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下

關燈
覺。

     ‘唯佛頓解,不名為信。

     此釋果異因。

    頓解者:萬行斯圓,二智具足,照窮法界之理。

    故為頓解,不名為信也。

     ‘慚慚伏者,慧雖起滅,以能無生無滅。

     此結因異果。

    慚慚伏者:從習忍而來,慚慚以觀慧伏。

    慧雖起滅者:明因道無常,觀慧時起時滅。

    以能無生無滅者:明能破生滅煩惱。

     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無生無滅。

    入理盡金剛三昧,同真際,等法性,而未能等,無等等。

     此結果異因。

    此心若滅者:此無明住地心若得滅者,則無始生死之累,無有不滅。

    至此則無生無滅。

    入理盡金剛三昧者:入一心本源,理無不窮,惑無不盡,證金剛定,同真如實際,等真空法性,而未能有與相等。

    菩薩位至此為極,故雲而未能等。

    無等等者:即無有何等菩薩,可與相等也。

    但與佛相望,猶隔一等。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觀一切,無不斯了。

     此譬說,如人登大高台者:即譬此地。

    下觀一切無不斯了者:即四方洞覽,無不了然明白。

     ‘住理盡三昧,亦複如是。

     此法合。

    本地菩薩,住理盡三昧,觀下地菩薩,若修若證,無不了了。

    亦如登高台下觀也。

     ‘常修一切行,滿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複常住佛慧三昧。

     此明進行入位。

    常修一切自他二利之行,圓滿功德之藏,入婆伽度位。

    此雲施德地,能以大法如雲,普蔭一切。

    亦複常住佛慧三昧者:即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定慧均等,故名佛慧三昧。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皆能一切十方諸如來國土中化衆生。

    正說正義,受持讀誦,解達實相。

    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 此總結。

    如是諸菩薩,指前十三法師。

    各各皆能現身十方諸佛國土,教化衆生。

     正說正義者:稱中道正理,而說實相般若正義。

    受持讀誦,約自行;解釋通達,以利他。

    實相者:無相無所不相,是之謂實相。

    十三法師所說,如我今日無二無别,故曰等無有異。

     佛告波斯匿王:‘當我滅度後,法滅盡時。

    受持“般若波羅密”,大作佛事,一切國土安立,萬姓快樂。

    皆由此“般若波羅密”。

     此下大章勸持。

    以般若功德無盡故,如來不惜苦口婆心,勸令受持。

    先明付囑國王,以王者有力,若能護持,則舉國無不尊奉,自可福國佑民。

    佛言:當我滅度之後,正法不得久住世間,必有壞滅之時。

    諸佛正法住世,或長或短,各随願力不同。

    釋迦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法欲滅時者:乃正法有欲壞滅之時也。

     法為人天眼目,法滅則衆生必苦,故當受持宏護。

    若能受持般若波羅密,大作佛事,則一切國土,皆能安立,下緻滅亡。

    一切萬姓,皆得快樂,不受痛苦。

    皆由般若殊勝之功能,方克臻此。

     問:何為佛事?答:諸佛因中果上,所修所行之事也。

    大作佛事:即是受持般若波羅密;受持般若波羅密:即是大作佛事。

    作前十三忍般若,為諸佛因中自他兩利之佛事。

    作第十四忍,為諸佛果上乘願利生之佛事;非應赴僧誦經拜忏之佛事也。

     ‘是故付囑諸國王,不付囑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

    何以故?無王力故,故不付囑。

    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是故二字,承上是般若有福國佑民功德之故,與國王有極大之關系,決定不可任其壞滅,必定要護持。

