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能禅師碑銘
關燈
小
中
大
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堪受法王之印。
法華經、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衆生、故現于世。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大師心知獨得、謙而不鳴。
義本周易謙卦、天何言哉、論語、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聖與仁豈敢。
論語、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子曰賜也、吾與汝弗如。
弗、唐文粹作不、句見論語。
臨終、遂密授以祖師袈裟。
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
此袈裟衣者、從色得名。
○慧苑音義上、袈裟具雲迦邏沙曳、此雲染色衣。
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案此祖師袈裟、自達摩傳二祖、依次傳至六祖、六祖止而不傳者也。
而謂之曰、唐文粹無而字。
物忌獨賢、詩、我從事獨賢。
人惡出己。
吾且死矣、汝其行乎。
吾、唐文粹作予。
禅師遂懷寶迷邦、懷寶迷邦本出于論語、懷其寶而迷其邦。
今借用之、以為懷寶于迷惑之方也。
銷聲異域。
晉書儒林傳、文博之漱流枕石。
鏟迹銷聲。
衆生為淨土、淨土、聖者所在之國土也。
○攝論八、所居之土、無于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淨土。
○大章義章十九、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雲佛國、或雲佛土、或複說為淨刹、淨首、淨國、淨土。
○案衆生是最穢之物、翻進一層言之、淨穢平等、而即衆生為淨土也。
雜居止于編人。
編人、謂平民編入戶口冊者。
○史記、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世事是度門、案、世事是最煩瑣之物。
然煩惱清淨、本是一體。
即世事而為度人之門徑也。
混農商于勞侶。
維摩經弟子品、為與衆魔共一手。
作諸勞侶。
○大日經疏、若離如是實相印、餘皆愛見所生。
與天魔外道、作諸勞侶。
如此積十六載。
南海有印宗法師、傳燈錄、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吳郡人也。
姓印氏、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
唐鹹亨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
固辭。
往蕲州、谒忍大師。
後于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
以能為傳法師。
講涅槃經。
涅槃經有小乘大乘二部。
小乘之涅槃經、西晉白法祖譯。
大乘之涅槃經、有南北二譯。
其四十卷者、稱北本涅槃。
北涼昙無谶譯。
三十六卷者、稱南本涅槃。
劉宋之慧觀等将前經整治而成之也。
此所講之涅槃經、為大乘之涅槃經。
禅師聽于座下、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天子問何等比丘得言禅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禅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
若如是知、得為禅師。
○三教指歸一、修心靜慮曰禅師。
○座下、上座之下也。
言坐于住持之下。
因問大義。
大義、謂經之要義也。
○漢書、仲尼沒而微言絕。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質以真乘、真乘、真實之教法也。
○秘藏寶鑰上、作遷慢如真乘寂。
○釋書智藏贊、漢人始得耳真乘。
既不能酬、翻從請益。
禮、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乃歎曰、化身菩薩在此。
大藏一覽金光明最勝王經雲、一切如來有三種身。
化身、應身、法身。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菩提。
雲何化身、如來昔在修行地中。
為諸衆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
随衆生意、随衆生界、現種種身。
是名化身。
色身肉眼凡夫、願開慧眼。
翻譯名義、眼有五種、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肉眼、見近不見遠。
見前不見後。
見外不見内。
見晝不見夜。
見上不見下。
得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
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滅。
是名慧眼。
遂領徙屬、盡詣禅居。
奉為挂衣、案此言印宗奉裙衣而為六祖挂之于身也。
○釋氏要覽、寄歸傳雲、西國出家、具有聖制。
諸有發心出家者。
師乃問諸難事。
難事既無、許之攝受、或經旬月、令其解息。
師乃為授五戒。
方名邬波索迦。
此人創入佛法之基、七衆所攝也。
師次為辨缦條僧腳崎下裙泸羅缽等。
方請阿遮梨為剃發師。
親為著下裙、次與上衣頂戴。
受著已。
授與缽器、授十戒。
此名室羅末尼羅方成應法。
為五衆攝、堪消施利。
親自削發。
案、奉為挂衣二句、指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印宗法師普會四衆為師薙發事。
○壇經雲、于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于是大興法雨、涅槃經、雨大法雨、普潤衆生。
華嚴經、佛于一一刹那中、普雨無邊大法雨。
普灑客塵。
維摩诘經、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僧肇注、心過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
乃教人以忍。
瑜伽論、雲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
故名忍。
○大乘義章九、慧心安法、名之為忍。
○三藏法數五、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曰、忍者無生。
最勝王經一、無生是實、生是虛妄。
○梵綱經上、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
○垂裕記二、無生寂滅、一體異名。
○仁王經良贲疏、言無生者、謂即真理。
智證真理、名無生忍。
○天台觀經疏、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方得無我。
金剛經、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大乘義章、法無性實、故曰無我。
又雲苦非我體、故名為無我。
始成于初發心。
初發心者、初發求菩提之心也。
初發心有四十一義。
一、是心不雜一切煩惱。
二、是心相續不貪異乘。
三、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
四、是心一切之衆魔不能破壞。
乃至四十一、是心相續也。
見十住毗婆沙論一。
以為教首。
為受教之起首。
亦為施教之起首也。
至于定無所入、謂初則入定、次則住于定、終則至于無定之可入也。
極言無所不定、且無定所之可言。
慧無所依。
華嚴經、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複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
智依慧無礙。
慧身無所依。
○成唯識論、依謂一切有生滅法。
仗因托緣、而得生住。
諸所仗托、皆說為依。
如王與臣、互相依等。
○案、今進一層言之、故雲慧無所依。
大身過于十方。
金剛經、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大身者、對于丈六之小身謂遍虛空之大化身也、○案、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如之無住、足以包太虛、藏沙界、故雲過于十方。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十方。
