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善惡勸懲

關燈
于供奉之觀音菩薩座前,發願自九月一日起,持齋至十九日大士出家紀念日止,以求速愈。

    方持齋三日,即能協助家事,期滿已痊愈矣。

     七、乳蛾自愈嚴德彬居士,受母教,自幼持素念佛。

    民國廿三年正月十九日十八歲,由曹培靈居士導往蘇州皈依印光大帥。

    廿五年奉母馬氏、妹默先、赴蘇求授三皈,适患乳蛾,時愈時發,西醫勸割除,母即代向印公求示治法,當蒙開示:‘不必割,多吃素,多念觀世音菩薩,常服大悲水,久久自愈。

    ’并賜大悲水一瓶,信受奉行,即愈不再發矣。

     八、目疾即愈秦福生居士,浙江杭州人。

    幼患目疾,每月必發數次。

    妻吳氏,素奉觀音大士,六歲訂婚,十九歲聞夫目疾,即在大士像前發願終身持觀音素,求夫目疾早愈,即未再發。

    廿一歲結婚後,誓願益堅。

     九、肺病痊愈何毅生居士,民國四十二年夏奉命由越南安返台灣,患三期肺病,住嘉義肺病療養院,照愛克斯光,全肺皆成黑影,空洞數個,已極嚴重。

    當時尚無特效藥,較其病輕者多死于院中,惟何素食,虔誠誦經念佛及觀音聖号,常服周楊慧卿居士加持之大悲水,曆時三載,竟告痊愈。

    即皈依南亭法師,受菩薩戒,長素念佛,流通佛書,印經放生,以報佛恩!服務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成功大學訓導處,已十八載,身體康健,堪任繁劇。

     第十三節持齋脫難 一、人宅均安夏培馨居士,供職上海新聞報館數十年,皈依印光大師,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

    民國廿一年一月廿八日倭寇侵占上海閘北,滬戰爆發。

    當戰事劇烈時,全家同念觀音聖号,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其寓所,未被波及。

    且最奇者,戰事起後第七日,其全家始由十九路軍救出,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

    非蒙菩薩護祐,何能若是乎? 二、劫掠不入福建永春縣李宏載之長媳鄭氏,素持長齋。

    民國廿三年正月歸甯母家,适南安民軍某部與德化之張部争地沖突,因張據城扼險以待,數戰均失利。

    鄭之母家在城西北大鸰山上,居高臨下,易于進攻,某部陰遣剽悍者數百人襲占三日,大肆劫掠。

    少壯男女均避匿山中,但留老弱在家看守。

    鄭氏獨邀合家男婦老幼十餘人,鹹跪堂中,至誠念觀音聖号,聲達屋外,劫掠者數過其門,竟無一入其室。

    該鄉損失奇重,皆被洗劫,惟此一家秋毫無傷。

     三、災難悉免羅慧修居士,民國廿一年全家苦病,妻持大悲咒而皆愈。

    後苦失眠症,發心茹素念佛而亦痊。

    廿五年正月率全家皈依印光大師,問吃素否?答已長素。

    師雲:‘世界殺業太重,災禍難免,應長素念佛,求生西方,縱貧不緻有禍。

    ’即家設佛堂,率領妻兒長素念佛,兼念觀音聖号,家人體弱轉健,事事遂心,抗戰大難,四鄰鹹遭搶劫,獨獲幸免,連年兵禍,尚免凍餒。

    皆長素念佛,蒙大士慈祐之恩也。

     四、空炸獨安鮑志遠居士,設小店于上海縣闵行鎮,仁慈忠厚,安貧樂道。

    晚年皈依三寶,茹素念佛,朝暮課誦不辍。

    民國廿六年秋抗戰爆發,該鎮時遭空襲,市民多逃鄉間,鮑以年老氣喘,不願奔波,惟念佛精進不懈。

    延至九月廿六日空炸益烈,家人亦逃避一空,獨避屋内桌下,閉目合掌,一心念大悲咒,忽彈落鄰舍,約距二丈餘,四邊房屋震倒,石飛屋頂,惟所住之屋矗立無恙。

    當爆炸聲中,閉目念咒,見紅光一道,似有神人數百予以保護,,尤足異也。

     五、車禍得免鄭王毅君居士,高雄港口司令鄭寶華之妻也。

    受菩薩戒,長齋念佛,并常念觀音菩薩,故每逢危難疾苦,皆蒙救脫。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廿四日下午随戚駕林肯牌老轎車,赴基隆探一老友,讵過汐止大橋時,迎面飛來一車,閃避太速,車頭沖出橋面,懸空将要掉下,突在空中掉頭,竟車尾先著地,已摔爛不能再用,因在前座,雖危無恙,得免車禍。

