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能禅師碑銘
關燈
小
中
大
即請問往昔因緣。
尊者答王。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毗婆屍佛、入般涅槃後。
遺法之中。
時有貧人。
先因賣薪、得錢三文。
見僧教化。
歡喜布施。
即以此錢、重著缽中。
發願而去。
去家五裡。
步步歡喜。
到門欲入。
複遙向僧、至心頂禮。
發願而入。
時貧人者。
今王身是。
緣昔三錢歡喜施僧。
世世尊貴。
常得如是、三重銅盆。
滿中金錢。
緣五裡中。
步步歡喜。
恒于五裡。
有此金錢。
○案本是二事。
借用合作一事也。
尚德貴物、書、旅獒、不貴遠物賤用物。
異代同符。
後漢書光武帝紀、同符高祖。
至某載月日中、忽謂門人曰、吾将行矣。
俄而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而敷坐。
沐浴畢而更衣。
彈指不留、水流燈焰。
法苑珠林、一時俱入無餘涅槃。
先定願力。
火起焚身。
如燈焰滅骸骨無遺。
金身永謝、薪盡火滅、金身、黃金色之身也。
○法華經安樂品、諸佛金色百福相莊嚴。
○法華經、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山崩川竭、鳥哭猿啼。
諸人唱言、高呼而延長其聲謂之唱。
人無眼目。
涅槃經、是時天人阿修羅等。
啼、泣悲歎、而作是言。
如來令日已受我等最後供養。
受供養已。
當般涅槃。
我等當複更供養誰。
我今永離無上調禦、盲無眼目。
列郡恸哭、論語注、恸哀過也。
世且空虛、涅槃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前後圍繞。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時諸衆生共相謂言。
且各裁抑莫大愁苦。
當疾往詣拘屍那城力士生處。
至如來所。
朝面禮足。
勸請如來莫般涅槃。
住世一劫。
或減一劫。
互要執手。
複作是言。
世間空虛。
衆生福盡不善。
諸業增長。
出世仁者等今當速往。
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複作是言。
世間空虛。
世間空虛。
我等從今無所救護。
無所宗仰。
貧窮露孤。
一旦遠離、無上世尊。
設有疑惑、當複問誰。
某月日、遷神于曹溪、涅槃經七、有緣既盡。
遷神涅槃。
安座于某所。
擇吉祥之地、不待青鳥。
章懷太子後漢書注、葬送造宅之法。
若黃帝青鳥之書也。
劉煦唐書經籍志、五行類。
有青鳥子三卷、金丞相兀欽仄青鳥先生葬經注、先生漢時人。
精地理陰陽之術。
而史失其名。
晉郭氏葬書、引經曰為證者。
即此是也。
變功德之林、皆成白鶴。
涅槃經、佛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
臨涅槃時。
爾時拘屍那城娑羅樹林。
其林變白。
猶如白鶴。
其後分雲。
娑羅樹林四雙八隻。
西方一雙、在如來前。
東方一雙、在如來後。
北方一雙、在佛之首。
南方一雙、在佛之足。
爾時世尊娑羅林下。
寝卧寶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
寂然無聲。
于是時頃、便槃涅槃。
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
南北二雙、合為一樹。
垂覆寶床。
蓋于如來。
其樹即時慘然變白。
猶如白鶴。
枝葉華果皮幹。
悉皆暴裂堕落。
漸漸枯悴。
摧折無餘。
嗚呼、大師至性淳一、淳一、淳樸專一也。
天姿貞素。
貞素、守正樸素也。
百福成相、涅槃經、菩薩摩诃薩、修不殺戒。
有五種心。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上、乃至正見、亦複如是。
是五十心、名初發心。
具足決定。
成五十心、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名百福德。
具足百福、成于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
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
○華嚴經、願一切衆生。
得上妙莊嚴相。
以百福相、莊嚴其身。
○新婆沙論雲、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
百福莊嚴。
何謂百福。
答曰、上中百思。
名為百福。
何謂百思。
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
先起五十思。
修治身器。
今淨調柔。
