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關燈
此例知,一切諸病,無非是苦。

    三國張飛,性情剛勇,對諸葛武侯曰:‘我誰人都不怕。

    ’于是武侯掌中書一‘病’字,與他一看,問曰:‘這個汝怕不怕?’張飛大聲疾呼曰:‘嗳吓可怕!’足見病苦臨身,即英雄力士,亦複無可奈何。

    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為病苦所惱。

    如是則臨欲命終,百苦交煎之時,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

    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人身有生,則必有死。

    生時假借四大以為身,死時則四大分離,喻如生牛剝皮,痛苦萬狀。

    皮肉筋骨,為地大。

    津液精血,為水大。

    周身暖觸,為火大。

    鼻息出入,手足運轉,為風大。

    死時風大先離,故鼻息斷絕,手足不動。

    次火大離時,身發冷觸。

    三水大離時,屍水流溢,隻剩皮包骨頭之地大,諺雲‘白骨山頭化土泥’是也。

    死之一事,為世人所必經之事,無一人可以幸免。

    吾人未至死時,當善觀察,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

    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

    我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也要輪到我。

    古人雲:‘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

    死去不如豬狗相,即今便作死屍看。

    ’豬狗死時,其肉尚有人要買。

    人若死時,誰人肯要? 五、愛别離苦。

    愛即恩愛。

    世間恩愛,莫過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最難舍離,總望常相聚會,舉家歡樂。

    倘若别離,則心如刀割,即所謂:‘千種情懷千種恨,一分恩愛一分憂。

    ’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屬無常,有合則必有離,何須痛苦。

    古雲:‘父母恩深終有别,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 六、冤憎會苦。

    冤即冤家,憎乃憎嫌。

    此皆宿業所感,重者結冤構仇,輕者厭憎嫉視。

    冤憎之人,若能遠離,其苦自無。

    哪知業力使然,欲離偏合,或為父子,或為兄弟,或為夫婦,或為朋友。

    冤則索命讨債,憎則刺激精神,因緣聚會,無法脫離,亦如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羅狀元詩雲:‘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 七、求不得苦。

    世間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則必有求。

    所求順遂,自必稱心,喜形于色。

    若求不得,竟生懊惱,日坐愁城。

    此等都是癡迷不覺。

    當知得失有定,貧富在天。

    豈不聞:‘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頭。

    粗茶淡飯随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 八、五陰熾盛苦。

    五陰,乃色、受、想、行、識。

    五種煩惱之火,焚燒衆生之心。

    煩惱若重,如火熾盛之貌。

    或依内根外塵,所起煩惱,屬色陰。

    或依五識,領納五塵,所起煩惱,屬受陰。

    或依意識,想念法塵,所起煩惱,屬想陰。

    或依七識,恒審思量,所起煩惱,屬行陰。

    或依八識,微細流注,所起煩惱,屬識陰。

    前七種苦是别,别指一種而言。

    此一種苦是總,總括諸苦而說。

    真是世事萬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彌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說。

    無論智、愚、賢、不肖,皆不能免。

    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若發願修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彌陀淨土,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

    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

    并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

    ‘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永嘉禅師雲:‘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當知求生淨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緻。

    省庵大師雲:‘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号。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号,勝于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應當願生淨土,如《彌陀經》佛勸發願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煩惱之為害甚大,自有根本煩惱,發生枝末煩惱,本末重重,頭數無量。

    世人多将‘煩惱’二字錯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煩惱。

    不知‘煩惱’二字,乃粗細迷惑心之總名。

    如貪心、嗔心、癡心、疑心、慢心、邪見心,是六種根本煩惱,能生一切枝葉煩惱。

    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亂心、無慚心、無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煩惱,共有八萬四千之多。

    以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衆生真性,故名為‘煩惱’。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

    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

    一切衆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

    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

    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

    煩惱是衆生内心之病。

    或外身有病,可請中西醫士,用各種藥品療治,而得痊愈。

    唯此煩惱心病,中西醫士,皆束手無策;一切藥品,皆不生效力。

    隻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煩惱雖多,總分不出二種:一為我執煩惱,二為法執煩惱。

    三界之内,六道衆生,二執煩惱全具。

     何謂我執煩惱?即一切衆生,都執此身,以為實我。

    不知諸法本來無我,這個身心,乃是五陰積聚所成,安有實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無我。

