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講義
關燈
小
中
大
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是依法住)。
二佛滅後,我等依誰為師?答依戒為師。
三惡性比丘,如何治之?答默而擯之。
四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幹大衆俱。
此是佛意命安,故諸經皆有。
聞,即阿難由耳根,發耳識,親聞如來,面命耳提,一堂授受,非輾轉傳聞也。
世人都說肉耳能聞,不知肉耳是色法,色法則不能聞。
若此耳能聞,則人死耳根猶存,何以不聞?眼根等亦複如是,必定耳識與根性,方能有聞,此即聞成就。
如是指法之辭,即指此一卷盂蘭盆經。
孝順報恩之法,是事可信,故雲如是。
此即信成就。
又阿難結集之時,大衆要求雲: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
阿難答雲: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故曰聞如是。
一時者,不有良時,安成嘉會,即師資道合,一堂晤對,說聽終竟,謂之一時,此即時成就。
佛在,佛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法身清淨,猶若虛空,無在無所不在;二報身佛,住蓮華藏世界,為諸菩薩,說大乘法;三應身佛,乃應機示現之身,住凡聖同居土,為說法主,此即主成就。
舍衛國,乃憍薩羅國,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
因有南憍薩羅國同名,故匿王以舍衛為國名,以簡别之。
梵語舍衛,此譯豐德。
國中富有财寶,五欲(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勝)熾盛,人多多聞解脫之者,有解豐德之名,謂國豐四德。
餘以為多聞解脫,可以稱德,而财寶五欲,不足以德稱,故将豐德,分而釋之,以國有财寶五欲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祗是祗陀太子;樹即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
長者為匿王大臣,财富無量,好行惠施,常以财物,周給孤獨(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故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以金磚布地,買太子花園,起建講堂精舍,供養佛僧,德感太子,共施園樹,故俱留名,此即處成就。
衆成就,文雖略而義必具。
前已舉流通分為證,六緣具足成就。
初證信序竟。
丙二發起序,亦名别序,與諸經發起因緣,各别不同故,又稱經前序,乃說經之前,由此因緣故。
分為四科:丁一得通報恩,二乘通覓母,三悲堕救濟,四難轉定業。
今初: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姓也。
以其先世祖宗,入山修道,常以菉豆為食,菽即豆也,然後得道。
因是命族,其族出家者多人。
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加大字以别其餘也。
本名拘律陀,是樹名,父母禱此樹而生故,即以樹為名,是王舍城宰輔之子。
先從沙然梵志學道,與舍利弗為師兄弟,沙然去世,聞佛因緣之教,悟明佛法,同舍利,随佛出家。
目連本為欲報親恩,出家修道,依四谛法,斷惑證真,成阿羅漢。
始得六通者,破我執,證我空,即得六種神通。
此是修得通,非同天及鬼神之報得通。
羅漢多一漏盡通,故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異于報得五通,亦複超勝。
一天眼通,能見遠近諸色,不獨觀障内之色,乃至牆壁大山,皆不能為障,悉皆澈見。
二天耳通,上窮有頂之天,下極風輪之際。
一切諸聲,悉皆得聞。
三他心通,一切他人心念,或定或散,有漏無漏,悉皆得知。
四宿命通,能知宿世,受報好醜、善惡業緣,等事。
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無論遠近,能如其意,欲到即到,不踰頃刻。
六漏盡通,三界之内,欲漏、有漏、無明漏,諸漏已盡,不受後有,是謂六通,神妙莫測,通達無礙也。
始得雲者,目連本為報恩出家,未得道果,欲報無由,故始得六通,即思尋覓父母,報答深恩。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度者,度脫。
若不能度脫父母神識,離苦得樂,非真報親恩,夫人之四大幻質,本屬無常,有生必滅,當以神識為主,依善惡業,受苦樂報,皆神識也。
目連欲度本生父母。
此句,總指二親。
下句,别指母恩更重。
雖秉質陶形,恩由父母,而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全由母親,故目連更思報乳哺之恩。
乳是母親,全身血液,所成。
以自己之身分,養兒子之軀命。
