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關燈
刹。

    ’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并行于世。

    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雲:‘聰明多被聰明誤。

    ’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

    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贻誤衆生。

    諸佛說法,無非普度衆生。

    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鹹超,正是普度衆生之法,豈有隻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

    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裡去念,要在佛堂裡面念;俗家别處,則不可念。

    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

    當知念佛,則行住坐卧,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

    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

    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

    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詩雲:‘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随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随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

    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裡産金身。

    ’‘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

    毫相分明随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卧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風秋萬裡,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

    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

    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

    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

    果能于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

    此亦是誤人之言。

    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

    發心念佛,愈早愈好。

    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雲:‘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請味斯言,自當猛省。

    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餘有勸修詩句雲:‘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

    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 有說念佛是閑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

    豈不聞白樂天居士雲:‘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

    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辍。

    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号,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

    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舍念佛而煉丹藥。

    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于虛空中,光明照耀。

    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

    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

    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

    乃焚仙經,同修淨土。

    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

    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閑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帶業往生。

    一切衆生,依惑造業,随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

    《地藏經》雲:‘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是故衆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

    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父子至親,歧路各别,縱然相遇,無肯代受。

    ’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

    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

    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

    于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

    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觌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

    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

    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

    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

    于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

    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

    ’又告曰:‘我即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

    ’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

    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

    ’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複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

    ‘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

    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

    ’托畢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後。

    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

    前頭之柴,忽落墜地。

    後頭之柴,亦即墜下。

    其扁挑向後敲過,适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

    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

    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

    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

    其僧靈魂複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

    以此驗知,業系難逃。

    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

    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

    自古及今,人多懷疑。

    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雲:‘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

    ’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

    ’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

    ’當知衆生有業,必緻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

    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

    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

    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

    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

    一日病笃,将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

    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

    喚妻請僧救度,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

    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

    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号,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随我稱念。

    ’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

    善和一手執香,随僧稱念。

    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

    ’僧勸再念,求生西方。

    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

    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

    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

    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于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

    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

    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确有善根。

    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

    唯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于後。

    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

    古語雲:‘臨崖勒馬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徑登不退。

    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雲:‘餘門修行,迂僻難成。

    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娑婆衆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

    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

    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

    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

    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

    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

    或因内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

    古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此皆退堕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

    一堕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餘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

    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禅師後身,才華隽秀,身入宦途。

    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

    因與佛印禅師為方外交,禅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

    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

    夜間禅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

    再取一茶铛,盛滿铛水,囑置爐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

    其妾不解何意,禅師則宴坐安然。

    茶铛煎久,其水既幹,‘爆’的一聲破壞了。

    禅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寝。

    ’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禅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

    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緻喪生。

    如爐上之铛,水幹必裂。

    但欲習非禅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

    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衆生。

    如空中毛,随風而轉。

    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

    方登初住,得位不退。

    至十行,得行不退。

    登初地,證念不退。

    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

    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

    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譯‘不退轉地’)。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

    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墜二乘地。

    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

    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

    即初生彼國,下品衆生,莫不皆然。

    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

    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一切衆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曆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

    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

    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

    經雲:‘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何以念一聲佛号,能滅多劫重罪?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

    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

    念佛滅罪,亦複如是。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

    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

    經雲:‘多障衆生念佛觀。

    ’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晉朝奉旨汰僧,帝慕廬山遠公之德,敕令廬山不在淘汰之列。

