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關燈
小
中
大
雲:‘有方必有藥,如何不可得?’答曰:‘醫雲我母之病,須用發道心人之眼珠,煎湯服之,方能得救,否則必死。
因求此藥不得,是以痛哭。
’菩薩心思,如來累劫行施,舍頭目腦髓,救度衆生。
我今已發大心,當施我眼,而救其母。
即告之曰:‘汝不須哭,我今發大乘心,修菩薩行。
當施我眼,為汝母作藥。
’婆羅門曰:‘感謝。
’菩薩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難行能行也)。
婆羅門曰:‘取錯了。
醫雲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
’菩薩暗想,右眼既不可用,應當早說,何待取出方說。
又想既欲利他,當勿吝惜,複将左眼取出與之(此難舍能舍也)。
婆羅門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氣如是,安可做藥?’遂将此眼抛擲于地。
菩薩心中動念(此難忍而不能忍也),歎曰:‘衆生難度!衆生難度!’于是退失大心。
此皆由未得無生法忍,雖然欲學菩薩,難行能行,難舍能舍,而難忍則不能忍。
遂緻大心堕落,塵劫聲聞(小乘),由是未敢再發大乘之心。
若欲修行大乘,廣度衆生,必須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
然後普入十方塵刹,發四無量心,修六波羅密,饒益有情,同出苦輪,同生極樂。
此雖先求己利者,實正欲利他也。
豈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證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
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
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
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入塵刹,廣度衆生。
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衆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
因中求樂者,正欲與衆生以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
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輪不思議業者:一、身輪現通。
一身能現無量身,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饒益無量有情。
二、口輪說法。
具四無礙辯,說六波羅密、四谛、十二因緣、十善、五戒、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随機教化,拔濟衆生。
三、意輪鑒機。
能鑒衆生根機大小,智慧淺深,易度不易度。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
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
如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以無違,是為不思議業。
得是業已,自可報答四恩,濟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衆生?唯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于一時,收成功于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
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刹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去來自在,不被業牽。
方能大作佛事,報答四恩。
一者可以報答佛恩。
佛為我故,于無量劫來,不曾棄舍于我。
我昏迷時,佛則指示于我。
我作業時,佛則憐愍于我。
我沉淪時,佛則救拔于我。
我得人身,佛則忻慰。
此恩此德,莫可言喻。
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廣宣淨土法門,代佛宏化,普令衆生,念佛往生,橫超三界,而暢佛懷,則真報佛恩也。
内典雲:‘假使頂戴恒沙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則不名報恩者。
’ 二者可以報答親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所有恩德,昊天罔極。
父也養我教我,一生經營,無非為我,愛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兇年之谷。
母也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幹就濕,鞠育顧複,無微不至。
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盡喪葬之禮,均未足以為報恩。
必須念佛,求生淨土,然後還來此土,度脫親靈,永出苦輪,得生樂國,方得報答親恩。
又我等自無量劫來,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
或生人中,或堕苦趣,肉眼不知,無由報答。
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
不獨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脫生生父母,其為孝也乃大,則真是報答親恩。
三者可以報答師恩。
父母生我,為生身父母。
師長教我,為法身父母。
若無師長,我之智識,無由開發。
我之學問,無由增進。
我之道德,無由成就。
師恩浩大,更有過于父母。
若欲報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畢,然後度他。
如鸠摩羅什法師,初從槃頭達多法師學小乘,後從蘇利耶須摩法師學大乘,深明法性理體,自悔從前學小乘之非。
因念舊師,歸為演說大乘真理,令師得悟,而沾勝益。
其師反拜為師,羅什不敢受,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
’如羅什者,可謂真真報師恩也。
四者可以報答衆生恩。
或問:衆生于我,何以有恩?答曰:農人種植,而我得食。
女人紡織,而我得衣。
百工技藝,所成衆器,而我得以受用。
或曰:我以錢财購得,何足稱恩?答曰:雖有錢财,若非彼等勞力所成,何從購得而受用耶?又一切衆生,或是我過去父母、師長、親朋、眷屬,不過改形易報,不能認識,未可謂衆生與我全無關系。
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于我亦皆有恩,應當報答。
念佛求生淨土,雖則自度,實欲普度衆生,而報其恩。
若以此現前未得無漏之身,欲學菩薩度生之行,誠非易事。
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
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如前所說,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用,可以廣度十方一切衆生,則真報衆生恩也。
既能報答四恩,自可濟度三有。
其勝益殊勳,豈語言之所能盡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
‘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内,六道衆生,随善惡以升沉。
善業則升,生天、人、阿修羅(譯‘非天’,福報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樂。
惡業則沉,堕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受痛苦。
