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上

關燈
、廣勝法界藏明界地。

    八、無礙智慧地。

    九、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

    十、毗盧那智藏地。

    此出‘同性經’。

     入大寂室,三昧思緣者:大寂室,即大寂滅定,梵語三昧,此雲正定。

    思緣,乃思察衆生機緣。

    諸佛說法常儀,先須入定。

    如說法華,先入無量義處三昧等。

    此正入定觀機,方授法藥。

     又如來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豈有入起定耶!然為衆生作前,如來欲說般若,尚須入定思緣,況餘人耶!思緣又作一解,思無相義,緣法性理,佛欲稱實而談。

    此乃發起之第一因緣。

     放大光明,照三界中。

    複于頂上,出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複爾。

    乃至他方恒河沙諸佛國土。

    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華,香如車輪,花如須彌山王,如雲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

    六欲諸天,雨無量色華。

    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

     此光華動地,乃發起之第二因緣。

    光明而雲大者,非日月燈之所能及,故能遍照十方三界中也。

    放光是現希有事,令衆生信得益;亦表以智慧明,破煩惱暗也。

    光有二種:一、神通光:以有緣諸子,散在各方,今欲召集,令聞般若,故放神通光。

    二、智慧光:以靜極光通,寂照含虛,分别法相,稱機而說,故放智慧光。

     複于頂上,出生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其光亦爾,此現華相瑞。

    以衆生根性不一,或損光而發機,或見華而得益,故現華也。

    不現餘華,獨現蓮華者,以其方華即果,表因果同時也。

     千寶蓮華:即千葉寶蓮華。

    華表因行,蓮而曰寶者,具有三義:一堅固義,二貴重義,三離垢義。

    表般若妙行,堅固不退,貴重無比,離垢絕相。

    又華從頂生,表最勝頂法。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者:窮三界頂,其行可以度脫三界有情也。

    此天,人定時,以非有想;生滅識心,伏而未斷,實非非想。

    如燈将殘,忽明忽暗。

    光亦複爾者:所放之光,不獨橫遍十方,亦複豎窮三界也。

     乃至恒沙諸佛國土者:謂從一界,乃至如恒河沙數諸佛國土。

    三界諸天,各各雨華,雨字去聲,落也。

    無色界天,雨無量變大香華:變而曰無量,指香華氣味色相,轉變無盡。

    香如車輪,華如須彌:即形容大相。

    如雲而下:是譬喻其多。

     十八梵天王,雨百變異色華:初二三禅,三三九梵,四禅四天,及五不還天,亦九梵,合成十八梵,屬色界。

    六欲諸天,雨無量色華:文皆可知。

    三界諸天雨華,供養如來善說般若。

     問:如來未曾出定,未動舌根,何謂說般若?答:無說之說,乃為真說。

    昔日,須菩提宴坐石室,空中散華。

    須菩提問:散華何人?曰:我帝釋天。

    又問:散華何為?帝曰:供養尊者,善說般若。

    須菩提曰:我乃無說。

    帝曰:尊者無說,我亦無聞。

    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前佛頂上出花,顯正報瑞。

    此佛座前生花,顯依報瑞。

    劫者級也,級即層也。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亦豎窮三界也。

     是時世界,其地六種震動者:欲令衆生,有所警覺,不安沉迷,得悟般若。

    六種,即:動、踴、起、震、吼、擊。

    上三屬形,下三屬聲。

    以表形聲兩益。

     爾時,諸大衆,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謂言:‘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詞般若波羅密、金剛般若波羅密、天王問般若波羅密、光贊般波羅密”,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此大衆疑問,乃發起之第三因緣。

    爾時,即入定現瑞時。

    一會大衆,鹹皆生疑,互相咨問,佥然:即皆然也。

     四無所畏四句:贊歎佛德。

    無所畏者:‘十住毗婆娑’雲:不懼外難故。

    一、一切智無畏:于一切諸法盡知盡見。

    二、漏盡無畏: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

    三、盡苦道無畏:于盡苦之道,能知能說。

    四、說障道無畏:于障道之法。

    能知能說。

    十八不共法者:佛證最上一乘之理,不與三乘共故。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心,七大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随智慧行,十四口業随智慧行,十五意業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古有偈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知了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内,無處不含容。

