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上

關燈
若。

    文字為能诠,實相觀照為所诠,故重呼大王而告之。

    是經名味句者: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提如來之類。

    多字成句,或四字一句,五六字不句不等。

    句中所诠名味,味即義味,句字在味字上則順。

    是經所有名句味,一切諸佛,皆說此名句味,以證佛佛道同,其說無二。

     于恒河沙下,舉喻況勝。

    初明沙界寶施,令衆得樂。

    次明更以法施,令其得果。

    雖具财法二施,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

    信而曰一念者,清淨信也。

    不著相故,信知諸法,性本真空。

    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以超勝。

    一念信心,尚且如是,何況解一句者:何況反顯之詞,既能解,自必能說;可令自他,不斷佛種。

    有相财法二施,豈能及耶! ‘句非句,非非句。

    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般若亦非菩薩。

     句是文字。

    非句者:離文字相。

    非非句者:上一非字,亦作離字解,并離非句。

    此二句明文字性空。

    故般若之智,非文字言句:文字言句,非般若之智。

    此二句明文義俱空。

    般若亦非菩薩者:般若是法,菩薩是人,般若中求菩薩不可得。

    此句明人法皆空。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

    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

    亦非薩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征釋之詞,釋上人法皆空之故。

    十地者:般若分為十地,地地有始住終三生,合為三十生。

    始生,是本地初向上地時為始;中間無礙道中,增進時為住;解脫道中,得證上地時為終;三生悉不可得,故空。

    此數句即解釋十地三十生空故。

    亦明般若非菩薩之所以,不著菩薩因行故。

     非薩婆若者:薩婆若,乃佛果之異名,譯為一切種智。

    非者:不著如來果證故。

    非摩诃衍者:摩诃衍是大乘義,能乘之因人果人俱空,所乘之法亦空也。

    從般若非菩薩至此,佛法僧三寶俱非,即前三寶亦如義。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者,非聖見也。

    倒想見法,凡夫人也。

     此文舉邪觀之非,下段顯正觀之是。

    上文已明境智人法俱空,若菩薩更有見境,則塵相未亡。

    見智,則識想仍在。

    見說見受,則人我未泯,皆非正見。

    聖者正也。

    乃是颠倒妄想,見法實有,即迷理執相之凡夫人也。

     ‘見三界者,衆生果報之名也。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名為欲界藏空。

    惑色所起業果,名為色界藏空。

    惑心所起業果,名無色界藏空。

    三界空。

     此下顯正觀,先約染淨因果,以明空相。

    次約無聽無說,以辯空相。

    再先明生死空,後辯佛果空。

    見三界:了知乃是衆生所受果報之名而已,非實有三界。

     六識起無量欲無窮者:依六識分别六塵,起種種貪著五欲之心;欲愛住地煩惱,輾轉無窮。

    名為欲界藏空者:煩惱依欲而生,故名為藏。

    無自性,故名為空。

     惑色所起業果者:惑是迷惑,色界雖得離欲,尚迷于色,具有五陰,色陰最強,故名色界。

    業:即不動行(有漏禅定);果:即所感果報;猶屬分段。

    名為色界藏空者:色愛住地煩惱,從色而生,故名為藏。

    亦無自性,故名為空。

     惑心所起業果者:無色界,雖然滅色歸空,于五陰中,尚有四陰,故雲惑心。

    若論其業,亦不動行(四空定);若論果報,猶屬分段。

    就依報說,欲色二界,皆有宮殿住處。

    無色界,惟心寂寞,無宮殿也。

    名為無色界藏空者:有愛住地煩惱,從心而生,故名為藏。

    亦無自性,故名為空。

    三界空者:總結三界分段生死,惑業果報,皆空也。

     ‘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

    三地九生滅。

    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

    金剛菩薩藏,得理盡三昧故,惑果生滅空。

    有果空,因空故空。

     首句無明曰根本者: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得根本名;即根本不覺心,亦名曰迷,亦名曰癡,對枝末而說根本也。

