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能禅師碑銘
關燈
小
中
大
言、不也。
但由器壞。
非日有咎。
如來智日、亦複如是。
前現法界、無前無後。
一切衆生、淨心器中。
物無不現。
心器常淨。
常見佛身。
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常歎曰、七寶布施、等恒河沙。
金剛經、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
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為喻、不取餘河。
億劫修行、探玄記四、西國數法、有三種億。
一、百萬。
二、千萬。
三、萬萬。
○劫、遠大之時也。
○案、億劫修行、猶三大僧祇劫修行之意。
盡大地墨。
法華經化城喻品、大通智勝如來、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意雲何。
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如無為之運、涅槃經、有為之法、則有壞滅。
無為之法、無有壞滅。
無礙之慈。
華嚴經、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弘濟四生、四生者、一胎生、如人獸等。
二卵生、如鳥等。
三濕生、如蟲等。
四化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之衆生等。
詳俱舍論八。
大庇三有。
頌疏界品、名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
○遁麟紀一、一本有、現生之身心。
二當有、未來之身心。
三中有、受于本有與當有中間之身心。
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既而道德遍覆、名聲普聞。
法華經序品、名聲普聞無量世界。
泉館卉服之人、泉館、即淵館也。
築館于重淵之下、猶言穴居也。
唐高祖諱淵、故唐人改淵為泉。
如陶淵明改為陶泉明之類。
○書經禹貢、島夷卉服。
○後漢書南蠻傳贊、镂體卉衣。
注、卉衣、草服也。
去聖曆劫。
聖指釋迦牟尼言。
○劫見前。
塗身穿耳之國、後漢書、東夷傳、挹婁古肅慎之國也。
在夫餘東北千餘裡。
好養豕。
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
○後漢書、南蠻傳、珠崖儋耳二郡。
在海洲上。
東西千裡、南北五百裡。
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
南史林邑國、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以下謂之幹漫。
穿耳貫小環。
貴者、著革屐。
賤者、跣行。
自林邑扶南以南諸國皆然也。
沈瑩臨海木土志、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裡。
土地無霜雪。
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溪。
人皆髡發穿耳、女人不穿耳。
航海窮年。
顔延年曲木詩序、棧山航海。
逾轶沙漠之貢府無虛月。
○莊子、引以蔓延、所以窮年。
皆願拭目于龍象之姿、拭目、謂有所欲見之事、恐目力不及而預拭之、以詳為觀察也。
○智度論三、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
以是故言如龍如象。
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也。
忘身于鲸鲵之口。
鲸、海獸名。
居海洋中。
外形如魚、實獸類也。
大者長六七十丈。
○鲵、兩栖動物最大者、長者至四尺餘。
以魚為食。
或雲、鲸之雌者為鲵。
此言願見六祖者寄迹于韶州。
謂海濱為鲸鲵之鄉之意。
骈立于戶外、骈、并也。
骈立并立也。
○莊子、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屦滿矣。
趺坐于床前。
趺坐、結跏趺坐也。
○慧琳音義八、結跏趺坐略有二種、一曰吉祥、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右手亦在左手上、名曰降魔坐、諸禅宗多傳此坐。
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吉祥坐。
林是旃檀、更無雜樹。
涅槃經、如旃檀林。
純以旃檀而為圍繞。
○楞嚴經、佛告阿難、汝嗅此旃檀、然于一株、四十裡内、同時聞香。
花惟薝蔔、不嗅餘香。
維摩诘經、如人入瞻蔔林。
唯嗅瞻蔔、不嗅餘香。
○西陽雜俎、諸花少六出者。
惟栀子花六出。
陶真白。
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
其花香甚。
相傳即西域瞻蔔花也。
皆以實歸、莊子德充符、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
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王巾頭陀寺碑文、智刃所遊、日新月故。
道勝之韻、虛往實歸。
多離妄執。
亡執、虛妄之執念也。