    通非礙者:天眼,能觀障外之色,面前雖有障隔,亦複能見,通達無礙也。

    礙非通者:肉眼,但觀障内之色,如有一紙障隔,即礙而不通。

    法眼:能觀俗谛,有為因果事相之法。

    慧眼:了知常無常諸法皆空。

    佛眼:智光圓滿,等照一切;照差别異相之境,還同平等一如之體。

    圓明洞徹法界之内,無處而不含容。

    佛一眼具足五眼,菩薩惟前四,二乘惟前三,天道、鬼道具二,人與修羅、地獄、畜生四道惟一。

    若有修證,所具不定。

     法身者:生佛同具,平等一如,無有高下。

    此為自性清淨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惟是衆生雖具,迷而不覺,法身埋沒在五蘊山中,如金在礦。

     如來因地,依本覺法身理體,起始覺智用,斷惑證真,證得一心本源。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是為離垢妙極法身。

    離五住垢,極三智妙,法身顯現,體遍十方;能起報化大用,如金出礦。

     大覺世尊者:即究竟果覺,得一切種智,三覺圓滿,萬德畢具。

    為六凡有情世間,三乘正覺世間,所共尊仰故。

     前已為我等大衆下,序昔疑今。

    前二十九年,說四般若。

    按佛成道後七年,方說般若,此當約通五時說,莫泥于别五時。

     ‘摩诃般若’:即‘大品般若’。

    佛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說。

    ‘金剛般若’:金剛是喻,具有堅明利三義。

    以喻實相般若,堅固不壞;觀照般若,靈明洞徹;文字般若,斷惑利器,以能诠具修斷功用故;佛在舍衛國說。

    ‘天王問般若’:亦舍衛國說。

    後還靈山,說‘光贊般若’。

    今日,是如來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

    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佛放光,非無緣而放;但未知斯光,為作何事,此即大衆疑問之詞。

     時,十六大國王中,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

    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壞淨,行摩诃衍化。

     十六大國王,皆乘願而來,輔揚法化,故得預般若勝會。

    諸王中,以波斯匿王為領袖。

    梵語波斯匿,此譯勝軍。

    與佛同日而生。

    賢明英勇,能破強敵,軍勝諸國,故号勝軍。

    又名月光,世人所号。

    以佛為日光,王為月光,兩輪并耀世間也。

     舍衛:是王都,其國為憍薩羅國,以都城勝故,恒以舍衛稱。

    譯為豐德,國有五欲财寶之豐,人有解脫多聞之德。

     德行十地下歎德。

    以王乃大權示現,内秘十地行,外現帝生身。

    乘願利生,故與佛同日而生。

    六度者:布施度悭貪,持戒度諸惡,忍辱度嗔恨,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有事度理度之别:事度,但修事行,未契真如,即權教菩薩所修。

    理度,乃稱真如理,修六度行,一一離相,了達三輪體空,即實教菩薩所修。

     三十七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以十法為根本,謂信戒念定慧,進思除喜舍,開六合四,開信為二:信根、信力。

    開戒為三:正語、正業、正命。

    開念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開進為八:四正勤、進根、進力、進覺支、正精進。

    開定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開慧為八: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以上共三十三,加思惟、除、喜、舍則成三十七。

