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禅王。
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衆生。
七、遠行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初禅王,明增上生。
修界内有漏禅定。
方便智者,權智,善巧方便也。
願智者,大願平等也。
常以二智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禅梵王。
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衆生。
八、明不動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二禅梵王,明增上生。
梵者淨也,因生色界,離欲清淨故。
雙照方便神通智者:雙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違礙,能發神通之智,以此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禅大梵王。
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
九、明善慧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三禅大梵王,明增上生。
以四無礙智,化衆生。
四無礙智者,即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禅大靜天王,三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一切衆生,如佛境界。
是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十、明法雲地菩薩,先舉所化土。
作第四禅大靜天王,明增上生。
即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
居色界頂,神用廣大,智慧第一,為三千大千世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明所知法門。
得理盡三昧者:即金剛定。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
以金剛觀智,照窮一心之理,而得金剛正定。
同佛行處四句:同在寂滅忍位,盡分段、變易,二種三界生死之源,教化衆生,背塵合覺,返本還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總結諸菩薩業,上文月光所問: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佛答五忍功德。
至此結雲:以是之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即諸菩薩本所修業,教化衆生,利他之行,清淨無染。
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稱為淨。
‘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無量衆生。
’ 此結如來業。
一切如來,亦修是清淨本業,從因感果,得一切智。
應機示現,作三界大法王,教化無量衆生。
爾時,百萬億恒河沙大衆,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
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密。
此下明大衆慶蒙法利,先修供養。
華是菩提心華,香是大乘戒香。
供佛及僧,以冀聞法領解。
聽匿王說者:以匿王助轉法輪也。
又大衆修财供養,匿王以法供養。
今于佛前,以倡歎曰: 此結集經人序列之詞,先大衆修供,今匿王偈贊。
偈者竭也,以少文竭盡多義,故名為偈,即同諸經中重頌。
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總頌上義;次四十五行,别頌十四忍;後八行,結頌五忍功德。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 八辯洪音為衆說。
時衆得道百億萬, 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衆菩薩行。
此三行歎别行三寶。
首句:歎佛身業不思議,佛為有情正覺二世間中,九法界衆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
導師者:能引導衆生,出離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師。
證究竟固法身,盡未來際,永劫不壞,猶如金剛,故曰金剛體。
次句心行寂滅轉法輪者:歎佛意業不思議。
佛之心行處滅,而歸寂滅真心,鑒機施教,轉妙法輪。
法而曰輪者,有推碾衆生粗細煩惱之功,有運載衆生出離生死之力,故喻如輪。
三句八辯洪音為衆說者:歎佛口業不思議。
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軟、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此之八音,見足四辯,故雲八辯。
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為衆生随機宣說一切妙法。
此雖贊佛寶,含法寶在内。
時衆得道百萬億三句:贊歎僧寶不思議。
天無出家法,此約心中聞法,依解修行,能出煩惱之家,而成比丘清淨之衆,廣修菩薩兩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谛了。
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此二行歎五忍功德。
五忍微妙法門,凡情莫測。
唯十四位中聖人,方能谛實了明。
正士即聖人也。
三賢伏忍,隻作三位,十地稱十聖,全在忍中行,雖至法雲地,同登寂滅忍,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未證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
故雲唯佛一人,能盡一心本源也。
‘佛衆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此一行歎一體三寶。
佛即自性佛寶,法即自性法寶,衆即自性僧寶。
自性廣大,取喻如海。
性中含藏恒沙稱性功德,故曰藏、曰攝。
海中含藏衆寶,亦複如是。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此下四十五行,别頌十四忍。
初二行頌伏忍前方便。
從習種下七行,頌伏忍三品功德。
從善覺下十行,頌信忍三品功德。
從焰慧下八行,頌順忍三品功德。
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三品功德。
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品功德。
十善菩薩:指十信位。
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
信位菩薩,由真如内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緣,因緣具足,能發大心,求出三界。
雖未能即了生死,漸次自斷無明,定出三界,故言長别三界苦輪。
三界六道,備嬰衆苦,故喻如海。
後二句:乃内秘菩薩行,外現人王身。
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
上品為鐵輪王:能王南洲一洲。
其鐵輪寶,廣一俱盧舍,王乘此寶,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統治各國。
‘纓絡經’雲: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
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
此經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異也。
‘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
此頌伏忍,共有七行,前三行頌下中上三品,為三種輪王,與十聖為胎。
十住為習種性,作銅輪王,在東南二洲稱王。
其銅輪寶,廣二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國歸服。
十行為性種性,作銀輪王,在東西南三洲稱王。
其銀輪寶,廣三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國皆歸統治。
十回向為道種性,作金輪王,在一四天下稱王。
具足七寶:一、金輪寶:廣四俱盧舍,名勝自在。
王若出世,海水減淺,海邊現出輪王道路。
王乘此寶,一日可以周遊四大部洲。
又雲此寶乘之,可以遠行虛空。
二、象寶: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戰。
三、馬寶:名勇疾風,所往諸處,其疾如風,一日亦能遍行四洲。
四、神珠寶,即如意寶。
凡有所求,能雨衆寶。
五、主藏臣寶:名大财,随王遊行,王需财寶,向取之時,隻要有土,掘之便得。
六、女寶:名淨妙德。
不由胞胎,清淨化生。
七、主兵臣寶:亦名将軍寶,名離垢眼。
善識兵法,名聞四洲。
王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
慈恩雲: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皆無殺害耳。
伏忍聖胎三十人者:十地為十聖,伏忍三十位,能與十聖為胎。
十信即十住,信心滿足,修從假入空觀。
十止即十行,廣行佛事,修從空入假觀。
十堅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觀,求登十地。
‘三世諸佛于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
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
教化衆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
此頌伏忍功能,為諸佛聖賢之根本。
當知諸佛萬德之果,不離伏忍三賢之因,故雲于中行。
因心為聖胎,方能生果覺,故雲無不由此伏忍生。
即一切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亦以此為本源。
此忍為入道之初門,成佛之基礎也。
是故發心信心難者:發心指初發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
伏忍前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衆生,随風而轉,心未決定。
以是之故,初發心固難,而信心不退更難。
若得信心圓滿,名決定聚衆生,必定不更退堕凡小地也。
證入無生初地道者:謂信心滿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
漸次增進,至信忍位,證入無生法忍,登初地聖人之道也。