    時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則跛腳,此皆業障深重之報。

    恐受淘汰,逃入廬山,哀求遠公收錄,依教修持,以終暮年。

    遠公令發宏願,修持念佛法門,以消業障。

    瞎眼僧發願:‘來生為大知識,宏揚淨宗。

    ’跛足僧發願:‘來生身為國王,興隆三寶。

    ’此二僧唯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業障,轉生各滿所願。

    瞎眼僧轉身為永明延壽大師,乃一代高僧,以萬善莊嚴淨土。

    跛足僧轉身為高麗國王,一生深信佛法,護持三寶,後至中國護永明大師之法,于淨土法門盛極一時也。

     又昔有屠夫,殺豬為業。

    其妻修持念佛法門,常勸其夫,殺生業重,定招惡報,當念彌陀名号,消除業障。

    夫初不信,後經屢勸始從。

    因其根機淺薄,旋念旋忘。

    其妻聰利善巧,設一方便,于各門上裝一鈴子。

    勸夫一聞鈴聲,則念佛一聲,每日如是,聞鈴即紀念佛。

    迨數年後,其夫病故,魂至閻羅王所,依業判罪,罰為畜生,償還命債,饬鬼卒驅入豬胎。

    鬼卒持叉驅逐,叉上銅圈震響,猶如鈴聲。

    屠夫一聞,遂即念佛一聲,是時有化蓮華,托住其叉,不觸其身。

    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時往生淨土。

    此即念佛能消業障也。

     業障,乃三障之一。

    依惑障而造業障,由業障而受報障。

    你我各各輪回六道,具足三障。

    若得宿業消除,新業不作,則果報自可不受。

    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來之法。

    于一句彌陀名号,專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著佛号,時時佛光照觸行人,心光與佛光交映,心力與佛力難思,即此可消業障,如日光能破長夜重昏,風力能掃彌天宿霧。

     世有發心修行之人,不信淨土法門,不肯念佛,縱得五種神通,尚難消除業障。

    昔有兄弟四人,同修異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見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聞世界諸聲;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諸事;五、神足通,能于他方往還,自在無礙。

    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時,無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時而死。

    乃謂諸弟曰:‘你們知明日有何事否?’諸弟俱答曰:‘明日午時,我四人無常到了。

    ’‘無常’者,無能常住,死之别名。

    兄曰:‘當用何法以避之?’諸弟曰:‘宜用神通之力,設法躲避,則彼無常鬼卒(為索命陰差别名),自然莫奈我何。

    ’四人商議既定,大兄曰:‘我乘神力升于虛空。

    ’二曰:‘我以神力潛于大海。

    ’三曰:‘我用神力入于山谷。

    ’四曰:‘我以神力藏于市中。

    ’次日各運神力以避死厄,誰知業障未消,屆時四人神力俱失。

    升空者,則墜地而死。

    潛海者,為大魚吞食。

    入山者,被餓虎所啖。

    藏市者,則因衆人擁擠跌地,被踏身死。

    四人無一幸免。

    如憨山大師所雲:‘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奉勸諸人,不必貪求神通。

    隻要老實念佛,願生淨土,自可消除業障,臨終化佛來迎,永免無常之苦,而證真常之樂,豈不善哉! 業之為力甚大,世間衆生,皆是随業所轉,唯有念佛,可消業障。

    即八哥之鳥,念佛亦得帶業往生。

    昔人養一八哥,能學人言。

    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聲,八哥即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僧再念,八哥亦念。

    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

    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

    僧實奇之,遂與開導有念念佛,及與無念念佛,二種工夫。

    八哥似有領會。

    一日僧見其将死,遂與助念。

    迨氣盡,立亡籠内。

    後僧為埋葬地中,數日地上生一蓮花。

    僧即挖土,以究蓮自何生。

    乃見此蓮,生自八哥之舌。

    後人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随僧語念阿彌。

    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當知八哥乃飛禽之屬,因學僧語,念佛尚能往生。

    舌出蓮華,足為明證。

    而我等人倫,是為萬物之靈,若不發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負己靈。

    故羅狀元雲:‘世上萬般渾是夢,無如亟早念彌陀。

    ’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

    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則答之曰:‘為修來世。

    ’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

    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衆生,備受衆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

    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

    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

    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财、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古德雲:‘隻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 又經雲:‘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五欲不除,塵不可出。

    ’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

    哪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

    隻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堕苦趣。

    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

    獅子峰雲:‘個個戀色貪财,盡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

    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

    今按人中略說八苦,舉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

    世人都是随業受報,依前生之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和合,中陰身方得投胎。

    初見父母交媾,忽動欲念,由是流愛為種,納想成胎。

    處在母身,生髒之下,熟髒之上,中為胞胎。

    母吃熱時,熱深難忍,幾如镬湯地獄。

    母吃冷時,冷觸壓迫,無異寒冰地獄。

    幽囚十月,臭穢雜處,是名胎獄。

    又當出胎之時,胎衣脫下,便受風刀割身之苦。

    故孩兒出世時,便就哇哇叫苦。

    凡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

    歲月遷流,形容變易。

    眼花耳聾,發白面皺。

    身枯齒落,力弱氣銷。

    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賴于人。

    楞嚴會上,佛問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王言:‘變化密移,我誠不覺。

    寒暑遷流,漸至如此。

    我念孩孺之時,膚腠潤澤。

    年至長成,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迫于衰耄。

    發白面皺,逮将不久。

    ’如此可見雖是國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

    古人雲:‘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鬓霜。

    ’ 三、病苦。

    人身四大不調,百種病生,世間少有一生無病之人。

    古德雲:‘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别人忙。

    ’姑勿論沉屙酷疾,即使齒痛頭暈,則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頓減。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