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善惡勸懲
關燈
小
中
大
父所遺為非坐牢獄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乳人為萬物靈何反不如物何不思此身形體誰養育
何不思此身德性誰式谷何不思此身家業誰給足父母即天地罔極難報複
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奉勸為人子孝經宜早讀
養親須及時省得悲莪蓼若是女兒身孝思尤貴笃勿忘本與源常念風與木
兒出謀衣食媳婦須賢淑翁姑年衰老猶如風中燭飲食與起居賴媳作心腹
奉侍要真誠儀容須溫肅轉眼為翁姑果報恒迅速雨水滴檐前點點相繼續
奉勸世間人事親如事佛萬善孝為先信奉添福祿
第五節戒殺延壽
一、壽近古稀趙母金廣量居士,江蘇泰縣人,默庵法師之母也。
年十九适趙炳榮,事翁姑以孝聞。
生子女五人,師其次也,幼多疾,久勿愈,遂舍入淨業寺為僧,病忽瘳。
母喜而發道心,皈依三寶,茹素戒殺。
師将參學異地,母念之切,乃為說淨土法門,勸母一心念佛,勿以兒女之虛幻因緣自苦。
即起信心,虔修淨業,念佛及觀音聖号,終日不斷,并以誦經放生等為助行。
民國十三年秋夫死,深感無常迅速,念佛益精進,笃志求生西方。
二十年水災遍地,師即迎養,奉母進香普陀,禮觀音菩薩,于梵音洞睹觀音化身。
至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塔,見舍利放光。
廿二年五月初在家染重疾,知生西期近,誦心經藏餘,為生西資糧。
九月初五日沐浴面西卧,合家高聲助念。
怡然念佛而逝,享壽六十九,身冷頂溫,經久始散。
二、夫享遐齡龍母張太夫人,安徽桐城龍燦居士之母也。
因夫壯年咯血,恐壽不永,遂發願戒殺,每日誦觀音經為夫祈禱,卒享遐齡,終身舊病未發,誠感應驗,可謂著矣。
三、壽延耋耄本際法師,号澄澈,俗名龍燦,字健行,畢業安徽公學,加入同盟會,宣傳革命,任職軍政教界。
惑于肉類滋補之說,所傷物命最多,違母遺命,廣造殺業,緻患三期肺病,尪瘵羸弱,醫藥罔效。
五十知非,始戒殺茹素,常念佛及觀音聖号,遇人辄以念佛戒殺為勸,藉忏往業。
迄五十六歲,體力轉健,過于壯年,深感佛恩,特撰勸人速斷肉食免罹災難文,以告于世,俾同病同業者鹹自省焉!民國四十年冬六十九歲,在台灣出家,建海印寺于基隆,念佛習靜。
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子時念佛安詳而逝,享壽八十有五,荼毗獲舍利七顆。
第六節戒殺愈病 一、夫病即愈四川夔門李培之居士,民國十七年與妻李邱衍白避匪居萬縣。
廿一年秋聞大用法師講經,遂偕入東川佛學社,虔誠念佛不懈。
次年八月患赤白痢,經旬不愈,醫雲脈象甚險,妻駭極而泣,乃焚香禱告阿彌陀佛、觀音大士,乞為增壽,發願永守殺戒,五年後茹長齋,倘經濟稍裕,印送觀音起信稿以勸世。
禱畢,忽招近榻旁,告以‘頃見一人立床前,仿佛金羅漢,須臾即隐。
’自是服藥大效,數日即愈。
二、掌疽便愈杭州秦福生之妻吳氏,民國廿三年七月右手中央忽生掌疽,初起甚小,痛苦異常,日夜不能眠。
未及一旬,滿手紅腫,波及上臂,心坎悶塞,危險萬狀,疊經外科診治,鹹皆束手。
秦為虔求觀音菩薩拯救,吳亦發願戒殺。
翌日女傭出外求藥,途遇兒科汪詠裳,自薦以藥試之,果醫十數次,拔出毒疔百餘根,流出毒汁一大碗,便告痊愈。
三、乳癰漸愈黃慧惇居士,蘇州橫泾鎮人。
民國廿七年正月十三日因積勞憂郁,外感風濕,及多食鮮魚,緻左乳生癰,醫治無效,形如碗大,膿血滲漏。
且素身弱,時發肝氣,寒熱咳嗽,飲食不進。
延至二月十四日醫拒開方,自思必死,即于床上虔念觀音菩薩,忏悔發願:從今永不食魚,誠求垂祐。
發願後約三時許,忽嘔膿血一大碗。
因思膿從口出,決無生理,遂一心念佛待死。
三分鐘後,忽覺清香入鼻,寒熱全退,肝氣亦平,病已減半,便思食粥。
次日友來問病,謂其家有西藥棉花,請取一試,立見奇效。
數日起床,病漸痊愈,至卅一年仍健在。
按癡疽即西醫所謂必死之癌症也。
吳願戒殺,黃願戒魚,即蒙觀音垂救而均愈。
普勸患癌症者,速念觀音聖号,戒殺放生,則世無不愈之病矣。
四、舊病屢愈上海華宏禮居士之妻章氏,法名海澤,自幼信佛,皈依興慈法師,戒殺茹素,寓供觀音聖像,常念大悲咒及觀音聖号。
惟體素衰弱,患血虛肝厥諸症,每因操勞過甚,或事不如意,舊病辄發。
民國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起,初患寒熱,繼頭痛劇烈,咳嗽嘔吐,飲食難進,病勢日重,中西兼治,均不見效。
至廿五日病更危殆,牙關緊閉,滴水不能入口,晝夜昏厥四五次,知覺全失,合家惶急!華母之魂忽附其身,呼華乳名曰:‘媳病殊兇險,汝等毋忽視,餘為求觀音菩薩加被,幸媳信佛,或可挽救。
’華即沐手焚香,持大悲咒及聖号,含淚叩求大悲水,使緩飲之,似安靜入睡。
俄而醒曰:‘頃有高僧,執楊枝,持小瓶,騰雲來從窗入,在床前一轉身而杳,君等見否?’并曆述高僧之衣冠形狀,頭痛若失。
華曰:‘此必大士化身,特來救汝疾苦,即汝平日心念俱切之感應,宜善自靜養,默念聖号,病愈後當益精進,慎勿放逸。
’閱數日體漸複原。
同年七月舊病又發,中西醫佥謂傷寒,熱度日高,曆四十日未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承友介陳萬镒老居士診治,熱未退,又患腹痛紅痢咳嗽牙癰等症,請續診,謂如痢不止,恐不治。
囑是晚強起,在聖像前忏悔,虔求一夢。
指示所造業障,忏已安然入睡夢一老妪在海濱,問來此何事?答以求佛加被,并求忏悔。
妪曰:‘罪障自所難免,幸知戒殺忏悔。
’問病何時可愈?妪曰:‘十日後小愈,過十一月廿一日汝生日後可痊愈。
’醒告華,華曰:‘既見觀音化身,自必有救。
’果十日後不藥自愈,冬至節已複健康,見者莫不驚異。
第七節戒殺脫難 一、妻慶更生浙江甯波張從新,家住上海,信佛戒殺,虔奉觀音菩薩。
民國十六年妻朱氏屢向星士推算命運,皆謂本年頗危,算張亦當克妻。
七月十一日晨七時半上海西門唐家灣小菜場突然倒塌,正買菜人多之時,死傷二百餘人。
朱氏适往買菜,被壓一堿菜空桶旁,蒙佛加被,神志未昏,有一小木柱落下撐住,得從瓦礫中爬出,泥漿滿身,并無傷害。
乘車返家,其母反夫喜出望外,鹹慶更生。
因此益增信心,至誠念佛,永戒殺生,以報佛恩。
二、被壓得免上海斜橋淨土庵素菜廚司名炳榮者,忘其姓,平日茹素戒殺,禮念觀音甚虔。
當唐家灣小菜場倒塌時,亦在其中,身雖被壓,而心神鎮定,急大聲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忽覺頭出洞外,适一屋頂穹窿套其頸項,得免此難。