    藏者:無明不覺故心動,由是三細俄興,六粗競作,染法依之而生,故曰藏。

    無明無性,故曰空。

    此明變易生死因空。

     三地九生滅者:智者雲:有人言,三地者:一見地、從十回向至發光地。

    二修地、從焰慧地至遠行地。

    三究竟地、從不動地至法雲地。

    三地中各有始生、住生、終生、故雲九生。

    滅:即空也。

     前三界中,餘無明習,果報空者:前明斷三界中五住正使,此明所餘無明習氣果報亦空。

    此明變易生死果空。

     金剛菩薩藏,得理盡三昧故者:此明空之所由。

    十地菩薩,用金剛觀智之力,具十種深觀,故名金剛菩薩藏。

    而得照窮法界,達理盡性,極無明源,名理盡三昧。

     惑果生滅空者:惑即無明,變易生死因也。

    果即果報,變易生死果也。

    若因若果,微細生滅之法亦空。

    有果空,因空故空者:有果空,即變易生死果報空,因空即變易之惑因空,故空。

    即由因空故,而果自空。

    所謂因亡則果喪也。

     ‘薩婆若亦空。

    滅果空,惑前已空故。

    佛得三無為果,智緣滅,非智緣滅,虛空。

    薩婆若果空也。

     上明生死染法空,此明佛果淨法空。

    薩婆若空,佛之智德空;滅果空,佛之斷德空;亦即菩提涅槃二俱空。

    惑前已空故者:惑即五住煩惱,佛五住之惑,早已空故。

    又解惑性本空,由來寂滅故。

     佛得三無為果者:總标;下别列。

    智緣滅者:佛以正智緣觀,滅諸煩惱,名智緣滅無為。

    非智緣滅者:以自性清淨,離煩惱垢,不假智緣滅惑,名非智緣滅無為。

    虛空無為:以所證之理,猶若虛空,名虛空無為。

    薩婆若果空者:即總結佛果體空也。

     ‘善男子!若有修習聽說。

    無聽無說,如虛空。

    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上約染淨因果,以明空相。

    此約無聽無說,以辯空相。

    若有修習聽說,執有聽說,則與般若相違。

    ‘金剛般若’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說既無說,聽亦無聽;無聽無說,是真般若。

     ‘淨名經’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

    如虛空無形無相,故無說聽。

     法同法性者:上一法字,如來所說之法。

    無說而說,說即無說,本同真空法性,寸絲不挂,一塵不染,聽說皆同。

    以一例諸,則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

     前諸王欲問護國土因緣,佛雲:吾今欲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

    時月光王問佛:一切菩薩,雲何護佛果?佛為廣說諸法空義,染淨因果,一切皆如。

    故此結答,菩薩修護佛果,為若此。

    若此二字,即指上文所說護果之義。

     ‘護般若波羅密者,為護薩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一切功德果,為若此。

    ’ 護般若波羅密,是護因,護因原為護果。

    為護薩婆若,即護佛果也。

    十力者:即如來所證實相之智,了達一切,悉能遍知,無能破壞,無能超勝,故名為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因緣果報,如作善業,知得善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望得樂報無有是處,名為非處。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過現未來三世業緣果報生處。

    三、知諸禅三昧智力:知諸禅定淺深次第,自在無礙。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諸衆生種種樂欲,善惡不同。

    六、知種種界智力:知諸衆生種種界分不同。

    七、知道至處智力:知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

    八、天眼無礙智力:見諸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

    九、宿命無礙智力:知無量世無量劫,死此生彼,姓名飲食苦樂壽夭等事。

    十、漏盡無餘智力:于一切煩惱餘習氣分,永斷不生。

    是名十種智力。

     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所得十八法,不與凡夫三乘共。

    一、身無失:諸佛久修戒定慧慈悲,功德滿足,煩惱俱盡,故身業無失。

    二、口無失:具無量辯才,善巧方便,随機說法,令得悟證,故口業無失。

    三、意無失:又名念無失:修甚深禅,心不散亂,于諸法無著,得第一安隐,故意業無失。

    四、無異想:于諸衆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冤親一相,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儀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故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慧照覺知,當舍則舍;無有一法,不知而舍。

