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講義

關燈
徹于骨髓,号叫動于天地。

     母既饑渴交迫,命唯喘息,先宜救濟,當在飯食,故不待移時,即以(用也)缽盛(平聲)飯,持往饋饷其母。

    缽是僧衆受食之器,具雲缽多羅。

    此譯應法器,體色量三,皆應法故。

    目連即以自己受食之缽,盛飯饷母。

    三悲堕救濟竟。

     丁四難轉定業: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抟食。

    食未入口,化成火炭。

     依悭貪之業因,受餓鬼之苦報,此是定業。

    目連雖得神通,衆中推為第一,然以一人之神力,難轉其母多生之業力。

     母得缽飯,正饑極得食,何幸如之?無奈悭貪之惡習未除,饑虛之痛苦莫濟,二句三句,即悭貪之現行,悭則悭吝,隻恐他食,故便以左手遮障缽飯,不令餘鬼看見。

    見且不許,豈肯與食?此即悭習之現行,貪則貪婪,惟圖獨食,故即用右手,抟取飯食,但求自給。

    此即貪習之現行,悭貪熾盛,故報以業成,食随識變,食未入口,化作火炭,遂不得食,乃罵目連不孝,以火炭與食。

    目連見此情狀,乃知自力,不足以救其母。

    二發起序止此,并上證信序,初序分已竟。

     乙二正宗分分二:丙初目連悲陳苦厄,二如來為救倒懸。

    今初: 目連大叫,悲号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世法子急告父,臣急告君。

    佛門弟子情急,理宜求佛。

    目連神通第一,外道移山制之不動,滿城釋子舉之梵天,止耆婆之車,焚得勝之殿,其神力不可思議。

    豈料神力雖大,莫敵其母業力之深。

    竭其孝誠,盡其神變,竟不能令母,暫濟饑腸,稍除痛苦,所以情急,叫号涕泣,飛馳還歸,白佛求救,具陳上事。

    初目連悲陳苦厄竟。

     丙二如來為救倒懸分六:丁初彰母罪深餘力難救,二顯僧德重聖衆能度,三教示目連救濟之法,四敕令衆僧受供之儀,五孝子依教修供報恩,六亡母獲益離苦得樂。

    今初: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目連之母,悭貪成性。

    悭貪是造罪之根,前雲五百生中,悭貪不舍,故雲罪根。

    罪謂身口所造之業。

    罪業之根,乃在于心,心有悭貪習氣,由種子發現行,由現行熏種子,多生熏發,相續不斷,其根則深,膠著難解,是名為結。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以其罪根深結,定業難轉,故雲非汝目連一人,力所奈何。

    力即六通之力,莫敵多生之業,故難拔濟。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雖孝順,欲報親恩,見母慘狀,大叫悲号,聲動天地,感天神于上界,激地祗于下方,縱攝邪魔,橫羅外道。

    盂蘭盆經疏下佛教傳此方呼僧為道士,後為黃巾濫竊遂不稱之。

    四天王神者,四天王居須彌山半,為帝釋外臣。

    東持國天王,居黃金埵。

    南增長天王,居白銀埵。

    西廣目天王,居琉璃埵。

    北多聞天王,居水晶埵。

    護持人間國土,又稱護國四王。

    神即四王所統,八部鬼神。

    此等天魔鬼神外道,具有漏界中福力,雖能禍福人間,亦不能令目連之母,脫離苦趣,故曰亦不能奈何。

    初彰母罪深,餘力難救竟。

     丁二顯僧德重聖衆能度: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此與上科有邪正一多之别,具四料撿。

    前目連雖得六通是正,然隻一人非多,故不能救。

    天魔外道神祗雖多,未得無漏非正,亦不能救,當須十方大德衆僧,其數既多,各證無漏之法,具足威神之力。

    其道又正,乃得超度解脫,餓鬼之苦,非正非多則不待言。

    二顯僧德重聖衆能度竟。

     丁三教示目連救濟之法分五:戊初許說救法,二指示良時,三孝心設供,四贊歎勝田,五父母獲益。

    今初: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去聲),皆離憂苦。

     吾乃我佛自稱,謂汝既欲盡孝報恩,圖救汝母。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此是許說。

    下二句令一切難,皆離憂苦,即是普救普濟之法,但因目連一人發起,非獨為其母而說,如千鈞之弩,豈為鼷鼠而發機?盂蘭盆供,乃為衆生而說法,欲令一切衆生,過去父母,或堕惡趣,而受苦難者,皆得脫離,憂悲苦惱,享受歡喜快樂也。

    戊初許說救法竟。

     戊二指示良時: 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凡修齋薦親,須擇良時,故佛告知目連,以十方衆僧,自恣之時,衆僧二字,華梵雙稱,梵語僧伽,華言和合衆,是為僧寶。

    若衆而不和,如群商聚會,各懷私利之心,不名僧寶。

    若和而不衆,如二人同心,未有大衆,亦非僧寶,衆而和合,方稱僧寶,有理和事和之别。

    理和唯一,謂同證擇滅無為之理(以正智撿擇真妄滅諸生死)。

    事和有六,謂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故稱和合衆。

     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者,佛制比丘,于四月十五起,結夏安居,名為結制,九旬禁足,護生避嫌,精進修持,加功用行,不得四果,亦得四禅。

    四果者,一須陀洹果,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見道位。

    二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斷欲界前六品思惑。

    三阿那含果,名為不來,斷欲界後三品思惑,再不來欲界受生。

    四阿羅漢果,名曰無生,進斷上八地思惑,因亡果喪,生死之因既盡,而分段之果自離,超出三界生死,故曰無生。

    四禅者,色界四種禅定初禅離生喜樂定,二禅定生喜樂定,三禅離喜妙樂定,四禅舍念清淨定,恣者任也。

    于此三日之中,自知九旬有過,對衆發露忏悔。

    若自不知,恣任衆僧舉發,隻恐當局在迷,必藉旁觀得失,偏袒衆中,對衆白言: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聞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舉,哀愍語我,我當忏悔,如此則身心清淨。

    大衆之中,禅定解脫者有之,能供養此等大德僧衆,功德倍勝,自可拔濟過去親靈,資益現在父母。

    戊二指示良時已竟。

     戊三孝心設供: 當為(去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此下二段,佛教以當盡孝心。

    就勝時,設勝供,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

    厄難中者,厄是苦厄,難是患難,通取存殁,或殁入三途,備嬰苦厄;或存生疾痛,竟罹患難。

    菩薩當興救拔之心,人子豈無悲感之痛?父母不分遠近,均有生育之恩,劬勞之德。

    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以盡人子之道,而于父母在厄難中者,更宜竭其心力,以圖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