     按世人食肉,皆謂理所當然,吾未作惡,何必持齋?殊不知吾等尚在高卧之時,即有無數屠戶,手執利刀,先為吾等廣造惡業乎?每日天尚未曉,即各将豬羊雞鴨等畜類,生擒捆縛,施以極刑。

    任其慘叫哀号,魂飛魄散,呼天不應,入地無門,竟扼其首而刺其喉,痛極暈去,氣猶未絕,即以沸湯澆其身而拔其毛,或以鐵鈎懸其頭而剝其皮,剖腹剜心,抽腸拔肺,頓使頭足異處,骨肉分張,分割寸磔,痛苦難熬!普天之下,片刻之間,宰殺億萬生靈,慘于城郭之新屠,可憐無辜衆生,常遭刀兵之浩劫,積屍可過高山之頂,收血可赤大海之流,今朝如是,明日亦然,殺劫彌漫,永無已時,所造無量惡業,皆為吾等食肉所緻。

    楞嚴經佛言:‘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所遭惡報,當亦相等。

    故佛又雲:‘念念殺生食肉者,造地獄畜生身。

    ’甚可畏也。

    況吾等均在六道輪回之中,萬一所食畜類,宿世曾為吾之六親眷屬,将若之何?或來世為吾六親眷屬,将若之何?倘吾他生後世同此畜類,或吾六親眷屬,他生後世同此畜類,又若之何?不思則已,思之,雖食亦不能下咽矣。

    諺雲:‘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

    ’若人人持齋,則天下無殺生之人矣。

    故持齋功德甚大,持齋念佛,及念觀音聖号,功德尤不可思議! 夫齋者時也,謂不過中食為時食,午後為非時,不宜食,守之曰持齋,是為齋之本義。

    俗以禁食肉類為吃齋,又曰吃素,是為大乘之别意,遂以持齋為禁肉食。

    我國為大乘佛教,出家僧尼,皆嚴戒食肉,故多長壽而少病。

    素者潔白粗略之義,不雜魚肉滋味之食為素食,持素者即不食魚肉,與持齋名異而實同也。

    陰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

    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

    月小盡先一日持之。

    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

    前列三節,持齋可延壽愈病,消災脫難,事實俱在,可為鐵證。

    凡自愛其本身及子女,兼愛世人,欲令福壽康甯,不遭意外災禍者,當以持齋戒殺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

    普勸中外同胞,速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

    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切戒家中殺生。

    漸至戶戶持齋戒殺,人人禮念觀音。

    則諸佛生歡,萬神護祐,刀兵由是永息,災禍可以全消,地獄為之頓空,苦海因而長别矣。

     第十四節戒淫延壽 一、享壽八旬印光大師,蓮宗第十三祖。

    陝西郃陽趙氏子,生甫六月即病目,幾喪明。

    幼讀儒書,曾辟佛,病困數載,始悟前非,廿一歲出家,旋受具戒,讀龍舒淨土文,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乃即生了脫生死之要道,即專心念佛,目病痊愈,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

    廿三歲住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晦迹精修,旋閉關六載,複住茅篷,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

    而學行并進,道化遂衆,皈依者不可以數計。

    凡請益者,才拘男女老幼,貴賤賢愚,皆勸以孝養父母,敦倫盡分,吃素念佛,戒殺放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

    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兼念觀音,求生西方,永脫輪回,使切實遵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