    所以付囑國王,不付囑四衆弟子。

     何以故下,出其不付囑之所以,因四衆弟子,無國王威力之故,是以不付囑。

    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者:即付囑國王之旨。

    受持讀誦以自行,解其義理以化他。

    若不解義理,非僅無由化他,即自行亦不澈底。

     ‘大王!吾今所化,百億須彌,百億日月。

    一一須彌,有四天下。

    其南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

     此明如來化土。

    所化百億須彌四句,指大千世界,為一化土,總計有百億小世界。

    一小世界,有一大海。

    海中有須彌山,上下大,中腰小,高八萬四千由旬。

    山頂為忉利天。

    山腰四萬二千由旬之處,有四天王天,日月宮環繞其處。

    海中須彌四面,有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為一四天下。

    南洲為閻浮提,是樹名,洲中多此樹,故以為名。

    譯為勝金洲,此樹汁水入地,沙石成金,勝于餘金,其洲有無量小洲,大國十六,中國五百,小國十千,此據一南洲而言也。

     ‘其國土中,有七可畏難。

    一切國王,為是難故,講讀“般若波羅密”,七難即滅,七福即生。

    萬姓安樂,帝王歡喜。

     此明法力滅難。

    其國土中,即百億閻浮提。

    諸國土中,有七種可畏難。

    一切國王,為(去聲)欲滅除是難之故,應當講讀‘般若波羅密’。

    講則化他,讀乃自行。

    果能如是,則七難即可滅除,七福即能生起。

    萬姓難滅福生,自得安樂,帝王自可歡喜。

    功由受持般若,故得轉畏為喜。

     ‘雲何七難?日月失度,時節反逆。

    或赤日出,黑日出。

    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二三四五重輪現。

    當變怪時,讀說此經。

    為一難也。

     首句征問何為七難,下則列舉。

    一、日月時節難:日月循行,均有常度,失度者:不依常道也。

    時節反逆:時節循環,亦有定準,如夏暖冬寒等。

    反逆者:反變悖逆,不順定例也。

     或赤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二三四五重現。

    當災變怪異之時,無非衆生同業所感。

    此等變怪,皆是饑馑、疾疫、刀兵、災難之相,亟宜讀說此經,可以滅除。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輪星、鬼星、火星、水星、風星、刀星、南鬥、北鬥、五鎮大星,一切國主星,三公星,百官星。

    如是等星,各各變現,亦讀說此經。

    為二難也。

     二、星宿失度難:二十八宿,解在前。

    四七二十八,不依常道而行,謂之失度。

    金星:即太白星,外國名天師星。

    依常道行則國豐,若失度則國儉。

    彗星者:星芒遍指,俗呼掃帚星,外國名閻羅王星。

    此星出處,必有災難。

     輪星:有晖如輪,若日月五星,破輪星中央而行,則國土分散。

    右行則國安,左行亦不吉。

    鬼星者:九月十五日,沒在東北。

    若行駛失時,則鬼神來破國,而施病于人。

    火星者:熒惑星也,此主賊。

    此星若高在午處則賊起,若下在子處則賊伏。

     水星者:即是濕星,亦是太白星,主水。

    在申為高,在寅為下。

    一歲行一周,從酉戌亥子四處行,無水。

    從卯巳未申四處行,多水。

    從醜寅辰午四處行,平水,即不多不少。

     風星者:即是昴星,主風。

    在寅為高,在申為下。

    若高,多風無雨。

    若下,多雨少風。

    随日行,有三種分别:二、三、八、九月,同日行。

    十、十一、十二、正月,在日前行。

    四、五、六、七月,在日後行。

    此為常度,異此則失度也。

     刀星者:即是滿星,在卯處最高,在酉處最下。

    每處行經二年半。

    若高,多刀兵,衆生饑餓疾病。

    若下,少刀兵。

     南北鬥,是曜非宿。

    五鎮大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

    一切國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即應人間王臣。

    若善星來此諸星處,則大安隐豐樂。

    惡星來入,則大苦惱。

     如是等星,各各變現者:總言諸星不依常道,故為變現。

    此等災象,皆由王臣治民非道,縱逸無度,災患将生,上應天象。

    亦應講讀此經,祈禱禳災,方可挽回劫運。

     ‘大火燒國,萬姓燒盡;或鬼火、龍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樹木火、賊火,如是變怪,亦讀說此經。