○法華經方便品、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釋門歸敬儀中、無始妄習執見。
九重延想、離騷、君之門兮九重。
○未敢直指君言、故以門為說。
意則指君也。
萬裡馳誠。
思布發以奉迎、過現因果經雲、善慧仙人、既授記已。
佛經行處、而地濁濕。
善慧即脫所著鹿皮之衣。
以用布地。
解發覆之。
佛踐而度。
複記之曰、汝後得佛。
當于五濁惡世。
度諸天人、不以為難。
必如我也。
○大般若經、我于往者然燈佛時、蓮花王都四衛道首。
見然燈佛、戲五莖花。
布發掩泥。
聞正法要。
願叉手而作禮。
璎珞經、時有菩薩、名曰普照。
承佛聖旨、即從座起。
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法華經、普賢勸發品、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則天太後、則天太後唐高宗之後、名□、許州人。
初太宗選為才人。
太宗崩、削發為尼。
高宗時複蓄發入宮。
旋立為皇後。
高宗崩、遂臨朝稱制。
死後、谥則天皇後。
孝和皇帝、唐中宗谥曰孝和皇帝。
見唐會要一。
并敕書勸谕、君主時代、凡谕诰外藩及京外官者曰敕書、亦曰敕谕。
征赴京城。
劉煦唐書、慧能住韶州廣果寺。
韶州山中、舊多虎豹。
一朝盡去。
遠近驚歎。
鹹歸伏焉。
神秀當奏則天。
請迫慧能赴都。
慧能固辭。
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
慧能謂使者曰、吾形貌短陋。
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
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
亦不可違也。
竟不度嶺而死。
天下乃散傳其道。
謂神秀為北宗。
慧能為南宗。
禅師、子牟之心、敢忘鳳阙。
莊子、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湖之上。
心居乎魏阙之下。
奈何。
○阙中記、建章宮圓阙臨北道、有金鳳在阙上、高丈餘、故号鳳阙。
遠公之足、不過虎溪。
盧山東林寺慧遠、俗姓賈氏、雁門人。
初學儒。
二十歲出家。
師道安、達大乘之奧旨。
曾集缁素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
晉義熙十一年八月寂。
壽八十三。
見高僧傳六。
○盧山記、惠遠盧山東林寺。
送客不過溪。
一日與陶淵明道士陸靜修共話、不覺逾之。
虎辄驟鳴。
三人大笑而别。
固以此辭、竟不奉诏。
遂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
衲、補綴也。
百衲言其補綴之多也。
○智度論、佛言應著衲衣。
○袈裟見前。
天王厚禮、春秋、天王狩于河陽。
○此天王、指孝和也。
獻玉衣于幻人。
幻人、幻化之人也。
○列子、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
入水火。
貫金石。
反山川。
移城邑。
乘虛不墜。
觸實不礙。
千變萬化。
不可窮極。
既已變物之形。
又且易人之慮。
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
推路寝以居之。
引三牲以進之。
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
王之廚馔、腥膻、而不可飨。
王之嫔禦、膻惡而不可親。
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
赭垩之色。
無遺巧焉。
五府為虛、而台始成。
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
号曰、中天之台。
簡鄭衛之處子。
娥媌靡曼者。
施芳澤正蛾眉。
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纨。
粉白黛黑。
佩玉環。
雜芷若、以滿之。
奏承雲、大瑩、九韶。
晨露、以樂之。
月月獻玉衣。
旦旦薦玉食。
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
居無幾何。
谒王同遊。
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
中天乃止。
暨及化人之宮。
女後宿因、女後、指武後。
○宿因、宿世所造之業因也。
○華嚴經七十五、宿因無失壞。
施金錢于化佛。
雜寶藏經雲、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
有一貧窮乞索女人。
見諸長者送供詣山。
作是念言、此必作會、我當往乞。
便向山中。
見諸長者。
以種種食、供養衆僧。
自思惟言、我先不修。
今世貧苦。
今若不作。
未來轉劇。
先于糞中拾得兩錢。
恒常保惜。
以俟乞索不得之時、當用買食。
我今持以布施衆僧。
又雲、昔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詣園堂上。
見一金貓、從東北角、入西南角。
即遣人掘得一銅盆。
盆受三斛。
滿面中金錢。
漸漸深掘。
複得一盆。
如是次第得三重盆。
各受三斛。
悉滿金錢。
轉複旁掘、經于五裡。
步步之中。
盡得銅盆。
皆滿金錢。
怪其所以。
即詣尊者迦旃延所。
說其因緣。
尊者答王。
此王宿因。
