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要
關燈
小
中
大
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系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幸緻。
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乙助行 觀經雲:‘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幽溪大師雲:助行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
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忏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
更有一微妙助行,當曆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将來無生眷屬。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
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曆境緣,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王龍舒雲:‘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亦必起念雲:“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故普勸念佛,還要随緣廣修衆善,以為助行,皆應回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
如順水行船,更加帆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别求人天福報,緻失往生大利。
(一)、孝養父母:念佛為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有親在堂,如佛在世,當服勞奉養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顯之,并早勸念佛,俾生極樂,若父母亡日,當課佛三年,或一周歲,或七七日,求佛接引,已往生者,增高品位。
并願往生聞法後,度盡曆劫父母,同生極樂,以報親恩。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師長長養我之慧命,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同于異類。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
當歸依僧,依僧為師,不再歸依異教外道徒衆。
常以飲食、衣服、卧具、湯藥、四事供養,竭力奉事,依教奉行,并勸念佛,以報師恩。
(三)、敦倫盡分:對于家庭社會,當盡誼盡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主仁仆忠,朋友互助,并普勸念佛,以敦倫常。
宗族鄉黨,鄰裡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若在朝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衆,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濟貧,或止惡勸善,或解怨釋結,無不恪盡己分。
并普勸念佛,以報衆恩。
(四)、戒惡行善: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
貪欲、嗔恨、邪見、為意三業。
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為十善,為純白業,必生天堂。
若犯而不持為十惡,為純黑業,必堕地獄。
僅持前四戒,加不飲酒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
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殺,及戒惡口,亦為雜業,不堕地獄畜生。
念佛者不在此限。
全持十戒,而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必上品生。
僅持五戒,而又随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品生。
隻持殺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當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養三寶:文殊菩薩告五會四祖雲:‘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二門最為徑要’。
應各盡可能,掃靜室一間,供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一尊,阿彌陀經一卷,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碗,夜燃明燈一盞。
視佛經像及諸菩薩,皆同真佛,早晚朝參,出入問訊,翹勤五體,必誠必敬。
一飲一食,必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
或獻花懸旛,建塔修寺,印經造像,齋僧布施,種種三寶上崇奉,當盡力之所能,以報佛恩。
(六)、忏悔業障:普賢菩薩尚有忏悔之願,何況我等凡夫,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
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過去所作黑業,殺盜淫妄等,無量無邊。
現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手下足業,起心動口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願悉消滅。
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
每日早晚課禮拜或回向時,若能如是真實忏悔,即業障消除,身心清淨,淨業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齋:在家念佛,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
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月小盡先一日持之。
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
雖未斷葷,宜食三淨肉,切戒家中殺生。
并為所食肉之衆生,念佛回向,資薦往生,以釋怨而減罪。
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
三淨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
加自死、鳥殘、為五淨肉。
此随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
(八)、滅情斷愛:情不減不出輪回,愛不斷不生淨土,蓋以情愛重濁,故下降耳。
情有喜怒、好惡、嗜欲等,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
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
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
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
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
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
愛有夫妻、兒孫、功名、财産、文藝、寶玩等,有一愛存于懷,臨終為此愛所牽,依舊輪回,是愛為生死根株,須知緣盡則散,各不相識,曆劫六親,而今安在?功名财物,死不帶去,王賊水火,轉眼皆空,一切如夢,何愛之有?要在愛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九)、普勸修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衆生作佛,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脫,一切衆生皆在生死,皆應了脫。
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勸修持,惟求自利,則于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
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堕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非徒于人類普勸念佛,凡一切禽獸蟲魚之類,見之,皆為念佛數聲,發願盡度,普結淨緣。
如是善念純熟,必上品生。
(十)、錄音助念:凡人臨命終時,衆若畢集,非三昧久證,不易得力。
況眷屬不谙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追悔莫及。
若當此時,得人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輪流換班念佛,以助淨念,使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
切戒搬動哭泣,緻生嗔恨或情愛,贻誤往生大事,一發千鈞,要緊之極。
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實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