    以為入道之品,亦雲道品。

     四不壞淨者:信三寶及戒,為不壞之淨法。

    信佛具一切智,以為人天導師。

    信法如阿伽陀(西域藥名,譯普去,能普去諸病),能醫衆生心病。

    信僧修如實行,堪作衆生模範。

    信戒為清淨法,能斷一切染業。

     行摩诃衍化者:梵語摩诃衍,此雲大乘。

    月光本大乘願行,以之教化國民,使合國人民,信受大乘共行六度故。

     次第問居士寶、蓋、法、淨名等八百人。

    複問須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

    複問彌勒、師子吼等十千人。

    無能答者。

     次第問者,依次咨問。

    先問俗衆,次問聖衆。

    居士者:清心寡欲,居家守道之士。

    寶蓋法淨名等,智者疏雲:寶是寶積,蓋是月蓋,法是法财,淨名是維摩诘也。

    略舉上首,等餘八百。

     次問須菩提(譯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譯鹙子),智慧第一。

    舉二上首,等餘五千人。

     彌勒譯慈氏,過去從大慈如來,修習慈心三昧。

    本名阿逸多,譯無能勝。

    現居兜率内院,次補佛位,師子吼,似喻菩薩說法無畏,故以名焉。

    亦舉二上首,等餘十千。

     能無答者,有二意:一、放光現瑞,必有因緣,如來境界,非下位所知,故無能答。

    二、如彌勒等深位菩薩,領知如來放光現瑞,欲說般若妙法。

    如來出定會當自說,所以不答。

     時,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萬種音樂;十八梵天,六欲諸天,亦作八萬種音樂。

    聲動三千,乃至恒河沙佛土,有緣斯現。

     此音樂集衆,乃發起之第四因緣。

    波斯匿王,以衆疑莫決,乃奏樂供佛,冀佛出定,為衆決疑。

    色界、欲界、諸天亦作音樂,聲動三千世界。

    從一世界,輾轉而至恒沙佛土,有緣之處,斯現樂音之聲,令聞雲集,入此大會。

     彼他方佛國中。

    南方法才菩薩,共五百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東方寶柱菩薩,共九百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北方虛空性菩薩,共百千萬億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西方善住菩薩,共十恒河沙大衆,俱來入此大會。

    六方亦複如是。

    作樂亦然,亦複共作無量音樂,覺寤如來。

     彼他方菩薩,聞音雲集,先四方雲集。

    六方亦複如是者: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為六方,亦如四方聞音即集。

    作樂亦然者:作諸音樂,亦如欲色諸天。

    共作無量音樂、覺寤如來者:非如來在定,為聲塵所動曰覺寤,二禅天尚不為聲所動,決如來乎!今言覺寤者,乃知機感盈前,大教當施耳。

     佛即知時,得衆生根,即從定起,方坐蓮華師子座上,如金剛山王。

    大衆歡喜,各現無量神通,地及虛空,大衆而住。

     此如來出定,乃發起之第五因緣。

    首二句,即佛在定中,思察施教機緣,知時節已至,衆生根機亦熟,當發海潮音,故即從定起,方升法座。

    乃表從無住本,起化他用。

    蓮華師子座者:蓮華安在座上,如來坐在華中,師子座,如‘釋論’雲:非是實師子,亦非木石師子,以如來是人中師子。

    師子是獸中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

    如來為法中王,能伏天魔外道。

    所坐之處,若座若床,皆名師子也。

     如金剛山王者:堅固不動之義。

    如來法身堅固,無動無壞,又應化身,不為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所動。

    譬如金剛山王,巍然不動。

    大衆歡喜者:喜如來,先以定動,此時必以智拔;将施大法,決我深疑,生我勝解,令獲利樂,故所以喜。

    各各現通,随神力之勝劣,有在地而住者,在空而住者。

    此即攝心安住,伫領大法。

    序品竟。

     觀空品第二 上文序分已周,此下正宗宜顯。

    正宗文有六品,分為四類:前觀空品、菩薩教化品、二谛品,此三品明護佛果、護十地行因緣,名為内護。

    次護國品,明護國土,名為外護。

    三散華品,明報恩供養。

    四受持品,明弘經德貌。

    此為如來正說宗要之理,是名正宗分。

    後囑累品,屬流通分。

     觀空者:觀字讀去聲,觀是能觀正智,空是所觀妙境。

    以無相智,觀無相境。

    智與境冥,境與智合,境智合一,能所俱寂,是為觀空也。

     又觀,是無得正觀。

    空,是實相真空;非凡夫所認之頑空,外道所取之斷空,二乘所證之偏空;乃大乘菩薩,以般若正智,觀空非空,空中具足妙有。

    故言觀空也。

     爾時,佛告大衆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

     此申告大衆。

    爾時:即六種成就,感應道交之時。

    佛智鑒機,知諸王問意,故申告于衆,汝等應知:十六大國王,國土雖各不同,而護國之意則同,欲令七難不起,妖災銷滅,四境清夷,萬民安樂,故欲問護國土因緣;此則生下外護經文。