問:‘本業璎珞經’說:十住中第六住正觀現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則出七住常不退轉,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惡因緣,退落凡夫等;今此經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來說教,随機差别。
彼經雲: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乃屬藏教義;今經信滿入住必不退,乃圓教義也。
上頌自利行。
教化衆生覺中行者:此頌利他之行。
菩薩觀他如自,常行教化。
衆生依本覺理中起始覺智,修自覺覺他之行,故雲是名菩薩初發心。
按‘起信論’初發心住菩薩,發三種心:一、直心,謂正念真如本覺之理。
二、深心,謂樂修一切諸善之行。
三、大悲心,謂救拔衆生生死之苦。
教化衆覺中行,全同起信三心。
自覺覺他,大乘妙行,屬初發心住,故曰是名菩薩初發心。
頌伏忍竟。
‘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 權化衆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
此頌信忍,共有十行。
此四行頌初地信忍下品。
前三句:明統化功能,以初地破無明,見法身,善覺中道理性,菩薩遊三摩地,示作四天王。
雙照二谛平等道者:以中道觀智雙照真俗二谛,達真化俗,智悲并運,圓融無礙,是為平等道。
大權示現,教化衆生。
百國者,舉化土也。
始登一乘無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
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實相無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證此理,名為始登。
善覺中道,生大歡喜,又名歡喜地。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實相妙理,即名為住。
此則住無所住,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故名為地,以地有能生義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者:初住證入中道一心,三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無邊妙行。
雖然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安住于第一義谛,不為空有所動故。
‘離達開士初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
無緣無相第三谛,無無無生無二照。
此二行,頌二地信忍中品。
離達者:離破戒垢,通達三觀,衆戒清淨,永離過失,又名離垢地。
開士:即菩薩之别稱,開覺衆生之士也。
權作忉利王,功能漸勝,化境漸寬,能現形六道千國土也。
無緣者:無能緣智。
無相者:無所緣境。
境智俱泯,真俗互融,雙舍二邊,全歸中道。
第三谛:即中道妙谛。
無無無生無二照者:無無即無無緣,無無相;将二無亦無。
真得無生。
故無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無二照。
‘明慧空照焰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
忍心無二三谛中,出有入無變化生。
此二行,頌三地信忍上品。
三地亦名發光地。
明慧者:即發明智慧之光也。
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
權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
應形萬國,化導群生,較前地,竟達十倍。
忍心無二三谛中二句:明忍功能。
無二者:無真無俗,不滞空有,全歸中道第三谛中。
涉俗利生,曰出有。
一一離相,曰入無。
神通改易,曰變化生。
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無。
即空即有,曰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
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
此二行,總頌上信忍三地。
善覺,是初地;離,即離達,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雲三道人。
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斷三界變化色煩惱也。
第三句:即空是色,故還觀三界,變化身口色也。
末句法性者:諸法實性,觀一一色法,無非法性。
既皆法性,全歸中道第一義谛,故得真俗雙照無遺。
不著色法,無遺真。
不壞色法,無遺俗。
頌信忍竟。
‘焰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
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
此頌順忍有八行。
此二行頌四地,順忍下品。
焰慧者:智慧熾盛,猶如火焰。
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羁,故得稱妙。
大精進者:四地于三觀精進增上故。
第二句:權依兜率天王,遊化億國。
比前地化土,又竟達十倍。
實智者:理智也。
緣寂:即緣空寂之理。
方便道者:事智也。
即緣俗谛之事。
達無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達無生,故能雙照空有。
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圓融無礙也。
‘勝慧三谛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
空空谛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
此二行,頌五地順忍中品。
五地亦名難勝地,以殊勝智慧,觀照三谛,自得通達明了。
權作化樂天王,教化百億國土。
空空谛觀無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
如古德雲:涅槃生死等空華。
以此正智谛觀,無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變現,乃至無間地獄,亦複入之。
即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
‘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三谛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
此二行,頌六地順忍上品。
法現:即現前地,開士解見在前。
自在王者:權作自在天王。
無二無照者:無真俗二谛之境,無空假二觀之照,達中道一心之理,第一義空。
三谛現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圓融,無非中道。
則三谛現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億佛土,教化一切衆生。
‘焰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此二行,總頌上順忍三地。
焰:即焰慧,是四地。
勝:即勝慧,是五地。
法現:即六地。
此三地菩薩,得中道觀,不起有無二相,故曰無相定。
以此正觀之慧水,洗滌三界迷心之惑垢。
惑即無明也。
空慧寂然無緣觀者:空慧,即真空智慧。
寂然乃境智雙泯,無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故曰無緣觀。
還觀心空無量報者:此乃方便智,還觀心空,能斷三障。
四地斷微細身邊二見障,五地斷二乘樂涅槃障,六地斷三界集囚集業障。
昔日迷心,即成三障。
今還觀心空,三障蠲除,而成無量功德果報也。
頌順忍竟。
‘遠達無生初禅王,常萬億土教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
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
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谛了。
此頌無生忍,共十行。
此五行,頌七地無生忍下品。
首句遠達,即遠行地,達者到也。
大品名深入無生,無生者,此地菩薩,修無相觀。
以此觀智,證無生忍。
權作初禅王。
方便善巧,常在萬億國土,教化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者:報身,即分段果報身。
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
故‘智度論’雲:七地菩薩,未舍肉身。
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後一生。
進入等觀法流地者:以七地猶有功用,進入八地,真俗等觀,無有二相。
亦可作色心等觀,無差别相,無功用道,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
到此始入無緣金剛忍,無緣者,無能緣,及與所緣也。
心色不二,緣觀俱寂,堅固莫壞,猶如金剛。
離三界習,故言三界報形永不受。
此二句,預說八地功德,以其必能緻也。
觀第三義無二照者:恒觀中道第一義谛。
中道本屬第一義,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義。
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故無二照。
二十一生空寂行者:從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為二十一生。
生生皆觀諸法空寂,以為進趨佛地之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者:愛謂癡愛,即無明。
習是習氣。
此地菩薩,煩惱粗重,早已斷盡,惟無明習氣未斷。
由愛佛智,故習未斷。
不名有煩惱,但名順道定。
遠達正士獨谛了者:正士亦菩薩之别稱,惟此菩薩,獨能谛實了知,勤修無生觀行,進斷此習。
‘等觀菩薩二禅王,變生法身無量光。
入百恒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恒劫事。
反照樂虛無盡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此三行,頌八地無生忍中品。
等觀,即八地真俗等觀;無功用道,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觀。
又名不動,于色而得自在,不為色所動故。
權作二禅王,已離七地分段生,三界報形永遠不受,變彼分段報形,而得變易生之法身,故曰變生法身。
證法性理以成身故。
具足無量光明,故稱無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
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國土,大作佛事,教化衆生。
四句:明利他智。
其智圓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