    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色法,和合而有。

    皮肉筋骨,歸地大。

    痰淚精血,歸水大。

    周身暖熱,歸火大。

    鼻息出入,一切動轉,歸風大。

    四大曆曆可指,外身除卻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無我。

    内心屬受、想、行、識四陰。

    四陰,不出八個識。

    前五識,領受五塵外境,是受陰。

    第六識,想像法塵内境,是想陰。

    第七識,念念遷流,是行陰。

    第八識,執持壽命,是識陰。

    八識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識,何者是我? 此中四陰之解,乃指八識,而與諸家不同。

    諸家以受、想、行三陰,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識陰總指八個識。

    餘意心法共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獨取三心所,而配三陰?故不循舊解。

    今乃以受陰指前五識,因其受力偏強故。

    想陰指第六識,因其想力最勝故。

    行陰指第七識,因其恒審思量故。

    識陰獨指第八識,因其執持壽命故。

    四陰分指八個識,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

    受、想、思三心所,亦複不遺。

     今于現在身心之中,仔細推求,皆無有我。

    又複推求過去,而當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處?又複推求未來,眼光落地,命終之後,若是有我,我作何相?過、現、未來,三際求我,無我可得。

    衆生不了無我之理,迷執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執煩惱,能障我空真理,此屬内心第一種大病。

     何謂法執煩惱?即一切衆生,都執世間所有諸法,以為實法。

    不知諸法本來不實,如空中華,如夢中境,無體可得。

    須知空本無華,病眼妄見;夢中之境,睡者妄現,何嘗是真實?世間所有諸法,亦複如是。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衆生迷執諸相,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煩惱,能障法空真理,此屬内心第二種大病。

     衆生所執我、法二種煩惱,都由虛妄想念,分别而生。

    若無方便對治之法,則二執畢竟無由斷除。

    故我釋迦如來,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教人稱念彌陀名号,以一念而除衆念。

    妄念既除,煩惱自斷。

    一句佛号,如金剛王寶劍。

    煩惱妄念,喻如劫賊。

    賊若來時,寶劍即舉,賊當自退。

    念佛之法,亦複如是。

    貪心煩惱起時,即一心念佛,而貪心自息。

    嗔心、癡心等起時,悉皆如是。

    專念彌陀,一心不亂,則一切煩惱,自可斷除盡淨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門,都說稱念一句佛名,有何用處?不知一句彌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如阿伽陀藥,能醫衆病。

    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愈衆病。

    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餘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

    四步一聲佛号,四步一聲佛号,循環往複。

    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号,曆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号,一筆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

    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

    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

    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

    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 答曰:貪之名雖同,而貪之實不同。

    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此貪即是生死本。

    今念佛貪求淨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此貪乃為解脫法。

    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機之教。

    觀見衆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念念不舍,以苦為樂。

    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淨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乃為真樂。

     佛以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投合衆生厭苦貪樂之心理,乃是以貪止貪之方法。

    以貪求極樂之一貪,而除貪求塵勞之諸貪。

    若無此貪,則諸貪無由頓除。

    譬如止靜之聲,若無此聲,不能遏止諸聲。

    例如衆人之中,喧嘩混雜。

    一人高聲喊雲:‘大家不要說話!’其聲一出,衆聲自止。

    今貪求極樂之貪,亦複如是,不獨無損,而且大益。

    餘平日,或見清淨園林樓閣,心生愛慕,即轉念西方,行樹羅網,七寶樓閣,勝妙多矣,不必貪此,趕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國。

    或聞可愛之聲,即念西方,寶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或嗅諸香,即念西方,寶蓮行樹,香風時來,六時無間。

    或見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

    故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諸境,因羨慕西方極樂勝境,而貪心漸息。

     今細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衆苦,實屬可厭,無一可貪。

    即以修行論之,娑婆難修,極樂易進。

    以兩土苦樂對比,乃略舉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則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難聞佛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有永離惡道,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此土有世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補處,速證菩提之樂。

     以此而觀,貪求念佛往生,此貪為大貪。

    即此一貪,可斷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之心病。

    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

    雖同是貪心,實未可以一概論也。

    餘曾有勸修淨土一偈雲:‘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

    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間大苦,莫甚于生死。

    有生則有身,有身則衆苦所集。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吾若無身,夫複何患?’佛雲:‘身為衆苦之本。