若善業更兼禅定不動之業,則生色界、無色界。
因善、惡、不動三業,起輪回性。
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謂之曰‘有’。
若以三界九地論,則名九有。
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雜居地,五趣衆生,混雜而居,例如人間,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禅天,名定生喜樂地;三禅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禅天,名舍念清淨地;并四空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廣名二十五有。
都是有因有果,随業受報。
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
如《金剛經》所雲:‘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是謂濟度三有。
故曰念佛可度衆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問:念佛本極易之事,而成佛為甚難之事。
佛道長遠,經中所雲,必經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萬行,方可得成。
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門,頓漸不同。
漸則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
頓則不曆僧祇,可獲法身,未可一概論也。
念佛乃是橫超生死,疾趣菩提,圓頓法門也。
隻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
如果一生精進不懈,自然佛果可期。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雲:‘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
行住坐卧,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劫受無為之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善導大師一生專修念佛法門,念一佛,口放一光。
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
如上開示之言,自應深信,加以切願實行也。
又文殊菩薩,告蓮宗四祖五會法照大師曰:‘諸修行門,無過念佛。
’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聖竹林寺,親見文殊、普賢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觀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徑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
《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候補成佛之位),其數甚多。
’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
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不二。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
不待往生,即成佛道。
其圓頓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往生必矣。
永明大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淨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衆,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臨終皆有證驗。
或預知時至,或端坐而逝,或體出異香,或天樂鳴空,豈虛語哉! 宋時湖南潭州黃打鐵,以打鐵為業,一家四口,全靠手藝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難度日。
常生怨歎,前世不修,今生受苦。
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無閑空工夫可修。
一日見一僧,從其店前而過,遂請入店奉茶,請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種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
僧曰:‘有,隻怕汝不肯相信。
’黃曰:‘大師明教,哪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離苦得樂。
娑婆世界,無有真樂。
唯有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欲生彼國,隻要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号,念念不斷。
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國。
我教汝手掣風箱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推進時,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念到鐵紅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
不打鐵也念,未睡著也念。
若能如是念去,包汝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黃打鐵聞教,十分歡喜,極端相信。
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
人皆嗤其愚,打鐵本來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是苦上加苦?黃打鐵則不然,念之數日,愈加深信,謂:‘此念佛法門,真實有益。
我平日在火爐邊站著,有炎熱的苦。
打起鐵來,有辛勞的苦。
今念起佛來,完全不曉得炎熱,也不曉得辛勞。
’由是更加精進,經曆三年。
有一日自知命終時至,遂即剃頭、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
’妻曰:‘汝何處還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
’于是再站鐵爐邊煨鐵,照常念佛。
鐵紅取出,乃說偈曰:‘釘釘铛铛,久煉成鋼。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舉槌打鐵一下,遂即立化。
身出異香,天樂鳴空,此彌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
衆皆聞香,無不驚歎。
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
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問:十方世界,無量衆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則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答曰: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餘。
世間之物,尚且如是。
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衆耶? 又曰:天衣懷禅師論蓮宗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子言實有往生淨土,豈不與古人相違耶? 答曰:不違。