     ‘吾今先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

     此許示說意。

    觀佛許示說意,與諸王問意,似不相合。

    實則我佛,欲說根本護國之法。

    夫國家之興衰,則以人民之善惡為轉移。

    人民之善惡,則以王者之化導為标準。

    今欲護其國土,須重乎人民。

    欲善其人民,端資乎教化。

    欲施以教化,先立其内行。

    内行若成,外護得備,所以應先明内護也。

    護佛果者:即生此品護果經文;護十地行者:即生下教化品護因經文;均屬内護。

    國土則為外護矣。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誡聽思修,勖以三慧。

    聽而曰谛者,谛實而聽,不特聞言,而貴聞義之與聞意,即聞慧也。

    思念而曰善者,非意識之思惟念慮,乃正思惟之與正念,即思慧也。

    修行而曰如法者,如佛所說法,依教起行,即修慧也。

     時,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緣故,即散百億種色華,變成百億寶帳,蓋諸大衆。

    ’ 王言善者,信順之辭。

    信知如來,善識物情,善能啟迪,故曰善。

    大事因緣者:法華經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大事因緣。

    佛之知見,衆生本具,隻因一向沉迷,埋沒在五蘊山中,如金在礦。

    佛為衆生開其本有,令得顯現。

    示以平等,生佛一如。

    此開示者,約如來邊說。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本來具足。

    入佛知見,進趣佛道。

    此悟入者,約衆生邊說。

     今經明成佛因果,為大事因緣。

    ‘智度論’雲:佛說般若,無央數衆生,當續佛種,是為大事。

    又‘大品’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為大事故起,龍樹菩薩釋雲:能破衆生諸大煩惱,能與諸佛無上大衣,名為大事。

     散百億種色華:恭敬供養,表行因。

    變成百億寶帳:表得果。

    蓋諸大衆:表慈悲益物,普蔭衆生。

     爾時,大王複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雲何護佛果。

    雲何護十地行因緣?’ 此月光請問内護因緣。

    經家先叙請法之儀。

    複起作禮,身業恭敬。

    白佛言世尊,口業恭敬。

    身口必由意業發動,是則三業恭敬。

    下請詞,因聞如來言:先為菩薩說護佛果,護十地因緣,故牒其詞,以請之。

     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行識如,衆生我人,常樂我淨如,知見壽者如,菩薩如,六度四攝,一切行如,二谛如。