足證大士尋聲救苦不可思議,念佛戒殺功不唐捐,願皆谛信而力行之。
三、空襲無恙族伯毛錦堂公,名齊家,住湖北通城縣北門正街,營毛錦堂書筆店,兼售紙張文具,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待人接物,忠厚誠樸。
晚年入同善社,習靜坐,持戒殺,常念觀音聖号及白衣神咒,樂善好施,老而彌笃。
民國廿七年十月日寇進攻武漢,沿粵漢鐵路及湘鄂公路狂炸,通城适在公路中心,政府令人民疏散,公率全家避難南區石潭碑王家,某日率長子開印進城取物,适逢敵機空襲,城内房屋,均被炸毀,留守老弱,非死即傷。
公當逃避不及,與子倚壁蹲立,默念聖号,彈中屋頂,全部倒塌,幸壁向外傾,尚存半壁,支撐塌下梁柱樓闆,擋住彈片磚瓦,保留空隙,足以容身,均得安全無恙。
此蒙觀音救護,以勸戒殺行善之現報也。
按印光大師戒殺生雲:‘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衆生輪回六道,随善惡業升降超沉,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救,何忍殺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濟。
既造惡業,必堕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殺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
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雜糞穢,臭穢腥躁,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
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虱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
’十善業道經雲:‘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意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寝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解曰:‘十離惱法是花報,自在壽命是果報也。
’蓮池大師雲:‘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延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以具陳。
’若戒殺而又禮念觀音菩薩,尤功大報速,觀此戒殺延壽愈病脫難各節,皆以一念仁慈,與觀音之大慈大悲,感應道交,即蒙救護之速效也。
近以世界戰亂,方興未艾,饑馑水火,天災人禍,又相繼而來,皆由一切衆生殺業所召,非天地鬼神所能救護。
普勸中外同胞,速發大心,戒殺放生,吃素忏悔,專念觀音,自蒙垂祐,消災免難,,卻病延年,感應昭彰,尚有何疑而不深信力行耶? 第八節放生延壽 一、肉身永駐念純大師,名智一,江西太和郭氏子,母夢白蓮而孕,生時祥光滿室。
幼厭腥膻,十歲通内典,十八登進士,曆官都禦史,巡撫黔粵。
廿五歲棄官出家,受戒于雲栖蓮池大師,參方十載,發明心地,禅淨并行,經紫柏憨山印可,許為法門砥柱。
明天啟六年創南雄蓮社庵,鑿放生池四,倡導放生,專志淨修,日課彌陀觀音十萬。
再建鳌山寺、青蓮庵、栴檀林接衆,遐迩慕其道風,度人無數。
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七月十三日午時無疾告衆:‘努力宏揚佛法。
’說畢,端坐念佛而逝,享壽七十三。
經百日如生,香風不散,知州羅公與紳耆善信,留肉身供養于蓮社庵,迄今三百餘年,仍然如生。
二、舍利長存楊餘泉居士,法名德洽,無錫人。
年十四,赴蘇州習紗緞業,學成,設莊于天後宮橋,迎養父母,克盡孝道。
母信佛,随侍朝普陀九華,禮觀音及地藏菩薩。
迄父母棄養,奉佛及觀音益虔。
皈依印光大師,受菩薩戒。
創香光蓮社,定期念佛放生,曆多年如一日。
曾病腹瀉,治以大悲水即愈。
民國三十年八月瀉病複發,拒醫藥,凡友好問疾,均請念佛相助,不談餘事。
常拍被當法器,高聲念佛,至十八日戍時命子扶起盥漱,炳燭燒香禮拜,瞻仰佛相,目不暫舍,端坐念佛而逝,享壽六十八。
二十日跏趺入龛,身軟如綿。
九月初五日荼毗。
得舍利甚多,供靈岩山普同塔中。
三、蓮位高登施彥士居士,江蘇崇明縣人。
早失配,一切瑣事,多躬自為之,尤喜放生,年活萬計。
廿七歲一病幾死,氣絕達一日夜之久而忽蘇,因感人命無常,棄儒皈佛,印贈佛書,積極弘闡,努力勸化,信者漸衆。
弘法既勤,課佛尤笃,每日早晚功課,念佛及觀音聖号、無間寒暑。
同裡董國良居士,勤修淨業,精持戒律,民國卅二年臘月往生之前一日,氣絕複蘇雲:‘已到極樂世界,餘之蓮位在焉,施彥士之蓮位亦在,但較餘高。
’一時傳為美談。
次年三月廿八日施神氣清爽、談笑自若,令人念佛,自亦随念,并囑死後須穿僧衣,以現僧相為是。
言訖,吉祥卧逝,享壽七十餘。
迨周身冷透,頭頂獨暖,端坐缸内,骨節柔軟,膚色如生。
第九節放生愈病 一、甫放即愈蔡母楊耆賢居士,江蘇鎮江人。
民國廿二年受子鐘駒之勸,專修淨土,自定常課,每日念佛千餘聲,漸增至三萬餘聲,并持心經及往生咒日數百卷。
旋皈依北平拈花寺全朗法師,誓愈精進。
廿四年九月初染時疫甚厲,病劇時神志欠清,子就床前念佛,以助正念,夜持觀音聖号,以求卻病延年。
每一閉目,辄見白衣人為母撫按,呻吟稍定。
十一日病複昏愦,媳購烏魚鯉魚鳝魚等數百尾,放之長江,以此功德,為母回向西方。
迨放生歸,母已起坐,諸恙稍減。
嗣又于深宵兩見白衣人伸手撫按,三聞檀香味起于床下,病即漸愈。
二、發願即愈杭州秦福昌,秦福生居士之弟也。
民國廿八年七月初患寒熱而成傷寒,至十五日突然危笃,口鼻出血,兩耳直掀,舌硬不能作聲,連延中西醫五人,皆雲不治。
傍晚僅奄奄一息,家人為備後事。
兄為叩求觀音菩薩,并代具疏發心戒殺放生,勉力行善。
其妻尚未信佛,受兄嫂吳氏之勸,刺血簽押于疏尾,虔誠代夫發願。
焚疏逾二小時,忽開聲能言,合家驚喜!次晨延醫,即謂無礙,未及數旬,便體健如常。
第十節放生脫難 一、臨刑獲釋宋永明智覺延壽大師,為蓮宗六祖。
丹陽人,初為餘姚縣吏,見魚蝦辄買放生,虧欠庫錢數十萬,有司鞫之,隻為買物放生用,不意虧耗如許也。
