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關燈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雲:‘越三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

    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

    我佛釋迦牟尼,觀見衆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

    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

    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

    如寶藏埋于宅中,明珠系乎衣裡,不曾喪失。

    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衆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法華經》佛告舍利弗雲:‘舍利弗,雲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佛之知見,即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衆生之三德秘藏。

    諸佛悟之,而成等正覺。

    衆生迷之,則枉受輪回。

    當知迷悟雖殊,生佛本來平等。

    《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即指衆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别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

    根性,即是佛性。

    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實則六性唯是一性。

    如《楞嚴經》雲:‘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佛知真知,無所不知。

    佛見真見,無所不見。

    今在衆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為妄知妄見。

    誠如古德所雲:‘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

    是以佛為衆生,開之示之。

    欲令衆生,悟之入之。

    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

    衣裡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我釋迦世尊,開示衆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衆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念彌陀名号。

    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

    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

    觀察衆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

    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

    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三根普被,六趣鹹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雲:‘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于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種種莊嚴,發起衆生之信仰。

    次則普勸衆生,志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

    經雲:‘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後則極勸執持名号,一心不亂,而立念佛之淨行。

    經雲:‘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之文。

    我佛以信、願、行三者,以為往生淨土三種資糧。

    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

    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

    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于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

    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 (一)信釋迦如來,三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

    決定是對機之教,不會說錯的。

     (二)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莊嚴之所成就。

    決定有此極樂淨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

    曆代賢聖,宏揚淨土法門,為修行徑中捷徑。

    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

    古聖先賢,人人提倡。

    決定是真實之語,不是騙人的。

     (四)信娑婆濁惡,為衆生惡業之所招感。

    極樂清淨,為衆生淨業之所成就。

    念佛可以清淨身口意三業。

    淨業既成,淨土往生。

    決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虛诳的。

     果然具此四種信心,縱使有人說,更有法門,超過念佛,勸我信仰。

    我終不為所轉,仍是相信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願者,略分四種: (一)願不負己靈。

    己靈,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

    此性為天然之佛性,一切衆生,人人皆具。

    奈為煩惱所誤,結業所纏,輪回生死苦海之中。

    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聞彌陀名号、本願功德,深生信仰。

    自應發願,盡此報身,受持念佛法門,求脫生死,求生淨土,求成佛道,不緻辜負己靈也。

     (二)願離苦得樂。

    我等随業受報,生在娑婆五濁惡世,備嬰衆苦。

    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說不能盡。

    今以娑婆、極樂兩土對比,忻厭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

    五趣衆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經是苦,更加衆苦逼迫,故曰苦苦。

    二、壞苦。

    六欲天至三禅天,雖然受樂,樂不久長,終有敗壞,故曰壞苦。

    三、行苦。

    四禅天以上,雖然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未離生死。

    天報盡時,還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極樂衆生,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别離苦,六冤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而極樂衆生,有蓮華化生之樂,而無胎獄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變老苦。

    有自在安甯之樂,而無痛癢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離,數數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愛别離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冤憎會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求不得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苦。

     兩土穢淨、苦樂懸殊,故切願往生,離苦得樂也。

     (三)願速登不退。

    此土修行,難進而易退。

    都為環境惡劣,障道緣多,助道緣少。

    或始勤而終怠,或改途而易轍。

    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舍生易報,頓忘前修,不能繼續。

    來生作業,必當退堕。

    此土修行之難,如十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旋進旋退,如空中毛,随風而轉;修行信心,須經一萬劫,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

    而念佛法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譯雲‘不退地’)。

    ’故決定求生淨土,願登不退也。

     (四)願親見彌陀。

    因諸佛出世,難得值遇。

    譬如優昙華,時時乃一現耳。

    古人雲:‘佛在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

    翻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汝我生當末世,釋迦已過,彌勒未生,欲見佛身,親聞佛法,甚為難事。

    譬如孤兒,無怙無恃,殊可憐憫。

    既失乳養,又乏提攜,危殆孰甚!今極樂世界,彌陀慈尊,現在說法。

    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故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願見彌陀。

    縱然劫石可磨,而我此願不易。

    即使臨命終時,或帝釋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決定不去,何況餘趣。

    又不僅願生西方,還要願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如懷玉大師,精修淨業,一日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台來迎。