五句:八地真得無生,恒受法樂。
反照此樂,亦非真實,故曰反照樂虛。
無盡源者,今欲盡于無盡之源,而得寂滅之樂,雖然未至寂滅,于第三谛,常得寂然不動。
第三谛,對真俗而言,中道則為第三谛。
‘慧光開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時見, 常在無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頌九地無生忍上品。
慧光,即九地善慧發光。
權作三禅王,能于千恒河沙國土,同時現身,教化衆生。
上文雲,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時現也。
此言千恒者,略言耳。
能于二字,因得上品無生忍,方能有此利他勝用。
于此諸土,一時現身。
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現,群機鹹應以無違。
譬如一月在天,影現衆水也。
常在無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雖然妙用繁興,常在無為空寂。
即動靜一如,并行不悖,無功用行也。
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無功用智,恒沙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達。
頌無生忍竟。
‘灌頂菩薩四禅王,于億恒土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除前餘習無明緣。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谛理窮一切盡。
此頌寂滅忍有八行,此五行頌寂滅忍下品。
灌頂菩薩,即第十法雲地菩薩。
灌頂者:譬如輪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即名灌頂太子。
菩薩亦如是,受佛職時,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名灌頂菩薩,是名菩薩入智慧職。
權作四禅天王,于億恒河沙國土,教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者:到此地,始入金剛心。
用金剛觀智,能破無明堅惑。
一切了,乃四十二品無明,已斷四十一品,從此進破,一切皆了。
二十九生永已度者:從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
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
前二十九生已過去,故雲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二句:寂滅忍中,分上下二忍,此當下忍觀,乃因滿之位。
若于此無礙道中,一轉而入解脫道,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即成妙覺,寂滅現前,湛然不動。
故曰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二句:總頌前三品。
等即等觀,是八地。
慧即慧光,是九地。
灌頂是十地。
此三品菩薩,共除前色心餘習無明之緣,而住果報土。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句:謂無明習氣之相,是舊煩惱,故者舊也。
二谛即真谛俗谛,全真即俗,全俗即真,是謂理窮,乃為中谛。
得此三谛,現行習氣,一切皆盡。
故曰二谛理窮一切盡。
‘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 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 第一義谛常安隐,窮源盡性妙智存, 此三行頌寂滅忍上品。
圓智者:圓滿一切種智;又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無相者:無和合識相,無相續心相。
無明盡淨,能為三界中王。
‘法華’亦雲: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三十生盡等大覺者:十地共有三十生。
第十地受三十生時,不名為盡。
至此金剛道後異熟空,三十生悉皆已盡,等十方大覺世尊也。
大寂無為金剛藏者:得大涅槃,名大寂,證極無為之理,四魔不能壞,名為金剛藏。
一切報盡無極悲者:前三十生,皆有因盡果生。
今大覺圓滿,不複更生,二死永亡,故雲一切報盡。
盡未來際,救拔苦惱衆生,出離苦海,悲心無有窮極,故曰無極悲。
第一義谛常安隐者:安住第一義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示現生死,無異涅槃。
無有挂礙,得大自在,故曰常安隐。
窮源盡性妙智存者:窮極一心本源,究盡諸法實性。
生死涅槃,皆如昨夢。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惟有妙智獨存。
前來四十五行,别頌五忍已竟。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衆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
此總頌五忍,有八行,此二行頌報土分齊。
三賢是住行向,十聖是十地,果報有依有正,此言住者,當指依報。
三賢住凡聖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
唯佛一人,居住常寂光淨土。
一切衆生,皆是生滅無常,故曰暫住報。
登金剛原者:金剛,是不壞義。
佛以法性身,居法性土,身土圓融,究竟不壞,是真淨土。
‘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
此下六行,頌歎如來三業功德。
如來三業皆不思議,善能饒益衆生,其德無極。
下句可知。
‘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衆無量光。
佛為法王,于法自在,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無上。
如人中之樹,可以覆蔭衆生。
身光無量,能破黑暗。
又現無量身,放無量光,加被衆生。
此歎身業。
‘口常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
口常說法,以法利生。
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或說是常,或說無常。
皆随機設教,對症施方,深有所以,非是無義。
此歎口業。
心智寂滅者,其體本寂。
無緣照者,其用無方。
無緣,無所不緣故。
此歎意業。
‘人中師子為衆說,大衆歡喜散金華。
師子為獸中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
佛為人中王,為衆說法,得大無畏,喻如師子。
大衆聞法歡喜,散華供養。
‘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類受妙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
’ 百億萬極言其多,土即國土。
六大動者,大地六變震動也。
含生,謂含情抱識之衆生。
蒙益得果,而受微妙果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者: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稱天尊。
求法之殷,故請快說,即及時施教也。
十四王者:習種銅輪王,性種銀輪王,道種金輪王,十地六欲四禅王,佛為三界王,共十四王。
是故我今略歎佛:有二意:一、自慧淺薄,不能廣歎。
二、佛德衆多,無由盡歎。
時,諸大衆,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
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
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
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
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
此明大衆聞法益。
時,即月光王說頌已竟之時。
大衆聞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以法利能出生死,能獲果證,故座中有無數天王、梵王、鬼神王,神即福德之鬼,乃至三趣,均得無生法忍也。
無生忍,通教三地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
若真得無生法忍,當在圓教八地以上也。
八路阿須輪王,(即阿修羅王):按‘三藏記’四天王下,有四阿修羅王:一、羅侯阿修羅王,二、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三、般利阿修羅王,四、毗樓阇阿修羅王。
須彌山下,複有四大阿修羅:一、恐冕,二、富樓摩,三、婆羅阿,四、兜率樓。
故雲八部阿修羅。
現轉鬼身:現生聞法,即轉鬼身,上生天趣,而得受道。
入正有二:一、人空正位。
二、法空正位。
從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淺不同故也。
證聖人性:乃十地聖種性也。
得一切無量報者:因位次無量,果報亦應無量。
此段乃屬結集經家叙益。
佛告諸得道果實大衆:‘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
今于我前,大師子吼。
上文月光歎佛功德,此下如來述贊月光,先發其本迹,告諸在會賢聖。
得道果,加一實字,指實行而言,非權行也。
以權行,乃菩薩大權示現。
自知月光本迹,實行不知,故告之曰:是月光王遠本,在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已發大心,已居四住。
我字佛自稱,佛居八住。
當時同事龍光王,今則乘願同來,故同年同月同日而生,示為主伴,唱酬般若。
今于我前,作師子吼,決定說,其義顯了。
智者疏雲:四住即焰慧開士,八住即等觀菩薩。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義說。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
唯佛與佛,乃知斯事。
此印可其說。
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
重言者,謂如是而悟,如是而說也。
二三句即釋重言如是之意,如汝所解,得真實義,如解而說。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非中下之智所知。
唯佛與佛,乃能了知此事。
‘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密,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此下述十四忍功能。
其所說其字,指月光王。
十四般若波羅密,牒前所說十四忍,名異而義同也。
三忍二字,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堅忍。