    為三難也。

     三、大火燒國難。

    前二句總言,下别列七種火災:一鬼火:鬼嗔衆生為惡,則放陰火,令人熱病。

    二龍火:龍雨毒火,令人癰腫。

    三天火:即雷火所燒,以雷屬天故。

    四山神火、五人火、六樹火,可知。

    七賊火:即賊人縱火圖劫,故以賊名。

    此七火難,亦應讀說此經,方可消滅。

     ‘大火漂沒百姓。

    時節反逆。

    冬雨夏雪,冬時雷電霹靂,六月兩冰霜雹。

    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礫石。

    江河逆流,浮山流石。

    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

    為四難也。

     四、諸水為患難。

    其中冬雨以外,所有雨字皆去聲,作落字解。

    雨雪、雷電、霹靂、冰霜雹等,不适其時,謂之反逆。

    雨赤水,多刀兵。

    雨黑水,多疾病。

    雨青水,多饑餓。

    雨土山、石山、沙礫石,為仙人羅刹嗔故。

    江河逆流,海水溢滿,主有賊起。

     ‘大風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

    非時大風——黑風、赤風、青風、天風、地風、火風。

    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

    為五難也。

     五、各種風災難。

    世界風力最大,小則撼屋拔木,大則傾湫倒嶽,故雲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

    非時大風,即飓風。

    黑風者:吹海邊黑沙、遮蔽天地,觌面不見。

    赤風者:即赤沙。

    青風者:即青沙。

    天風地風可知。

    火風:即熱風也。

    如是災變起時,亦應讀說此經,祈消災厄。

     ‘天地國土亢陽,炎火洞然。

    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萬姓滅盡。

    如是變時,亦讀說此經。

    為六難也。

     六、亢陽為災難。

    亢陽者:旱曰亢陽。

    日光熾盛,故曰炎火洞然。

    百草下皆旱災之現象。

    如是災變起時,亦應讀說此經,禱賜甘霖。

     ‘四方賊來侵國,内外賊起。

    火賊、水賊、風賊、鬼賊。

    百姓荒亂,刀兵劫起。

    如是怪時,亦讀說此經。

    為七難也。

     七、賊來侵國難。

    賊者如文可知。

    亦應讀說此經,可以轉危為安。

    以上七難,皆由一切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沙門、婆羅門。

    國王大臣,不行正法。

    由此諸惡,有是難起。

    倘能讀說此經,自行化他,悉依般若正法,縱或災象不祥已現,亦不難消弭矣。

    此經猶如阿伽陀藥,能療衆病,誠救世之寶也。

     ‘大王!是“般若波羅密”,是諸佛菩薩,一切衆生,心識之神本也;一切國王之父母也。

    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亦名龍寶神王。

    ’ 此贊歎般若,能為十界所依,能滅七種災難。

    諸佛因地法行,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能照即般若,故般若為諸佛之本。

    菩薩所修諸度,以般若為先導,故般若亦為菩薩之本。

     一衆生心識之神本者:一切,包括二乘六道。

    以一切衆生,皆有心識。

    集起名心,了别名識。

    而實相般若,又為心識所依之本。

    神字,靈妙不測之謂也。

     一切國王之父母者:般若能護王身,故如父母能護于子。

    亦名神符者:有神妙威德之符印也。

    世有此符,可以遁妖辟怪。

    般若能袪諸惡,能持衆善,故以名焉。

     亦名辟鬼珠:此珠能辟邪妖鬼魅,而使遠遁潛逃,禍亂不作。

    般若能辟邪導正亦如之。

    亦名如意珠者:有雲此珠,為金翅鳥王精氣所成,具足衆寶。

    誠心拜求,悉如人意,雨降諸寶,故以如意珠名。

     亦名護國珠:國有此珠,不被侵害。

    般若能護國土,亦複如是。

    上文所雲: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等。

     亦名天地鏡者:般若之智,能照一切,如以天地為鏡,無所不照故。

    亦名龍寶神王者:以般若之智,能生一切諸善之法,猶如龍王髻中寶珠,能雨諸寶,故稱龍寶神王。

     佛告大王:‘應作九色幡,長九丈;九色華,高二丈;千枝燈,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

