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能禅師碑銘
關燈
小
中
大
(見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唐王維
王維字摩诘、太原人。
唐開元間擢進士第一。
遷尚書左丞。
甯薛諸王。
待若師友。
有别墅在辋川。
孤居二十年。
卒後。
代宗求其樂章。
其弟缙、集數十百篇上之。
無有可舍、智度論四十九、雲何菩薩舍一切所有。
不惜内外諸法故。
是名舍一切所有。
案今翻進一層、故雲無有可舍。
是達有源。
無空可住、智度論八十二、色等法無住處、如地住于水、水住于風、風住于空、空無所住。
以本無住處故、一切都無住。
是知空本。
離寂非動。
離真如之理體、有為之諸相、謂之寂。
今翻進一層、故雲離寂。
○壇經、能善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乘化用常。
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而乘之。
○陶潛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
○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百法而無得。
百法猶言萬法。
以表示法門之衆多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于法實無所得。
周萬物而不殆。
易系、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老子、知止不殆。
又雲、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鼓枻海師、不知菩提之行。
鼓枻海師者、指經中每言入海棌寶之謂。
不知菩提之行者、指禅宗即衆生煩惑示諸佛智體之謂也。
意謂入海棌寶者、不識本有家珍、至尊至貴、而能出生無量衆寶。
向外馳求、何異懷寶迷邦、騎牛覓牛。
須知貪嗔癡之實性、即是佛性。
若能徹悟此三佛性、則覓貪嗔癡了不可得。
當體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無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散花天女、能變聲聞之身。
維摩诘經、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
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
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女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女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女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
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女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
無在無不在。
天女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則知法本不生、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因心起見。
俱舍論二、決擇名見。
見無可取、三藏法數十八、邪見分别名之為見。
所謂身見邊見等。
因見取著、故曰見取。
法則常如。
傳心法要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所以雲彌勒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
如即無生。
如即無滅。
如即無見。
如即無聞。
○金剛經、如如不動。
世之至人、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已。
有證于此。
得無漏不盡漏、道心如完器、妙理猶淨水。
一切煩惱、破壞道心。
迷失妙理。
猶如破器不能停淨水。
譏其過失、名之曰漏。
即欲漏有漏無明漏也。
四果永盡、名曰無漏。
度有為非無為者、華嚴經、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
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
其惟我曹溪禅師乎。
廣東志、曹溪在韶州府城東南五十裡。
源出狗耳嶺西。
流三十五裡。
合浈水、又南流。
入英德縣界。
梁天監元年、有天竺僧智藥三藏。
泛舶至廣、經溪口。
聞水香、掬而嘗之。
曰、此水上流、必有勝地。
尋之、遂開山立石寶林。
謂此地宛然西天寶林也。
預記後一百七十年。
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演法。
唐儀鳳間、僧惠能居此。
應識為南宗六祖。
衣缽與真身俱存。
元和十年、賜谥曰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
開寶間、賜名南華禅寺。
禅師、俗姓盧氏。
某郡某縣人也。
名是虛假、虛假者、不實之義。
無實體也。
○輔行五之三、假者隻是不實為義。
不生族姓之家。
左傳、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
諸侯以氏為族。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法無中邊、中者中道。
邊者邊際。
不居華夏之地。
善習表于兒戲。
論語注、習于善則善。
利根發于童心。
涅槃經、一切衆生。
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中根、鈍根。
○左傳、昭公猶有童心。
不私其身、臭味于耕桑之侶。
左傳、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預注、言同類也。
○案此句指六祖賣柴等事。
○壇經雲、此身不幸、父又早亡。
老母孤遺、移來南海。
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苟适其道、膻行于蠻貊之鄉。
莊子、羊肉不慕蟻。
蟻慕羊肉。
羊肉膻也。
舜有膻行。
百姓悅之。
故三徙成都。
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
○論語、言忠信、行笃謹、雖蠻貊之邦行矣。
○案此句、指六祖未出家前作南海百姓也。
年若幹、事黃梅忍大師、傳燈錄、宏忍大師、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生而岐嶷。
童遊時、逢一智者歎曰、此子關七種相。
不遠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
嗣化于破頭山。
願竭其力、論語、事父母能竭其力。
即安于井臼。
案此句指六祖腰石舂米事。
○壇經雲、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素刳其心、莊子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載天地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獲悟于稊稗。
莊子知北遊篇、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在稊稗。
每大師登座、學衆盈庭。
中有三乘之根、魏書釋老志、初階聖者、有三種人。
其根業太差、謂之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
此三人惡迹已盡。
但修心蕩累、濟物進德。