次起一思。
正牽引彼後。
複起五十思。
令其圓滿。
譬如農夫、先治畦隴。
次下種子。
後以糞水而覆溉之。
彼亦如是。
始足善住相業。
有如是百思莊嚴。
乃至頂上鳥瑟膩沙相業。
亦複如是。
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
衆妙會心。
法華玄義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法華遊意、妙是精微深遠之稱。
○大日經疏一、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
○老子、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經行旋繞于一定之地也。
○阿彌陀經、飯食經行。
宴息、宴、安也。
息、止也。
皆在正受。
梵語三昧。
三正也、昧受也。
故譯作正受。
是禅定之異名。
定心離邪亂謂之正。
無念無病、納法于心、謂之受。
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
談笑語言、會無戲論。
佛遺教經、汝等比丘。
若種種戲論。
其心則亂。
雖複出家。
猶未得脫。
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
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是名不戲論。
○華嚴經、永離世間一切戲論。
住于諸佛無戲論法。
故能五天重迹、劉煦、唐書、天竺國。
即漢之身毒國。
或雲、婆羅門地也。
在蔥嶺西北。
周三萬餘裡。
其中分為五天竺。
一曰、中天竺。
二曰、東天竺。
三曰、南天竺。
四曰、西天竺。
五曰、北天竺。
地各數千裡。
城邑數百。
南天竺、際大海。
北天竺、拒雪山。
四周有山為壁。
南面一谷。
通為國門。
東天竺、東際大海。
與扶南林邑鄰接。
西天竺、與罽賓波斯相接。
中天竺、據四天竺之會。
其都城。
周圍七十餘裡。
北臨禅連河雲。
○漢書、息夫躬傳、羽檄重迹而押至。
陸機辯亡論。
珍瑰重迹而至。
奇玩應響而赴。
呂延濟注、重迹、謂遠方貢獻多、而車馬之迹重疊也。
百越稽首。
史記、秦王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
韋昭曰、越有百邑。
服虔曰、百越非一種。
若今言百蠻也。
修蛇雄虺、淮南子、斷修蛇于洞庭。
高誘注、修蛇大蛇。
吞象三年、出其骨之類。
○楚辭、雄虺九首。
往來悠忽。
吞人以益其心些。
毒螫之氣銷。
跳殳彎弓、詩經、伯也執殳。
○毛苌詩傳、殳長丈二、而無刃。
○賈誼過秦論、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猜悍之風變。
畋漁悉罷、蠱酖知非。
隋書地理志。
以五月五日。
聚百種蟲。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餘一種、存者留之。
蛇則曰蛇蠱。
虱則曰虱蠱。
行以殺人。
因食入人腹内。
食其五髒死。
則其産移入蠱主之家。
三年不殺他人。
則畜者自鐘其弊。
累世子孫相傳不絕。
亦有随女子嫁焉。
幹寶謂之為鬼。
其實非也。
○左傳、命僖叔待于針巫氏。
使針季酖之。
杜預注、酖鳥名。
其羽有毒。
以畫酒飲之、則死。
孔穎達正義曰、說文雲、酖、毒鳥也。
一名、運日。
廣雅雲、鸩鳥。
雄曰、運日。
雌曰陰諧。
廣志雲、鸩鳥形似鷹。
大如鹗。
毛黑喙長七八寸。
黃赤如金。
貪蛇及橡實。
常居高山巅。
晉語諸公贊雲、鸩鳥食蝮。
以羽翮栎酒水中。
飲之則殺人。
舊制、鸩不得渡江。
有重法。
石崇為南中郎。
得鸩、以與王恺養。
大如鵝。
喙長尺餘。
純食蛇虺。
司隸傳、隻于恺家。
得此鳥、奏之。
宣示百官。
燒于都街。
是說鸩鳥之狀也。
以其因酒毒人。
故字或為酖。
多絕膻腥、效桑門之食。
魏書釋老志、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須發。
釋累辭家。
結師資。
遵律度。
相與和居。
治心修淨。
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
總謂之僧。
皆胡言也。
僧譯為和命衆。
桑門為息心。
比丘為行乞。
○釋氏要覽、沙門、肇師雲、出家之都名也。
梵雲、沙迦懑曩。
唐言勤息。
謂此人勤修善品。
息諸惡故。
又秦譯雲、勤行、謂勤修善法。
行趣涅槃也。
或雲、沙門那。
或雲、桑門。
皆譯人楚夏爾。
悉棄罟綱、襲稻田之衣。
稻田衣、即水田衣之意。
水田衣、即袈裟。
因衣紋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畫、故名。
○十駕齋養新錄、釋子以袈裟為水田衣。