所獲福報。
王
但由器壞。
非日有咎。
如來智日、亦複如是。
前現法界、無前無後。
一切衆生、淨心器中。
物無不現。
心器常淨。
常見佛身。
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常歎曰、七寶布施、等恒河沙。
金剛經、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
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為喻、不取餘河。
億劫修行、探玄記四、西國數法、有三種億。
一、百萬。
二、千萬。
三、萬萬。
○劫、遠大之時也。
○案、億劫修行、猶三大僧祇劫修行之意。
盡大地墨。
法華經化城喻品、大通智勝如來、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意雲何。
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如無為之運、涅槃經、有為之法、則有壞滅。
無為之法、無有壞滅。
無礙之慈。
華嚴經、世間無礙清淨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弘濟四生、四生者、一胎生、如人獸等。
二卵生、如鳥等。
三濕生、如蟲等。
四化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之衆生等。
詳俱舍論八。
大庇三有。
頌疏界品、名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
○遁麟紀一、一本有、現生之身心。
二當有、未來之身心。
三中有、受于本有與當有中間之身心。
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既而道德遍覆、名聲普聞。
法華經序品、名聲普聞無量世界。
泉館卉服之人、泉館、即淵館也。
築館于重淵之下、猶言穴居也。
唐高祖諱淵、故唐人改淵為泉。
如陶淵明改為陶泉明之類。
○書經禹貢、島夷卉服。
○後漢書南蠻傳贊、镂體卉衣。
注、卉衣、草服也。
去聖曆劫。
聖指釋迦牟尼言。
○劫見前。
塗身穿耳之國、後漢書、東夷傳、挹婁古肅慎之國也。
在夫餘東北千餘裡。
好養豕。
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
○後漢書、南蠻傳、珠崖儋耳二郡。
在海洲上。
東西千裡、南北五百裡。
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
南史林邑國、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以下謂之幹漫。
穿耳貫小環。
貴者、著革屐。
賤者、跣行。
自林邑扶南以南諸國皆然也。
沈瑩臨海木土志、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裡。
土地無霜雪。
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溪。
人皆髡發穿耳、女人不穿耳。
航海窮年。
顔延年曲木詩序、棧山航海。
逾轶沙漠之貢府無虛月。
○莊子、引以蔓延、所以窮年。
皆願拭目于龍象之姿、拭目、謂有所欲見之事、恐目力不及而預拭之、以詳為觀察也。
○智度論三、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
以是故言如龍如象。
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也。
忘身于鲸鲵之口。
鲸、海獸名。
居海洋中。
外形如魚、實獸類也。
大者長六七十丈。
○鲵、兩栖動物最大者、長者至四尺餘。
以魚為食。
或雲、鲸之雌者為鲵。
此言願見六祖者寄迹于韶州。
謂海濱為鲸鲵之鄉之意。
骈立于戶外、骈、并也。
骈立并立也。
○莊子、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屦滿矣。
趺坐于床前。
趺坐、結跏趺坐也。
○慧琳音義八、結跏趺坐略有二種、一曰吉祥、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右手亦在左手上、名曰降魔坐、諸禅宗多傳此坐。
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吉祥坐。
林是旃檀、更無雜樹。
涅槃經、如旃檀林。
純以旃檀而為圍繞。
○楞嚴經、佛告阿難、汝嗅此旃檀、然于一株、四十裡内、同時聞香。
花惟薝蔔、不嗅餘香。
維摩诘經、如人入瞻蔔林。
唯嗅瞻蔔、不嗅餘香。
○西陽雜俎、諸花少六出者。
惟栀子花六出。
陶真白。
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
其花香甚。
相傳即西域瞻蔔花也。
皆以實歸、莊子德充符、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
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王巾頭陀寺碑文、智刃所遊、日新月故。
道勝之韻、虛往實歸。
多離妄執。
亡執、虛妄之執念也。
○法華經方便品、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釋門歸敬儀中、無始妄習執見。