罪當死,臨刑顔色不變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豈不樂哉?’錢王聞而釋之,出家為僧,夢觀音以甘露灌口,慧性日開,著萬善同歸集等。
住永明寺,朝放生,夜施食,日課佛名十萬,皆回向淨土。
享壽九十八歲,合掌坐化。
後有僧入冥,見閻王供像殿左,勤緻禮拜,詢知為師,已經往西方上品上生,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按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三篇與福慧第四頁已列永明禅師,但未及放生虧款,臨刑獲釋,故補錄于此,以為放生者勸。
二、臨危轉安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十日随政府由成都匆促撤退,機少人多,先飛昆明,不能攜眷同行。
當承國防部黃處長逸公兄邀往西康發動夷民遊擊,即邀同事孫處長拔吾等請準離職,攜眷同往。
乘軍車候渡新津,孫買大肥鴨,将殺以佐餐,民婦正色曰:‘汝等逃難猶殺生耶?’内子鄭侶梅聞甚慚感,囑餘商請釋放,并默念觀音大士,願從此戒殺放生,祈保平安。
次日赴雅安,車經邛崃,橋突毀,仍回新津,始悉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與雲南省主席盧漢皆已叛變,飛昆人機均被扣,幸免于難。
改由樂西公路迳赴西昌,被匪窮追而不知,幸蒙大士化身士兵及少女,一再告知匪已追來,俾連夜疾行,得免被俘慘殺。
叛軍憑險堵擊,忽炮彈塞而潰退,克複富林,始悉西昌駐軍亦同時叛變,幸西昌警備部稽查處長談榮章兄率所屬克複甯屬各縣,派軍遠迎,安抵西昌,勸遵部電,與孫等先後攜眷飛海口轉台灣,安全脫險。
昌後陷匪,黃被夷民出賣殉難,餘又幸免。
每臨危轉安,皆此一念戒殺放生之微誠,得蒙大士垂救,如鴨之臨殺得免也。
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智度論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彌勒菩薩偈曰:‘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憨山大師放生偈曰:‘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
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淨。
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戒殺延生錄曰:‘果思邀福,務廣其善,善何以廣,莫如放生。
蓋一人之口腹有限,則一人之戒殺無幾,即使轉相勸谕,而信者半,不信者半,所化亦讵有幾?惟有放生,功最無量,終身之願,可一日而滿,千萬人之善,可一身而兼。
信心力行,禍可立消,福可立至,曾無一人或失。
且凡善雖可格天,然必有待而為,如合人夫婦,完人骨肉,還人遺金,救人性命,讵不更大于放生,但此非常有之事,未必一時能遇,就使有遇,亦屬偶然,斷無可以常繼之理。
惟有放生,随地而行,亦随時可行,錢多多放,錢少少放,量己之力,初無定限,并随人可行。
所以人當疾病急難之時,誓行善事以延己命,心非不切,而徒抱空願,安能有驗?不如急為放生,旦夕之頃,即可滿願,則旦夕之間,即可收效。
事簡易行,報速功大,一人行之,可救一身之難,衆人行之,可挽世運之劫,欲廣善果,誠莫如是。
’蓋禽獸與人,形體雖異,而知覺實同,觀其被執被殺之時,驚走哀鳴,魂飛魄戰,與吾人類被捕被殺之時,逃避哀号,恐怖驚惶,豈有異耶?于此忍心殺之,其恨何如?買而放之,其感又何如?若放生而又禮念觀音菩薩,普為回向,尤功大報速,其應如響。
試觀上列放生延壽愈病脫難各節,益信而有征。
普勸中外同胞,随所見物發慈悲心,舍有限之金錢,救可憐之生命,錢多多放,則大積陰功,錢少少放,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
并念彌陀觀音聖号,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則存心愈大,積德愈弘,道業資之速成,福壽當更無量矣。
第十一節持齋延壽 一、壽逾百齡祇園大師,名淳鏡,俗姓王,貴州普定縣人。
幼即好靜,不娶妻,暇辄誦法華經普門品。
父母亡後即詣雲南雞足山出家,旋受具戒,發心參方,凡天下名山,足迹迨遍。
至大金塔禮佛舍利,打一餓七,第六夜感佛光照身,念佛益精進。
至普陀山禮觀音菩薩,建香山茅篷,一心念佛及觀音。
會普陀患旱,發心于前山普濟寺,及後山法雨寺各燃一指,感天降甘霖。
又于香山篷燃一指,感地湧甘泉,雖大旱亦不涸。
後于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一指,共燃去四指,時人稱為六指長老,皈依者不知凡幾。
冬夏一衲,不積餘蓄,慈悲喜舍,凡香客結緣供養,即送往各處打齋供衆或濟貧。
平日惟持齋念佛,不問塵緣。
人詢其壽,均言八十六歲,實至民國廿二年已百歲。
路過金山,适逢打七,以年老未便随衆,獨于一室,連打三餓七計廿一日,精神如恒,均驚仰其道風,請住蓮社。
次年三月預知時至,特往上海告别徒衆,十七日率徒返金山,翌日即示微疾,并無痛苦,囑徒衆助念,至廿一日歸西,面露笑容,頂暖曆久不冷。
享壽百零一歲,廿八日荼毗,得黃舍利數粒。
二、壽延八九倓虛大師,河北甯河王氏子,俗名福庭,母夢梵僧而生。
三歲不能呼父母,惟言吃齋二字,不教而會,母為吃花齋,以求易養。
十一歲入塾讀書,十四歲習商,因見二母舅壯健而死,覺人命無常,欲求不死之方,有送高王觀世音經者,謂誦千遍,可免災不死,即兩日一夜誦畢千遍,仍日誦數遍,從未間斷。
十七歲結婚,甫四日即染疫腹痛而死,見兩鬼帶往閻王殿,谕送轉生。
即哀懇雲:‘我母惟吾一子,如轉生不能回家,恐母痛哭傷身,聞誦經增壽,我豈白誦耶?’王曰:‘汝本壽限已到,為汝有持齋誦經功德,可增壽五年,活至廿二歲。
’師雲:‘既持齋誦經有功德,請放回繼續持齋誦經,再延壽命。
’王允,命送回,恍如夢醒,不敢禀告,恐傷母心!即訪道尋師,學誦經咒,先後入天主教、耶稣教、金丹道、西華堂等,皆騙人而不澈底之外道,研閱醫蔔星相及有關宗教之書,亦無不死之法。
始專閱楞嚴經,深有會心。
迄父母去世,即放下萬緣,潛赴天津出家,随往浙江觀宗寺谛閑法師座下受具戒,留寺學教,進境奇速。
先返家度妻皈依三寶,長齋念佛,數年後安詳往生,四子之二亦度出家。
生平不用常住之款,持齋清淨,不别衆食,不單受人供養,一切随衆。
講經及法會所收供養,悉歸常住作齋糧醫藥、及施舍赈濟、印經放生等,不存一文。