    而依教奉行,得遂生西者亦難枚舉。

    并以周安士欲海回狂一書,于古今戒淫獲福,犯淫緻禍之事,詳悉備書,發人深省,民國七年特刊安士全書闆,八年又刻欲海回狂及萬善先資單行本,十年又募印安士全書縮小本數十萬部,十六年又增訂不可錄為壽康寶鑒,排印廣布,善勸青年男女節欲戒淫,守身如玉,悉享富壽康甯之福,永離貧病夭折之禍。

    廿六年複以殺劫彌漫,特撰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号啟,以期同享太平,共樂天常。

    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香灰,救諸病危,辄見奇效。

    嚴持淨戒,儉以自奉,凡善信供養香敬,悉代廣種福田,捐助急赈,救濟餓貧,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五百餘萬部,佛像百餘萬幀。

    廿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在靈岩山含笑坐逝,享壽八十,僧臘六十。

    荼毗得五色舍利珠百餘顆,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餘粒,齒全存,頂骨裂如蓮華。

     二、享壽十紀虛雲和尚,俗姓蕭,湖南湘潭人。

    父玉堂,清道光十八年戊戌佐治福建永春州幕,母顔氏,年逾四十,憂無後,翌年,赴城外觀音寺求子,同夢長須青袍跨虎頂觀音者,躍登榻上,驚起互告,遂有孕。

    二十年庚子移佐泉州府幕,七月廿九日誕一肉團,母驚絕,有賣藥翁剖之得男,由庶母王氏撫育。

    生即茹素,不樂世典,見佛經像則喜。

    初看香山傳觀音菩薩成道事,薰染于心,随叔進香南嶽不欲歸。

    父窺有出塵志,憂之,為娶田譚二女,鹹不染。

    乘間逃鼓山湧泉寺出家受戒後,即居岩穴,飲澗水,食松毛青草,不食人間煙火,體力日強,耳目聰明,步履如飛。

    而大事未明,乃出遊方,卅八歲于甯杭舟中,男女雜陳,夜半忽有鄰女撫其下體,解衣相就,急起趺坐,得免于敗。

    其持齋戒淫有如此也。

    自念生不見母,特于光緒八年七月東朝南海,北禮五台,由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途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感文殊菩薩化身文吉,贊其孝心難得,兩次救護,如是三年,方抵五台。

    嗣于甯波阿育王寺拜舍利四藏,扶病燃指,用報母恩!燃畢,竟能自起禮謝,不知有病,鹹歎希有!其至孝有如此也。

    後為禅宗高僧,重興雞足、雲栖、鼓山、南華、雲門、雲居等叢林古刹。

    民國四十年四月被匪毆死,數日複蘇曰:‘夢至兜率内院,聽彌勒菩薩說法,以業緣未了,命即回,以後再來。

    ’四十八年己亥十月十三日示寂雲居山真如寺,享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荼毗獲舍利千餘。