    七、欲無減:具修衆善,常欲度脫一切衆生,心無厭足。

    八、精進無減:身心精進,無有疲倦,常度衆生,不休不息。

    九、念無減:常念一切諸佛之法,智慧滿足,念念相應。

    十、慧無減:具一切智,無邊無盡,随宜說法,亦無有盡。

    十一、解脫無減:遠離執著,一切無礙,有為無為,二俱解脫。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法中,知見明了,分别無礙。

    十三、一切身業随智慧行:現種種身,調伏衆生,随智應機,令衆得益。

    十四、一切口業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有情。

    十五、一切意業随智慧行:以清淨意,随智而轉,入衆生心,而為說法。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慧照過去,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慧照未來,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慧照現在,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

     五眼五分法身,四無量心,解見在前。

    以及一切果上所證功德,護之之法為若此。

    即如上文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照見一切法性,法性即實相般若也。

    此為護佛果之因緣。

     佛說法時,無量人衆,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

     此明時衆獲益。

    佛說法時:即佛說護佛果法已竟之時。

    無量人衆:極言其多。

    皆得法眼淨者:破無明,見法身,終日對境,終日無境可對。

    頭頭是道,法法全真。

    洞明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或得性地:即通教三人共行十地,略九舉一也。

    或得信地:即教圓十信位菩薩也。

     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者:此百千人,乃大根衆生。

    故一聞大法,即得大空,大行。

    大空大行,乃别地圓住菩薩所得。

     問:佛說般若,何以會衆得益不同?答:如來說法,譬如一雨所滋,随其根莖大小,各得受潤;如其種性,各得生長:故一音演說,受益不同也。

    二觀空品竟。

     菩薩教化品第三 前品明護佛果,此品明護十地行,是菩薩所修之行。

    唐譯為菩薩行品,此為菩薩教化品者,菩薩智悲并運,二利繁興,起如幻教化,度如幻衆生。

    菩薩修行,若單運悲,是随相行。

    若單運智,是離相行。

    若智悲雙運,是無住行。

    今是無住行,終日教化衆生,不住教化之相。

    品者,類也。

    以五忍法,品類相從,故名曰品。

    在内護三品中,是第二;全經八品此當第三。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雲何行可行?雲何行化衆生?以何相衆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問護十地行因緣。

    菩薩:是能護之人。

    問有三意:初問自利行相;雲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

    次問利他行相;雲何行化衆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衆生,而令得益也。

    三問所化衆生相;以何相衆生可化者:即觀察何等相衆生,是為當機,可以教化也。

    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此佛答初問。

    先略說五忍,是菩薩自行之法。

    後分别十四忍,顯菩薩自行法之相。

    十四忍皆依實相般若為體。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伏忍上中下者:地前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伏忍位。

    以有智能伏煩惱,但伏而未斷,不能親證法身,故名伏忍。

    而分上中下者,十住為下忍,十行為中忍,十回向為上忍。

    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終生也。

     信忍者:初二三地,得無漏信,名為信忍。

    四五六地,順趣無生,名為順忍。

    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

    各有上中下三忍,以前地為下,次地為中,後地為上。

    第五寂滅忍惟二,十地為下忍,佛地為上忍。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名寂滅忍。

    是因果合說。

    前品護果非無因,此品護因非無果。

     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者:一切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覺。

    一切菩薩,應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發想信,恒河沙衆生,修行伏忍,于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衆生。

    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

    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

     此明下伏忍習種性。

    男子所以稱善者,以能入習種性,修行十住行故。

    初發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見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

    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恒河沙衆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發大心修行衆生之多。

    但發心雖多,遇緣成退者亦多。

    如庵羅樹,花多果少;如大魚母胎,子雖無量,成就者少。

    偈雲:‘菩薩發大心,魚子庵羅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 于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伏忍之内有三品,此當下伏忍。