     此下文有三問答。

    上月光初問,此佛初答。

    明生法二空,中道寂滅,與佛果無二。

    佛言菩薩化四生者:菩薩以利生為事業,智悲并運,随機施化,作大饒益。

     四生,包括三界六道。

    天、獄惟化生。

    人道、阿修羅道、畜道,皆有四生。

    鬼道有胎化二生。

    人道胎生,衆所共知。

    毗舍信彌羅,兄弟三十二人,從卵生。

    濕生王,從濕生。

    輪王寶女蓮華化生。

    修羅,化生者天趣攝;胎生者人趣攝;卵生者鬼趣攝;濕生者畜趣攝。

    畜生,走獸胎生,飛禽卵生,昆蟲水族有濕化二生。

    菩薩運心平等,普皆化度。

     不觀色如者:他譯有二句:不觀色相,不觀色如。

    今此一句,亦具二義,即不觀色,不觀如也。

    色居五陰之首,故先明之。

    色以質礙為義,内五根、外六塵皆色也。

    本文指四生之色。

    觀(當讀去聲)是能觀之智,色為所觀之境。

    菩薩化四生,不觀胎卵濕化四生之色相;此有智,能了色即真空,不著有也。

    亦不觀四生之色如(即空也);此有悲,能達色為幻有,不著無也。

    有無不著,全歸中道。

    雖終日化四生,實無四生可化,是名化四生。

     凡夫妄見,色相實有,所以對色起憎愛心,造作諸業,輪回不息,如狗臨井,自吠其影。

    互相吠故,而起惡心,以緻墜井而死。

    二乘之人,厭色為礙,析色歸空,沉滞化城,不能涉俗利生,此亦偏見。

    菩薩觀智現前,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生無滅,性體自如,不假智推方如。

    若以智遣色存如,猶是觀心未淨。

    今圓觀,不觀如者,則空有不羁,境智俱寂也。

     受想行識如者:受以領納為義,想以取像為能,行以遷流為相,識以了别為用,例上可知,此五陰明法空。

    下衆生我人三句,明生空。

    衆生者:地水火風四大,與受想行識四心,衆法和合而生,故名衆生。

    我人者:于五陰本來無我無人中,妄執實有我人之相。

    今不觀衆生相,亦不觀如。

     常樂我淨者:衆生于無常計常,于苦為樂,無我執我,不淨計淨,是為四颠倒。

    如來證之,則為四德,菩薩了知,倒本無倒,故謂之如。

    今不觀倒相,亦不觀如,即心境雙亡也。

     知見壽者如者:意識名知,眼識明見,色心連持,一期住世,是為壽者。

    亦不觀如見壽者如。

    衆生自性,本來空寂,不待觀而後空,此明生空也。

     菩薩如者:非但所化生空,即能化之菩薩,亦性本自空。

    所修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一切行門,以及真俗二谛,無不皆空。

    但以方便力,引導于衆生。

     問:上不觀法如、生如真義,與‘淨名經’所雲: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賢聖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豈不相背耶?答:‘淨名’觀如,離有見、常見。

    此不觀如,離無見、斷見。

    非特不背,自是更進一層,緣觀俱寂也。

     ‘是故一切法性,真實空。

    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别,如虛空。

     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詞。

    是生法二空故,一切法性,本是真空;一切包括之義,切字去聲,不可作切物之切字解。

    一切法是事,性是理,事則無量差别,理則唯一平等。

    事依理起,事不離理;法依性起,法不離性;如依金作器,器依金成,器不離金。

    器之相,無量差别;器之性,唯是一金。

    一切差别諸法,不離平等一性,亦複如是。

     真實空:即指一切法性,乃是真如實際,空諸妄染。

    此空非凡夫所見之頑空,亦非外道所計之斷空,亦非二乘所證之偏空,乃第一義空,是謂真空,圓滿普遍。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曰不來不去。

    本自無生,究竟無滅,故曰無生無滅。

    同真如實際,等圓明法性。

    無二者:凡聖一如。

    無别者:迷悟同體。

    喻如虛空:不變随緣,随緣不變,廣大平等,無處不周。

    同‘楞嚴’所雲:一切衆生,本源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是故陰入界無我,無所有相,是為菩薩行化十地,般若波羅密。

    ’ 是故陰入界無我,無所有相者:以是一切法無二無别之故。

    陰是五陰亦名五蘊。

    蘊者積聚義,陰是蓋覆義。

    謂積聚五法,蓋覆真性故。

    合色法為一,開心法為四。

    入是十二入,即六根六塵也。

    入有二義:一、根有入塵之功能,二、根為塵所入之處所,故名為入。

    開色法有五根六塵,合心法唯意根。

    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三六合為十八界。

    開色法,有六塵及前五根;開心法,有意根與六識;各有界限不混,故名為界。

     無我者:諸法本來無我,衆生妄認五陰、六根、六識,色心為我。

    既有一我執之迷,則貪嗔癡慢之心生矣,殺盜淫妄之業作矣。

    舉國皆然,則人心日險,世道日非,國些日亂。

    又國與國有一我見存焉,則紛奪擾攘,戰禍起焉,世界不得和平。

    故佛說陰入界無我者,明生空也;了達生空,則我尚不可得,一切惑業,從何而生。

    人人如是,而國不護而自護矣。

     無所有相者:謂諸法之相本空,本無所有,如夢中境。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迷者妄執諸法實有,同夢中人,由夢想颠倒故,妄執夢境為實。

    夢可意境,則生愛:夢違情境,則生怒。

    此境不待夢醒故空,正在夢時,本無有相。

    一切衆生亦爾,未曾覺悟,都在大夢之中。

    現前世間諸法,無非夢境。

    此非譬喻,乃是實語。

    世界是個大夢場,一切衆生,樂欲不同,即是同床異夢。

    我作如是說話,隻恐有人不信,以夜間有夢,日間何以為夢?當知一夕之夢為小夢,一生之夢為大夢。

    諸葛武侯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豈非指一生為大夢耶!一切諸法,完全是夢境,故無有相,此明法空也。