     三、壽逾古稀體敬大師,字仁瑞,湖北麻城葉氏子。

    生而穎異,幼讀長商,感身為苦本,倏驚悟而出家,随受具戒,任職鼓山湧泉寺法界學院,得親近慈舟法師,于戒律淨土了解益深。

    曆主大同南善寺、南京普照寺、武漢古德正覺等寺,創香港青山屍羅精舍、九龍佛海蓮社、清規嚴肅,念佛及觀音聖号,精進不懈。

    行蹤所至,無不以戒律淨土自行化他,皈依者日衆。

    民國五十六年夏率徒衆來台,創法界精舍于台北縣之樹林。

    次年七月廿九日晨起,早粥如常,忽遺囑後事,謂夜夢人送信,乃往生之兆,從即日免備飲食。

    雖先後送住中興及馬偕醫院,因峻拒護士為拭汗垢,防女手觸體,有違戒律,而自動出院,其臨終前猶持淫戒嚴謹如此。

    閏七月十七日含笑示寂,五時後頂猶溫。

    享壽七十一,僧臘四十二,荼毗獲五色舍利甚多。

     四、守節延齡蔡母林貴德居士,潮安名醫蔡幼雲之母也。

    夫早喪,感人生無常,矢志守節,茹素念佛,日以彌陀觀音聖号為常課。

    性慈和,恒以因果曉人,樂善不倦。

    潮安婦女欣西會之成立,實賴其力。

    素健康,民國廿一年臘月染微疾,念佛益精進。

    次年三月初五日忽告王福全居士曰:‘明日餘當生西,懇善為安置。

    ’郭慧德居士即率會友輪班助念,至翌晨十時合掌告衆曰:‘觀音菩薩來接引矣,請大家念觀音聖号。

    ’衆從之,遂微笑而逝,享壽七十七歲。

     五、貞孝壽康熊淑慎居士,法名常融,四川梁山熊孔堂之女也。

    善根深厚,夙契佛機,深明四大如幻,五蘊非有之義,立志不嫁,将學佛以求解脫。

    父母為訂婚某世家子,時年十六,誓死不從,絕食七日以示志,親友為斡旋而罷。

    即皈依雙桂堂慧宗和尚,家設佛堂,每日焚香念佛及觀音聖号,精進不怠。

    素食粗衣,淡泊自甘。

    十九喪母,築茅墓側,誦經念佛,為母回向淨土,寒暑無間。

    三年服阕,出私蓄于熊氏家廟旁購荒田數畝,建淨業寺,以避家居煩嚣。

    博施濟貧,尤所樂為。

    父撥租田二百擔,為其終身之用。

    旋遭父喪,又廬墓三年,悲哀念誦,如喪母時。

    一生康甯無病,民國卅七年三月廿七日忽請人助念,而清醒如恒,念佛不辍,安詳含笑而逝,享壽七十一歲。

    俄頃異香滿堂,天樂鳴空。

    十餘時後,猶頂溫面如生。

     按小乘聲聞戒制身不犯,大乘菩薩戒制心不起,我國為大乘佛教,所有僧尼,皆嚴持淫殺等戒,身心并制。

    解脫要門雲:‘修行之人,若數十年欲心不動,則精髓凝結,漸成舍利。

    ’諸公舍利甚多,足證其嚴持淫戒,欲心不動。

    蔡母熊女堅守節貞,因未火葬而舍利未現。

    皆蒙佛菩薩加被,生享福壽康甯,殁均往生極樂或兜率淨土,尤福壽無量也。

     第十五節戒淫愈病 一、衆病悉愈茂章居士,幼時不知自愛,喜閱狎邪小說,緻犯手淫,戕賊父母遺體。

    信佛後雖痛切忏悔,誓戒邪淫,仗佛加被,除此惡習,而體力早傷。

    民國卅三年夏在上海工作過勞,略感風寒,初則洩瀉,旋發潮熱,治愈後再操勞而複發,纏綿匝月。

    冬初歸省老母,藉以靜養,見母康強,快慰無限!即家設佛堂,每日念彌陀觀音聖号。

    勸母茹素念佛,欣然見從,更為慶幸!居家月餘,并未延醫服藥,日益健康。

    次春因感冒咳嗽,飲食不節,勞心過度,緻疾再發。

    愈後仍感精神委靡,工作乏力,且時有頭痛、暈眩、耳鳴、消化不良、胃納不佳等現象,醫藥無效。

    因思家有老母,若就此而終,母将奈何?一時憂愁萬分,寝食不安,遂禮請靈岩德森師父開示:‘壽之長短,随業而定,人力殊難為也,何用戚戚,但當精進念佛耳。

    若汝報定壽短,不能終母之養者,雖憂何補?倘能持齋戒淫,誠心念佛,忏悔宿業,益以孝心,或可仗三寶威力加被,消除惡業,轉夭為壽,亦當視汝之發心是否廣大至誠,行持是否切實恒久耳?’聞之頓釋憂戚,乃更竭誠行持,遵印光大師開示:作将死已死想,則一切無有難舍可戀者,惟有一心念佛矣。