    于三寶真淨法中,起熏習心,漸熏成種,以為進趣佛道之性,故曰習種性。

     十心者:善順三寶,曰信心。

    無有懈退,曰精進心。

    明記不忘,曰念心。

    勝解不謬,曰慧心。

    一念不動,曰定心。

    破除悭貪,曰施心。

    調護三業,曰戒心。

    守護三寶,曰護法心。

    上求下化,曰願心。

    回向三處,曰回向心;三處:謂衆生、真如、佛果也。

     是為菩薩能少分化衆生者:此明下忍功能。

    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則能善巧方便,教化衆生。

    言少分者,以智悲未勝故。

    已超過二乘者:由二乘入,隻求獨善其身,而無大悲救世行願,故不及住位菩薩,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

    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上超過二字,雙貫一切善地,言并超信位菩薩也。

     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者:十住是三賢之始,成佛之因。

    三賢位,皆名聖胎。

    一切諸佛菩薩,長(上聲)養十心,以為聖胎。

    既遊道胎,成就覺胤,後登大覺。

     ‘次第起幹慧,性種性有十心。

    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此明中伏忍。

    次第起幹慧者:漸次增進十行,無有定水潤心,幹有其慧,故名幹慧。

    性種性者:上一性字,即前習種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

    種即因也,故曰性種性。

    修行十行。

    所謂下,标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處觀,以意根起慧觀,令心止住故。

    身受心法:是所觀境;衆生于此境上,而起四種颠倒。

    不淨等,即能觀之功所成。

    一、觀身不淨,除執身為淨之倒。

    二、觀受是苦,除以苦為樂之倒。

    三、觀心無常,除執妄心為真常之倒。

    四、觀法無我,除執五陰為實我之倒。

     ‘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

    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

     三意止有二:一、即三善根。

    無貪善根,是施;無嗔善根,是慈;無癡善根,是慧;故釋曰慈施慧也。

    二、即三世忍。

    觀十二因緣,過去無明行二支,為因忍;現在八支,前五識、名色、六入、觸、受,屬果;後三愛、取、有,屬因,為因果忍;未來生、老死、二支,為果忍。

     ‘是菩薩亦能化衆生,已能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

    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是菩薩亦能,教化衆生:即中伏忍之功能。

    觀五陰無我,我見不立,人見亦亡。

    人我知見雙亡,何有衆生等想,故雲已能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

    能觀三世因果,乃生滅法,故非常。

    循環不絕,故非斷。

    而外道計斷、計常,二種颠倒妄想,所不能壞。

     ‘複有十道種性地。

    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

    觀三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相忍。

    觀二谛虛實,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

    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

    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衆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複有十位道種性地。

    道指初地平等道。

    種亦因也。

    謂此十堅心,能與平等道為因性,故雲道種性地。

    修行十回向。

    所謂下,标列十心。

     所謂觀色識想受行者:此列五陰為所觀法。

    色下先列識者,以四陰皆識為主故。

    得戒忍等,是能觀智,轉五陰成五分法身。

    由觀色陰,便得戒忍;以作與無作戒,皆色陰攝。

    觀識陰,便得知見忍;以知見皆屬識陰攝。

    觀想陰,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

    觀受陰,便得慧忍;以領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

    觀行陰,便得解脫忍;以念念遷流,了知無常生滅,而得解脫故。

    觀三界下,明三空忍。

    三界,是衆生所依止處。

    因是業因,果是果報。

    菩薩觀察三界善惡業因果報,皆依妄惑所造妄業而招妄報。

    妄無自體:觀苦因空,遍計本空,得空忍。

    觀苦果空,依他如幻,得無願忍。

    不願受有漏果報,觀因果空,得無相忍。

    以三界上下之法,畢竟皆空,空故無相。

    此非同外道,撥無因果之空也。

     觀二谛虛實者:觀俗谛是虛,一切有為諸法,遷流不住,畢竟無常,得無常忍。

    觀真谛是實,一切所有諸法,湛然空寂,體無生滅,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堅者堅忍,即前十忍。