本覺超于三世。
仁王經中、自性清淨名本覺。
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起信論、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說名本覺。
○寶積經九十四、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
雲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
雲何未來世、法若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
雲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案、自性清淨心、曆三世而常存。
故雲超于三世。
根塵不滅、根指五根六根言。
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根者、五根加意根也。
○塵、指六塵言。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
非色滅空。
維摩诘經、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僧肇注、不待色滅。
然後為空。
○按、色指根塵言、六根六塵不滅于空、故雲。
行願無成、法界次第、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為行。
又雲、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即凡成聖。
十界分凡夫與聖者之二類。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為六凡。
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四聖。
見止觀五之一。
○凡指六凡。
聖指四聖。
○案、衆生即佛、佛即衆生、故凡夫可成為聖。
舉足下足、維摩诘經、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
諸有所作。
舉足下足。
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長在道場。
維摩經菩薩品、直心是道場、乃至三十七品是道場。
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是心是情、心為阿賴耶識之别名。
○唯識論三、或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述記三末、梵雲質多、此名心也。
即積集義、是心義。
集起義、是心義。
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
○情者情識。
○智度論二十三、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
同歸性海。
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故雲性海。
如來法身之境也。
○西域記序、廓群疑于性海。
啟妙覺于迷津。
商人告倦、自息化城。
用法華經化城喻品故事。
窮子無疑、直開寶藏。
法華經信解品、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其有不植德本、法華經、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
難入頓門。
判大乘者、不外頓漸二教。
頓教漸教、亦可雲頓門漸門。
妄系空華之狂、圓覺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傅燈錄十、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會非慧日之咎。
華嚴經、譬如日出普照世間。
于一切淨水器中。
影無不現。
普遍衆處、而無來往。
或一器破、便不現影。
佛子、于汝意雲何。
彼影不現。
為日咎不。
答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堪受法王之印。
法華經、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衆生、故現于世。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大師心知獨得、謙而不鳴。
義本周易謙卦、天何言哉、論語、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聖與仁豈敢。
論語、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子曰賜也、吾與汝弗如。
弗、唐文粹作不、句見論語。
臨終、遂密授以祖師袈裟。
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
此袈裟衣者、從色得名。
○慧苑音義上、袈裟具雲迦邏沙曳、此雲染色衣。
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案此祖師袈裟、自達摩傳二祖、依次傳至六祖、六祖止而不傳者也。
而謂之曰、唐文粹無而字。
物忌獨賢、詩、我從事獨賢。
人惡出己。
吾且死矣、汝其行乎。
吾、唐文粹作予。
禅師遂懷寶迷邦、懷寶迷邦本出于論語、懷其寶而迷其邦。
今借用之、以為懷寶于迷惑之方也。
銷聲異域。
晉書儒林傳、文博之漱流枕石。
鏟迹銷聲。
衆生為淨土、淨土、聖者所在之國土也。
○攝論八、所居之土、無于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淨土。
○大章義章十九、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雲佛國、或雲佛土、或複說為淨刹、淨首、淨國、淨土。
○案衆生是最穢之物、翻進一層言之、淨穢平等、而即衆生為淨土也。
雜居止于編人。
編人、謂平民編入戶口冊者。
○史記、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世事是度門、案、世事是最煩瑣之物。
然煩惱清淨、本是一體。
即世事而為度人之門徑也。
混農商于勞侶。
維摩經弟子品、為與衆魔共一手。
作諸勞侶。
○大日經疏、若離如是實相印、餘皆愛見所生。
與天魔外道、作諸勞侶。
如此積十六載。
南海有印宗法師、傳燈錄、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吳郡人也。
姓印氏、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
唐鹹亨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
固辭。
往蕲州、谒忍大師。
後于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
以能為傳法師。
講涅槃經。
涅槃經有小乘大乘二部。
小乘之涅槃經、西晉白法祖譯。
大乘之涅槃經、有南北二譯。
其四十卷者、稱北本涅槃。
北涼昙無谶譯。
三十六卷者、稱南本涅槃。
劉宋之慧觀等将前經整治而成之也。
此所講之涅槃經、為大乘之涅槃經。
禅師聽于座下、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天子問何等比丘得言禅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禅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
若如是知、得為禅師。
○三教指歸一、修心靜慮曰禅師。
○座下、上座之下也。
言坐于住持之下。
因問大義。
大義、謂經之要義也。
○漢書、仲尼沒而微言絕。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質以真乘、真乘、真實之教法也。
○秘藏寶鑰上、作遷慢如真乘寂。
○釋書智藏贊、漢人始得耳真乘。
既不能酬、翻從請益。
禮、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乃歎曰、化身菩薩在此。
大藏一覽金光明最勝王經雲、一切如來有三種身。
化身、應身、法身。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菩提。