單夾衣服不過兩套,能替換即可。
教演天台,行宗淨土,普勸持齋念佛,戒殺放生。
檀越山積,建修寺院甚多。
民國廿一年九月由西安護送碛砂藏玻璃版四十箱,乘渭水河木船至潼關附近遇匪,船上财物被劫一空,惟師默念觀音聖号,獨獲幸免,運滬付印。
卅七年住長春般若寺,被共匪圍困,夢人指向正南照有電杆之路走,一直到家。
遂決于二月廿八日冒險起程,同行六人,乘寺備馬車向南沿電杆前進,遇匪七次,僅将米面現款劫去,至開原将出匪區,不準放行。
時已款盡糧絕,出售馬車,雇車從小路至太陽溝,天黑冷極,求住戶借宿被拒,露宿門外,餓渴難忍,惟虔念觀音菩薩,再往敲門乞水,忽一莊嚴老媪,領一俊童,慷慨雲:‘天冷讓老和尚在我熱坑上睡,餘五人可住草房,馬車拉院内。
’并燒開水交飲。
次晨往謝,媪童均不見,惟莊稼老夫婦及兒媳與三歲小兒,餘均不知。
方信是大士顯靈救護。
行至半途,忽狂風暴雨,迎頭而來,無處可避,急同念聖号,即雲斷日出,四面仍大雨如注。
安抵鐵嶺國軍區,經沈陽飛平轉津回青島。
卅八年春赴香港,建寺、印經、講學接衆,直接受其薰陶,與間接蒙其影響,而歸向佛門,四十年來約數百萬人。
五十二年六月廿二日趺坐結印安詳而逝,享壽八十九,僧臘四十六。
荼毗香聞數裡,獲舍利數千,骨花五大盤。
三、六八尚健當塗楊樂壽居士,六十歲後耳患重聽。
民國二十年春忽右腿麻木不仁,漸及腰部,輾轉床榻者四十餘日,遍治無效。
夏初陳雲槎居士朝普陀歸,購贈心經、金剛經、普門品、及觀音靈感錄、安士全書等,終日閱覽,藉破岑寂。
既而私心忏悔,未能早日誦經持戒,誤卻此生大事,竊思古有放下屠刀之訓,學佛固不在早遲也。
遂發願皈依三寶,有生一日,茹素一日,行有餘力,以利他人。
自發願後,病忽若失。
即家供白衣大士像,長齋念佛,日有定課。
廿三年已六十八歲,腰腳尚健。
四、偕老益壯民國卅八年大陸撤退,偕内子鄭侶梅由北而南,自東徂西,頻逢艱險,皆蒙觀音菩薩尋聲救護,脫險來台,遂同發心于每年陰曆二六九月持觀音齋,每日早晚課後加念大悲咒七遍,觀音聖号五百聲,回向總統(即先總統蔣公)萬歲,國運昌隆,光複大陸,拯救同胞。
及父母祖先、長官師友、恩仇怨親人等,生者消災延壽,死者超生淨土,以報四恩!四十三年二月三日奉調石牌研究班二期受訓,兼輔導員,适值齋月,晚餐時偶食豬肉兩片,晚課亦停。
睡後夢至某處,見堂上聖像即從座起,嚴詢汝食何物?當甚驚怖,将開口答辯,忽豬肉兩片湧現舌端。
奉谕:‘見汝食肉堕落,特來拯救,何驚怖若斯?’始憬悟為大士垂憐,急跪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便霁顔微笑,手握餘發,直升雲霄。
忽驚醒,猶口念未停,慚惶之餘,不敢再食魚肉,惟吃素菜或肉邊菜,早晚課亦均潛修。
後調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九期受訓,及留院任十期輔導委員,均登記素食。
并發心受菩薩戒,持長素及六齋,免堕惡道,而報慈恩!術者推餘命:‘庚戌、己醜、丁醜、辛醜,為棄命從财格,最忌命逢根氣,五十歲庚子年進甲運逢印,雖調副職,而享受較優,但欲退休而不可得。
五十五歲乙巳年進午運得祿,必功成身退。
五十六歲又逢丙午得祿之年,必撒手西歸。
’果于四十九年七月五十歲,奉命将所主管之單位改隸國家安全局,雖灰心名利,而辭職未準,仍饬襄助,改支文官簡任待遇,生活較優。
五十四年十月五十五歲,因兵籍誤出生為民前十二年,奉令退役,纖悉皆驗。
則西歸在即,來日無多,且未老先衰,百病叢生,急息交絕遊,長齋念佛,準備往生資糧及後事。
内子以國土未複,有家難歸,為踐偕老家山之約,即發願念觀音聖号百萬,求延夫壽。
念畢蒙示九十七簽雲: 五十功名心已灰那知富貴逼人來更行好事存方寸壽比岡陵位鼎台 示存好心,行好事,以求慈祐。
即發心編印佛書,普勸戒殺吃素,念佛行善,以挽人心,而弭浩劫,期皆福壽康甯,共享太平也。
五十六歲忽無恙,今已六十六矣,偕老益壯,此持齋念佛,蒙大士之靈感加被,求壽得壽也。
第十二節持齋愈病 一、茹素得救袁植丞居士,名勵桢,法名智植,江蘇武進人。
幼即孝友,長好儒術,視佛為異端。
自奉極儉,周濟親友無吝色。
中年任湖北省造币廠長,後赴東三省,任交通銀行經理及政務廳長等職。
五十歲,子行允苦勸信佛,丞無奈,命試檢佛典交閱,即以徑中徑又徑及龍舒淨土文進,閱數日即大悟,發願信佛,令合家茹素,皈依印光大師,每日規定念佛功課,尤喜蓮池大師發願文。
五十五歲忽患腦充血症,西醫言不可食肉,答已茹素五年。
醫雲:‘幸也,不茹素,則不可救矣。
’病竟愈,而念佛及觀音益精進。
民國廿七年二月即預知次年五月十八日往生西方,果至是日酉時寂然而逝,享壽六十四。
次晨頂猶溫,三日大殓,顔色如生。
二、垂老轉健阮母王居士,湖南人。
性慈祥而多病,年四十哭次子琴長而喪明。
旋持朔望齋,虔奉觀音菩薩,逾月光稍複,即長齋念佛,垂老轉健。
三、目翳盡去江西羅亨金,家貧業裁縫,忽雙目同生翳障,視物不清,幾緻失明,不能工作,生活維艱。
族長羅廷秀見而憐之,月給錢數千文,令拾字紙。
遂發願持齋念佛,每日早晚誦大悲咒及觀音聖号。
常提敬惜字紙之篾籃,出外檢拾字紙。
偶遇橋路損壞,以土石補之。
如是者期年,忽于清光緒廿八年五月某日午夜雙目奇癢,及旦視之,目已大明而翳障盡去矣。
四、瞽目複明李母遲氏,招遠東北鄉大園村李芝肇之母也。
家小康,雙目全瞽已十餘年,民國廿一年春已年逾六十,蓬萊趟九陽居士弘法于西鄰李有法家,二媳鄒氏茹素多年,扶母聽講畢,問曰:‘先生所講佛菩薩大慈大悲,如是靈感,如我發心持齋念佛及觀音,瞽目亦能複明乎?’趙雲:‘汝果發心真切,自能重明’以慰之!遂與媳同往佛堂朝夕課念佛不辍。
次夏趙又抵村演說,母又同媳往問,趙曰:‘勿性急,汝念佛莫著相,著相即無益。
似汝之年,生前日短,死後日長,現雖不獲功效,甯不為命終往生極樂地乎?須知因果終不落空,念佛自有功德,譬如欠人錢百串,今才還十串,業債未了,焉得遽效?’母曰:‘然!今後吾亦不求目愈,但求了脫生死之苦可也。
’廿三年正月初九夜九時在佛堂念佛,恍忽入夢,見觀音菩薩以楊枝拂其雙目。
嗣即就寝,翌晨小孫來床上,執樹枝狂舞,不意觸其兩目,痛不可忍,淚流如注,複卧一小時,痛止而目忽明。
二月初趙過其門,母喜笑相迎曰:‘弟子雙目果重明矣。
’詢其目愈因緣如此。
鄰近婦女八人,亦因此發心長齋念佛。
五、妻病漸愈毛豫如,浙江嘉興濮院鎮人,任職鹭島。
民國廿一年接家書,知妻重病,急返裡,已不省人事,醫藥無效,命在旦夕。
母信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持誦白衣神咒不辍。
當此束手無策之際,亦随之念,并發願全家持齋三月,叩禱于大士像前。