九重延想、離騷、君之門兮九重。
○未敢直指君言、故以門為說。
意則指君也。
萬裡馳誠。
思布發以奉迎、過現因果經雲、善慧仙人、既授記已。
佛經行處、而地濁濕。
善慧即脫所著鹿皮之衣。
以用布地。
解發覆之。
佛踐而度。
複記之曰、汝後得佛。
當于五濁惡世。
度諸天人、不以為難。
必如我也。
○大般若經、我于往者然燈佛時、蓮花王都四衛道首。
見然燈佛、戲五莖花。
布發掩泥。
聞正法要。
願叉手而作禮。
璎珞經、時有菩薩、名曰普照。
承佛聖旨、即從座起。
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法華經、普賢勸發品、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則天太後、則天太後唐高宗之後、名□、許州人。
初太宗選為才人。
太宗崩、削發為尼。
高宗時複蓄發入宮。
旋立為皇後。
高宗崩、遂臨朝稱制。
死後、谥則天皇後。
孝和皇帝、唐中宗谥曰孝和皇帝。
見唐會要一。
并敕書勸谕、君主時代、凡谕诰外藩及京外官者曰敕書、亦曰敕谕。
征赴京城。
劉煦唐書、慧能住韶州廣果寺。
韶州山中、舊多虎豹。
一朝盡去。
遠近驚歎。
鹹歸伏焉。
神秀當奏則天。
請迫慧能赴都。
慧能固辭。
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
慧能謂使者曰、吾形貌短陋。
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
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
亦不可違也。
竟不度嶺而死。
天下乃散傳其道。
謂神秀為北宗。
慧能為南宗。
禅師、子牟之心、敢忘鳳阙。
莊子、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湖之上。
心居乎魏阙之下。
奈何。
○阙中記、建章宮圓阙臨北道、有金鳳在阙上、高丈餘、故号鳳阙。
遠公之足、不過虎溪。
盧山東林寺慧遠、俗姓賈氏、雁門人。
初學儒。
二十歲出家。
師道安、達大乘之奧旨。
曾集缁素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
晉義熙十一年八月寂。
壽八十三。
見高僧傳六。
○盧山記、惠遠盧山東林寺。
送客不過溪。
一日與陶淵明道士陸靜修共話、不覺逾之。
虎辄驟鳴。
三人大笑而别。
固以此辭、竟不奉诏。
遂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
衲、補綴也。
百衲言其補綴之多也。
○智度論、佛言應著衲衣。
○袈裟見前。
天王厚禮、春秋、天王狩于河陽。
○此天王、指孝和也。
獻玉衣于幻人。
幻人、幻化之人也。
○列子、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
入水火。
貫金石。
反山川。
移城邑。
乘虛不墜。
觸實不礙。
千變萬化。
不可窮極。
既已變物之形。
又且易人之慮。
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
推路寝以居之。
引三牲以進之。
選女樂以娛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
王之廚馔、腥膻、而不可飨。
王之嫔禦、膻惡而不可親。
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
赭垩之色。
無遺巧焉。
五府為虛、而台始成。
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
号曰、中天之台。
簡鄭衛之處子。
娥媌靡曼者。
施芳澤正蛾眉。
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纨。
粉白黛黑。
佩玉環。
雜芷若、以滿之。
奏承雲、大瑩、九韶。
晨露、以樂之。
月月獻玉衣。
旦旦薦玉食。
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
居無幾何。
谒王同遊。
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
中天乃止。
暨及化人之宮。
女後宿因、女後、指武後。
○宿因、宿世所造之業因也。
○華嚴經七十五、宿因無失壞。
施金錢于化佛。
雜寶藏經雲、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
有一貧窮乞索女人。
見諸長者送供詣山。
作是念言、此必作會、我當往乞。
便向山中。
見諸長者。
以種種食、供養衆僧。
自思惟言、我先不修。
今世貧苦。
今若不作。
未來轉劇。
先于糞中拾得兩錢。
恒常保惜。
以俟乞索不得之時、當用買食。
我今持以布施衆僧。
又雲、昔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詣園堂上。
見一金貓、從東北角、入西南角。
即遣人掘得一銅盆。
盆受三斛。
滿面中金錢。
漸漸深掘。
複得一盆。
如是次第得三重盆。
各受三斛。
悉滿金錢。
轉複旁掘、經于五裡。
步步之中。
盡得銅盆。
皆滿金錢。
怪其所以。
即詣尊者迦旃延所。
說其因緣。
尊者答王。
此王宿因。
所獲福報。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