    了達法空,不生貪愛。

    不貪則無争,無争則國治而天下平矣。

     是為菩薩行化十地,般若波羅密者:此結歸以上生法二空,是為菩薩行化之指南。

    菩薩化衆生,不觀色,不觀如,境智俱寂,進趣十地,而到涅槃之彼岸。

    十地差别,不離般若。

    即‘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白佛言:‘若諸法爾者,菩薩護化衆生,為化衆生耶?’ 此第二問答。

    月光領前生法二空之義,問衆生尚不可得,雲何可化?若諸法爾者,牒上文:四生同真際,等法性,畢竟空寂。

    而菩薩護化衆生者,為是有化衆生耶?為是無衆生可化耶?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

    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

     此明真則無化。

    法性者:諸法真空實性也。

    不待觀而後空,本性空故。

    衆生之五陰,如來之四德,一一無非全體法性,故不住有無二邊;不住色者,不住色邊。

    不住非色者,不住空邊。

    不住非非色者,不住下略非色二字,即不住非色非空邊。

    不住上,略不住亦色亦非色一句。

    又不住色者,遣色法。

    不住非色者,遣空法。

    不住非非色者,遣空空法也。

     又智者疏雲:‘具足應雲: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亦色亦非色,不住非色非非色。

    ’其中文略第三句,及第四句非色二字。

    以色即是空,故不住色。

    以空即是色,故不住非色(非色即空也)。

    以色空無二而二,故不住亦色亦非色。

    以色空二而無二,故不住非色非非色。

    四句鹹離,以顯不住行也。

     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非非住者:乃至二字,超略之詞。

    超略四德不談,可以例知故也。

    受想行識亦不住,離有也。

    非不住,離空也。

    第二非字,作不字理易明顯。

    雙離空有,自然歸于中道矣。

     何以故下,征釋不住之義。

    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色。

    非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非色。

    色與非色,二皆不住,方是般若無住真宗。

     ‘世谛故,三假故,名見衆生。

     此約俗則有化,世谛即俗谛也。

    上真谛,明一切法皆空。

    此俗谛,明一切法皆有。

    若偏尚于空,未免壞世間相,不能成行利生。

    今順世俗谛,立建化門。

    三假者:法假、受假、名假,解見在前。

    由此世谛三假因緣,故生法二相宛然,名見衆生。

    有善惡因果三界六道,依正二報,苦樂升沉等,即有能化所化。

     ‘一切法性實故。

     此結成生空義。

    一切法,指胎卵濕化四生。

    其相雖有生滅,其性本來真實。

    契經雲:‘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

    ’‘金剛經’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亦性實義。

    ’ ‘乃至諸佛,三乘、七賢八聖,亦名見。

    六十二見,亦名見。

     此明邪正見,俱是見者。

    乃至極果諸佛,若存有佛見,與大乘菩薩,中乘緣覺,小乘聲聞;七賢者:五停心、别相念、總相念、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

    八聖者:四果四向。

    若執名相,分别諸法,亦名見著,不見諸法實性。

     六十二見為邪見。

    計五陰有,即常見。

    計五陰無,即斷見。

    以此斷常二見為本,輾轉妄計,成六十二見。

    各解不同,查法數自明。

    此論聖凡有見,俱是見著。

    即‘楞嚴’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大王!若以名,名見一切法,乃至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見一切法也。

    ’ 此明假名名見,乃是正見。

    重呼大王以告之曰:若但随俗,以假名名見一切法,不執實有能見所見,方為正見。

     乃至諸佛下,一切聖凡,見一切法,上一非字,謂非假名名為見者,即非真見一切法性也。

     白佛言:‘般若波羅密,有法非非法,摩诃衍雲何照?’ 此第三問答。

    問:般若若是有法,各辨照用。

    若是非非法,雲何照用?非非法者:非有法非無法也。

    若是有法,可依有而照。

    治是無法,可依無而照。

    既非有非無,摩诃衍雲何能照?摩诃衍譯為大乘,即般若也。

    般若妙智,能運載行人到于彼岸,故有乘義。

     ‘大王!摩诃衍見非非法。

    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此中佛之答意,謂若執有無二見,即非般若妙智。

    大乘正見,非有法,非無法也。

    法若非有法,則不落常見。

    若非無法,則不落斷見。

    末句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是般若妙智。

    了達諸法實性,如鏡中像,非有非無。

    決不著有著無,而成斷常二見,是名非非法空,不待觀而自空也。

     ‘所以者何?法性空故。

     上句征,下句釋。

    征雲:所以有無俱空者何也?釋曰:諸法自性本來空故。

    大乘般若,雙照有無,可辨照用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緣空,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