    繼閱觀音靈感錄,即發心每日誦普門品一卷,暇時即念觀音聖号,仰求宿業消除,善根增長,疾病頓愈,現生得終母養,臨終往生極樂。

    并求先父往生西方,受勝妙樂;老母增福益壽,念佛精進。

    如是三月,即蒙慈祐,衆病悉愈,而精神轉佳矣。

     二、魔絕病愈魯竹田居士,永嘉桐溪人,家小康,務農為業。

    性厚樸,皈依三寶,常持觀音聖号。

    妻張氏,年四十三,生女六。

    民國廿二年八月十三夜室内忽聞怪聲,起邀妯娌巡視,則阒無一物,而屋頂怪響旋作,若枭号。

    即神智昏迷,食不下咽,嘗自語:‘有二神附體,一為大法師則茹素,一為三太公則食葷。

    ’或未置信,則幻現巨蛇或蜈蚣尺許,俄即不見。

    祈禳罔效,而病日甚,魯無奈,請求觀音菩薩垂救,忽憑張體而言曰:‘論汝數,今應死,但察汝夫婦和睦,汝夫忠厚信佛,今默佑汝延壽二十歲,宜卸家累,往一心寺作齋姑,長齋念佛,以修來因。

    ’并促魯往喚老齋姑來家咐屬,代擇九月十三日入寺。

    瀕行告張:‘專心念佛,無念家事,設有急難,餘當助汝。

    汝夫過寺,但留午餐,不便寄宿。

    ’宛似家人父子之訓誡,聞者莫不駭異!張初入寺,而魔即絕,猶病體尪羸,甫數日,辄健飯逾恒,病亦霍然。

     三,腦炎即愈盛寶瑛,江蘇南通盛宗溥居士之女也。

    民國卅三年四月初二日忽得腦瘼炎症,昏厥口噤,危險異常,醫均束手無策。

    适南通佛教淨業社啟建佛七,恭祝佛誕,居士即于佛七堂中投誠拜禱,代女誓願終身不嫁,長素念佛,祈祐病愈。

    并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一杯,果一服即見轉機,再服昏噤解除,三服通身出汗,諸恙若失,即獲痊愈。

    随于初八日親詣佛殿,進香謝恩,繞壇念佛,一如平人,鹹歎希有。

     按周安士欲海回狂勸求壽者雲:‘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無如世人淫欲關頭,至老不悟,當淫火動時,便起欲念,欲念起時,精氣益耗,精氣既耗,淫火愈動,互相引發,死亡立至。

