
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
能于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别,皆悉了知。
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
有情衆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隻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雲:‘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
今略舉十種人正好念佛,請各三思,趕快發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
既已削發為僧,發心修道,割恩斷愛,背井離鄉,住清淨之伽藍,受現成之供養,無憂無慮,不羁不絆,正好發心念佛,求出生死。
念佛之時,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輪回,依業受報,無有了期。
必須精專懇切念去,萬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攝矣。
今舉一例,昔有國王,見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稱)清閑,一日謂一念佛僧曰:‘朕見婆羅門(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
比丘但念佛名,相去遠矣。
’僧對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
僧人雖清閑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
六根終日對境,而六根都攝,眼根不見色,耳根不聞聲,乃至意根不緣法塵之境。
’王聞不信。
僧知其意,即啟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驗之。
請王明日,派宮娥彩女兩班,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
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執持。
告言:‘汝罪應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處傾出,立即斬首。
若行竟,油不傾出,賜汝無罪還鄉。
’’囚犯聞已,心思今日是個生死關頭,乃一心專注所執之油,不敢絲毫疏忽。
四街行竟,油不傾出。
歸至王所,乃赦其罪。
僧請王問囚犯曰:‘汝于東街見何物最為美觀?’答曰:‘不見。
’又問:‘西街聞何聲最為好聽?’答曰:‘不聞。
’王斥曰:‘亂道。
東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豈得不見不聞?’答曰:‘大王,我一心顧著這罐油,哪裡還有心去看去聽,是以不見不聞。
’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脫生死,六根都攝,不見不聞,斯言誠不謬也。
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
托生人世,秉質女流,不出戶庭,執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勞神役,故正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又女人月經不淨,生育痛苦,多有厭惡女身,欲為男子者。
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轉女成男,誠非易事,須經幾世修行。
若肯專心念佛,則臨命終時,娑婆業卸,淨土緣深,蓮華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轉男身,而且壽命無量,得與觀音、勢至把手共行。
女界之人,既有這個微妙法門,可以滿汝願望,望大家趕緊念佛。
三、聰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
每見聰明,恒多自誤。
隻因好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
費盡心機,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若肯以聰明用之于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
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
專心緻力念去,即事念而達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豈不快哉! 四、愚癡人正好念佛。
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
愚癡之人,隻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
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難一心。
而愚癡之人,則事少身閑,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
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癡。
隻要直心道場,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功。
古詩雲:‘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
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
’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五、富貴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
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
古雲:‘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登不退地,享無為樂。
西方邊地,猶勝天宮。
娑婆福樂,何足與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六、貧賤人正好念佛。
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
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報。
既無田園産業,又無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飽受衆苦,正好念佛,求生淨土。
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
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歲月無多。
如魚少水,斯有何樂。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善導和尚偈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竹名,取搖動貌)。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老年人,請三複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
總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
當知:‘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
莫道修行尚早,務宜預布津梁。
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當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雲:‘積谷防饑,生子養老。
’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宗祧有賴。
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
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産,也能白手成家。
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财,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
好把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擡貴手。
十、無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撐持門戶。
既然無子,清閑絕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趣菩提,為大悲父。
則盡大地衆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
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攝群機也。
念佛可度衆生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
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
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
舍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
而菩薩發心廣大,舍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
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舍見泯,方合大乘之道。
大小比較,何啻滄海蹄涔。
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
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衆生,隻恐于他無益,于己有損。
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
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
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複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發心則易,不退為難。
經中有雲:‘魚子、庵羅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
’舍利弗過去劫中,曾發大心,欲修菩薩利他之行。
是時天人知而試之,化一婆羅門,從途中号泣而來。
菩薩問曰:‘為何悲傷?’答曰:‘吾母有病。
’乃告雲:‘母病則請醫診治,何須大哭?’答曰:‘醫已請,藥不可得。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