次日午後坐床沿閉目假寐,忽聞家人告以醫師來,急下樓迎接,至廳前見一白衣古裝老婦,将直上卧室,正欲問其來由,被妻長歎之聲驚醒,始知是夢。
欲告母而母至曰:‘頃忽一陣奇香,汝聞之乎?’即以夢告,母遂合掌念佛數百聲後而言曰:‘媳病既蒙菩薩加被,當能轉兇為吉,汝無憂矣。
’果不藥而漸愈。
旋由滬至廈,請慧镫師同往南普陀叩謝大士,以報慈恩! 六、風濕速愈程願西居士之姊,民國廿一年夏手患風濕,遍請内外科醫治,至八月底仍均無效。
夙知茹素可以療疾,即焚香虔禱
年十九适趙炳榮,事翁姑以孝聞。
生子女五人,師其次也,幼多疾,久勿愈,遂舍入淨業寺為僧,病忽瘳。
母喜而發道心,皈依三寶,茹素戒殺。
師将參學異地,母念之切,乃為說淨土法門,勸母一心念佛,勿以兒女之虛幻因緣自苦。
即起信心,虔修淨業,念佛及觀音聖号,終日不斷,并以誦經放生等為助行。
民國十三年秋夫死,深感無常迅速,念佛益精進,笃志求生西方。
二十年水災遍地,師即迎養,奉母進香普陀,禮觀音菩薩,于梵音洞睹觀音化身。
至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塔,見舍利放光。
廿二年五月初在家染重疾,知生西期近,誦心經藏餘,為生西資糧。
九月初五日沐浴面西卧,合家高聲助念。
怡然念佛而逝,享壽六十九,身冷頂溫,經久始散。
二、夫享遐齡龍母張太夫人,安徽桐城龍燦居士之母也。
因夫壯年咯血,恐壽不永,遂發願戒殺,每日誦觀音經為夫祈禱,卒享遐齡,終身舊病未發,誠感應驗,可謂著矣。
三、壽延耋耄本際法師,号澄澈,俗名龍燦,字健行,畢業安徽公學,加入同盟會,宣傳革命,任職軍政教界。
惑于肉類滋補之說,所傷物命最多,違母遺命,廣造殺業,緻患三期肺病,尪瘵羸弱,醫藥罔效。
五十知非,始戒殺茹素,常念佛及觀音聖号,遇人辄以念佛戒殺為勸,藉忏往業。
迄五十六歲,體力轉健,過于壯年,深感佛恩,特撰勸人速斷肉食免罹災難文,以告于世,俾同病同業者鹹自省焉!民國四十年冬六十九歲,在台灣出家,建海印寺于基隆,念佛習靜。
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子時念佛安詳而逝,享壽八十有五,荼毗獲舍利七顆。
第六節戒殺愈病 一、夫病即愈四川夔門李培之居士,民國十七年與妻李邱衍白避匪居萬縣。
廿一年秋聞大用法師講經,遂偕入東川佛學社,虔誠念佛不懈。
次年八月患赤白痢,經旬不愈,醫雲脈象甚險,妻駭極而泣,乃焚香禱告阿彌陀佛、觀音大士,乞為增壽,發願永守殺戒,五年後茹長齋,倘經濟稍裕,印送觀音起信稿以勸世。
禱畢,忽招近榻旁,告以‘頃見一人立床前,仿佛金羅漢,須臾即隐。
’自是服藥大效,數日即愈。
二、掌疽便愈杭州秦福生之妻吳氏,民國廿三年七月右手中央忽生掌疽,初起甚小,痛苦異常,日夜不能眠。
未及一旬,滿手紅腫,波及上臂,心坎悶塞,危險萬狀,疊經外科診治,鹹皆束手。
秦為虔求觀音菩薩拯救,吳亦發願戒殺。
翌日女傭出外求藥,途遇兒科汪詠裳,自薦以藥試之,果醫十數次,拔出毒疔百餘根,流出毒汁一大碗,便告痊愈。
三、乳癰漸愈黃慧惇居士,蘇州橫泾鎮人。
民國廿七年正月十三日因積勞憂郁,外感風濕,及多食鮮魚,緻左乳生癰,醫治無效,形如碗大,膿血滲漏。
且素身弱,時發肝氣,寒熱咳嗽,飲食不進。
延至二月十四日醫拒開方,自思必死,即于床上虔念觀音菩薩,忏悔發願:從今永不食魚,誠求垂祐。
發願後約三時許,忽嘔膿血一大碗。
因思膿從口出,決無生理,遂一心念佛待死。
三分鐘後,忽覺清香入鼻,寒熱全退,肝氣亦平,病已減半,便思食粥。
次日友來問病,謂其家有西藥棉花,請取一試,立見奇效。
數日起床,病漸痊愈,至卅一年仍健在。
按癡疽即西醫所謂必死之癌症也。
吳願戒殺,黃願戒魚,即蒙觀音垂救而均愈。
普勸患癌症者,速念觀音聖号,戒殺放生,則世無不愈之病矣。
四、舊病屢愈上海華宏禮居士之妻章氏,法名海澤,自幼信佛,皈依興慈法師,戒殺茹素,寓供觀音聖像,常念大悲咒及觀音聖号。
惟體素衰弱,患血虛肝厥諸症,每因操勞過甚,或事不如意,舊病辄發。
民國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起,初患寒熱,繼頭痛劇烈,咳嗽嘔吐,飲食難進,病勢日重,中西兼治,均不見效。
至廿五日病更危殆,牙關緊閉,滴水不能入口,晝夜昏厥四五次,知覺全失,合家惶急!華母之魂忽附其身,呼華乳名曰:‘媳病殊兇險,汝等毋忽視,餘為求觀音菩薩加被,幸媳信佛,或可挽救。
’華即沐手焚香,持大悲咒及聖号,含淚叩求大悲水,使緩飲之,似安靜入睡。
俄而醒曰:‘頃有高僧,執楊枝,持小瓶,騰雲來從窗入,在床前一轉身而杳,君等見否?’并曆述高僧之衣冠形狀,頭痛若失。
華曰:‘此必大士化身,特來救汝疾苦,即汝平日心念俱切之感應,宜善自靜養,默念聖号,病愈後當益精進,慎勿放逸。
’閱數日體漸複原。
同年七月舊病又發,中西醫佥謂傷寒,熱度日高,曆四十日未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承友介陳萬镒老居士診治,熱未退,又患腹痛紅痢咳嗽牙癰等症,請續診,謂如痢不止,恐不治。
囑是晚強起,在聖像前忏悔,虔求一夢。
指示所造業障,忏已安然入睡夢一老妪在海濱,問來此何事?答以求佛加被,并求忏悔。
妪曰:‘罪障自所難免,幸知戒殺忏悔。
’問病何時可愈?妪曰:‘十日後小愈,過十一月廿一日汝生日後可痊愈。
’醒告華,華曰:‘既見觀音化身,自必有救。
’果十日後不藥自愈,冬至節已複健康,見者莫不驚異。
第七節戒殺脫難 一、妻慶更生浙江甯波張從新,家住上海,信佛戒殺,虔奉觀音菩薩。
民國十六年妻朱氏屢向星士推算命運,皆謂本年頗危,算張亦當克妻。
七月十一日晨七時半上海西門唐家灣小菜場突然倒塌,正買菜人多之時,死傷二百餘人。
朱氏适往買菜,被壓一堿菜空桶旁,蒙佛加被,神志未昏,有一小木柱落下撐住,得從瓦礫中爬出,泥漿滿身,并無傷害。
乘車返家,其母反夫喜出望外,鹹慶更生。
因此益增信心,至誠念佛,永戒殺生,以報佛恩。
二、被壓得免上海斜橋淨土庵素菜廚司名炳榮者,忘其姓,平日茹素戒殺,禮念觀音甚虔。
當唐家灣小菜場倒塌時,亦在其中,身雖被壓,而心神鎮定,急大聲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忽覺頭出洞外,适一屋頂穹窿套其頸項,得免此難。
足證大士尋聲救苦不可思議,念佛戒殺功不唐捐,願皆谛信而力行之。
三、空襲無恙族伯毛錦堂公,名齊家,住湖北通城縣北門正街,營毛錦堂書筆店,兼售紙張文具,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待人接物,忠厚誠樸。
晚年入同善社,習靜坐,持戒殺,常念觀音聖号及白衣神咒,樂善好施,老而彌笃。