     上略約般若以明空,下别列諸科以明空,顯護佛果之般若也。

    首句法性者:諸法真空實性也。

    亦即大乘般若實相正體。

    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有無相空,是為實相。

    又為諸法所依之性,是名法性。

    實相法性,名異體同。

    ‘楞嚴’則曰如來藏,‘涅槃’則稱佛性。

    此法性本來無一物,故曰空。

    由法性空故,所以諸法皆空也。

     色受想行識空者:果報空也。

    色有内色外色,内色是正報根身,外色是依報世界。

    受想行識是心法。

    五陰空,即身心世界皆空。

    此觀照般若功深,方能如是。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十二入:是受用空。

    六根為能受用,六塵為所受用。

    十八界是性别空,根塵識三,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以上陰入界三,乃如來對機設教。

    衆生心色二迷,有輕重不同。

    為迷心重者說五陰,合色開心。

    為迷色重者說十二入,開色合心。

    為心色二迷俱重者說十八界,心色俱開。

     六大:名遍到空。

    ‘阿含經’雲:六王各诤其大。

    地雲:我能勝載一切萬物。

    水雲:我能滋潤一切。

    火雲:我能燒照一切。

    風雲:我能生動一切。

    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雖複各稱我大,識為主也。

    六大畢竟無性,故曰六大法空。

     四谛,十二緣空者:四谛是境空,十二緣是義空;苦是世間苦果,集是(五住煩惱)造業招苦之因。

    滅是出世樂果,道是離苦得樂之法。

     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門。

    流轉門,無明緣行(過去二支因),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現在五支果),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現在三支因),有緣生,生緣老死(未來二支果)。

    約三世論兩重因果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即苦集二谛之義。

    還滅門,自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即滅道二谛之義。

    空者,明十二因緣,本來寂滅,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者:此五即字,乃釋成般若真空之義。

    是法:即指上文色等諸法。

    常途所謂,諸法先生、次住、後滅,有過現未三世之相。

    今則不然,以諸法無常,轉變不停。

    ‘楞伽’雲: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

    如‘淨名’雲: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也。

    即有即空者:不壞相而見空也,以色即是空故。

    餘可例知。

     ‘刹那刹那,亦如是。

    法生、法住、法滅。

    何以故?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

    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以般若波羅密空故,不見緣,不見谛,乃至一切法空。

     上廣就諸法辯空,此獨就心法辯空。

    刹那:時之最短者。

    衆生之心,刹那刹那,念念生滅。

    亦如是者:以心法例同諸法也。

    法生、法住、法滅者:心法亦具即生即住即滅三相。

    何以故?征诘之詞。

    由來生滅相違,何以故而能相即?釋雲:九十刹那,合為一念。

    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

    九十,九百計算,一念合有八萬一千生滅。

    即所謂初生則有滅也。

     衆生皆執心法實有,不了自性本空,故佛舉一念無體,以辯其空。

    既以九百生滅,成一刹那,則刹那無體。

    以九十刹那,成為一念,則一念無體。

    以此推之,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者:以諸法例同心法,亦是即生、即滅、即有、即空也。

     以般若波羅密空故者:非但無所照,亦無能照。

    以般若智中,無毫厘實法,照無所照故。

    既無所照,則能照亦空。

    故不見十二因緣,不見四谛。

    此二雖屬無漏法,亦複不可得。

    不見者:以空故不見也。

    乃至一切法空,此總結諸法皆空,以是般若護佛果也。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第一義空,般若波羅密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此明諸法本來空,世出世間,有漏無漏,悉本空寂。

    由本空故,并能空之空亦空。

    若依‘大智度論’,明十八空。

    問雲:若廣說諸法無量,空随諸法,亦應無量:略說惟一空,所謂一切法空。

    今以但說十八耶?龍樹答雲:若略說,則事不周;若廣說,事繁難悟。

    如服藥少,則病不差,多則更增其患;空亦如是。

    若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

    若多說,則近滋蔓。

    今說十八空,正得其中。

    本經惟說十二,意亦如是。

     内空者:謂内六根,從緣和合而有,本無神我。

    外空者:外六塵,亦由心生法生,亦無我所。

    内外空者:合根塵而觀,離塵則根無自性,離根則塵無自相。

    ‘楞嚴’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有為空者:陰入界等有為之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乃屬幻妄名相,所以故空。