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杭州刺史盧元輔磨刻七言詩、首句雲、水田十裡學袈裟。
永惟浮圖之法、圖亦作屠。
魏書釋老志、浮屠、正号曰佛□。
佛□與浮屠、聲相近。
皆西方言。
其來轉為二音。
華言譯之、則為淨覺。
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實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會、傳燈錄、西京荷澤神會禅師。
襄陽人也。
姓高氏。
年十四、為沙彌。
尋往西京受戒。
景龍中、卻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沉廢于荊吳。
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
乃入京。
天寶四年、方定兩宗。
南能為頓宗。
北秀為漸教。
師乃著顯宗記。
盛行于世。
師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
俗壽九十三。
遇師于晚景、聞道于中年。
中、顧本作長、今校從唐文粹本。
廣量出于凡心、凡人之心也。
利智逾于宿學。
往生要集上本、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
○宿學、積學之人也。
○史記、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雖末後供、涅槃經二、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屍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純□。
與其同類十五人俱。
為令世間得善果故。
舍身威儀。
從座而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悲泣堕淚、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為度無量諸衆生故。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
無救無護。
無歸無趣。
貧窮饑困。
欲從如來求将來食。
唯願哀愍。
受我微供。
然後乃入于般涅槃。
爾時世尊告純陀曰
尊者答王。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毗婆屍佛、入般涅槃後。
遺法之中。
時有貧人。
先因賣薪、得錢三文。
見僧教化。
歡喜布施。
即以此錢、重著缽中。
發願而去。
去家五裡。
步步歡喜。
到門欲入。
複遙向僧、至心頂禮。
發願而入。
時貧人者。
今王身是。
緣昔三錢歡喜施僧。
世世尊貴。
常得如是、三重銅盆。
滿中金錢。
緣五裡中。
步步歡喜。
恒于五裡。
有此金錢。
○案本是二事。
借用合作一事也。
尚德貴物、書、旅獒、不貴遠物賤用物。
異代同符。
後漢書光武帝紀、同符高祖。
至某載月日中、忽謂門人曰、吾将行矣。
俄而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而敷坐。
沐浴畢而更衣。
彈指不留、水流燈焰。
法苑珠林、一時俱入無餘涅槃。
先定願力。
火起焚身。
如燈焰滅骸骨無遺。
金身永謝、薪盡火滅、金身、黃金色之身也。
○法華經安樂品、諸佛金色百福相莊嚴。
○法華經、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山崩川竭、鳥哭猿啼。
諸人唱言、高呼而延長其聲謂之唱。
人無眼目。
涅槃經、是時天人阿修羅等。
啼、泣悲歎、而作是言。
如來令日已受我等最後供養。
受供養已。
當般涅槃。
我等當複更供養誰。
我今永離無上調禦、盲無眼目。
列郡恸哭、論語注、恸哀過也。
世且空虛、涅槃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前後圍繞。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時諸衆生共相謂言。
且各裁抑莫大愁苦。
當疾往詣拘屍那城力士生處。
至如來所。
朝面禮足。
勸請如來莫般涅槃。
住世一劫。
或減一劫。
互要執手。
複作是言。
世間空虛。
衆生福盡不善。
諸業增長。
出世仁者等今當速往。
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複作是言。
世間空虛。
世間空虛。
我等從今無所救護。
無所宗仰。
貧窮露孤。
一旦遠離、無上世尊。
設有疑惑、當複問誰。
某月日、遷神于曹溪、涅槃經七、有緣既盡。
遷神涅槃。
安座于某所。
擇吉祥之地、不待青鳥。