    玉心念,我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隻銀台,則不肯往。

    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

    玉由是益加精進,自知必得往生。

    二十一日後,再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彌陀手執金台重來接引。

    玉曰:‘吾願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

    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太守頌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

    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隻為挂金台。

    ’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是也。

     願之為力也,大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全由彌陀願力所成。

    倘念佛有信無願,則信為虛信,故次當發願。

    《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又普賢菩薩《發願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凡修持淨土者,其願不可不切也。

     三、實行者。

    行即執持名号,專修淨土之行。

    其行貴在真實,若雖有信願,而無實行,則極樂淨土仍不得生。

    如世間果種,雖信此種種之必能結果,亦願得果,倘不種植,不灌溉培養,其果終不可得。

    念佛,信、願、行三者,阙一不可,亦複如是。

    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

    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

    能所分明,心佛相應。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念茲在茲,無有間斷。

    行住坐卧,不離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

    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現,湛然不動。

    是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

    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

    聞說念佛法門,谛信不疑,願生極樂,專修淨業。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

    能所不立,心佛一如。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體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有無相泯,而歸實相。

    古德偈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

    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此皆不專修事相,而純修理觀。

    觀力成就,了知心佛雖有二名,心佛本來一體,親見自性彌陀,一心湛寂。

    是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資糧。

    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淨土,便超三界,便離生死。

    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為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别。

    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

    而念佛法門,能令衆生三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試驗之:有一衆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實行念佛。

    一心專念彌陀名号,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

    一句如是,句句如是。

    口念心念,心口如一。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

    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

    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

    口念佛号,不說閑言。

    古人雲:‘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

    ’聲聲不離佛号,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

    衆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

    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

    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淨,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

    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

    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為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

    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

    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

    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衆生耶? 佛觀衆生,妄念紛紛,無由止息。

    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号,是為以念止念之法。

    猶如醫師,以毒攻毒。

    又衆生之心如水,本來清淨,而起種種妄念。

    如以塵土灰沙,投于水中,清水竟然變成濁水。

    今欲澄濁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

    一句佛号如清水珠,衆生亂心如濁水。

    雲栖大師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号納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豈是騙人乎? 衆生每日二六時中,意識念念攀緣六塵境界,随塵取著,妄生貪求,造種種業。

    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劫不休。

    意識有二部分:一分名獨頭意識,内緣獨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塵,色、聲、香、味、觸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為他所緣。

    一分名同時意識,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識,俱時而起,緣外五塵境界。

    如眼根見色塵時,眼識即起,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色塵,吸取色塵境界,交與獨頭意識,計度分别,喻如攝影鏡相似。

    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對觸塵,身識起時,意識與他同時而起,同緣觸塵,亦複如是。

     意識念念分别六塵境界,起惑做業,即是生死根源。

    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門,念念專注彌陀聖号,自然不念六塵境界,不生分别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

    如眼見色時,但念阿彌陀佛,不念色塵好醜。

    諸根對境,悉皆如是。

    即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提,斯為第一。

    ’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無功。

    殊不知佛名具足萬德,持之可以攝心。

    修行之法,無過于斯。

    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豈可謂之無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發心出家,學習一偈。

    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不能成誦。

    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時,三摩頭,三誦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

    槃特久學不會,其兄周利,乃令還俗。

    槃特記力雖阙,道心頗堅,不肯還俗。

    佛愍其愚,教修數息觀。

    乃數鼻中出入氣息,從一數至十,至十為止,從一再數。

    數入不數出,數出不數入,不能出入雙數。

    槃特依教,安居修習,微細窮盡息相,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盡諸有漏,得阿羅漢果。

    鼻息當然不及佛名,數息尚能證果,何況念佛能使三業清淨,能脫六道輪回,豈可謂不是修行耶?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

    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

    《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

    然于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

    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

    隻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

    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

    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

    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

    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

    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

    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

    隻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衆生,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

    此即會二力于一時,收成功于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

    于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淨土,橫超三界苦海,托質九品蓮台,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

    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禅宗為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

    斯言亦複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

    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

    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

    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

     如宋朝青草堂,為禅門宗匠,一生精進。

    晚年見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

    以前生之禅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蔔。

    羅狀元雲:‘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回,而得解脫。

    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

    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

    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修行法門之穩當,孰有過于此者乎!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随機方便,利益一切衆生。

    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

    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

    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

    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回。

    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