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能禅師碑銘

關燈
、我今受汝最後供養。

    今汝具足檀波羅蜜。

    時大衆聞佛世尊、普為大會。

    受于純□供養。

    歡喜踴躍。

    同聲贊言。

    善哉、善哉。

    希有純□。

    汝今現世得大名利。

    德願滿足。

    甚奇、純□、生在人中。

    複得難得無上之利。

    善哉純□、如優昙華。

    世間希有。

    佛出于世、亦複甚難。

    值佛生信、聞法複難。

    佛臨涅槃最後供養。

    能辦是事、複難于是。

    樂最上乘。

    
最上乘、佛乘也。

    ○法華經、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先師所明、有類獻珠之願。

    
傳燈錄、師子比丘尊者、方求法嗣。

    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今既長矣。

    而終未能舒。

    願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賭之。

    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

    童子遽開手奉珠。

    衆皆驚異。

    尊者曰、吾前報為僧。

    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

    受嚫珠付之。

    今還吾珠。

    理固然矣。

    長者遂舍其子、出家。

    尊者即與受具。

    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

    世人未識、猶多抱玉之悲。

    
韓非子、楚人和氏。

    得玉璞楚山中。

    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

    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

    淚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

    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

    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诳。

    此吾所以悲也。

    王用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謂餘知道、以頌見托。

    偈曰、
偈者、規定字數句數、以三字乃至八字為一句、以四句為一偈。

    ○梵語偈陀、此譯為頌。

    梵漢雙舉、故雲偈頌。

    五蘊本空。

    
心經、五蘊皆空。

    ○案、五蘊即色受相行識也。

    六塵非有。

    
心經、無色聲香味觸法。

    衆生倒計。

    
倒、颠倒。

    計、執計。

    倒計猶雲倒見。

    不知正受。

    
正受見上。

    蓮花承足。

    
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

    又以莊嚴妙法坐故。

    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

    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随世俗、故于寶華上結跏趺坐。

    坐如是、立亦如是。

    故雲蓮華承足。

    楊枝生肘。

    
莊子、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依、俄而柳生其左肘。

    ○王維詩、徒言蓮花目、豈惡楊柳肘。

    ○蘇轼詩、浮遊雲澤峤、宴坐柳生肘。

    苟離身心。

    孰為休咎。

    
其休咎、猶吉兇也。

    ○書洪範、曰休征。

    曰咎征。

    一○漢書、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

    至人達觀。

    
達觀、意無沾滞也。

    凡喜怒哀樂、不為境遇所拘束、謂之達觀。

    與物齊功。

    
莊子齊物論、欲齊物我齊是非齊名實齊多寡齊成虧齊有無齊大小壽夭生死夢覺而一之。

    無心舍有。

    
有、即三有等。

    見前。

    舍有、舍去有也。

    何處依空。

    
菩薩璎珞經、一切諸法。

    亦無所倚。

    不倚内空。

    亦不依外空。

    起信論、若修止者。

    住于靜處。

    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不依于空。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知覺。

    不著三界。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自他化天已下、皆名欲界。

    以希須樂欲、故名。

    自初禅至四禅。

    皆名色界。

    以未出色籠、故名。

    四空天、皆名無色界。

    以隻有四陰、無色蘊、故名。

    法苑珠林、三界、第一欲界。

    欲強色微、故号欲界。

    第二色界、色強欲微。

    故号色界。

    第三無色界。

    色絕欲劣、故名無色界。

    菩薩璎珞經、攝意常定。

    心如虛空。

    不著三界。

    是謂無行。

    徙勞八風。

    
錦繡萬花谷寶積經、及大毗婆沙論、以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為八風。

    釋氏要覽佛地論雲、得可意事、名利。

    失可意事、名衰。

    不現前诽撥、名毀。

    不現前贊美、名譽。

    現前贊美、名稱。

    現前诽撥、名譏。

    逼惱身心、名苦。

    适悅身心、名樂。

    以茲利智。

    
利智見上。

    遂與宗通。

    
其楞伽經、我謂二種通。

    宗通及言二說。

    說者授童蒙。

    宗為修行者。

    愍彼偏方。

    
指韶州地方言。

    不聞正法。

    
正法、真正之道法也。

    ○無量壽經上、弘宣正法。

    俯同惡類。

    
指韶州民族言。

    将興善業。

    
善業者、身口意三業之善也。

    如五戒十善等之作業。

    教忍斷嗔。

    
忍見上。

    嗔、怒也。

    貪嗔癡為三毒。

    故當斷之。

    修慈舍獵。

    
壇經、六祖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飯時、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之、對曰但吃肉邊菜。