地地上中下者:謂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為三十忍。
一切行藏者:一切菩薩因行功德,含藏其中。
一切佛藏者:一切諸佛果覺功德,含藏其中。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
無生無滅無化。
無自無他。
第一無二。
非化非不化。
非無無相。
無來去。
如虛空故。
何以故征問之詞。
問雲:何故十四忍不可思量?以一切諸佛,依十四忍修證成佛,曰是中生。
不違世谛,有生必滅,曰是中滅。
對機施教,說法利生,曰是中化。
無生無滅無化者:恐著相衆生,執有生滅化導,偏于有邊;故救雲:以諸法本自無生,今亦無滅,如虛空華。
生本不曾生,滅亦何所滅,都緣病眼妄見生滅。
既無生滅,則化亦無化。
無自無他一句:補足無化之意,無有能化之自,及與所化之他。
能所雙亡,自他不立也。
第一無二五句:又恐破相衆生,聞無生滅、化導、自他,偏于空邊;又救雲:唯是第一義谛,絕待無二。
空有皆屬對待,遂雙遣二邊以救之。
非化者:非定有能化所化。
非不化者:非不有能化所化。
非無無相者:上應有非無有相一句,謂非無有生滅化導自他等相。
非無無相者:謂非無無生滅化導自他等相。
一切諸佛,化度衆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法身常不動,故曰無來去。
如虛空故:喻上諸義,虛空湛然不動,無有生滅,渾然不分,無有自他,體非群相,故非相。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故非無相。
圓滿周遍,故無來去。
‘一切衆生無生滅,無縛解。
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
此下明空,文有五段:初明生空。
一切苦受下,明法空。
從境界下,明境空。
從無三寶下,明聖凡空。
般若無知下,明智空。
一切衆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生滅既皆虛妄,即無生滅。
衆生為煩惱所縛,求得涅槃解脫。
了知煩惱性空,故無縛。
涅槃如幻,故無脫。
非因非果者:衆生惑業為因,苦報為果。
惑業無自性,故非因。
此身本不有,故非果。
如夢中人,豈實有耶?此非因非果,不同邪見,撥無因果,乃是論其理性。
若撥無因果事實,能壞衆生心理落于斷見,陷人于罪,當堕地獄,不可不善會也。
非不因果者:更約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說。
一切衆生,非無佛性,故非無因,性自涅槃,故非無果。
煩惱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
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一住。
皆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衆生心性,故名煩惱。
我人者:五陰積聚,假名為我。
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
皮肉筋骨,是地大。
津液精血等,是水大。
身中暖氣,是火大。
氣息出入,手足運轉,是風大。
若風大不調,則成瘋病。
内心,屬受想行識四陰。
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為人。
一切之人,皆認身心以為實我。
我執堅固,所以因我而起貪嗔癡,諸不善心,造種種業,緻成社會濁惡,國家擾亂,世界不得和平。
故釋迦如來,說無我法,我空觀等,以為救人、救國、救世根本之要圖。
凡國家欲護其國,宜護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則國不護而自護,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見受者:即六受用根。
衆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今雲知見,但舉首尾。
受者:因六根有見聞嗅嘗覺知六用,領受六塵違順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煩惱、我人、知見、受者,總屬于我。
我所,則指身心之外,所有諸法,以為我所。
例如我所有财物、家宅、田園、眷屬等,衆生亦皆一一執之為實。
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貪嗔癡等心,亦為緻亂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細究文法,末後應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譯此經則有之。
恐系抄寫之誤,解者當補足文意,庶不緻文無結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合無散。
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
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
苦受是苦苦,此身本來是苦,更加苦境逼迫,為苦苦。
樂受是壞苦,樂不久長,須臾變滅,為壞苦。
舍受是行苦,雖然苦樂雙舍,而行陰念念遷流,為行苦。
觀苦當體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者:因緣和合,名法集;以無實體,名幻化。
五陰之法,乃是如是。
緣盡則滅,故無合;緣會則生,故無散。
五陰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
‘楞嚴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又雲: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動,離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無相。
不轉,不颠倒,不順幻化。
此明境空。
上已明法空,則依法所現之境界亦空。
此空,非同凡夫所執之頑空,及外道所計之斷空。
乃是自性真空,實相無相之理,故曰空無相。
不轉者:空體不動故,轉即動也。
不起颠倒分别之見,亦不随順幻化境界,而生執著故。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
此明凡聖情盡。
佛法僧三皆貴重,故名寶也。
無聖人者:凡情當斷,聖見亦亡,故無聖。
無六道者:契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故無凡。
聖凡十界,無非假名,故如虛空。
‘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此明智空。
上明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
如果此智不空,即為智障。
今般若妙智,真知無知,真見無見,并能空之智亦空。
‘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第三句知見無見,乃是無知見,知字含在其中,與此無知無見全同。
不行不緣,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觀智不行;不緣,乃緣境不立,即緣觀俱寂。
無因可依,故雲不因。
無法可受,故雲不受。
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釋上無知見等,并不是無心,而無知無見,以惟一實相妙理,離能所,絕對待,故能照之智相,與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
謂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謂十四忍修證行道之相。
斯行道相,即疊上句。
此行道相,乃稱性之修,修即無修;稱性之證,證亦無證。
喻如虛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法相如是,總結上來生空乃至智空,離一切相。
以離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
以離無相故,不可以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衆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釋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
以生空故,不可依衆生中行而行。
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陰法中行而行。
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
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議。
而一切諸菩薩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議。
一切諸如來,于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首句歎十四忍功德。
離言絕思,是謂不可思議。
而三賢十聖,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議。
一切諸如來,依此忍中無化而化,化而無化。
法中化三字,雙連幻化無住二者。
無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
化而無化,是無住法中化。
上一即無生可度,終日度生。
下一即雖度衆生,不著度相。
故其化,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說不能盡。
故校量雲:假使無量恒河沙數,第十法雲地菩薩,說此般若功德,百千億分中,如月光王現今所說,猶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頂開士所說,如大海。
法雲地菩薩,當第十三忍,得如來智水灌頂,受大智職,故得灌頂名。
‘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衆生。
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
三賢十聖,贊歎無量。
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此述益。
我者,釋迦自稱。
略述月光所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有大利益一切衆生。
不獨我釋迦如是說,亦為三世諸佛之所贊述印可。
三賢十聖,亦複贊歎般若無量功德。
是月光王能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雖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衆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複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此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禅王。