但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難于持久,直待臨終
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乙助行 觀經雲:‘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幽溪大師雲:助行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
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忏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
更有一微妙助行,當曆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将來無生眷屬。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
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曆境緣,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王龍舒雲:‘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亦必起念雲:“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故普勸念佛,還要随緣廣修衆善,以為助行,皆應回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
如順水行船,更加帆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别求人天福報,緻失往生大利。
(一)、孝養父母:念佛為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有親在堂,如佛在世,當服勞奉養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顯之,并早勸念佛,俾生極樂,若父母亡日,當課佛三年,或一周歲,或七七日,求佛接引,已往生者,增高品位。
并願往生聞法後,度盡曆劫父母,同生極樂,以報親恩。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師長長養我之慧命,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同于異類。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
當歸依僧,依僧為師,不再歸依異教外道徒衆。
常以飲食、衣服、卧具、湯藥、四事供養,竭力奉事,依教奉行,并勸念佛,以報師恩。
(三)、敦倫盡分:對于家庭社會,當盡誼盡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主仁仆忠,朋友互助,并普勸念佛,以敦倫常。
宗族鄉黨,鄰裡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若在朝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衆,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濟貧,或止惡勸善,或解怨釋結,無不恪盡己分。
并普勸念佛,以報衆恩。
(四)、戒惡行善: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
貪欲、嗔恨、邪見、為意三業。
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為十善,為純白業,必生天堂。
若犯而不持為十惡,為純黑業,必堕地獄。
僅持前四戒,加不飲酒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
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殺,及戒惡口,亦為雜業,不堕地獄畜生。
念佛者不在此限。
全持十戒,而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必上品生。
僅持五戒,而又随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品生。
隻持殺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當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養三寶:文殊菩薩告五會四祖雲:‘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二門最為徑要’。
應各盡可能,掃靜室一間,供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一尊,阿彌陀經一卷,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碗,夜燃明燈一盞。
視佛經像及諸菩薩,皆同真佛,早晚朝參,出入問訊,翹勤五體,必誠必敬。
一飲一食,必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
或獻花懸旛,建塔修寺,印經造像,齋僧布施,種種三寶上崇奉,當盡力之所能,以報佛恩。
(六)、忏悔業障:普賢菩薩尚有忏悔之願,何況我等凡夫,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
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過去所作黑業,殺盜淫妄等,無量無邊。
現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手下足業,起心動口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願悉消滅。
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
每日早晚課禮拜或回向時,若能如是真實忏悔,即業障消除,身心清淨,淨業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齋:在家念佛,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
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月小盡先一日持之。
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
雖未斷葷,宜食三淨肉,切戒家中殺生。
并為所食肉之衆生,念佛回向,資薦往生,以釋怨而減罪。
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
三淨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
加自死、鳥殘、為五淨肉。
此随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
(八)、滅情斷愛:情不減不出輪回,愛不斷不生淨土,蓋以情愛重濁,故下降耳。
情有喜怒、好惡、嗜欲等,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
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
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
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
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
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
愛有夫妻、兒孫、功名、财産、文藝、寶玩等,有一愛存于懷,臨終為此愛所牽,依舊輪回,是愛為生死根株,須知緣盡則散,各不相識,曆劫六親,而今安在?功名财物,死不帶去,王賊水火,轉眼皆空,一切如夢,何愛之有?要在愛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九)、普勸修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衆生作佛,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脫,一切衆生皆在生死,皆應了脫。
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勸修持,惟求自利,則于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
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堕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非徒于人類普勸念佛,凡一切禽獸蟲魚之類,見之,皆為念佛數聲,發願盡度,普結淨緣。
如是善念純熟,必上品生。
(十)、錄音助念:凡人臨命終時,衆若畢集,非三昧久證,不易得力。
況眷屬不谙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追悔莫及。
若當此時,得人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輪流換班念佛,以助淨念,使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
切戒搬動哭泣,緻生嗔恨或情愛,贻誤往生大事,一發千鈞,要緊之極。
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實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
但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難于持久,直待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