    更有服餌熱藥,助火導淫,煎灼五髒,其禍尤慘。

    至于虧損陰德,削奪壽算,更不必言矣。

    有志長年者,豈可蹈此覆轍哉?’壽康寶鑒戒淫格言黃孝直雲:‘淫禍最大,不止邪緣,即妻妾欲事稍過,或獨寝心想欲事,皆足以緻疾喪身,不可不戒。

    道書有曰:“人生欲念不興,則精氣舒布五髒,榮衛百脈。

    及欲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五髒,精髓流溢,從命門宣洩而出。

    即尚未洩出,而欲心既動,如以烈火燒鍋内之水,立見消竭,未幾則水幹而鍋炸矣。

    ”此欲念尤足傷身之實據也。

    吾願世人有病自療,唯在正其心而主于敬耳。

    ’故孔門三戒,以色為首,佛設衆戒,以淫為重,雖在家惟戒邪淫,而夫妻亦宜節欲。

    茂章幼犯手淫,緻召體弱多病之現報,幸以一念孝心,求終母養而念觀音,得離淫欲而病愈。

    魯妻因夫婦和睦,以一念淫心,緻召魔附而病甚,縱欲之害也。

    因夫念觀音,得蒙垂救,令入寺作齋姑,夫不寄宿,斷淫也。

    即健飯逾恒,斷淫之效也。

    盛女腦炎病危,代誓終身不嫁,長素念佛,即蒙垂祐而痊愈。

    普勸青年男女,為保體健任重,應戒早婚,尤禁看黃色電影小說,以免引發欲念,緻疾喪身。

    若多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共享富壽康甯之福,永離貧病夭折之禍也。

     第十六節戒淫脫難 一、三槍不死金濁大師,台州人,八歲出家,旋受具戒,師教大悲咒及觀音聖号,即每日持咒四十八遍,餘時專持聖号,未嘗間斷。

    視名利如泡影,習氣嗜好,淨盡無餘。

    時為人治病,應手而愈,亦不受酬。

    人問其法,袛雲念觀音菩薩。

    民國十七年住小廟,遇匪劫,除破衲,無餘物,匪恨以槍擊之,右額中二,右臂中一,竟未死,旋即愈,槍痕宛然,此殆多生業債,重報輕受耳。

    次夏往甯波阿育王寺暫住,管堂師催單,則雲:‘我住不久,即往生西方,請慈悲!’至十月十九日與衆雲:‘觀音菩薩手執銀台,時現我前,三日内即往生。

    奉勸同參,老實念佛,或念觀音,一心稱名,必定往生,佛不妄語。

    ’衆以為誕。

    廿一日晨各殿禮佛畢,向管堂師告假雲:‘午後一時我即生西’,人猶以為妄。

    九時過堂,仍飯兩碗。

    果屆時安然而化。

     二、寇劫不入瑞山大師,名寂精,俗姓柳,福建惠安縣人。

    廿九歲聞雪峰寺轉初法師講阿彌陀經,即依出家,既受具戒,梵行精嚴。

    三觐普陀,禮觀音菩薩,後回南閩,歸心極樂,化導後進,亦以遠名利,戒淫殺,勤念彌陀觀音,諄切策勵,不作玄妙之說。

    晚歲居泉州禾山萬壽岩,有寇入劫,遍巡寺舍,師趺坐泰然,稱念聖号,不及師室,遂免于難。

    民國廿二年臘月示微疾,屏醫藥,一心念佛,祈生極樂。

    十六日晨安詳舍報,體冷頂溫,容采朗潤。

     三、三槍不響清淨師,倓虛大師之徒侄也。

    住熱河朝陽縣鄉間小廟,每日以誦法華經為常課,遇事忙,必誦觀音菩薩普門品一遍。

    民國廿八年日寇在朝陽清鄉,通令凡土匪到處,民間須一律抵抗,如有容其食宿者,與匪同罪。

    清師騎驢趕集,經道士廟,天晚留宿。

    土匪亦來廟食宿,天未明即去。

    日軍趕到,将廟内之人一并捆綁,牽至沙灘槍決。

    先槍斃道士四人,後斃清師,連發三槍而未響,驚問有何邪術?師雲:‘出家人并無邪術,惟念觀音菩薩求速往生耳。

    ’因日人深信菩薩感應,遂命釋放,稱師為鐵頭羅漢。

    回寺後鄉人皆稱鐵羅漢,現已六十餘,到處受人歡迎供養。

    此普門品所謂:‘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古今殺人利器不同,而得解脫災難則一也。

     四、履險如夷戴慧芳居士,江蘇溧陽人。

    生俱宿根,八歲喪母,繼母待之薄,依姨母于宜興。

    姨固信佛,戴亦傾心三寶,朝夕念佛。

    長習家庭護士,至上海,遇表姊郭慧修居士,留與同居,交深莫逆。

    旋介住世界佛教居士林,歸心淨土。

    民國廿六年八一三戰起,因念姨母,買舟西上,蓬頭垢服,艱險備嘗,但一心念觀世音菩薩,果蒙垂祐,安抵宜興湖汊鎮,與姨把晤。

    時戰事方烈,烽煙遍地,了無畏懼,惟念觀音聖号,日夜無懈,鄉居經年,安然無恙。

    後返上海,仍住居士林,廿八年八月中旬感時症,自知不起,謂郭曰:‘吾半生與姊相依,視同骨肉,今以後事相煩為歉!吾一生節勵童真,不須經殡儀館之洗身化裝,如骨強不能坐化,棺化亦可。

    總之,是心即佛,淨土不離方寸,固不在乎形式也。

    ’問有遺念之事否?曰:‘念佛人端在臨終解脫,尚何念哉?’病時虔持觀音聖号不辍,迄九月初七夜合掌稱聖号,安詳而逝。

     按天道福善禍淫,以淫為萬惡之首故禍之,而戒淫為萬善之先故福之。

    七佛滅罪經雲:‘受持淫戒,有五善神侍衛。

    ’佛般泥洹經雲:‘不邪淫者,能增五種福德: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隐,四、死生天上,五、究竟得道。