    世界一華。

    
華嚴經、菩薩摩诃薩。

    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

    遍此蓮華之上、結跏趺坐。

    祖宗六葉。

    
其三。

    考傳燈錄、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

    展轉至二十八祖達摩尊者、航海南遊。

    是為中華初祖。

    達摩傳慧可、為二祖。

    慧可傳僧璨、為三祖。

    僧璨傳道信、為四祖。

    道信傳宏忍、為五祖。

    宏忍傳慧能、為六祖。

    大開寶藏。

    
寶藏、累積珍寶之庫藏也。

    ○無量壽經、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教化安立、無數衆生。

    ○法華經信解品、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明示衣珠。

    
法華經、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

    醉酒而卧。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裹、與之而去。

    其人醉卧都不覺知。

    起以遊行。

    到于他國。

    為衣食故。

    勤力求索。

    甚大艱難。

    若少有所得。

    便以為足。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

    而作是言。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于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裹。

    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

    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甚為癡也。

    本源常在。

    
禅源諸诠一、圭峰雲、源者、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禅那。

    此性是禅之本源。

    妄轍遂殊。

    
此句言妄情一動、則向外馳求、遂與本源殊異也。

    然舍妄非本源、妄即是本源、故本源常在之下接以此句。

    過動不動。

    
動不動者、動與不動也。

    ○佛遺教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離俱不俱。

    
俱不俱者、俱與不俱也。

    ○楞伽經、欲得自覺聖智事。

    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成唯識論、依止根本識。

    五識随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波濤依水。

    吾道如是。

    
莊子、吾示子乎吾道。

    ○家語、吾道非乎。

    ○勝鬘寶窟上本印述之辭。

    如是如是、誠如聖教。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資持記上一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詞。

    道豈在吾。

    
其四。

    道遍四生。

    
四生見上。

    常依六趣。

    
趣、趣住之意。

    衆生因業因而趣住之處也。

    六趣者、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

    有漏聖智。

    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證有餘依涅槃。

    有餘依涅槃者、餘此有漏之依身。

    ○阿羅漢為四聖中聲聞之極果、故雲聖。

    ○聲聞緣覺得一切智、故雲有漏聖智。

    無義章句。

    
義、道理也。

    意味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我所說者、義語非文。

    衆生說者、文語非義。

    得意者、越于浮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

    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

    ○案、此句言章句中無義理也。

    六十二種。

    
六十二種者、指六十二種見而言。

    ○毗婆沙論雲、六十二見者。

    五蘊中、各起四見。

    四五二十。

    三世、各二十。

    通為六十。

    通身、即是神身異神二見。

    總為六十二見。

    一百八喻。

    
法華文句五、譬者、比況也。

    喻者、曉訓也。

    托此比彼、寄淺訓深。

    乃至動樹訓風、舉扇喻月、故言譬喻。

    ○涅槃經二十九、有八種譬喻。

    五分律一、有波羅夷四喻。

    金光明經一、有佛壽四喻。

    法華經有七喻。

    如來藏經有十喻。

    維摩經亦有十喻。

    仁王經有八喻。

    金剛經有六譬。

    觀佛三昧海經亦有六譬。

    要之佛經中之譬喻。

    指不勝屈。

    西方言數之較多者、皆括言之而曰一百八。

    如一百八遍念佛、一百八臂金剛藏王、一百八名陀羅尼經、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百八名梵贊等。

    今雲一百八喻、亦其例也。

    悉無所得。

    華嚴經、以智慧月。

    普照法界。

    了達一切。

    悉無所得。

    
○傳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

    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

    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

    不可以佛更得佛。

    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

    不可以空更得空。

    不可以道更得道。

    本無所得。

    無得亦不可得。

    所以道無一法可得。

    隻教你了取本心。

    當下了時、不得了相。

    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

    應如是住。

    其五。

    金剛經、應如是住。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雲何是無住處。

    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雲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内外中間。

    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

    即是不住一切處。

    隻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

    得如是住者、即名無住心也。

    無住心者是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