稍長則嚼飯喂嬰,吐哺于兒之口,念念關心,時時注意,咽苦吐甘,其恩德豈有窮極哉?故目連得通,即欲報恩。
初得通報恩竟。
丁二乘通覓母: 即以道眼,觀視(看也)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道眼,由修道所得之天眼,故曰道眼。
目連始得六通,即欲乘神通力,尋覓父母。
神識落在何處?即以,與始得相照應,以者用也。
即時用天眼通,觀看情器二世間,見其父生樂處,不勞救濟。
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不聞漿水之名,常受饑虛之苦,故曰不見飲食,饑火交然,身形醜惡,肌肉燒盡,皮骨連立,口吐火焰,頂發煙生。
此種苦報,皆由惡業所感召,自業所感,還自來受。
餓鬼是惡道之一。
造上品惡業堕地獄,造中品惡業堕餓鬼,造下品惡業堕畜生。
有經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蔔,母字青提,羅蔔有事當行,謂其母曰:若有客來,娘當具膳。
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筵。
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為備拟。
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耶。
從此五百生中,悭吝相續。
目連與母,宿緣未盡。
複為母子,其母悭習仍在,故複造業,堕餓鬼道中。
準正理論,鬼本住在此洲之下。
五百由旬,縱廣(縱即直度廣即橫度)亦爾(直橫亦五百由旬),有琰魔羅界,一雲鬼趣,在南贍部洲,四邊直下等,從此輾轉,散趣餘方,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積月積年,壽五百歲。
鬼有三種:一無财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
二少财鬼,少得淨妙飲食故。
三多财鬼,多得淨妙飲食故。
目連母,堕餓鬼中,即無财鬼一類,炬口鬼也。
火炬炎熾,常從口出,正法念處經雲:若人貪嫉,枉奪人财,破人城郭,殺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轉增兇暴,堕熾然餓鬼中。
目連之母,正堕此類。
二乘通覓母竟。
丁三悲堕救濟: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
因感生育恩重,故緻悲哀心切,人子之于母親,死别再見。
即使音容不改,形體如生,亦必悲傷無限,哀痛難言,況睹鬼形,百般慘狀,饑虛莫告,苦若倒懸,安得不疾首痛心,呼号摧恸,感傷
二佛滅後,我等依誰為師?答依戒為師。
三惡性比丘,如何治之?答默而擯之。
四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幹大衆俱。
此是佛意命安,故諸經皆有。
聞,即阿難由耳根,發耳識,親聞如來,面命耳提,一堂授受,非輾轉傳聞也。
世人都說肉耳能聞,不知肉耳是色法,色法則不能聞。
若此耳能聞,則人死耳根猶存,何以不聞?眼根等亦複如是,必定耳識與根性,方能有聞,此即聞成就。
如是指法之辭,即指此一卷盂蘭盆經。
孝順報恩之法,是事可信,故雲如是。
此即信成就。
又阿難結集之時,大衆要求雲: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
阿難答雲: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故曰聞如是。
一時者,不有良時,安成嘉會,即師資道合,一堂晤對,說聽終竟,謂之一時,此即時成就。
佛在,佛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法身清淨,猶若虛空,無在無所不在;二報身佛,住蓮華藏世界,為諸菩薩,說大乘法;三應身佛,乃應機示現之身,住凡聖同居土,為說法主,此即主成就。
舍衛國,乃憍薩羅國,都城之名,即波斯匿王所都。
因有南憍薩羅國同名,故匿王以舍衛為國名,以簡别之。
梵語舍衛,此譯豐德。
國中富有财寶,五欲(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勝)熾盛,人多多聞解脫之者,有解豐德之名,謂國豐四德。
餘以為多聞解脫,可以稱德,而财寶五欲,不足以德稱,故将豐德,分而釋之,以國有财寶五欲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祗是祗陀太子;樹即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
長者為匿王大臣,财富無量,好行惠施,常以财物,周給孤獨(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故人稱為給孤獨長者,以金磚布地,買太子花園,起建講堂精舍,供養佛僧,德感太子,共施園樹,故俱留名,此即處成就。
衆成就,文雖略而義必具。
前已舉流通分為證,六緣具足成就。
初證信序竟。