    上屬自利,下則利他。

    作轉輪王:即金輪王,有七寶随身,故能化四天下。

    在南贍部洲,統領餘三洲,能生一切衆生善根。

     ‘又信忍菩薩。

    所謂善、達、明、中行者,斷三界色煩惱縛。

    能化百佛千佛萬佛。

    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

    神通、無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

    信有三種:一想信,輕毛菩薩十信是。

    二久信,三賢菩薩是。

    三證信,初二三地菩薩是。

    今當第三,證信中道法身之理。

    首句标名。

    此忍有三位,所謂二字,指釋之詞。

    善:即善覺忍,初地善覺人法二俱空寂故。

    達:即達觀忍,二地觀察真俗通達無礙故。

    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諸法故。

    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斷三界色煩惱縛者:明離障。

    以初地斷貪煩惱,二地斷嗔煩惱,三地斷癡煩惱。

    此三種煩惱,緣于色境而起,不得自在為縛。

    菩薩于初二三地,觀色谛無相,不取著色法,故斷色縛。

    然非不觀心谛無生,但從粗顯先斷者說耳。

     能化百佛等:明攝化大用。

    依‘地論’攝報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萬佛世界。

    現身亦然。

    神通變化,饒益衆生,功德無量。

     ‘常以十五心為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三解脫門,是菩薩從善地至于薩婆若,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

     此明勝行。

    首句總标十五心,下别列。

    四攝法者:以四法攝化衆生;一布施:不出财法無畏三種,攝令歡喜生信。

    二愛語:善言勸化,攝令悅服生解。

    三利行:作饒益行,攝令起因。

    四同事:以變化身,入諸趣中,與同事業,攝令受化。

     四無量心者:慈,是與樂;悲,能拔苦;喜,則随喜功德;舍,則舍離諸惡。

    一一廣大平等,故稱無量。

     四弘願者:自利利他。

    因觀衆生無邊,未度苦谛,故發弘願,度盡衆生。

    因觀煩惱無盡,分劑頭數,故發弘願,斷盡煩惱。

    因觀法門無量,可對衆機,故發弘願,學遍法門。

    因觀佛道無上,福慧圓滿,故發弘願,心成佛道。

    第一願屬下化,第四願屬上求。

    三二兩願通上下,不學法門,難斷煩惱。

    煩惱未斷,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門未學,煩惱不斷,佛道何自而成?菩薩四弘齊發,二利繁興。

     三解脫門者:是無漏三三昧。

    離縛,名為解脫;能通涅槃,故号為門。

    一空解脫門,觀諸法本空故。

    二無相解脫門,因空,故不見諸法之相。

    三無願解脫門,因無相,故無所願求。

     是菩薩下:顯忍功能,從善覺地起,至薩婆若如來智海止。

    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諸地皆不能離此心。

     ‘又順忍菩薩。

    所謂見、勝、現法,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現一身于十方佛國中,無量不可說神通化衆生。