此乃古德悟實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無礙。
汝但誦其語,未解其義。
上句‘生則決定生’,是俗谛事法界。
下句‘去則實不去’,是真谛理法界。
即是生唯心淨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安有去來之相可得。
省庵大師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身随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往生一事,不必懷疑。
若稍有疑慮,即信不深,而願不切也。
又唯心淨土,并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
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
念佛之人,慎勿錯解‘唯心’之義。
若以‘唯心’二字,即謂沒有西方淨土。
則《阿彌陀經》釋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此豈是欺人之言耶?佛為大聖人,決無捏詞欺人之事。
又不可以不見西方極樂世界,遂謂無有極樂。
如世人未至西歐者,安可說實無西歐耶?念佛必定成佛,《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
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觀‘去佛不遠’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謂現前見佛?或念佛專切之時,常夢中見佛。
餘曾夢見極樂世界,彌陀慈尊,并聞說法,敕我當自行化他,修持淨業。
故從三十六歲後,禅淨雙修。
每當傳授三皈依,或講經法會,力勸大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告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應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廣修衆善為助行。
正助合行,如船帆順風,更加橹棹之功。
往生淨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見佛。
如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結集蓮社,專修念佛法門,三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
三睹聖相,沉厚不言。
唐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
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佛告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彌陀之側,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也!’此皆定中見佛之明證。
後于八月七日,集衆告别,謂弟子法淨、慧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
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
’即自制遺誡,端坐念佛而寂。
異香滿室,天樂鳴空。
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廬山西嶺。
何謂當來見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時至,臨命終時,則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此當來見佛也。
又托質寶蓮,花開見佛,面禮金容,親蒙授記,忍證無生,位居補處。
不僅可以常見于佛,亦即得成為佛也。
有此圓頓殊勝法門,可以橫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覺岸。
凡欲離苦得樂,超凡成聖者,自當以持名念佛一法,為唯一無上法門,終身力行也。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
一點靈光随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
人世自紛紛。
凝望處,決定去栖神。
金地經行光裡步,玉樓宴坐定中身。
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瓊樹聳高空。
彌覆七重珠寶網,莊嚴百億妙華宮。
宮裡衆天童。
金地上,欄楯繞重重。
華雨飄飄香散漫,樂音寥亮鼓清風。
聞者樂無窮。
西方好,七寶甃成池。
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
除渴又除饑。
池岸上,樓殿勢飛翚。
碧玉雕欄填瑪瑙,黃金危棟間玻璃。
随處發光輝。
西方好,群鳥發音聲。
華下和鳴歌六度,光中哀雅贊三乘。
聞者悟無生。
三惡道,猶自不知名。
皆是佛慈親變化,欲宣法語警迷情。
心地頓圓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
缥缈仙雲随寶仗,輕盈衣襟貯天花。
十萬去非賒。
諸佛土,随念遍河沙。
蓮掌撫摩親授記,潮音清妙響頻伽。
時至即還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
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
神力不思議。
臨報盡,接引定無疑。
普願衆生同系念,金台天樂共迎時。
彈指到蓮池。
娑婆苦,長劫受輪回。
不斷苦因離火宅,隻随業報入胞胎。
辜負這靈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
一個幻身能幾日,百般機巧衮塵埃。
何得出頭來。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
蚊蚋睫中争小利,蝸牛角上竊虛名。
一點氣難平。
人我盛,日夜長無明。
地獄争頭成隊入,西方無個肯修行。
空死複空生。
娑婆苦,情念驟如風。
六賊村中無暫息,四蛇箧内更相攻。
誰是主人翁。
無慧力,愛網轉關籠。
一向四楞但擔地,不思兩腳無梢空。
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無常。
九竅腥臊流穢污,一包膿血貯皮囊。
争弱又争強。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
念佛看經雲著相,破齋毀戒卻無妨。
隻恐有閻王。
娑婆苦,終日走塵寰。
不覺年光随逝水,哪堪白發換朱顔。
六趣任循環。
今與古,誰肯死前閑。
危脆利名才入手,虛華财色便追攀。
榮辱片時間。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
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
生死路悠悠。
三界裡,水面一浮漚。
縱使英雄功蓋世,隻留白骨掩荒邱。
何似早回頭。
念佛十大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将,隐身守護。
二、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為保佑。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五、水火冤賊、刀兵槍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
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
七、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
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台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