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衆生。
七、遠行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初禅王,明增上生。
修界内有漏禅定。
方便智者,權智,善巧方便也。
願智者,大願平等也。
常以二智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禅梵王。
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衆生。
八、明不動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二禅梵王,明增上生。
梵者淨也,因生色界,離欲清淨故。
雙照方便神通智者:雙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違礙,能發神通之智,以此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禅大梵王。
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
九、明善慧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三禅大梵王,明增上生。
以四無礙智,化衆生。
四無礙智者,即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禅大靜天王,三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一切衆生,如佛境界。
是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十、明法雲地菩薩,先舉所化土。
作第四禅大靜天王,明增上生。
即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
居色界頂,神用廣大,智慧第一,為三千大千世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明所知法門。
得理盡三昧者:即金剛定。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
以金剛觀智,照窮一心之理,而得金剛正定。
同佛行處四句:同在寂滅忍位,盡分段、變易,二種三界生死之源,教化衆生,背塵合覺,返本還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總結諸菩薩業,上文月光所問: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佛答五忍功德。
至此結雲:以是之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即諸菩薩本所修業,教化衆生,利他之行,清淨無染。
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稱為淨。
‘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無量衆生。
’ 此結如來業。
一切如來,亦修是清淨本業,從因感果,得一切智。
應機示現,作三界大法王,教化無量衆生。
爾時,百萬億恒河沙大衆,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
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密。
此下明大衆慶蒙法利,先修供養。
華是菩提心華,香是大乘戒香。
供佛及僧,以冀聞法領解。
聽匿王說者:以匿王助轉法輪也。
又大衆修财供養,匿王以法供養。
今于佛前,以倡歎曰: 此結集經人序列之詞,先大衆修供,今匿王偈贊。
偈者竭也,以少文竭盡多義,故名為偈,即同諸經中重頌。
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總頌上義;次四十五行,别頌十四忍;後八行,結頌五忍功德。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 八辯洪音為衆說。
時衆得道百億萬, 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衆菩薩行。
此三行歎别行三寶。
首句:歎佛身業不思議,佛為有情正覺二世間中,九法界衆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
導師者:能引導衆生,出離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師。
證究竟固法身,盡未來際,永劫不壞,猶如金剛,故曰金剛體。
次句心行寂滅轉法輪者:歎佛意業不思議。
佛之心行處滅,而歸寂滅真心,鑒機施教,轉妙法輪。
法而曰輪者,有推碾衆生粗細煩惱之功,有運載衆生出離生死之力,故喻如輪。
三句八辯洪音為衆說者:歎佛口業不思議。
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軟、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此之八音,見足四辯,故雲八辯。
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為衆生随機宣說一切妙法。
此雖贊佛寶,含法寶在内。
時衆得道百萬億三句:贊歎僧寶不思議。
天無出家法,此約心中聞法,依解修行,能出煩惱之家,而成比丘清淨之衆,廣修菩薩兩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谛了。
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此二行歎五忍功德。
五忍微妙法門,凡情莫測。
唯十四位中聖人,方能谛實了明。
正士即聖人也。
三賢伏忍,隻作三位,十地稱十聖,全在忍中行,雖至法雲地,同登寂滅忍,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未證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
故雲唯佛一人,能盡一心本源也。
‘佛衆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此一行歎一體三寶。
佛即自性佛寶,法即自性法寶,衆即自性僧寶。
自性廣大,取喻如海。
性中含藏恒沙稱性功德,故曰藏、曰攝。
海中含藏衆寶,亦複如是。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此下四十五行,别頌十四忍。
初二行頌伏忍前方便。
從習種下七行,頌伏忍三品功德。
從善覺下十行,頌信忍三品功德。
從焰慧下八行,頌順忍三品功德。
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三品功德。
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品功德。
十善菩薩:指十信位。
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
信位菩薩,由真如内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緣,因緣具足,能發大心,求出三界。
雖未能即了生死,漸次自斷無明,定出三界,故言長别三界苦輪。
三界六道,備嬰衆苦,故喻如海。
後二句:乃内秘菩薩行,外現人王身。
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
上品為鐵輪王:能王南洲一洲。
其鐵輪寶,廣一俱盧舍,王乘此寶,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統治各國。
‘纓絡經’雲: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
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
此經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異也。
‘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
此頌伏忍,共有七行,前三行頌下中上三品,為三種輪王,與十聖為胎。
十住為習種性,作銅輪王,在東南二洲稱王。
其銅輪寶,廣二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國歸服。
十行為性種性,作銀輪王,在東西南三洲稱王。
其銀輪寶,廣三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國皆歸統治。
十回向為道種性,作金輪王,在一四天下稱王。
具足七寶:一、金輪寶:廣四俱盧舍,名勝自在。
王若出世,海水減淺,海邊現出輪王道路。
王乘此寶,一日可以周遊四大部洲。
又雲此寶乘之,可以遠行虛空。
二、象寶: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戰。
三、馬寶:名勇疾風,所往諸處,其疾如風,一日亦能遍行四洲。
四、神珠寶,即如意寶。
凡有所求,能雨衆寶。
五、主藏臣寶:名大财,随王遊行,王需财寶,向取之時,隻要有土,掘之便得。
六、女寶:名淨妙德。
不由胞胎,清淨化生。
七、主兵臣寶:亦名将軍寶,名離垢眼。
善識兵法,名聞四洲。
王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
慈恩雲: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皆無殺害耳。
伏忍聖胎三十人者:十地為十聖,伏忍三十位,能與十聖為胎。
十信即十住,信心滿足,修從假入空觀。
十止即十行,廣行佛事,修從空入假觀。
十堅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觀,求登十地。
‘三世諸佛于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
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
教化衆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
此頌伏忍功能,為諸佛聖賢之根本。
當知諸佛萬德之果,不離伏忍三賢之因,故雲于中行。
因心為聖胎,方能生果覺,故雲無不由此伏忍生。
即一切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亦以此為本源。
此忍為入道之初門,成佛之基礎也。
是故發心信心難者:發心指初發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
伏忍前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衆生,随風而轉,心未決定。
以是之故,初發心固難,而信心不退更難。
若得信心圓滿,名決定聚衆生,必定不更退堕凡小地也。
證入無生初地道者:謂信心滿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
漸次增進,至信忍位,證入無生法忍,登初地聖人之道也。