     此明五忍中,第三順忍。

    順趣無生忍觀,而未正得,故名順忍。

    此忍有三位:所謂見、勝、現法。

    見,謂慧見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

    勝,謂二種殊勝:一教化衆生,二不順煩惱,是第五難勝地,下文名勝慧忍。

    現法,謂因緣觀解現前,是第六現前地,下文名現法忍。

     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者:明離障。

    此三位,能觀三界心谛,本無所得。

    知心無生,不取心相,故能斷迷心煩惱。

    不為心等煩惱所縛,而得自在。

    然非不觀色谛無相,今從多故,但說斷心等煩惱縛耳。

     現一身于十方佛國中者:此明攝化大用。

    有二解:一、十方佛國之多,而言現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鹹應而無違。

    有無量不可說之神通妙用,教化衆生。

     二、依‘地論’攝報果中,焰慧地菩薩,能現一億佛身,能化一億佛國衆生。

    難勝地,能現千億身,化千億世界衆生。

    現前地,能現百千億身,化百千億世界衆生。

    按上身數國相同,于十方一一佛國,各現一身,無量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衆生。

     ‘又無生忍菩薩。

    所謂遠、不動、觀慧,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無生忍,首句标名。

    無生忍者:于三界内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親證法性無生之理。

    常途,謂初地得無生忍,實則八地真得無生法忍。

    此忍有三位:所謂遠、不動、慧觀。

    遠,即第七遠行地,下文名遠達忍,能至有功用心後邊故。

    不動、即第八不動地,下文名等覺忍,有相煩惱不能動故,真無功用道。

    觀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說諸法故。

     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者:此明治障。

    七地斷微細現行之業果,八地斷諸功用,九地斷不行利他之障。

    言心色等習煩惱:前斷色心二縛現行正使,是粗煩惱;今即斷色心種子餘習,是細煩惱,故加一習子,即正習俱除也。

     現不可說下:明攝化大用。

    重言不可說,是西域十大數之極數,極言其多也。

    又不可說者,以功德神通,說不能盡也。

    又依‘地論’攝報果中,七地,現百千億那由他身,化生亦爾。

    八地,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化生亦爾。

    九地,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刹微塵數身,化衆生亦爾。

     ‘複次寂滅忍。

    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

    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滅忍也。

    ‘涅槃’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前之四忍,未盡心源。

    今此一忍,色心正習俱寂,和合識相亦滅。

    又五住煩惱已寂,二種生死已滅,故名寂滅忍。

    此忍惟有上下二品。

    十地菩薩,與佛同用。

    此忍不同餘經,餘經則以十地為下忍,等覺為中忍,妙覺為上忍。

     入金剛三昧者:第十法雲地菩薩,入金剛觀智,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

    惟此智力堅強,喻如金剛。

    三昧是定。

    此菩薩定慧均等,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為無礙道。

    因位所攝,是下忍中行。

    依‘地論’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刹微塵三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後一刹那,惑盡智圓,為解脫道:果位所攝。

    得一切智,名為薩婆若,即佛果之異名。

     ‘共觀第一義谛,斷三界心習。

    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

     共觀第一義谛者:此明除障。

    第十法雲地,寂滅下忍,與佛地,寂滅上忍,共觀最上一佛乘,第一義谛,中道一心之理。

    即‘楞嚴經’所謂:一乘寂滅場地,乃衆生本具佛性,萬妄本空,一真清淨,從來未曾動著纖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滅;是謂寂滅場地。

    今從凡夫地,修證至此,菩薩究竟地,與如來果地,共觀此理。

     斷三界心習無明者:此三界,指分段變易二種三界。

    前無生忍中,雙斷色心粗分習氣,此更斷心法微細習氣,即最初一念,獨頭生相無明。

    獨頭生相者,無端突然而起,虛妄惑相。

    ‘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此一念,即微細心習。

     又曰無始無明。

    一切有為之法,皆從因緣而生。

    現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

    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

    惟此無明無因而生,為一切惑之根本。

    無明之先,更無有始之惑法,故稱無始。

     無明,有根本枝末之分。

    枝末無明,依根本而起,是粗相。

    根本無明,依真如而生,是細相。

    真如非實有生,無端妄起。

    ‘楞嚴經’佛答富樓那雲:無明無因,譬如城中演若達多(人名,譯雲祠授),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

    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

    無狀狂走,到處覓頭,狂布妄出,實無所因。

    心習無明,乃生住異滅,四種夢心中,屬生相無明。

    生是最先起,滅是最後除。

    從凡夫地,或聞如來經教,或聞知識開導,了知衆生本具佛性,從本覺體,起始覺智。

    始覺者,先本不覺,因聞教法,方始覺悟,故稱始覺。

    依始覺智,斷無明惑,從粗向細,‘起信’分生住異滅四相,天台分五住地惑: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為一住。

    無明又約位分四十二品,此當四十一四十二兩品,最極微細,最為難破。

    須入金剛三昧,有金剛觀智之力,方能斷除。

    金剛觀智為能斷,無明心習為所斷。

     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此明無礙解脫二道,因果差别之相滅盡相者:但盡色心粗細之相,因位已極,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