因求此藥不得,是以痛哭。
’菩薩心思,如來累劫行施,舍頭目腦髓,救度衆生。
我今已發大心,當施我眼,而救其母。
即告之曰:‘汝不須哭,我今發大乘心,修菩薩行。
當施我眼,為汝母作藥。
’婆羅門曰:‘感謝。
’菩薩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難行能行也)。
婆羅門曰:‘取錯了。
醫雲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
’菩薩暗想,右眼既不可用,應當早說,何待取出方說。
又想既欲利他,當勿吝惜,複将左眼取出與之(此難舍能舍也)。
婆羅門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氣如是,安可做藥?’遂将此眼抛擲于地。
菩薩心中動念(此難忍而不能忍也),歎曰:‘衆生難度!衆生難度!’于是退失大心。
此皆由未得無生法忍,雖然欲學菩薩,難行能行,難舍能舍,而難忍則不能忍。
遂緻大心堕落,塵劫聲聞(小乘),由是未敢再發大乘之心。
若欲修行大乘,廣度衆生,必須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
然後普入十方塵刹,發四無量心,修六波羅密,饒益有情,同出苦輪,同生極樂。
此雖先求己利者,實正欲利他也。
豈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證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
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
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
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入塵刹,廣度衆生。
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衆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
因中求樂者,正欲與衆生以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
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輪不思議業者:一、身輪現通。
一身能現無量身,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饒益無量有情。
二、口輪說法。
具四無礙辯,說六波羅密、四谛、十二因緣、十善、五戒、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随機教化,拔濟衆生。
三、意輪鑒機。
能鑒衆生根機大小,智慧淺深,易度不易度。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
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
如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以無違,是為不思議業。
得是業已,自可報答四恩,濟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衆生?唯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于一時,收成功于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
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刹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去來自在,不被業牽。
方能大作佛事,報答四恩。
一者可以報答佛恩。
佛為我故,于無量劫來,不曾棄舍于我。
我昏迷時,佛則指示于我。
我作業時,佛則憐愍于我。
我沉淪時,佛則救拔于我。
我得人身,佛則忻慰。
此恩此德,莫可言喻。
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畢,然後度他,廣宣淨土法門,代佛宏化,普令衆生,念佛往生,橫超三界,而暢佛懷,則真報佛恩也。
内典雲:‘假使頂戴恒沙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說法度衆生,是則不名報恩者。
’ 二者可以報答親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所有恩德,昊天罔極。
父也養我教我,一生經營,無非為我,愛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兇年之谷。
母也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幹就濕,鞠育顧複,無微不至。
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盡喪葬之禮,均未足以為報恩。
必須念佛,求生淨土,然後還來此土,度脫親靈,永出苦輪,得生樂國,方得報答親恩。
又我等自無量劫來,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
或生人中,或堕苦趣,肉眼不知,無由報答。
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
不獨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脫生生父母,其為孝也乃大,則真是報答親恩。
三者可以報答師恩。
父母生我,為生身父母。
師長教我,為法身父母。
若無師長,我之智識,無由開發。
我之學問,無由增進。
我之道德,無由成就。
師恩浩大,更有過于父母。
若欲報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畢,然後度他。
如鸠摩羅什法師,初從槃頭達多法師學小乘,後從蘇利耶須摩法師學大乘,深明法性理體,自悔從前學小乘之非。
因念舊師,歸為演說大乘真理,令師得悟,而沾勝益。
其師反拜為師,羅什不敢受,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
’如羅什者,可謂真真報師恩也。
四者可以報答衆生恩。
或問:衆生于我,何以有恩?答曰:農人種植,而我得食。
女人紡織,而我得衣。
百工技藝,所成衆器,而我得以受用。
或曰:我以錢财購得,何足稱恩?答曰:雖有錢财,若非彼等勞力所成,何從購得而受用耶?又一切衆生,或是我過去父母、師長、親朋、眷屬,不過改形易報,不能認識,未可謂衆生與我全無關系。
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于我亦皆有恩,應當報答。
念佛求生淨土,雖則自度,實欲普度衆生,而報其恩。
若以此現前未得無漏之身,欲學菩薩度生之行,誠非易事。
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
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如前所說,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用,可以廣度十方一切衆生,則真報衆生恩也。
既能報答四恩,自可濟度三有。
其勝益殊勳,豈語言之所能盡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
‘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内,六道衆生,随善惡以升沉。
善業則升,生天、人、阿修羅(譯‘非天’,福報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樂。
惡業則沉,堕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受痛苦。
若善業更兼禅定不動之業,則生色界、無色界。
因善、惡、不動三業,起輪回性。
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謂之曰‘有’。
