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要
關燈
小
中
大
樂國土。
’又要解雲:‘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号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号,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一心亦有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憨山大師雲:‘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号三五仟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
此是早課,晚亦如之。
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
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于二六時中,單将一句佛号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聲佛号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将一聲佛号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别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于睡夢中作得主。
若于夢中作得主,則于病二苦中作得主。
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則于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覺明妙行菩薩雲:‘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别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靈岩十三祖雲:‘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所示專修雜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西方,以不純一,故難得益。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故普勸念佛,心貴專勤精進,力行不懈: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
業報差别經雲:‘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驚怖。
三、聲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
五、外聲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
九、三昧現前。
十、往生淨土。
’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緻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
或随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隐聞。
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
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人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若心氣不适,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咒家名為金剛持也。
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迹;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系心一緣,無聲默念。
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随應,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内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惟女人生産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産血崩等患。
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緻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号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
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法。
或晝夜十萬聲,或五萬三萬聲,初少定數,随後漸增,克定課程,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
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谛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
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
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
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于一聲佛号,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随快随慢,了無滞礙,行住坐卧,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七)、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于二股之上,名跏趺坐。
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于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
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隻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颚,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
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随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随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卧,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卧。
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
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
縱令昏昧,系念而寝,覺即續之。
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于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九)、追頂念: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或輕松養識,沉靜堕昏。
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
隻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
若一日不成,将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
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一句佛号,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
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
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随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回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随西。
’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
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财産。
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
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
于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隻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
命若未盡,自得安甯,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堕惡道,如張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
二、破和合僧。
三、殺阿羅漢。
四、殺父。
五、殺母。
)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欲、嗔恨、邪見。
)臨
’又要解雲:‘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号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号,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一心亦有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憨山大師雲:‘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号三五仟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
此是早課,晚亦如之。
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
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于二六時中,單将一句佛号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聲佛号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将一聲佛号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别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于睡夢中作得主。
若于夢中作得主,則于病二苦中作得主。
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則于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覺明妙行菩薩雲:‘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别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靈岩十三祖雲:‘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所示專修雜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西方,以不純一,故難得益。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故普勸念佛,心貴專勤精進,力行不懈: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
業報差别經雲:‘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驚怖。
三、聲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
五、外聲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
九、三昧現前。
十、往生淨土。
’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緻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
或随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隐聞。
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
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人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若心氣不适,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咒家名為金剛持也。
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迹;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系心一緣,無聲默念。
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随應,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内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惟女人生産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産血崩等患。
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緻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号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
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法。
或晝夜十萬聲,或五萬三萬聲,初少定數,随後漸增,克定課程,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
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谛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
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
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
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于一聲佛号,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随快随慢,了無滞礙,行住坐卧,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七)、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于二股之上,名跏趺坐。
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于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
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隻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颚,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
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随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随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卧,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卧。
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
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
縱令昏昧,系念而寝,覺即續之。
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于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九)、追頂念: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或輕松養識,沉靜堕昏。
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
隻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
若一日不成,将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
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一句佛号,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
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
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随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回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随西。
’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
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财産。
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
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
于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隻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
命若未盡,自得安甯,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堕惡道,如張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
二、破和合僧。
三、殺阿羅漢。
四、殺父。
五、殺母。
)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欲、嗔恨、邪見。
)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