    無為空者:無為則無所作為,即無漏涅槃之法。

    古德雲:涅槃生死等空華,是以亦空。

    無始空者:外道以冥初為始,破此見故,名無始空。

     性空者:諸法自性本空,迷者妄執實有;為破此執,故說性空。

    第一義空者:為對世谛不了義,而說最勝第一義。

    世谛本空,此亦不立,若立即屬法愛。

    般若波羅密空者:能證之智空也;執有能證之智,即屬智愛。

    因空者:金剛以還,所修因行,皆悉空寂,故名因空。

    果空者: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名果空。

    空空故空者:先以空,空諸法,空為能空,諸法是所空。

    若住此空,即為空病未除,亦名頂堕細障。

    是則能空之空,故亦當空。

    如以藥治病,病愈藥除,若執藥不除,藥複成病矣。

    若能了悟諸法本是空,是名真護佛果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上以般若如理智照真,辯于空。

    此以般若方便智照俗,辯其有。

    但法集故有者:乃即空以觀有也;非同凡夫,妄執諸法為實有。

    法即色心諸法,由因緣和集而故有。

    受:即領納,由根塵和集而故有。

    名:即假名,由字句和集而故有。

     因集故有者:由惑業從緣集起,是生死因,即集谛也。

    果集故有者:由色心從結業集起,是生死果,即苦谛也。

    十行故有者:自十信至十地,從緣集起,通名十行故有,即道谛也。

    佛果故有者:涅槃從因行集起,故名佛果故有,即滅谛也。

    乃至六道一切有者:約三界二十五有,一一因果不亡,一切皆有也。

     ‘善男子!若菩薩見法、衆生、我人知見者;斯人行世間,不異于世間。

     此乃舉失之文,下科顯得。

    若菩薩見有實法、及與衆生,即生法不空,我人知見未泯。

    斯人,指菩薩。

    行于世間,全同凡夫情見,不異于世間也。

    如‘金剛經’雲: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

     ‘于諸法而不動、不到、不滅、無相、無無相,一切法亦如也。

    諸佛法僧亦如也,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

    即載名摩诃衍,即滅為金剛,亦名定,亦名一切行。

    如“光贊般若波羅密”中說。

     此乃顯得之文,以般若智照,了達諸法本空,故不為所動。

    不到者:‘智度論’雲:平等之法,一切聖人,所不能到。

    善吉白佛言:乃可餘聖不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

    佛與平等無二,故名不到也。

    不滅者:法本不生,所以不滅。

    譬如空華,本無生處,複何所滅;皆由病眼,妄見生滅。

     無相無無相者:了達色即是空,故無相;空即是色,故無無相。

    必須雙約色空解,不可單約色相一邊解。

    無無相,則進一層,并無相亦無之。

     一切法亦如也:總括一切諸法,體即法界,法界一相,如如不動,故曰亦如也。

    諸佛法僧,三寶之名雖别,三寶之體無殊,亦以法界為體,故曰亦如也。

    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者:初地菩薩,一念相應,親證實相真心,此心具足八萬四千法門。

    按‘賢劫經’辯,三百五十度,始從修行度,終至分舍利度,為三百五十功德門。

    一一各修六度,即成二千一百。

    複對十善,則成二萬一千。

    複以四善根,各具二萬一,合成八萬四千諸波羅密也。

    即對治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即載名摩诃衍者:即者就也,就般若運載功能論,應名大乘。

    乘有運載之功,堪運行人到如來地故。

    即滅名金剛者:就般若破惑力用論,應名金剛。

    金剛能破壞一切,一切不能壞金剛。

    能離散亂,寂而常照,故亦名定。

    能利自他,導修衆行,亦名一切行也。

    未句引證,如‘光贊般若’中說。

     ‘大王!是經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萬佛,說名味句。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國土中,成無量七寶,施三千大千國土中衆生;皆得七賢、四果。

    不如于此經中起一念信。

    何況解一句者。

     上明實相觀照二般若,此明文字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