    ’況念觀音聖号,立蒙救護耶?本節所錄各則,皆嚴持淫戒,或節勵童真,蒙觀音及善神護衛,故現報身得安穩,後報必生淨土,究竟得道無疑也。

     第十七節誠開智慧 一、足愈慧開道明大師,生于清道光年間。

    自幼足廢,父母送之出家,受具足戒後,發至誠心,拜大悲忏,持觀音聖号。

    一夕,夢觀音菩薩令其入浴,水已具,洗畢不見菩薩,而兩足舒适,早起即能下床,步行如常人。

    從此智慧日開,遂終身持聖号不辍。

    殁葬昆明華亭寺右側,立碑記。

    民國十二年虛雲和尚修華亭寺七衆海會塔既成,以寺側古墳方向不佳,普請入塔,大師棺上有蟻蝕,作八方小塔七層,足見其修持也。

     二、福至心靈民國初年,江蘇泰興縣有一小廟,師徒二人,,小沙彌甫十五歲,頭生癞疠,貌極醜陋,而誠實負責,得老和尚歡心,為規定功課甚嚴,每日讀書,雖愚屢教不會,而做雜事甚精。

    每晚拜觀音菩薩,必虔誠拜至菩薩搖手時方準就寝。

    因老和尚性嗜鴉片,卧房在觀音殿後,僅隔一闆壁,鑿小孔,穿黑線,密系聖像之手,手本活動,将線一拉,即動如搖手。

    每晚候煙瘾過足要睡時,方連拉黑線,小沙彌見菩薩搖手後,即歡喜停拜去睡,數年無間。

    一日老和尚出外訪友,因雨被留,次晨急返,問昨夜拜否?答已拜至菩薩搖手後方睡。

    心暗驚奇,非菩薩顯靈,即沙彌說謊,當晚吸大煙後,故意不拉黑線,旋往察看,見已就寝,心喜喚起,問拜至菩薩搖手否?答已搖手矣。

    方知菩薩真顯神通,特提醒雲:‘汝明晚拜至菩薩搖手時,要跪求菩薩開智慧,千萬勿忘!’連點首應允,竟福至心靈,次晚仍照常誠懇禮拜,拜到菩薩搖手時,跪地不起,叩求菩薩開智慧。

    菩薩果真慈悲,有求必應,即下座用手中楊枝,蘸瓶中甘露,滴其口中,再回原位不動,小沙彌如夢初覺,口内香甜,滿身清涼舒适,歡喜無量!次日禀告,老和尚喜極連贊雲:‘善哉善哉!吾徒宅心忠厚,從此得不可思議之智慧,可喜可賀!希發菩提心,努力度衆生,報佛恩為要!’唯唯而退。

    此後聰明能幹,如換一人,凡師教讀之書,隻教一遍,即能背誦。

    遂更器重,乃傾囊相授。

    本縣各大富戶忽啟建水陸大法會,全縣大小僧衆均被請,小沙彌亦随師往,遭衆白眼,主壇大和尚尤甚輕視,心既難受,便生玩笑之念,當圓滿日将上佛前大供時,故取佛前文疏細看後即燒去,大和尚氣急大怒,因此疏有成千齋主姓名,重抄不及,況無底稿,遂将責任推诿,指其鼻尖雲:‘禍是你闖的,屆時你去宣讀,如誤事,莫怪我不客氣。