    生滅既。

    是金剛後心,無礙道中斷惑之相,非佛地證果之相。

    此因異于果,故名金剛。

    盡相無相者:非但能盡惑相,并盡相亦無。

    所謂緣觀并冥,境智俱泯,寂滅現前,是解脫道中證果之相。

    此果異于因也,故為薩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谛第一義谛之外,為第十一地薩雲若覺。

    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

     佛窮一心本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前三賢多住世谛,十聖多住第一義谛。

    佛超出三賢十聖之外,為第十一地,成一切種智之佛。

    問:薩雲若,與前薩婆若何别?答:一雲,但梵音楚夏,彼此無殊。

    二雲,薩婆若,是一切智。

    薩雲若,是一切種智。

     非有非無者:世谛是有,真谛是無。

    由超度世谛,故非有。

    超度真谛,故非無。

    又佛果無學絕相,故非有。

    具足萬德,故非無。

     湛然清淨四句:圓滿湛然,離垢清淨。

    妙極法身,常住不變。

    盡未來際,饒益衆生。

    同真如實際,等真空法性也。

     ‘無緣大悲,教化一切衆生。

    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

     此明攝大用。

    悲有三種: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

    無緣者:不緣假名衆生,不緣五陰法性,任運利生,無緣無慮。

    此無緣,無所不緣,故其悲稱大。

    悲能拔苦,欲拔衆生之苦,須行教化其心。

    心斷惡因,自離苦果。

    當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薩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讀平聲,乃乘車之乘。

    下一乘字,讀去聲,乃車乘之乘。

    佛已出三界,因大悲愍念衆生沉淪之苦,故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此由智興悲,以悲乘智,普化衆生,令入佛道。

    上段非有非無,屬法身。

    此段随緣利生,是應化身。

    上二句應身,下二句化身。

    又前是化他心,後是化他身。

     問:前九地化土,雲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刹之廣:此但雲三界,何其狹耶?答:三界有分段、變易二種三界,統九法界衆生,包括迨盡,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三界視之。

     ‘善男子!一切衆生煩惱,不出三界藏。

    一切衆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

    諸佛應化法身,不出三界。

    三界外無衆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來化三界之文。

    三界稱藏者,以能含藏一切聖凡染淨因果故。

    衆生煩惱,有事理之分。

    事煩惱,屬分段三界。

    理煩惱,屬變易三界。

    故皆不出三界藏。

     衆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即是依五住煩惱之惑,造成漏無漏業,感得染淨果報。

    二十二根,眼等六根、憂喜苦樂舍、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種染法攝。

    信進念定慧五根、及三無漏根、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此八種淨法攝。

     諸佛應化法身,不出三界者:謂諸佛三身,常在三界,說法利生,故雲不出。

    問:應化可雲不出,法身如何亦雲不出?答:以法身不離應化也。

    ‘大經’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華嚴經’雲:亦名釋迦,亦名盧舍那等。

    當知三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雲不出三界也。

     三界外無衆生,佛何所化者:謂三界外,實無衆生,故雲佛何所化。

    問:三乘聖人,雖超三界,猶是衆生,仍待佛化,何謂界外無衆生?答:三乘雖出分段三界,仍住變易三界,實非界外。

    界外實無衆生為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衆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無生之故。

    所以我言,三界外别有衆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經’中所說。

    ‘大有經’,乃印度六派哲學中之勝論派所說。

    彼将宇宙萬有,别為六種:一實,謂諸法實體。

    二德,即道德也。

    三業,為作用。

    四大有,與實德業,同為一有。

    五同異,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異。

    六和合,諸法和合而有。

    ‘大有經’即彼第四派所說此三界外别有衆生。

    故雲若說三界外别有衆生,即同外道說也。

     非七佛之所說者:七佛,乃過去莊嚴劫千佛中後三佛:過去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

    現在賢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以佛佛道同,所說亦同。

    言三界外别有衆生者,非是七佛所說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說一切衆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自性清淨,名覺薩雲若性。