雲何化身、如來昔在修行地中。
為諸衆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
随衆生意、随衆生界、現種種身。
是名化身。
色身肉眼凡夫、願開慧眼。
翻譯名義、眼有五種、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肉眼、見近不見遠。
見前不見後。
見外不見内。
見晝不見夜。
見上不見下。
得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
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滅。
是名慧眼。
遂領徙屬、盡詣禅居。
奉為挂衣、案此言印宗奉裙衣而為六祖挂之于身也。
○釋氏要覽、寄歸傳雲、西國出家、具有聖制。
諸有發心出家者。
師乃問諸難事。
難事既無、許之攝受、或經旬月、令其解息。
師乃為授五戒。
方名邬波索迦。
此人創入佛法之基、七衆所攝也。
師次為辨缦條僧腳崎下裙泸羅缽等。
方請阿遮梨為剃發師。
親為著下裙、次與上衣頂戴。
受著已。
授與缽器、授十戒。
此名室羅末尼羅方成應法。
為五衆攝、堪消施利。
親自削發。
案、奉為挂衣二句、指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印宗法師普會四衆為師薙發事。
○壇經雲、于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
于是大興法雨、涅槃經、雨大法雨、普潤衆生。
華嚴經、佛于一一刹那中、普雨無邊大法雨。
普灑客塵。
維摩诘經、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僧肇注、心過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
乃教人以忍。
瑜伽論、雲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
故名忍。
○大乘義章九、慧心安法、名之為忍。
○三藏法數五、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曰、忍者無生。
最勝王經一、無生是實、生是虛妄。
○梵綱經上、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
○垂裕記二、無生寂滅、一體異名。
○仁王經良贲疏、言無生者、謂即真理。
智證真理、名無生忍。
○天台觀經疏、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方得無我。
金剛經、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大乘義章、法無性實、故曰無我。
又雲苦非我體、故名為無我。
始成于初發心。
初發心者、初發求菩提之心也。
初發心有四十一義。
一、是心不雜一切煩惱。
二、是心相續不貪異乘。
三、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
四、是心一切之衆魔不能破壞。
乃至四十一、是心相續也。
見十住毗婆沙論一。
以為教首。
為受教之起首。
亦為施教之起首也。
至于定無所入、謂初則入定、次則住于定、終則至于無定之可入也。
極言無所不定、且無定所之可言。
慧無所依。
華嚴經、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複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
智依慧無礙。
慧身無所依。
○成唯識論、依謂一切有生滅法。
仗因托緣、而得生住。
諸所仗托、皆說為依。
如王與臣、互相依等。
○案、今進一層言之、故雲慧無所依。
大身過于十方。
金剛經、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大身者、對于丈六之小身謂遍虛空之大化身也、○案、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如之無住、足以包太虛、藏沙界、故雲過于十方。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十方。
本覺超于三世。
仁王經中、自性清淨名本覺。
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起信論、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說名本覺。
○寶積經九十四、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
雲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
雲何未來世、法若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
雲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案、自性清淨心、曆三世而常存。
故雲超于三世。
根塵不滅、根指五根六根言。
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根者、五根加意根也。
○塵、指六塵言。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
非色滅空。
維摩诘經、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僧肇注、不待色滅。
然後為空。
○按、色指根塵言、六根六塵不滅于空、故雲。
行願無成、法界次第、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為行。
又雲、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即凡成聖。
十界分凡夫與聖者之二類。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為六凡。
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四聖。
見止觀五之一。
○凡指六凡。
聖指四聖。
○案、衆生即佛、佛即衆生、故凡夫可成為聖。
舉足下足、維摩诘經、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
諸有所作。
舉足下足。
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長在道場。
維摩經菩薩品、直心是道場、乃至三十七品是道場。
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是心是情、心為阿賴耶識之别名。
○唯識論三、或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述記三末、梵雲質多、此名心也。
即積集義、是心義。
集起義、是心義。
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
○情者情識。
○智度論二十三、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
同歸性海。
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故雲性海。
如來法身之境也。
○西域記序、廓群疑于性海。
啟妙覺于迷津。
商人告倦、自息化城。
用法華經化城喻品故事。
窮子無疑、直開寶藏。
法華經信解品、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其有不植德本、法華經、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
難入頓門。
判大乘者、不外頓漸二教。
頓教漸教、亦可雲頓門漸門。
妄系空華之狂、圓覺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傅燈錄十、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會非慧日之咎。
華嚴經、譬如日出普照世間。
于一切淨水器中。
影無不現。
普遍衆處、而無來往。
或一器破、便不現影。
佛子、于汝意雲何。
彼影不現。
為日咎不。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