民國廿七年十月日寇進攻武漢,沿粵漢鐵路及湘鄂公路狂炸,通城适在公路中心,政府令人民疏散,公率全家避難南區石潭碑王家,某日率長子開印進城取物,适逢敵機空襲,城内房屋,均被炸毀,留守老弱,非死即傷。
公當逃避不及,與子倚壁蹲立,默念聖号,彈中屋頂,全部倒塌,幸壁向外傾,尚存半壁,支撐塌下梁柱樓闆,擋住彈片磚瓦,保留空隙,足以容身,均得安全無恙。
此蒙觀音救護,以勸戒殺行善之現報也。
按印光大師戒殺生雲:‘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衆生輪回六道,随善惡業升降超沉,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救,何忍殺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濟。
既造惡業,必堕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殺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
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雜糞穢,臭穢腥躁,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
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虱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
’十善業道經雲:‘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意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寝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解曰:‘十離惱法是花報,自在壽命是果報也。
’蓮池大師雲:‘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延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以具陳。
’若戒殺而又禮念觀音菩薩,尤功大報速,觀此戒殺延壽愈病脫難各節,皆以一念仁慈,與觀音之大慈大悲,感應道交,即蒙救護之速效也。
近以世界戰亂,方興未艾,饑馑水火,天災人禍,又相繼而來,皆由一切衆生殺業所召,非天地鬼神所能救護。
普勸中外同胞,速發大心,戒殺放生,吃素忏悔,專念觀音,自蒙垂祐,消災免難,,卻病延年,感應昭彰,尚有何疑而不深信力行耶? 第八節放生延壽 一、肉身永駐念純大師,名智一,江西太和郭氏子,母夢白蓮而孕,生時祥光滿室。
幼厭腥膻,十歲通内典,十八登進士,曆官都禦史,巡撫黔粵。
廿五歲棄官出家,受戒于雲栖蓮池大師,參方十載,發明心地,禅淨并行,經紫柏憨山印可,許為法門砥柱。
明天啟六年創南雄蓮社庵,鑿放生池四,倡導放生,專志淨修,日課彌陀觀音十萬。
再建鳌山寺、青蓮庵、栴檀林接衆,遐迩慕其道風,度人無數。
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七月十三日午時無疾告衆:‘努力宏揚佛法。
’說畢,端坐念佛而逝,享壽七十三。
經百日如生,香風不散,知州羅公與紳耆善信,留肉身供養于蓮社庵,迄今三百餘年,仍然如生。
二、舍利長存楊餘泉居士,法名德洽,無錫人。
年十四,赴蘇州習紗緞業,學成,設莊于天後宮橋,迎養父母,克盡孝道。
母信佛,随侍朝普陀九華,禮觀音及地藏菩薩。
迄父母棄養,奉佛及觀音益虔。
皈依印光大師,受菩薩戒。
創香光蓮社,定期念佛放生,曆多年如一日。
曾病腹瀉,治以大悲水即愈。
民國三十年八月瀉病複發,拒醫藥,凡友好問疾,均請念佛相助,不談餘事。
常拍被當法器,高聲念佛,至十八日戍時命子扶起盥漱,炳燭燒香禮拜,瞻仰佛相,目不暫舍,端坐念佛而逝,享壽六十八。
二十日跏趺入龛,身軟如綿。
九月初五日荼毗。
得舍利甚多,供靈岩山普同塔中。
三、蓮位高登施彥士居士,江蘇崇明縣人。
早失配,一切瑣事,多躬自為之,尤喜放生,年活萬計。
廿七歲一病幾死,氣絕達一日夜之久而忽蘇,因感人命無常,棄儒皈佛,印贈佛書,積極弘闡,努力勸化,信者漸衆。
弘法既勤,課佛尤笃,每日早晚功課,念佛及觀音聖号、無間寒暑。
同裡董國良居士,勤修淨業,精持戒律,民國卅二年臘月往生之前一日,氣絕複蘇雲:‘已到極樂世界,餘之蓮位在焉,施彥士之蓮位亦在,但較餘高。
’一時傳為美談。
次年三月廿八日施神氣清爽、談笑自若,令人念佛,自亦随念,并囑死後須穿僧衣,以現僧相為是。
言訖,吉祥卧逝,享壽七十餘。
迨周身冷透,頭頂獨暖,端坐缸内,骨節柔軟,膚色如生。
第九節放生愈病 一、甫放即愈蔡母楊耆賢居士,江蘇鎮江人。
民國廿二年受子鐘駒之勸,專修淨土,自定常課,每日念佛千餘聲,漸增至三萬餘聲,并持心經及往生咒日數百卷。
旋皈依北平拈花寺全朗法師,誓愈精進。
廿四年九月初染時疫甚厲,病劇時神志欠清,子就床前念佛,以助正念,夜持觀音聖号,以求卻病延年。
每一閉目,辄見白衣人為母撫按,呻吟稍定。
十一日病複昏愦,媳購烏魚鯉魚鳝魚等數百尾,放之長江,以此功德,為母回向西方。
迨放生歸,母已起坐,諸恙稍減。
嗣又于深宵兩見白衣人伸手撫按,三聞檀香味起于床下,病即漸愈。
二、發願即愈杭州秦福昌,秦福生居士之弟也。
民國廿八年七月初患寒熱而成傷寒,至十五日突然危笃,口鼻出血,兩耳直掀,舌硬不能作聲,連延中西醫五人,皆雲不治。
傍晚僅奄奄一息,家人為備後事。
兄為叩求觀音菩薩,并代具疏發心戒殺放生,勉力行善。
其妻尚未信佛,受兄嫂吳氏之勸,刺血簽押于疏尾,虔誠代夫發願。
焚疏逾二小時,忽開聲能言,合家驚喜!次晨延醫,即謂無礙,未及數旬,便體健如常。
第十節放生脫難 一、臨刑獲釋宋永明智覺延壽大師,為蓮宗六祖。
丹陽人,初為餘姚縣吏,見魚蝦辄買放生,虧欠庫錢數十萬,有司鞫之,隻為買物放生用,不意虧耗如許也。
罪當死,臨刑顔色不變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豈不樂哉?’錢王聞而釋之,出家為僧,夢觀音以甘露灌口,慧性日開,著萬善同歸集等。
住永明寺,朝放生,夜施食,日課佛名十萬,皆回向淨土。
享壽九十八歲,合掌坐化。
後有僧入冥,見閻王供像殿左,勤緻禮拜,詢知為師,已經往西方上品上生,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按新編觀音靈感錄第三篇與福慧第四頁已列永明禅師,但未及放生虧款,臨刑獲釋,故補錄于此,以為放生者勸。