若以三界九地論,則名九有。
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雜居地,五趣衆生,混雜而居,例如人間,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禅天,名定生喜樂地;三禅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禅天,名舍念清淨地;并四空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廣名二十五有。
都是有因有果,随業受報。
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
如《金剛經》所雲:‘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是謂濟度三有。
故曰念佛可度衆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問:念佛本極易之事,而成佛為甚難之事。
佛道長遠,經中所雲,必經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萬行,方可得成。
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門,頓漸不同。
漸則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
頓則不曆僧祇,可獲法身,未可一概論也。
念佛乃是橫超生死,疾趣菩提,圓頓法門也。
隻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
如果一生精進不懈,自然佛果可期。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雲:‘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
行住坐卧,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劫受無為之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善導大師一生專修念佛法門,念一佛,口放一光。
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
如上開示之言,自應深信,加以切願實行也。
又文殊菩薩,告蓮宗四祖五會法照大師曰:‘諸修行門,無過念佛。
’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聖竹林寺,親見文殊、普賢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觀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徑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
《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候補成佛之位),其數甚多。
’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
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不二。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
不待往生,即成佛道。
其圓頓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往生必矣。
永明大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淨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衆,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臨終皆有證驗。
或預知時至,或端坐而逝,或體出異香,或天樂鳴空,豈虛語哉! 宋時湖南潭州黃打鐵,以打鐵為業,一家四口,全靠手藝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難度日。
常生怨歎,前世不修,今生受苦。
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無閑空工夫可修。
一日見一僧,從其店前而過,遂請入店奉茶,請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種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
僧曰:‘有,隻怕汝不肯相信。
’黃曰:‘大師明教,哪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離苦得樂。
娑婆世界,無有真樂。
唯有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欲生彼國,隻要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号,念念不斷。
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國。
我教汝手掣風箱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推進時,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念到鐵紅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
不打鐵也念,未睡著也念。
若能如是念去,包汝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黃打鐵聞教,十分歡喜,極端相信。
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
人皆嗤其愚,打鐵本來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是苦上加苦?黃打鐵則不然,念之數日,愈加深信,謂:‘此念佛法門,真實有益。
我平日在火爐邊站著,有炎熱的苦。
打起鐵來,有辛勞的苦。
今念起佛來,完全不曉得炎熱,也不曉得辛勞。
’由是更加精進,經曆三年。
有一日自知命終時至,遂即剃頭、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
’妻曰:‘汝何處還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
’于是再站鐵爐邊煨鐵,照常念佛。
鐵紅取出,乃說偈曰:‘釘釘铛铛,久煉成鋼。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舉槌打鐵一下,遂即立化。
身出異香,天樂鳴空,此彌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
衆皆聞香,無不驚歎。
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
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問:十方世界,無量衆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則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答曰: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餘。
世間之物,尚且如是。
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衆耶? 又曰:天衣懷禅師論蓮宗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子言實有往生淨土,豈不與古人相違耶? 答曰:不違。
此乃古德悟實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無礙。