問:‘本業璎珞經’說:十住中第六住正觀現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則出七住常不退轉,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惡因緣,退落凡夫等;今此經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來說教,随機差别。
彼經雲: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乃屬藏教義;今經信滿入住必不退,乃圓教義也。
上頌自利行。
教化衆生覺中行者:此頌利他之行。
菩薩觀他如自,常行教化。
衆生依本覺理中起始覺智,修自覺覺他之行,故雲是名菩薩初發心。
按‘起信論’初發心住菩薩,發三種心:一、直心,謂正念真如本覺之理。
二、深心,謂樂修一切諸善之行。
三、大悲心,謂救拔衆生生死之苦。
教化衆覺中行,全同起信三心。
自覺覺他,大乘妙行,屬初發心住,故曰是名菩薩初發心。
頌伏忍竟。
‘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 權化衆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
此頌信忍,共有十行。
此四行頌初地信忍下品。
前三句:明統化功能,以初地破無明,見法身,善覺中道理性,菩薩遊三摩地,示作四天王。
雙照二谛平等道者:以中道觀智雙照真俗二谛,達真化俗,智悲并運,圓融無礙,是為平等道。
大權示現,教化衆生。
百國者,舉化土也。
始登一乘無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
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實相無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證此理,名為始登。
善覺中道,生大歡喜,又名歡喜地。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實相妙理,即名為住。
此則住無所住,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故名為地,以地有能生義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于第一義而不動者:初住證入中道一心,三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無邊妙行。
雖然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安住于第一義谛,不為空有所動故。
‘離達開士初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
無緣無相第三谛,無無無生無二照。
此二行,頌二地信忍中品。
離達者:離破戒垢,通達三觀,衆戒清淨,永離過失,又名離垢地。
開士:即菩薩之别稱,開覺衆生之士也。
權作忉利王,功能漸勝,化境漸寬,能現形六道千國土也。
無緣者:無能緣智。
無相者:無所緣境。
境智俱泯,真俗互融,雙舍二邊,全歸中道。
第三谛:即中道妙谛。
無無無生無二照者:無無即無無緣,無無相;将二無亦無。
真得無生。
故無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無二照。
‘明慧空照焰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
忍心無二三谛中,出有入無變化生。
此二行,頌三地信忍上品。
三地亦名發光地。
明慧者:即發明智慧之光也。
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
權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
應形萬國,化導群生,較前地,竟達十倍。
忍心無二三谛中二句:明忍功能。
無二者:無真無俗,不滞空有,全歸中道第三谛中。
涉俗利生,曰出有。
一一離相,曰入無。
神通改易,曰變化生。
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無。
即空即有,曰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
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
此二行,總頌上信忍三地。
善覺,是初地;離,即離達,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雲三道人。
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斷三界變化色煩惱也。
第三句:即空是色,故還觀三界,變化身口色也。
末句法性者:諸法實性,觀一一色法,無非法性。
既皆法性,全歸中道第一義谛,故得真俗雙照無遺。
不著色法,無遺真。
不壞色法,無遺俗。
頌信忍竟。
‘焰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
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
此頌順忍有八行。
此二行頌四地,順忍下品。
焰慧者:智慧熾盛,猶如火焰。
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羁,故得稱妙。
大精進者:四地于三觀精進增上故。
第二句:權依兜率天王,遊化億國。
比前地化土,又竟達十倍。
實智者:理智也。
緣寂:即緣空寂之理。
方便道者:事智也。
即緣俗谛之事。
達無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達無生,故能雙照空有。
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圓融無礙也。
‘勝慧三谛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
空空谛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
此二行,頌五地順忍中品。
五地亦名難勝地,以殊勝智慧,觀照三谛,自得通達明了。
權作化樂天王,教化百億國土。
空空谛觀無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
如古德雲:涅槃生死等空華。
以此正智谛觀,無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變現,乃至無間地獄,亦複入之。
即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
‘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三谛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
此二行,頌六地順忍上品。
法現:即現前地,開士解見在前。
自在王者:權作自在天王。
無二無照者:無真俗二谛之境,無空假二觀之照,達中道一心之理,第一義空。
三谛現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圓融,無非中道。
則三谛現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億佛土,教化一切衆生。
‘焰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此二行,總頌上順忍三地。
焰:即焰慧,是四地。
勝:即勝慧,是五地。
法現:即六地。
此三地菩薩,得中道觀,不起有無二相,故曰無相定。
以此正觀之慧水,洗滌三界迷心之惑垢。
惑即無明也。
空慧寂然無緣觀者:空慧,即真空智慧。
寂然乃境智雙泯,無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故曰無緣觀。
還觀心空無量報者:此乃方便智,還觀心空,能斷三障。
四地斷微細身邊二見障,五地斷二乘樂涅槃障,六地斷三界集囚集業障。
昔日迷心,即成三障。
今還觀心空,三障蠲除,而成無量功德果報也。
頌順忍竟。
‘遠達無生初禅王,常萬億土教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
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
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谛了。
此頌無生忍,共十行。
此五行,頌七地無生忍下品。
首句遠達,即遠行地,達者到也。
大品名深入無生,無生者,此地菩薩,修無相觀。
以此觀智,證無生忍。
權作初禅王。
方便善巧,常在萬億國土,教化衆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者:報身,即分段果報身。
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
故‘智度論’雲:七地菩薩,未舍肉身。
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後一生。
進入等觀法流地者:以七地猶有功用,進入八地,真俗等觀,無有二相。
亦可作色心等觀,無差别相,無功用道,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
到此始入無緣金剛忍,無緣者,無能緣,及與所緣也。
心色不二,緣觀俱寂,堅固莫壞,猶如金剛。
離三界習,故言三界報形永不受。
此二句,預說八地功德,以其必能緻也。
觀第三義無二照者:恒觀中道第一義谛。
中道本屬第一義,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義。
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故無二照。
二十一生空寂行者:從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為二十一生。
生生皆觀諸法空寂,以為進趨佛地之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者:愛謂癡愛,即無明。
習是習氣。
此地菩薩,煩惱粗重,早已斷盡,惟無明習氣未斷。
由愛佛智,故習未斷。
不名有煩惱,但名順道定。
遠達正士獨谛了者:正士亦菩薩之别稱,惟此菩薩,獨能谛實了知,勤修無生觀行,進斷此習。
‘等觀菩薩二禅王,變生法身無量光。
入百恒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恒劫事。
反照樂虛無盡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此三行,頌八地無生忍中品。
等觀,即八地真俗等觀;無功用道,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觀。
又名不動,于色而得自在,不為色所動故。
權作二禅王,已離七地分段生,三界報形永遠不受,變彼分段報形,而得變易生之法身,故曰變生法身。
證法性理以成身故。
具足無量光明,故稱無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
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國土,大作佛事,教化衆生。
四句:明利他智。
其智圓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