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谛法。
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
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
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劉孝标世說、注法華經曰、三乘者。
一曰聲聞乘。
二曰緣覺乘。
三曰菩薩乘。
聲聞者、悟四谛而得道也。
緣覺者、悟因緣而得道也。
菩薩者。
行六度而得道也。
然則羅漢得道、全由佛教。
故以聲聞為名也。
辟支佛得道、或聞因緣而解、或聽環佩而得悟。
神能獨達。
故以緣覺為名也。
菩薩者、大道之人也。
方便則止行六度。
真教則通修萬善。
功不為已。
志存廣濟。
故以大道為名也。
共聽一音之法。
一音指如來說法之聲音也。
○維摩诘經、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涅槃經、一切衆生。
種種形類。
二足、四足、多足、無足。
佛以一音而為說法。
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各歎言、如來今日為我說法。
禅師默然受教、會不起予。
論語、起予者商也。
退省其私、論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迥超無我。
金剛經、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黃藥傳心法要卷上、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
四大無我、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
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
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複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
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智度論三十一、無常苦空故無我。
不自在故無我。
無主故名無我。
諸法無不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我。
無相無作故無我。
假名字故無我。
身見颠倒故無我。
斷我心得道故無我。
其有猶懷渴鹿之想、楞伽經、不知心量愚癡凡夫。
取内外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炎、而作水想、迷亂馳趨、不知非水。
尚求飛鳥之迹。
涅槃經、如鳥飛空、迹不可尋。
○華業經、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迹。
香飯未消、維摩诘經、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号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少法者、得弘大道。
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受佛威神力、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大慈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弊衣仍覆。
用法華經信解品故事。
皆曰、升堂入室、論語、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測海窺天。
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謂得黃帝之珠、莊子、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邱。
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
唐開元間擢進士第一。
遷尚書左丞。
甯薛諸王。
待若師友。
有别墅在辋川。
孤居二十年。
卒後。
代宗求其樂章。
其弟缙、集數十百篇上之。
無有可舍、智度論四十九、雲何菩薩舍一切所有。
不惜内外諸法故。
是名舍一切所有。
案今翻進一層、故雲無有可舍。
是達有源。
無空可住、智度論八十二、色等法無住處、如地住于水、水住于風、風住于空、空無所住。
以本無住處故、一切都無住。
是知空本。
離寂非動。
離真如之理體、有為之諸相、謂之寂。
今翻進一層、故雲離寂。
○壇經、能善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乘化用常。
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而乘之。
○陶潛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
○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百法而無得。
百法猶言萬法。
以表示法門之衆多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于法實無所得。
周萬物而不殆。
易系、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老子、知止不殆。
又雲、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鼓枻海師、不知菩提之行。
鼓枻海師者、指經中每言入海棌寶之謂。
不知菩提之行者、指禅宗即衆生煩惑示諸佛智體之謂也。
意謂入海棌寶者、不識本有家珍、至尊至貴、而能出生無量衆寶。
向外馳求、何異懷寶迷邦、騎牛覓牛。
須知貪嗔癡之實性、即是佛性。
若能徹悟此三佛性、則覓貪嗔癡了不可得。
當體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無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散花天女、能變聲聞之身。
維摩诘經、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
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
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女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女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女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
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女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
無在無不在。
天女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則知法本不生、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因心起見。
俱舍論二、決擇名見。
見無可取、三藏法數十八、邪見分别名之為見。
所謂身見邊見等。
因見取著、故曰見取。
法則常如。
傳心法要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所以雲彌勒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
如即無生。
如即無滅。
如即無見。
如即無聞。
○金剛經、如如不動。