章懷太子後漢書注、葬送造宅之法。
若黃帝青鳥之書也。
劉煦唐書經籍志、五行類。
有青鳥子三卷、金丞相兀欽仄青鳥先生葬經注、先生漢時人。
精地理陰陽之術。
而史失其名。
晉郭氏葬書、引經曰為證者。
即此是也。
變功德之林、皆成白鶴。
涅槃經、佛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
臨涅槃時。
爾時拘屍那城娑羅樹林。
其林變白。
猶如白鶴。
其後分雲。
娑羅樹林四雙八隻。
西方一雙、在如來前。
東方一雙、在如來後。
北方一雙、在佛之首。
南方一雙、在佛之足。
爾時世尊娑羅林下。
寝卧寶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
寂然無聲。
于是時頃、便槃涅槃。
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
南北二雙、合為一樹。
垂覆寶床。
蓋于如來。
其樹即時慘然變白。
猶如白鶴。
枝葉華果皮幹。
悉皆暴裂堕落。
漸漸枯悴。
摧折無餘。
嗚呼、大師至性淳一、淳一、淳樸專一也。
天姿貞素。
貞素、守正樸素也。
百福成相、涅槃經、菩薩摩诃薩、修不殺戒。
有五種心。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上、乃至正見、亦複如是。
是五十心、名初發心。
具足決定。
成五十心、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名百福德。
具足百福、成于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
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
○華嚴經、願一切衆生。
得上妙莊嚴相。
以百福相、莊嚴其身。
○新婆沙論雲、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
百福莊嚴。
何謂百福。
答曰、上中百思。
名為百福。
何謂百思。
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
先起五十思。
修治身器。
今淨調柔。
次起一思。
正牽引彼後。
複起五十思。
令其圓滿。
譬如農夫、先治畦隴。
次下種子。
後以糞水而覆溉之。
彼亦如是。
始足善住相業。
有如是百思莊嚴。
乃至頂上鳥瑟膩沙相業。
亦複如是。
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
衆妙會心。
法華玄義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法華遊意、妙是精微深遠之稱。
○大日經疏一、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
○老子、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經行旋繞于一定之地也。
○阿彌陀經、飯食經行。
宴息、宴、安也。
息、止也。
皆在正受。
梵語三昧。
三正也、昧受也。
故譯作正受。
是禅定之異名。
定心離邪亂謂之正。
無念無病、納法于心、謂之受。
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
談笑語言、會無戲論。
佛遺教經、汝等比丘。
若種種戲論。
其心則亂。
雖複出家。
猶未得脫。
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
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是名不戲論。
○華嚴經、永離世間一切戲論。
住于諸佛無戲論法。
故能五天重迹、劉煦、唐書、天竺國。
即漢之身毒國。
或雲、婆羅門地也。
在蔥嶺西北。
周三萬餘裡。
其中分為五天竺。
一曰、中天竺。
二曰、東天竺。
三曰、南天竺。
四曰、西天竺。
五曰、北天竺。
地各數千裡。
城邑數百。
南天竺、際大海。
北天竺、拒雪山。
四周有山為壁。
南面一谷。
通為國門。
東天竺、東際大海。
與扶南林邑鄰接。
西天竺、與罽賓波斯相接。
中天竺、據四天竺之會。
其都城。
周圍七十餘裡。
北臨禅連河雲。
○漢書、息夫躬傳、羽檄重迹而押至。
陸機辯亡論。
珍瑰重迹而至。
奇玩應響而赴。
呂延濟注、重迹、謂遠方貢獻多、而車馬之迹重疊也。
百越稽首。
史記、秦王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
韋昭曰、越有百邑。
服虔曰、百越非一種。
若今言百蠻也。
修蛇雄虺、淮南子、斷修蛇于洞庭。
高誘注、修蛇大蛇。
吞象三年、出其骨之類。
○楚辭、雄虺九首。
往來悠忽。