    ’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

    無量劫來,舍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

    輪回六道,易報改形,頭出頭沒,無由了脫。

    今得人身,須當猛省,切莫因循錯過,辜負此生。

    古德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須假修行。

    六道之中,餘道難修。

    一、天道。

    天中著樂,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殊勝,被境所迷,不思修行。

    如世間富貴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聞。

    二、阿修羅道。

    修羅嗔心方熾,多好鬥诤,不肯修行。

    三、地獄道。

    地獄依業受罪,神識昏迷,不能修行。

    四、餓鬼道。

    餓鬼饑火交燃,呼号求食,不得修行。

    五、畜生道。

    畜生愚癡成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

    裴相國雲:‘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負所生,生死何時得了? 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約外身說,指身形有長短大小,分劑段落,而受生死。

    二變易生死,約内心說,指心念有生住異滅,遷變移易,亦屬生死。

    三界之内,六道衆生,具足二種生死。

    界外三乘聖人,無有分段生死,但受變易生死。

    若二種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

    當知生死,是由煩惱所造成的,佛則轉煩惱為菩提,了生死證涅槃,故不受生死。

     三界内之衆生,欲求了脫生死,豎出三界則難,橫超三界則易。

    何謂豎出三界則難?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

    先修色界初禅離生喜樂定,二禅定生喜樂定,三禅離喜妙樂定,四禅舍念清淨定。

    再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此八是世間有漏禅定,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則不能了脫三界生死,後一是無漏禅定。

    此九定順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

    中間經曆無量時劫,九定完成,方能豎出三界,得阿羅漢果。

    若但得前八種定,未進第九定,終不能了脫生死。

    如郁頭藍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報享盡,還堕飛狸之身。

    故謂豎出三界則難也。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即是念佛法門,往生極樂。

    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刹種。

    此刹種共有二十層,娑婆、極樂同居第十三層。

    《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平橫而過。

    娑婆衆生,念佛功成,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疾出生死。

    便得圓證三不退,壽命同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譯‘無數劫’),蓮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輪回。

    除乘願再來,入世利生,則各随本願,非随業而受生也。

    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辦,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

     豎出三界,如蟻子上于高山。

    橫超三界,如風帆行于順水。

    又譬如毛筍内生一蟲,筍長成竹,蟲在竹中,欲求出離。

    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複有一節。

    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

    此喻衆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

    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

    此喻衆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也。

    其難其易,不啻天淵。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

    果然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

    則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栖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倘若信、願、行三資糧,雖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則臨終時,還須道友助念,幫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

    最怕臨終之時,以種種事緣,擾亂其心,打失正念,有礙往生。

    凡為道友、徒眷、家屬,當明此理,助念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願往生。

    最好将家務,以及身後各項,預早安排,交付清楚。

    或立遺囑,以免臨命終時,有所挂礙。

    并須嚴囑家庭眷屬,臨終之時,一齊助念,不得提起家務,種種情緣,牽絆之事,切忌啼哭,擾亂其心。

    臨命終時,一念若差,則不能往生,關系重大,請勿忽視。

    深望為眷屬者,當以助道為孝,勿以情愛,而誤往生大事也。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

    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挂,一心專念彌陀聖号,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台。

    正念昭彰,往生可必。

    一刹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具足三學第九 念佛有四種:一、實相念佛。

    依實相理,念法身佛。

    法身清淨,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實無有相可得。

    本無能念之心相,亦無所念之佛相,能所雙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

    若念實相佛,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一心不亂,湛然常住,是為理念。

    雲栖雲:‘念空真念,生入無生。

    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

    心佛衆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

    ’古德雲:‘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觀想念佛。

    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因韋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阇世,随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奪父王位,囚閉其父頻婆娑羅王,于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見,欲令餓斃。

    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漿,與王飲食,遂得不死。

    至三七日,阿阇世王問守者:‘老王猶存否?’答曰:‘尚在。

    ’即問:‘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唯有夫人入宮,及沙門目連、富樓那二人,常飛空而來,為王說法,故無法禁止。

    ’阿阇世王,聞言大怒,于是提劍欲殺其母。

    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聽,遂拂袖而去。

    于是世王驚懼,不敢殺母,乃将母閉于幽暗宮中,不令得出。

    韋提希悲泣雨淚,遙向耆阇崛山,頂禮釋迦世尊。

    佛即現身,令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