丙二發起序,亦名别序,與諸經發起因緣,各别不同故,又稱經前序,乃說經之前,由此因緣故。
分為四科:丁一得通報恩,二乘通覓母,三悲堕救濟,四難轉定業。
今初: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姓也。
以其先世祖宗,入山修道,常以菉豆為食,菽即豆也,然後得道。
因是命族,其族出家者多人。
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加大字以别其餘也。
本名拘律陀,是樹名,父母禱此樹而生故,即以樹為名,是王舍城宰輔之子。
先從沙然梵志學道,與舍利弗為師兄弟,沙然去世,聞佛因緣之教,悟明佛法,同舍利,随佛出家。
目連本為欲報親恩,出家修道,依四谛法,斷惑證真,成阿羅漢。
始得六通者,破我執,證我空,即得六種神通。
此是修得通,非同天及鬼神之報得通。
羅漢多一漏盡通,故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異于報得五通,亦複超勝。
一天眼通,能見遠近諸色,不獨觀障内之色,乃至牆壁大山,皆不能為障,悉皆澈見。
二天耳通,上窮有頂之天,下極風輪之際。
一切諸聲,悉皆得聞。
三他心通,一切他人心念,或定或散,有漏無漏,悉皆得知。
四宿命通,能知宿世,受報好醜、善惡業緣,等事。
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無論遠近,能如其意,欲到即到,不踰頃刻。
六漏盡通,三界之内,欲漏、有漏、無明漏,諸漏已盡,不受後有,是謂六通,神妙莫測,通達無礙也。
始得雲者,目連本為報恩出家,未得道果,欲報無由,故始得六通,即思尋覓父母,報答深恩。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度者,度脫。
若不能度脫父母神識,離苦得樂,非真報親恩,夫人之四大幻質,本屬無常,有生必滅,當以神識為主,依善惡業,受苦樂報,皆神識也。
目連欲度本生父母。
此句,總指二親。
下句,别指母恩更重。
雖秉質陶形,恩由父母,而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全由母親,故目連更思報乳哺之恩。
乳是母親,全身血液,所成。
以自己之身分,養兒子之軀命。
稍長則嚼飯喂嬰,吐哺于兒之口,念念關心,時時注意,咽苦吐甘,其恩德豈有窮極哉?故目連得通,即欲報恩。
初得通報恩竟。
丁二乘通覓母: 即以道眼,觀視(看也)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道眼,由修道所得之天眼,故曰道眼。
目連始得六通,即欲乘神通力,尋覓父母。
神識落在何處?即以,與始得相照應,以者用也。
即時用天眼通,觀看情器二世間,見其父生樂處,不勞救濟。
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不聞漿水之名,常受饑虛之苦,故曰不見飲食,饑火交然,身形醜惡,肌肉燒盡,皮骨連立,口吐火焰,頂發煙生。
此種苦報,皆由惡業所感召,自業所感,還自來受。
餓鬼是惡道之一。
造上品惡業堕地獄,造中品惡業堕餓鬼,造下品惡業堕畜生。
有經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蔔,母字青提,羅蔔有事當行,謂其母曰:若有客來,娘當具膳。
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筵。
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為備拟。
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耶。
從此五百生中,悭吝相續。
目連與母,宿緣未盡。
複為母子,其母悭習仍在,故複造業,堕餓鬼道中。
準正理論,鬼本住在此洲之下。
五百由旬,縱廣(縱即直度廣即橫度)亦爾(直橫亦五百由旬),有琰魔羅界,一雲鬼趣,在南贍部洲,四邊直下等,從此輾轉,散趣餘方,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積月積年,壽五百歲。
鬼有三種:一無财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
二少财鬼,少得淨妙飲食故。
三多财鬼,多得淨妙飲食故。
目連母,堕餓鬼中,即無财鬼一類,炬口鬼也。
火炬炎熾,常從口出,正法念處經雲:若人貪嫉,枉奪人财,破人城郭,殺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轉增兇暴,堕熾然餓鬼中。
目連之母,正堕此類。
二乘通覓母竟。
丁三悲堕救濟: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
因感生育恩重,故緻悲哀心切,人子之于母親,死别再見。
即使音容不改,形體如生,亦必悲傷無限,哀痛難言,況睹鬼形,百般慘狀,饑虛莫告,苦若倒懸,安得不疾首痛心,呼号摧恸,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