吞人以益其心些。
毒螫之氣銷。
跳殳彎弓、詩經、伯也執殳。
○毛苌詩傳、殳長丈二、而無刃。
○賈誼過秦論、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猜悍之風變。
畋漁悉罷、蠱酖知非。
隋書地理志。
以五月五日。
聚百種蟲。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餘一種、存者留之。
蛇則曰蛇蠱。
虱則曰虱蠱。
行以殺人。
因食入人腹内。
食其五髒死。
則其産移入蠱主之家。
三年不殺他人。
則畜者自鐘其弊。
累世子孫相傳不絕。
亦有随女子嫁焉。
幹寶謂之為鬼。
其實非也。
○左傳、命僖叔待于針巫氏。
使針季酖之。
杜預注、酖鳥名。
其羽有毒。
以畫酒飲之、則死。
孔穎達正義曰、說文雲、酖、毒鳥也。
一名、運日。
廣雅雲、鸩鳥。
雄曰、運日。
雌曰陰諧。
廣志雲、鸩鳥形似鷹。
大如鹗。
毛黑喙長七八寸。
黃赤如金。
貪蛇及橡實。
常居高山巅。
晉語諸公贊雲、鸩鳥食蝮。
以羽翮栎酒水中。
飲之則殺人。
舊制、鸩不得渡江。
有重法。
石崇為南中郎。
得鸩、以與王恺養。
大如鵝。
喙長尺餘。
純食蛇虺。
司隸傳、隻于恺家。
得此鳥、奏之。
宣示百官。
燒于都街。
是說鸩鳥之狀也。
以其因酒毒人。
故字或為酖。
多絕膻腥、效桑門之食。
魏書釋老志、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須發。
釋累辭家。
結師資。
遵律度。
相與和居。
治心修淨。
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
總謂之僧。
皆胡言也。
僧譯為和命衆。
桑門為息心。
比丘為行乞。
○釋氏要覽、沙門、肇師雲、出家之都名也。
梵雲、沙迦懑曩。
唐言勤息。
謂此人勤修善品。
息諸惡故。
又秦譯雲、勤行、謂勤修善法。
行趣涅槃也。
或雲、沙門那。
或雲、桑門。
皆譯人楚夏爾。
悉棄罟綱、襲稻田之衣。
稻田衣、即水田衣之意。
水田衣、即袈裟。
因衣紋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畫、故名。
○十駕齋養新錄、釋子以袈裟為水田衣。
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杭州刺史盧元輔磨刻七言詩、首句雲、水田十裡學袈裟。
永惟浮圖之法、圖亦作屠。
魏書釋老志、浮屠、正号曰佛□。
佛□與浮屠、聲相近。
皆西方言。
其來轉為二音。
華言譯之、則為淨覺。
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實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會、傳燈錄、西京荷澤神會禅師。
襄陽人也。
姓高氏。
年十四、為沙彌。
尋往西京受戒。
景龍中、卻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沉廢于荊吳。
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
乃入京。
天寶四年、方定兩宗。
南能為頓宗。
北秀為漸教。
師乃著顯宗記。
盛行于世。
師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
俗壽九十三。
遇師于晚景、聞道于中年。
中、顧本作長、今校從唐文粹本。
廣量出于凡心、凡人之心也。
利智逾于宿學。
往生要集上本、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
○宿學、積學之人也。
○史記、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雖末後供、涅槃經二、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屍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純□。
與其同類十五人俱。
為令世間得善果故。
舍身威儀。
從座而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悲泣堕淚、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為度無量諸衆生故。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
無救無護。
無歸無趣。
貧窮饑困。
欲從如來求将來食。
唯願哀愍。
受我微供。
然後乃入于般涅槃。
爾時世尊告純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