五句:八地真得無生,恒受法樂。
反照此樂,亦非真實,故曰反照樂虛。
無盡源者,今欲盡于無盡之源,而得寂滅之樂,雖然未至寂滅,于第三谛,常得寂然不動。
第三谛,對真俗而言,中道則為第三谛。
‘慧光開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時見, 常在無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頌九地無生忍上品。
慧光,即九地善慧發光。
權作三禅王,能于千恒河沙國土,同時現身,教化衆生。
上文雲,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時現也。
此言千恒者,略言耳。
能于二字,因得上品無生忍,方能有此利他勝用。
于此諸土,一時現身。
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現,群機鹹應以無違。
譬如一月在天,影現衆水也。
常在無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雖然妙用繁興,常在無為空寂。
即動靜一如,并行不悖,無功用行也。
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無功用智,恒沙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達。
頌無生忍竟。
‘灌頂菩薩四禅王,于億恒土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除前餘習無明緣。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谛理窮一切盡。
此頌寂滅忍有八行,此五行頌寂滅忍下品。
灌頂菩薩,即第十法雲地菩薩。
灌頂者:譬如輪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即名灌頂太子。
菩薩亦如是,受佛職時,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名灌頂菩薩,是名菩薩入智慧職。
權作四禅天王,于億恒河沙國土,教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者:到此地,始入金剛心。
用金剛觀智,能破無明堅惑。
一切了,乃四十二品無明,已斷四十一品,從此進破,一切皆了。
二十九生永已度者:從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
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
前二十九生已過去,故雲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二句:寂滅忍中,分上下二忍,此當下忍觀,乃因滿之位。
若于此無礙道中,一轉而入解脫道,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即成妙覺,寂滅現前,湛然不動。
故曰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二句:總頌前三品。
等即等觀,是八地。
慧即慧光,是九地。
灌頂是十地。
此三品菩薩,共除前色心餘習無明之緣,而住果報土。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句:謂無明習氣之相,是舊煩惱,故者舊也。
二谛即真谛俗谛,全真即俗,全俗即真,是謂理窮,乃為中谛。
得此三谛,現行習氣,一切皆盡。
故曰二谛理窮一切盡。
‘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 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 第一義谛常安隐,窮源盡性妙智存, 此三行頌寂滅忍上品。
圓智者:圓滿一切種智;又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無相者:無和合識相,無相續心相。
無明盡淨,能為三界中王。
‘法華’亦雲: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三十生盡等大覺者:十地共有三十生。
第十地受三十生時,不名為盡。
至此金剛道後異熟空,三十生悉皆已盡,等十方大覺世尊也。
大寂無為金剛藏者:得大涅槃,名大寂,證極無為之理,四魔不能壞,名為金剛藏。
一切報盡無極悲者:前三十生,皆有因盡果生。
今大覺圓滿,不複更生,二死永亡,故雲一切報盡。
盡未來際,救拔苦惱衆生,出離苦海,悲心無有窮極,故曰無極悲。
第一義谛常安隐者:安住第一義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示現生死,無異涅槃。
無有挂礙,得大自在,故曰常安隐。
窮源盡性妙智存者:窮極一心本源,究盡諸法實性。
生死涅槃,皆如昨夢。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惟有妙智獨存。
前來四十五行,别頌五忍已竟。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衆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
此總頌五忍,有八行,此二行頌報土分齊。
三賢是住行向,十聖是十地,果報有依有正,此言住者,當指依報。
三賢住凡聖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
唯佛一人,居住常寂光淨土。
一切衆生,皆是生滅無常,故曰暫住報。
登金剛原者:金剛,是不壞義。
佛以法性身,居法性土,身土圓融,究竟不壞,是真淨土。
‘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
此下六行,頌歎如來三業功德。
如來三業皆不思議,善能饒益衆生,其德無極。
下句可知。
‘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衆無量光。
佛為法王,于法自在,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無上。
如人中之樹,可以覆蔭衆生。
身光無量,能破黑暗。
又現無量身,放無量光,加被衆生。
此歎身業。
‘口常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
口常說法,以法利生。
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或說是常,或說無常。
皆随機設教,對症施方,深有所以,非是無義。
此歎口業。
心智寂滅者,其體本寂。
無緣照者,其用無方。
無緣,無所不緣故。
此歎意業。
‘人中師子為衆說,大衆歡喜散金華。
師子為獸中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
佛為人中王,為衆說法,得大無畏,喻如師子。
大衆聞法歡喜,散華供養。
‘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類受妙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
’ 百億萬極言其多,土即國土。
六大動者,大地六變震動也。
含生,謂含情抱識之衆生。
蒙益得果,而受微妙果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者: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稱天尊。
求法之殷,故請快說,即及時施教也。
十四王者:習種銅輪王,性種銀輪王,道種金輪王,十地六欲四禅王,佛為三界王,共十四王。
是故我今略歎佛:有二意:一、自慧淺薄,不能廣歎。
二、佛德衆多,無由盡歎。
時,諸大衆,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
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
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
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
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
此明大衆聞法益。
時,即月光王說頌已竟之時。
大衆聞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以法利能出生死,能獲果證,故座中有無數天王、梵王、鬼神王,神即福德之鬼,乃至三趣,均得無生法忍也。
無生忍,通教三地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
若真得無生法忍,當在圓教八地以上也。
八路阿須輪王,(即阿修羅王):按‘三藏記’四天王下,有四阿修羅王:一、羅侯阿修羅王,二、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三、般利阿修羅王,四、毗樓阇阿修羅王。
須彌山下,複有四大阿修羅:一、恐冕,二、富樓摩,三、婆羅阿,四、兜率樓。
故雲八部阿修羅。
現轉鬼身:現生聞法,即轉鬼身,上生天趣,而得受道。
入正有二:一、人空正位。
二、法空正位。
從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淺不同故也。
證聖人性:乃十地聖種性也。
得一切無量報者:因位次無量,果報亦應無量。
此段乃屬結集經家叙益。
佛告諸得道果實大衆:‘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
今于我前,大師子吼。
上文月光歎佛功德,此下如來述贊月光,先發其本迹,告諸在會賢聖。
得道果,加一實字,指實行而言,非權行也。
以權行,乃菩薩大權示現。
自知月光本迹,實行不知,故告之曰:是月光王遠本,在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已發大心,已居四住。
我字佛自稱,佛居八住。
當時同事龍光王,今則乘願同來,故同年同月同日而生,示為主伴,唱酬般若。
今于我前,作師子吼,決定說,其義顯了。
智者疏雲:四住即焰慧開士,八住即等觀菩薩。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義說。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
唯佛與佛,乃知斯事。
此印可其說。
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
重言者,謂如是而悟,如是而說也。
二三句即釋重言如是之意,如汝所解,得真實義,如解而說。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非中下之智所知。
唯佛與佛,乃能了知此事。
‘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密,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此下述十四忍功能。
其所說其字,指月光王。
十四般若波羅密,牒前所說十四忍,名異而義同也。
三忍二字,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堅忍。