二、臨危轉安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十日随政府由成都匆促撤退,機少人多,先飛昆明,不能攜眷同行。
當承國防部黃處長逸公兄邀往西康發動夷民遊擊,即邀同事孫處長拔吾等請準離職,攜眷同往。
乘軍車候渡新津,孫買大肥鴨,将殺以佐餐,民婦正色曰:‘汝等逃難猶殺生耶?’内子鄭侶梅聞甚慚感,囑餘商請釋放,并默念觀音大士,願從此戒殺放生,祈保平安。
次日赴雅安,車經邛崃,橋突毀,仍回新津,始悉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與雲南省主席盧漢皆已叛變,飛昆人機均被扣,幸免于難。
改由樂西公路迳赴西昌,被匪窮追而不知,幸蒙大士化身士兵及少女,一再告知匪已追來,俾連夜疾行,得免被俘慘殺。
叛軍憑險堵擊,忽炮彈塞而潰退,克複富林,始悉西昌駐軍亦同時叛變,幸西昌警備部稽查處長談榮章兄率所屬克複甯屬各縣,派軍遠迎,安抵西昌,勸遵部電,與孫等先後攜眷飛海口轉台灣,安全脫險。
昌後陷匪,黃被夷民出賣殉難,餘又幸免。
每臨危轉安,皆此一念戒殺放生之微誠,得蒙大士垂救,如鴨之臨殺得免也。
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智度論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彌勒菩薩偈曰:‘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憨山大師放生偈曰:‘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
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淨。
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戒殺延生錄曰:‘果思邀福,務廣其善,善何以廣,莫如放生。
蓋一人之口腹有限,則一人之戒殺無幾,即使轉相勸谕,而信者半,不信者半,所化亦讵有幾?惟有放生,功最無量,終身之願,可一日而滿,千萬人之善,可一身而兼。
信心力行,禍可立消,福可立至,曾無一人或失。
且凡善雖可格天,然必有待而為,如合人夫婦,完人骨肉,還人遺金,救人性命,讵不更大于放生,但此非常有之事,未必一時能遇,就使有遇,亦屬偶然,斷無可以常繼之理。
惟有放生,随地而行,亦随時可行,錢多多放,錢少少放,量己之力,初無定限,并随人可行。
所以人當疾病急難之時,誓行善事以延己命,心非不切,而徒抱空願,安能有驗?不如急為放生,旦夕之頃,即可滿願,則旦夕之間,即可收效。
事簡易行,報速功大,一人行之,可救一身之難,衆人行之,可挽世運之劫,欲廣善果,誠莫如是。
’蓋禽獸與人,形體雖異,而知覺實同,觀其被執被殺之時,驚走哀鳴,魂飛魄戰,與吾人類被捕被殺之時,逃避哀号,恐怖驚惶,豈有異耶?于此忍心殺之,其恨何如?買而放之,其感又何如?若放生而又禮念觀音菩薩,普為回向,尤功大報速,其應如響。
試觀上列放生延壽愈病脫難各節,益信而有征。
普勸中外同胞,随所見物發慈悲心,舍有限之金錢,救可憐之生命,錢多多放,則大積陰功,錢少少放,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
并念彌陀觀音聖号,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則存心愈大,積德愈弘,道業資之速成,福壽當更無量矣。
第十一節持齋延壽 一、壽逾百齡祇園大師,名淳鏡,俗姓王,貴州普定縣人。
幼即好靜,不娶妻,暇辄誦法華經普門品。
父母亡後即詣雲南雞足山出家,旋受具戒,發心參方,凡天下名山,足迹迨遍。
至大金塔禮佛舍利,打一餓七,第六夜感佛光照身,念佛益精進。
至普陀山禮觀音菩薩,建香山茅篷,一心念佛及觀音。
會普陀患旱,發心于前山普濟寺,及後山法雨寺各燃一指,感天降甘霖。
又于香山篷燃一指,感地湧甘泉,雖大旱亦不涸。
後于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一指,共燃去四指,時人稱為六指長老,皈依者不知凡幾。
冬夏一衲,不積餘蓄,慈悲喜舍,凡香客結緣供養,即送往各處打齋供衆或濟貧。
平日惟持齋念佛,不問塵緣。
人詢其壽,均言八十六歲,實至民國廿二年已百歲。
路過金山,适逢打七,以年老未便随衆,獨于一室,連打三餓七計廿一日,精神如恒,均驚仰其道風,請住蓮社。
次年三月預知時至,特往上海告别徒衆,十七日率徒返金山,翌日即示微疾,并無痛苦,囑徒衆助念,至廿一日歸西,面露笑容,頂暖曆久不冷。
享壽百零一歲,廿八日荼毗,得黃舍利數粒。
二、壽延八九倓虛大師,河北甯河王氏子,俗名福庭,母夢梵僧而生。
三歲不能呼父母,惟言吃齋二字,不教而會,母為吃花齋,以求易養。
十一歲入塾讀書,十四歲習商,因見二母舅壯健而死,覺人命無常,欲求不死之方,有送高王觀世音經者,謂誦千遍,可免災不死,即兩日一夜誦畢千遍,仍日誦數遍,從未間斷。
十七歲結婚,甫四日即染疫腹痛而死,見兩鬼帶往閻王殿,谕送轉生。
即哀懇雲:‘我母惟吾一子,如轉生不能回家,恐母痛哭傷身,聞誦經增壽,我豈白誦耶?’王曰:‘汝本壽限已到,為汝有持齋誦經功德,可增壽五年,活至廿二歲。
’師雲:‘既持齋誦經有功德,請放回繼續持齋誦經,再延壽命。
’王允,命送回,恍如夢醒,不敢禀告,恐傷母心!即訪道尋師,學誦經咒,先後入天主教、耶稣教、金丹道、西華堂等,皆騙人而不澈底之外道,研閱醫蔔星相及有關宗教之書,亦無不死之法。
始專閱楞嚴經,深有會心。
迄父母去世,即放下萬緣,潛赴天津出家,随往浙江觀宗寺谛閑法師座下受具戒,留寺學教,進境奇速。
先返家度妻皈依三寶,長齋念佛,數年後安詳往生,四子之二亦度出家。
生平不用常住之款,持齋清淨,不别衆食,不單受人供養,一切随衆。
講經及法會所收供養,悉歸常住作齋糧醫藥、及施舍赈濟、印經放生等,不存一文。
單夾衣服不過兩套,能替換即可。
教演天台,行宗淨土,普勸持齋念佛,戒殺放生。
檀越山積,建修寺院甚多。
民國廿一年九月由西安護送碛砂藏玻璃版四十箱,乘渭水河木船至潼關附近遇匪,船上财物被劫一空,惟師默念觀音聖号,獨獲幸免,運滬付印。
卅七年住長春般若寺,被共匪圍困,夢人指向正南照有電杆之路走,一直到家。
遂決于二月廿八日冒險起程,同行六人,乘寺備馬車向南沿電杆前進,遇匪七次,僅将米面現款劫去,至開原将出匪區,不準放行。