    亦作七寶案,以經置上。

    若王行時,常于其前,足一百步。

    是經常放千光明,令千裡内,七難不起,罪過不生。

     此勸修供養,幡華燈,皆供具。

    玉箱、玉巾、寶案,亦供器。

    幡有高顯義,作九色幡,長九丈者:表九有衆生,建般若勝幡,超出九苦。

    九色花,高二丈者:表九有衆生,修般若因行之華,而明二谛。

    千枝燈,高五丈者:表十善功德,以般若展轉相資,成千智慧。

    高五丈,表照明五道也。

     九玉箱,九玉巾,表九有衆生,以清淨為法器。

    七寶案,以經置上,表七方便人,以文字觀照二般若,而契平等實相之般若。

     若王行時,以經前行,表重法之義。

    又以般若為先導。

    放千光明,表般若智光,有殊勝脫難滅罪之功能。

     ‘若王住時,作七寶帳,帳中七寶高座,以經卷置上。

    日日供養,散花燒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釋。

     此明住時供養,寶帳寶座,以經置上,亦尊重意。

    日日以花香供養,如事父母,如事天帝,以明孝敬之誠,未敢或忽也。

    j ‘大王!我今五眼明見,三世一切國王,皆由過去侍五百佛,得為帝王主。

    是故一切聖人羅漢,而為來生彼國,作大利益。

    若王福盡時,一切聖人,皆為舍去。

    若一切聖人舍去時,七難必起。

     佛具五眼,故能明見三世十方,一切國王,往昔因緣,皆由過去侍佛之多,深種善根,故得為王。

    故感往昔同行,一切聖人羅漢,來生彼國。

    同心同德,上下相輔,教化衆生,作大利益。

    若王福盡時者:有漏之福,必有終盡。

    若不依行正法,安望福祚延長。

    其福若盡,諸聖舍去,則國是日非,災害随至,七難必起。

     ‘大王!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護持三寶者。

    我使五大力菩薩,往護其國。

    一、金剛吼菩薩,手持千寶相輪,往護彼國。

    二、龍王吼菩薩,手持金輪燈,往護彼國。

    三、無畏十力吼菩薩,手持金剛杵,往護彼國。

    四、雷電吼菩薩,手持千寶羅網,往護彼國。

    五、無量力吼菩薩,手持五千劍輪,往護彼國。

    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國中,大作利益。

    當立形像,而供養之。

     此明未來國王,若能依教護持三寶,故得感佛,遣五大力菩薩,往護其國。

    如是,則護教即所以護國,次出五大菩薩名号,并五千大神,主伴同臨,非小因緣。

    能于國中,大作利益,則彼神力,冥加顯被,有以相之,其災難自然消殒。

    囑以當報護國之恩,設立形像而供養之。

     ‘大王!吾今三寶,付囑汝等一付諸王。

    憍薩羅國、毗舍離國、舍衛國、摩竭提國、波羅奈國、迦夷羅衛國、鸠屍那國、鸠睒彌國、鸠留國、罽賓國、伽羅幹國、乾陀衛國、沙陀國、僧伽陀國、健拏掘阇國、波提國,如是一切諸國王等,皆應受持“般若波羅密”。