世之至人、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已。
有證于此。
得無漏不盡漏、道心如完器、妙理猶淨水。
一切煩惱、破壞道心。
迷失妙理。
猶如破器不能停淨水。
譏其過失、名之曰漏。
即欲漏有漏無明漏也。
四果永盡、名曰無漏。
度有為非無為者、華嚴經、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
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
其惟我曹溪禅師乎。
廣東志、曹溪在韶州府城東南五十裡。
源出狗耳嶺西。
流三十五裡。
合浈水、又南流。
入英德縣界。
梁天監元年、有天竺僧智藥三藏。
泛舶至廣、經溪口。
聞水香、掬而嘗之。
曰、此水上流、必有勝地。
尋之、遂開山立石寶林。
謂此地宛然西天寶林也。
預記後一百七十年。
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演法。
唐儀鳳間、僧惠能居此。
應識為南宗六祖。
衣缽與真身俱存。
元和十年、賜谥曰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
開寶間、賜名南華禅寺。
禅師、俗姓盧氏。
某郡某縣人也。
名是虛假、虛假者、不實之義。
無實體也。
○輔行五之三、假者隻是不實為義。
不生族姓之家。
左傳、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
諸侯以氏為族。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法無中邊、中者中道。
邊者邊際。
不居華夏之地。
善習表于兒戲。
論語注、習于善則善。
利根發于童心。
涅槃經、一切衆生。
凡有三種。
所謂利根、中根、鈍根。
○左傳、昭公猶有童心。
不私其身、臭味于耕桑之侶。
左傳、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預注、言同類也。
○案此句指六祖賣柴等事。
○壇經雲、此身不幸、父又早亡。
老母孤遺、移來南海。
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苟适其道、膻行于蠻貊之鄉。
莊子、羊肉不慕蟻。
蟻慕羊肉。
羊肉膻也。
舜有膻行。
百姓悅之。
故三徙成都。
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
○論語、言忠信、行笃謹、雖蠻貊之邦行矣。
○案此句、指六祖未出家前作南海百姓也。
年若幹、事黃梅忍大師、傳燈錄、宏忍大師、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生而岐嶷。
童遊時、逢一智者歎曰、此子關七種相。
不遠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
嗣化于破頭山。
願竭其力、論語、事父母能竭其力。
即安于井臼。
案此句指六祖腰石舂米事。
○壇經雲、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素刳其心、莊子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載天地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獲悟于稊稗。
莊子知北遊篇、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在稊稗。
每大師登座、學衆盈庭。
中有三乘之根、魏書釋老志、初階聖者、有三種人。
其根業太差、謂之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
此三人惡迹已盡。
但修心蕩累、濟物進德。
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谛法。
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
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
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劉孝标世說、注法華經曰、三乘者。
一曰聲聞乘。
二曰緣覺乘。
三曰菩薩乘。
聲聞者、悟四谛而得道也。
緣覺者、悟因緣而得道也。
菩薩者。
行六度而得道也。
然則羅漢得道、全由佛教。
故以聲聞為名也。
辟支佛得道、或聞因緣而解、或聽環佩而得悟。
神能獨達。
故以緣覺為名也。
菩薩者、大道之人也。
方便則止行六度。
真教則通修萬善。
功不為已。
志存廣濟。
故以大道為名也。
共聽一音之法。
一音指如來說法之聲音也。
○維摩诘經、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涅槃經、一切衆生。
種種形類。
二足、四足、多足、無足。
佛以一音而為說法。
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各歎言、如來今日為我說法。
禅師默然受教、會不起予。
論語、起予者商也。
退省其私、論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迥超無我。
金剛經、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黃藥傳心法要卷上、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
四大無我、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
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
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複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
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智度論三十一、無常苦空故無我。
不自在故無我。
無主故名無我。
諸法無不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我。
無相無作故無我。
假名字故無我。
身見颠倒故無我。
斷我心得道故無我。
其有猶懷渴鹿之想、楞伽經、不知心量愚癡凡夫。
取内外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炎、而作水想、迷亂馳趨、不知非水。
尚求飛鳥之迹。
涅槃經、如鳥飛空、迹不可尋。
○華業經、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迹。
香飯未消、維摩诘經、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号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少法者、得弘大道。
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受佛威神力、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大慈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弊衣仍覆。
用法華經信解品故事。
皆曰、升堂入室、論語、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測海窺天。
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謂得黃帝之珠、莊子、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邱。
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