汝但誦其語,未解其義。
上句‘生則決定生’,是俗谛事法界。
下句‘去則實不去’,是真谛理法界。
即是生唯心淨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安有去來之相可得。
省庵大師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身随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往生一事,不必懷疑。
若稍有疑慮,即信不深,而願不切也。
又唯心淨土,并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
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
念佛之人,慎勿錯解‘唯心’之義。
若以‘唯心’二字,即謂沒有西方淨土。
則《阿彌陀經》釋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此豈是欺人之言耶?佛為大聖人,決無捏詞欺人之事。
又不可以不見西方極樂世界,遂謂無有極樂。
如世人未至西歐者,安可說實無西歐耶?念佛必定成佛,《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
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觀‘去佛不遠’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謂現前見佛?或念佛專切之時,常夢中見佛。
餘曾夢見極樂世界,彌陀慈尊,并聞說法,敕我當自行化他,修持淨業。
故從三十六歲後,禅淨雙修。
每當傳授三皈依,或講經法會,力勸大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告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應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廣修衆善為助行。
正助合行,如船帆順風,更加橹棹之功。
往生淨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見佛。
如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結集蓮社,專修念佛法門,三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
三睹聖相,沉厚不言。
唐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
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佛告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彌陀之側,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也!’此皆定中見佛之明證。
後于八月七日,集衆告别,謂弟子法淨、慧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
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
’即自制遺誡,端坐念佛而寂。
異香滿室,天樂鳴空。
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廬山西嶺。
何謂當來見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時至,臨命終時,則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此當來見佛也。
又托質寶蓮,花開見佛,面禮金容,親蒙授記,忍證無生,位居補處。
不僅可以常見于佛,亦即得成為佛也。
有此圓頓殊勝法門,可以橫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覺岸。
凡欲離苦得樂,超凡成聖者,自當以持名念佛一法,為唯一無上法門,終身力行也。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
一點靈光随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
人世自紛紛。
凝望處,決定去栖神。
金地經行光裡步,玉樓宴坐定中身。
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瓊樹聳高空。
彌覆七重珠寶網,莊嚴百億妙華宮。
宮裡衆天童。
金地上,欄楯繞重重。
華雨飄飄香散漫,樂音寥亮鼓清風。
聞者樂無窮。
西方好,七寶甃成池。
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
除渴又除饑。
池岸上,樓殿勢飛翚。
碧玉雕欄填瑪瑙,黃金危棟間玻璃。
随處發光輝。
西方好,群鳥發音聲。
華下和鳴歌六度,光中哀雅贊三乘。
聞者悟無生。
三惡道,猶自不知名。
皆是佛慈親變化,欲宣法語警迷情。
心地頓圓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
缥缈仙雲随寶仗,輕盈衣襟貯天花。
十萬去非賒。
諸佛土,随念遍河沙。
蓮掌撫摩親授記,潮音清妙響頻伽。
時至即還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
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
神力不思議。
臨報盡,接引定無疑。
普願衆生同系念,金台天樂共迎時。
彈指到蓮池。
娑婆苦,長劫受輪回。
不斷苦因離火宅,隻随業報入胞胎。
辜負這靈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
一個幻身能幾日,百般機巧衮塵埃。
何得出頭來。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
蚊蚋睫中争小利,蝸牛角上竊虛名。
一點氣難平。
人我盛,日夜長無明。
地獄争頭成隊入,西方無個肯修行。
空死複空生。
娑婆苦,情念驟如風。
六賊村中無暫息,四蛇箧内更相攻。
誰是主人翁。
無慧力,愛網轉關籠。
一向四楞但擔地,不思兩腳無梢空。
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無常。
九竅腥臊流穢污,一包膿血貯皮囊。
争弱又争強。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
念佛看經雲著相,破齋毀戒卻無妨。
隻恐有閻王。
娑婆苦,終日走塵寰。
不覺年光随逝水,哪堪白發換朱顔。
六趣任循環。
今與古,誰肯死前閑。
危脆利名才入手,虛華财色便追攀。
榮辱片時間。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
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
生死路悠悠。
三界裡,水面一浮漚。
縱使英雄功蓋世,隻留白骨掩荒邱。
何似早回頭。
念佛十大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将,隐身守護。
二、常得觀音等二十五大菩薩,而為保佑。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五、水火冤賊、刀兵槍炮、杻械牢獄橫死,悉不能受。
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
七、夜夢吉祥,或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世間一切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
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西方三聖,金台接引,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受勝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