    ’小沙彌笑雲:‘急甚麼?要我讀,我就讀吧!’候唱南無大乘常住三寶,即從容拈香如儀,大聲宣讀文疏,從頭至尾一字不漏,清楚明白,梵音繞梁。

    所有齋主,都聞念各自全家姓名,皆大歡喜,事後均來拜謝,無不刮目相看。

    大和尚尤甚驚愕!其師對愛徒一鳴驚人,更喜不自勝!因小沙彌已證過目不忘之智慧,後有大名。

     三、因病生慧何桂芳居士,名連增,法名定賢,蘇州人。

    喜利人濟物,鹹譽為何善人。

    皈依印光大師,茹素念佛,設功德林蔬食館,便利同人消除殺業。

    民國某年蘇垣大旱,時年七十餘,赴光福恭迎觀音菩薩祈雨,途次至誠懇禱,舟回途中,即降大雨,見聖像淋漓,心殊不安,即全身覆像上,以蔽風雨。

    到蘇後衣服濕透而大病,病愈忽生智慧,原一字不識,忽盡識經文,過目不忘。

    三十八年八月初九日趺坐念佛,安詳而逝,享壽八十。

    翌日入殓,身軟頂溫。

     四、文思潮湧謝冰瑩居士,在未皈依三寶前,曾閱有關觀音菩薩感應之書,疑不可能。

    直至在台北汐止靜修院寫長篇小說‘紅豆’時,文思枯竭,寫不出來,誠向觀音菩薩祈禱,果現奇迹,靈感潮湧,走筆疾書,甫一周寫完,當将此情,寫在書後。

    民國六十二年與徐儀君居士在金山寺閉關兩周,忽頭腦清新,看經有不解者,突然聰慧能解,數十年未曾作詩,半小時内竟成詩十五首;向不會畫,竟能繪菩薩之像,真不可思議。

    此後每日散步或作事時,口常念佛,心覺愉快,竟能忘疲勞,消煩惱。

    每作文之前,必默求觀音菩薩賜予靈感,使一氣呵成,已先後完成‘仁慈的鹿王’、‘善光公主’、及‘觀音蓮’散文集等,出版行世。

     按古德雲:‘一切福德智慧,從虔誠恭敬中求得。

    ’大師之足愈慧開,小沙彌之福至心靈,何之因病生變,謝之文思潮湧,皆從誠敬中得來也。

     第十八節誠獲名利 一、夫榮子貴董蕙馨,住台北市廈門街一三一巷二号。

    五十八歲時惟有一子,身體瘦弱,不能勤學上進。

    乃為誠念白衣神咒後,體漸康強,學業大有進步,每年均得獎學金,而畢業大學,留學美國,得博士學位,仍為念咒不辍。

    夫為大學教授,堪稱夫榮子貴,家門興旺,皆蒙觀音大士默佑之靈驗也。

     二、名成利就高林氏,福建林森縣人。

    民國廿七年随夫及子等來台,長子家贶聰明勤學,四十五年考取自費留美。

    夫為清廉公務員,急難籌此留學費用,因平日敬信觀音菩薩,即至誠懇求,忽遇二友,素少往來,毫無交情,卻慨允借予钜款,俾順利赴美,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任美國大學教授,待遇優厚,五十五年被邀回國講學,名揚中外,皆菩薩之所賜也。

     三、經商獲利李子華,營升記紙行于漢口市襪子街,因連年時局衰落,店業不振,遂皈依觀世音菩薩,朝夕竭誠懇念,忽生意興隆,财源茂盛,誠求财得财,應驗不爽也。

     四、漸入佳境劉大觀居士,名氐,廣東中山縣人。

    幼見鄉人多奉觀音菩薩,聞老妪言:‘偶遇急難,誠念觀音聖号,辄得救。

    ’初不置信,民國卅八年秋廣東陷匪,隻身逃到香港,人海浮沉,生活困難,偶得白衣神咒靈感錄,持而誦之,數年來營謀漸入佳境,得申請來台,繼續虔誦百日,屢現奇迹,求事如有神助。

    因感靈驗,加序印贈白衣神咒靈感錄,願苦難待救者,皆虔誦而得庇佑也。

     五、夢介轉業寬金居士,遷居台中旱溪,自蒙祐獲免火災後念佛更誠。

    因長男留居故鄉梧栖,次兒早夭,相依為命之三子進傳,服将服兵役,生活無著,誠向觀音菩薩哀懇雲:‘信女寬金,因三兒要到海軍陸戰隊服役三年,我在鞋廠工資每日五元,難維最低生活。

    年逾五十,又不識字,求職不易,懇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代找一工資較優職業,解決此三年生活問題。

    ’早晚哀求,忽夜夢菩薩化身少女雲:‘你要好職業,明早帶飯盒去做工時,須走小路,就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