    衆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 此文前半,歎果異因。

    衆生本業下,舉因該果。

    一切衆生,指六凡三乘,斷分段變易兩種三界,粗細煩惱,漏無漏果報盡者,名為佛。

    自性清淨,名覺薩雲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體,本覺佛性,一向埋沒在五陰煩惱塵勞之内。

    今複本心源,究竟清淨,以始覺智,契本覺理,名為大圓滿覺,一切種智之性。

     衆生本業者:即衆本生所修之業,清淨解脫,故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從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具足。

    前十三,是菩薩因行。

    後一忍,是諸佛果覺。

    皆不離衆生本業。

    以上答自利行相,兼利他。

     白佛言:‘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 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兼自利。

    因隔前問太遠,月光重白佛言:‘雲何菩薩本業清淨,化衆生?’菩薩以十地,具修十度,于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故曰本業清淨。

    以此教化衆生;不同凡夫執相著有,自既有縛,豈能化衆生?亦不同小乘滞寂沉空,無大悲心,豈能化衆生? 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

     此答菩薩本業清淨。

    從第一歡喜地,至後第十法雲地,自所行處,是因地。

    及佛行處,是果地。

    一切皆以佛之知見故。

    佛知見者,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大天王。

    修百法門,二谛平等心,化一切衆生。

     此下廣答本業,約十地,分十種差别。

    一、明歡喜地菩薩,住百佛國中,指所化土。

    作南閻浮提一方之四天王,即南方增長天王也,明增上生。

    諸經明位不同,恐繁不引。

    修百法門者:十善各明十善,為百法門,真俗二谛,圓融無礙,為平等心。

    以此化度一切衆生。

     ‘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

    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衆生。

     二、明離達地菩薩,即離垢地;離破戒垢,通達三觀,故名離達。

    住千佛國,是所化土。

    作忉利天王,明增上生。

    梵語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天,在須彌頂。

    東西南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即帝釋尊天是也。

    修千法門,明所解法門。

     十善道化一切衆生者:世間人王,如能以十善治世,則民心善,而國運興矣。

    十善者:一、不殺:慈仁愛物,不忍殺害,那有戰争殺人之事。

    二、不盜:他人财物,不與不敢,那有劫盜搶奪之事。

    三、不邪淫:崇尚禮節,不犯外色,那有奸淫狎亵之事。

    四、不妄語:不敢虛妄發言。

    五、不绮語:不敢花言巧語。

    六、不惡口:不敢惡罵傷人。

    七、不兩舌:不敢搬弄是非。

    修此四善,那有詐欺哄騙之事。

    八、不貪:知足常樂,那有不義取财之事。

    九、不嗔:退讓容忍,那有結冤忿怒之事。

    十、不癡:事理明白,那有黑幕暗昧之事。

    國家果以十善化民,則舉國淳善,自可七難全消,災厄不起,民安而國泰矣。

     ‘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焰天王。

    修十萬法門,四禅定化一切衆生。

     三、明發光地菩薩,住十萬佛國,化境為廣。

    作焰天王,即夜摩天王,明增上生。

    夜摩此雲時分,是空居天,以彩雲為地,日月光明,上照不及。

    天人身有光明,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之時分。

    修十萬法門,明所解法門。

    四禅定,即離生喜樂定,定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舍念清淨定;以此四禅教化衆生。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

    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衆生。

     四、明焰慧地菩薩,住百億佛國中,指所化土。

    作兜率天王,明增上生。

    梵語兜率,此雲知足。

    修百億法門,明所解法門。

    行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教化一切衆生。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

    修千億法門,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衆生。

     五、明難勝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化樂天王,明增上生。

    王者自化五欲之境,而自受樂。

    八谛,有雲:有作四谛,無作四谛。

    又雲:無常苦空無我為四,常樂我淨為四,合為八谛。

    餘可知。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

    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衆生。

     六、明現前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

    作他化天王,明增上生。

    他化者五欲之境,他天所化,為其自在受用。

    餘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