     此勸持般若。

    般若具足三寶: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是佛寶。

    般若為摩诃衍法,是法寶。

    經中十三法師,皆修般若,是大乘僧寶。

    付囑諸王,受持此經,即護持三寶。

     憍薩羅國,又雲拘薩羅國,譯曰工巧,或譯無鬥戰:在南印度。

    對北憍薩羅國,此謂南憍薩羅國,或稱大憍薩羅國。

    龍樹菩薩多住此國,為娑多婆诃王所皈敬,于山中營造五層大伽藍。

    又‘玄應音義’二十二,引‘西域記’,作中印度古國名,對南憍薩羅國而謂北憍薩羅國,十六大國之一,首府即舍衛國,佛久住之。

    據上二者,南北不同,未知孰是。

     毗舍離國,又作毗耶離國,譯曰廣嚴。

    在恒河南中印度境。

    維摩大士住此國。

    佛滅一百年,七百賢聖,為第二結集之處。

     舍衛國,波斯匿王都城之名。

    其國本名憍薩羅國,因有南北二國同名,故多以舍衛都名稱國号。

    新作室羅伐悉底,譯曰聞物,以此城多出名聞之人,多産珍貴之物。

    佛之祇園精舍,在此國中。

     摩竭提國,即摩竭陀國,此雲善勝國,或雲無惱害國。

    此國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

    在中印度。

    五印度中,此國最大。

    王舍城,即在此國。

     波羅奈國,又名波羅奈斯國,譚曰江繞城,因在恒河流域故也。

    乃中印度境。

    鹿野苑在此國,即古帝王養鹿之處,亦名鹿苑。

     迦夷羅衛國,又名迦維羅衛國,又名迦維羅閱國,譯曰妙德。

    是淨飯王兄弟四人所居之處,即如來降生之國,淨飯王所治之境。

     罽賓國,即迦濕彌羅國,舊曰‘罽賓’,訛也。

    北印度境,周七千餘裡,四境負山,山極峻峭,雖有門徑,而複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

    都城西臨大河,南北十二裡,東西四五裡。

    宜稼穑,多花果,出龍種馬,及郁金香,火珠藥草等。

    氣宇寒勁,多雪少風,服毛褐,衣白氈。

     乾陀衛國,‘西城記’二日;乾陀邏國,舊日乾陀衛訛也。

    北印度境,此雲持地國。

    謂昔此國多有道果聖賢,住持其地,不為他國侵害也。

    此國多生香氣之花,又名香遍國。

     此十六國名,八有翻譯。

    其餘鸠屍那國、鸠睒(音閃)彌國、鸠留國、伽羅幹國、沙陀國、僧伽陀國、健拏掘阇國、波提國,此八國無翻譯。

     時,諸大衆,阿須輪王,聞佛說未來世七可畏,身毛為豎,呼聲大叫而言:‘願不生彼國。

    ’ 此聞經發願。

    時,諸衆中,阿須輪王,聞佛說未來世七難,甚可怖畏。

    毛骨悚然,大聲疾呼,而發願言:願不生彼七難之國。

     時,十六大國王,即以國付弟,出家修道。

    觀四大色,勝出相。

    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

    三十忍,初地相;第一義谛,九地相。

    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

    舍七報身,入八法身。

    證一切行,“般若波羅密”。

     此國王悟道。

    時十六大王國,聞法之後,了知世間國土,皆同夢幻。

    即以國事付弟,發心出家修道。

     觀四大色,勝出相者:即八勝處,修此八法,能得勝利,能伏境界,其心對境,不被境牽,故名勝處;此明修道。

    一、内觀色,外觀色少。

    即内觀四大不淨之色,外觀少許淨色。

    以其觀力微,不能多觀。

    二、内觀色,外觀色多。

    以其觀力慚增,故能多觀。

    三、内無色想,外觀色少。

    四、内無色想,外觀色多。

    五、内無色想,外觀色青。

    六黃,七赤,八白。

    此六勝處,由久修觀行。

    能伏内心之色想,故雲内無色,觀外淨色。

    自少而多,能現青色光等,轉變自在,不生法愛。

    八勝處觀成,名勝出相。

     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者:即十遍處,又名十一切入。

    謂地水火風四大,青黃赤白四色。

    不用識空者:不用是無所有處,識是識處,空是空處。

    法數無無所有處,隻有識處、空處、此十遍一切處,故名十遍處。

    又一切悉能入,故名十一切入。

    如作青色觀,即遍一切處皆青等。

    上言勝處,是能伏境界之謂;此言遍處,即廣大周遍之謂。

    以所依空,能緣識,皆無邊故。

    此十一切入觀成,名入行相。

     三十忍下,次明入道。

    初地以上,十地各三忍,合成三十忍。

    初地相者:破無明證法身,得第一義谛。

    九地相,非指第九地。

    乃謂初地,得第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