地地上中下者:謂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為三十忍。
一切行藏者:一切菩薩因行功德,含藏其中。
一切佛藏者:一切諸佛果覺功德,含藏其中。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
無生無滅無化。
無自無他。
第一無二。
非化非不化。
非無無相。
無來去。
如虛空故。
何以故征問之詞。
問雲:何故十四忍不可思量?以一切諸佛,依十四忍修證成佛,曰是中生。
不違世谛,有生必滅,曰是中滅。
對機施教,說法利生,曰是中化。
無生無滅無化者:恐著相衆生,執有生滅化導,偏于有邊;故救雲:以諸法本自無生,今亦無滅,如虛空華。
生本不曾生,滅亦何所滅,都緣病眼妄見生滅。
既無生滅,則化亦無化。
無自無他一句:補足無化之意,無有能化之自,及與所化之他。
能所雙亡,自他不立也。
第一無二五句:又恐破相衆生,聞無生滅、化導、自他,偏于空邊;又救雲:唯是第一義谛,絕待無二。
空有皆屬對待,遂雙遣二邊以救之。
非化者:非定有能化所化。
非不化者:非不有能化所化。
非無無相者:上應有非無有相一句,謂非無有生滅化導自他等相。
非無無相者:謂非無無生滅化導自他等相。
一切諸佛,化度衆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法身常不動,故曰無來去。
如虛空故:喻上諸義,虛空湛然不動,無有生滅,渾然不分,無有自他,體非群相,故非相。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故非無相。
圓滿周遍,故無來去。
‘一切衆生無生滅,無縛解。
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
此下明空,文有五段:初明生空。
一切苦受下,明法空。
從境界下,明境空。
從無三寶下,明聖凡空。
般若無知下,明智空。
一切衆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生滅既皆虛妄,即無生滅。
衆生為煩惱所縛,求得涅槃解脫。
了知煩惱性空,故無縛。
涅槃如幻,故無脫。
非因非果者:衆生惑業為因,苦報為果。
惑業無自性,故非因。
此身本不有,故非果。
如夢中人,豈實有耶?此非因非果,不同邪見,撥無因果,乃是論其理性。
若撥無因果事實,能壞衆生心理落于斷見,陷人于罪,當堕地獄,不可不善會也。
非不因果者:更約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說。
一切衆生,非無佛性,故非無因,性自涅槃,故非無果。
煩惱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
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一住。
皆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衆生心性,故名煩惱。
我人者:五陰積聚,假名為我。
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
皮肉筋骨,是地大。
津液精血等,是水大。
身中暖氣,是火大。
氣息出入,手足運轉,是風大。
若風大不調,則成瘋病。
内心,屬受想行識四陰。
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為人。
一切之人,皆認身心以為實我。
我執堅固,所以因我而起貪嗔癡,諸不善心,造種種業,緻成社會濁惡,國家擾亂,世界不得和平。
故釋迦如來,說無我法,我空觀等,以為救人、救國、救世根本之要圖。
凡國家欲護其國,宜護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則國不護而自護,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見受者:即六受用根。
衆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今雲知見,但舉首尾。
受者:因六根有見聞嗅嘗覺知六用,領受六塵違順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煩惱、我人、知見、受者,總屬于我。
我所,則指身心之外,所有諸法,以為我所。
例如我所有财物、家宅、田園、眷屬等,衆生亦皆一一執之為實。
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貪嗔癡等心,亦為緻亂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細究文法,末後應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譯此經則有之。
恐系抄寫之誤,解者當補足文意,庶不緻文無結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合無散。
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
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
苦受是苦苦,此身本來是苦,更加苦境逼迫,為苦苦。
樂受是壞苦,樂不久長,須臾變滅,為壞苦。
舍受是行苦,雖然苦樂雙舍,而行陰念念遷流,為行苦。
觀苦當體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者:因緣和合,名法集;以無實體,名幻化。
五陰之法,乃是如是。
緣盡則滅,故無合;緣會則生,故無散。
五陰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
‘楞嚴經’雲: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又雲: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動,離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無相。
不轉,不颠倒,不順幻化。
此明境空。
上已明法空,則依法所現之境界亦空。
此空,非同凡夫所執之頑空,及外道所計之斷空。
乃是自性真空,實相無相之理,故曰空無相。
不轉者:空體不動故,轉即動也。
不起颠倒分别之見,亦不随順幻化境界,而生執著故。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
此明凡聖情盡。
佛法僧三皆貴重,故名寶也。
無聖人者:凡情當斷,聖見亦亡,故無聖。
無六道者:契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故無凡。
聖凡十界,無非假名,故如虛空。
‘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此明智空。
上明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
如果此智不空,即為智障。
今般若妙智,真知無知,真見無見,并能空之智亦空。
‘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第三句知見無見,乃是無知見,知字含在其中,與此無知無見全同。
不行不緣,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觀智不行;不緣,乃緣境不立,即緣觀俱寂。
無因可依,故雲不因。
無法可受,故雲不受。
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釋上無知見等,并不是無心,而無知無見,以惟一實相妙理,離能所,絕對待,故能照之智相,與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
謂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謂十四忍修證行道之相。
斯行道相,即疊上句。
此行道相,乃稱性之修,修即無修;稱性之證,證亦無證。
喻如虛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法相如是,總結上來生空乃至智空,離一切相。
以離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
以離無相故,不可以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衆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釋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
以生空故,不可依衆生中行而行。
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陰法中行而行。
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
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議。
而一切諸菩薩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議。
一切諸如來,于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首句歎十四忍功德。
離言絕思,是謂不可思議。
而三賢十聖,不依生法境解而行,于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議。
一切諸如來,依此忍中無化而化,化而無化。
法中化三字,雙連幻化無住二者。
無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
化而無化,是無住法中化。
上一即無生可度,終日度生。
下一即雖度衆生,不著度相。
故其化,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說不能盡。
故校量雲:假使無量恒河沙數,第十法雲地菩薩,說此般若功德,百千億分中,如月光王現今所說,猶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頂開士所說,如大海。
法雲地菩薩,當第十三忍,得如來智水灌頂,受大智職,故得灌頂名。
‘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衆生。
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
三賢十聖,贊歎無量。
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此述益。
我者,釋迦自稱。
略述月光所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有大利益一切衆生。
不獨我釋迦如是說,亦為三世諸佛之所贊述印可。
三賢十聖,亦複贊歎般若無量功德。
是月光王能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雖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衆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複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