時已款盡糧絕,出售馬車,雇車從小路至太陽溝,天黑冷極,求住戶借宿被拒,露宿門外,餓渴難忍,惟虔念觀音菩薩,再往敲門乞水,忽一莊嚴老媪,領一俊童,慷慨雲:‘天冷讓老和尚在我熱坑上睡,餘五人可住草房,馬車拉院内。
’并燒開水交飲。
次晨往謝,媪童均不見,惟莊稼老夫婦及兒媳與三歲小兒,餘均不知。
方信是大士顯靈救護。
行至半途,忽狂風暴雨,迎頭而來,無處可避,急同念聖号,即雲斷日出,四面仍大雨如注。
安抵鐵嶺國軍區,經沈陽飛平轉津回青島。
卅八年春赴香港,建寺、印經、講學接衆,直接受其薰陶,與間接蒙其影響,而歸向佛門,四十年來約數百萬人。
五十二年六月廿二日趺坐結印安詳而逝,享壽八十九,僧臘四十六。
荼毗香聞數裡,獲舍利數千,骨花五大盤。
三、六八尚健當塗楊樂壽居士,六十歲後耳患重聽。
民國二十年春忽右腿麻木不仁,漸及腰部,輾轉床榻者四十餘日,遍治無效。
夏初陳雲槎居士朝普陀歸,購贈心經、金剛經、普門品、及觀音靈感錄、安士全書等,終日閱覽,藉破岑寂。
既而私心忏悔,未能早日誦經持戒,誤卻此生大事,竊思古有放下屠刀之訓,學佛固不在早遲也。
遂發願皈依三寶,有生一日,茹素一日,行有餘力,以利他人。
自發願後,病忽若失。
即家供白衣大士像,長齋念佛,日有定課。
廿三年已六十八歲,腰腳尚健。
四、偕老益壯民國卅八年大陸撤退,偕内子鄭侶梅由北而南,自東徂西,頻逢艱險,皆蒙觀音菩薩尋聲救護,脫險來台,遂同發心于每年陰曆二六九月持觀音齋,每日早晚課後加念大悲咒七遍,觀音聖号五百聲,回向總統(即先總統蔣公)萬歲,國運昌隆,光複大陸,拯救同胞。
及父母祖先、長官師友、恩仇怨親人等,生者消災延壽,死者超生淨土,以報四恩!四十三年二月三日奉調石牌研究班二期受訓,兼輔導員,适值齋月,晚餐時偶食豬肉兩片,晚課亦停。
睡後夢至某處,見堂上聖像即從座起,嚴詢汝食何物?當甚驚怖,将開口答辯,忽豬肉兩片湧現舌端。
奉谕:‘見汝食肉堕落,特來拯救,何驚怖若斯?’始憬悟為大士垂憐,急跪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便霁顔微笑,手握餘發,直升雲霄。
忽驚醒,猶口念未停,慚惶之餘,不敢再食魚肉,惟吃素菜或肉邊菜,早晚課亦均潛修。
後調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九期受訓,及留院任十期輔導委員,均登記素食。
并發心受菩薩戒,持長素及六齋,免堕惡道,而報慈恩!術者推餘命:‘庚戌、己醜、丁醜、辛醜,為棄命從财格,最忌命逢根氣,五十歲庚子年進甲運逢印,雖調副職,而享受較優,但欲退休而不可得。
五十五歲乙巳年進午運得祿,必功成身退。
五十六歲又逢丙午得祿之年,必撒手西歸。
’果于四十九年七月五十歲,奉命将所主管之單位改隸國家安全局,雖灰心名利,而辭職未準,仍饬襄助,改支文官簡任待遇,生活較優。
五十四年十月五十五歲,因兵籍誤出生為民前十二年,奉令退役,纖悉皆驗。
則西歸在即,來日無多,且未老先衰,百病叢生,急息交絕遊,長齋念佛,準備往生資糧及後事。
内子以國土未複,有家難歸,為踐偕老家山之約,即發願念觀音聖号百萬,求延夫壽。
念畢蒙示九十七簽雲: 五十功名心已灰那知富貴逼人來更行好事存方寸壽比岡陵位鼎台 示存好心,行好事,以求慈祐。
即發心編印佛書,普勸戒殺吃素,念佛行善,以挽人心,而弭浩劫,期皆福壽康甯,共享太平也。
五十六歲忽無恙,今已六十六矣,偕老益壯,此持齋念佛,蒙大士之靈感加被,求壽得壽也。
第十二節持齋愈病 一、茹素得救袁植丞居士,名勵桢,法名智植,江蘇武進人。
幼即孝友,長好儒術,視佛為異端。
自奉極儉,周濟親友無吝色。
中年任湖北省造币廠長,後赴東三省,任交通銀行經理及政務廳長等職。
五十歲,子行允苦勸信佛,丞無奈,命試檢佛典交閱,即以徑中徑又徑及龍舒淨土文進,閱數日即大悟,發願信佛,令合家茹素,皈依印光大師,每日規定念佛功課,尤喜蓮池大師發願文。
五十五歲忽患腦充血症,西醫言不可食肉,答已茹素五年。
醫雲:‘幸也,不茹素,則不可救矣。
’病竟愈,而念佛及觀音益精進。
民國廿七年二月即預知次年五月十八日往生西方,果至是日酉時寂然而逝,享壽六十四。
次晨頂猶溫,三日大殓,顔色如生。
二、垂老轉健阮母王居士,湖南人。
性慈祥而多病,年四十哭次子琴長而喪明。
旋持朔望齋,虔奉觀音菩薩,逾月光稍複,即長齋念佛,垂老轉健。
三、目翳盡去江西羅亨金,家貧業裁縫,忽雙目同生翳障,視物不清,幾緻失明,不能工作,生活維艱。
族長羅廷秀見而憐之,月給錢數千文,令拾字紙。
遂發願持齋念佛,每日早晚誦大悲咒及觀音聖号。
常提敬惜字紙之篾籃,出外檢拾字紙。
偶遇橋路損壞,以土石補之。
如是者期年,忽于清光緒廿八年五月某日午夜雙目奇癢,及旦視之,目已大明而翳障盡去矣。
四、瞽目複明李母遲氏,招遠東北鄉大園村李芝肇之母也。
家小康,雙目全瞽已十餘年,民國廿一年春已年逾六十,蓬萊趟九陽居士弘法于西鄰李有法家,二媳鄒氏茹素多年,扶母聽講畢,問曰:‘先生所講佛菩薩大慈大悲,如是靈感,如我發心持齋念佛及觀音,瞽目亦能複明乎?’趙雲:‘汝果發心真切,自能重明’以慰之!遂與媳同往佛堂朝夕課念佛不辍。
次夏趙又抵村演說,母又同媳往問,趙曰:‘勿性急,汝念佛莫著相,著相即無益。
似汝之年,生前日短,死後日長,現雖不獲功效,甯不為命終往生極樂地乎?須知因果終不落空,念佛自有功德,譬如欠人錢百串,今才還十串,業債未了,焉得遽效?’母曰:‘然!今後吾亦不求目愈,但求了脫生死之苦可也。
’廿三年正月初九夜九時在佛堂念佛,恍忽入夢,見觀音菩薩以楊枝拂其雙目。
嗣即就寝,翌晨小孫來床上,執樹枝狂舞,不意觸其兩目,痛不可忍,淚流如注,複卧一小時,痛止而目忽明。
二月初趙過其門,母喜笑相迎曰:‘弟子雙目果重明矣。
’詢其目愈因緣如此。
鄰近婦女八人,亦因此發心長齋念佛。
五、妻病漸愈毛豫如,浙江嘉興濮院鎮人,任職鹭島。
民國廿一年接家書,知妻重病,急返裡,已不省人事,醫藥無效,命在旦夕。
母信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持誦白衣神咒不辍。
當此束手無策之際,亦随之念,并發願全家持齋三月,叩禱于大士像前。
次日午後坐床沿閉目假寐,忽聞家人告以醫師來,急下樓迎接,至廳前見一白衣古裝老婦,将直上卧室,正欲問其來由,被妻長歎之聲驚醒,始知是夢。
欲告母而母至曰:‘頃忽一陣奇香,汝聞之乎?’即以夢告,母遂合掌念佛數百聲後而言曰:‘媳病既蒙菩薩加被,當能轉兇為吉,汝無憂矣。
’果不藥而漸愈。
旋由滬至廈,請慧镫師同往南普陀叩謝大士,以報慈恩! 六、風濕速愈程願西居士之姊,民國廿一年夏手患風濕,遍請内外科醫治,至八月底仍均無效。
夙知茹素可以療疾,即焚香虔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