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悟也。

    若欲修行覓作佛、向外馳求。

    不知何處拟求真。

    
各自本具心佛。

    欲修行而得者、終無是處。

    若能心中自見真、惟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

    ○高子遺書一、心中無絲發事、此為立本。

    有真即是成佛因。

    
高子遺書一、無雜念慮、即真精神。

    去其本無、即吾固有。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覓佛、不知佛在起心之中、是為不見自性。

    起心總是大癡人。

    
即起心便是癡毒。

    ○傳心法要下、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

    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頓教法門已今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此言雖雲救度世人、然世人要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當來、當世來世也。

    不作此見大悠悠。

    
此見、指頓教法門而言。

    悠悠、悠忽度日、無精進工夫也。

     師說偈已。

    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
劉向說苑、鮑叔死。

    管仲舉上衽而哭之。

    泣下如雨。

    受人吊問、問終曰吊。

    ○親友鄰裡聞訃、往喪家問之曰吊問。

    身著孝服、非吾弟子。

    
佛弟子不當受吊問與著孝。

    亦非正法。

    
吊問著服、非如來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大集經曰、一切衆生、心性本淨。

    心本淨、故煩惱諸結不能染著。

    猶如虛空。

    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複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兀兀、不動貌。

    騰騰不造惡。

    
騰騰、自在無所為貌。

    寂寂斷見聞。

    
寂寂、安靜貌。

    斷見聞、斷之于安靜之中也。

    蕩蕩心無著。

    
坦坦平平、心無所住。

    ○馬祖雲、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滞、方喚作道人。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皆屬造作。

    更向外聽、去家轉疏轉遠。

    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傳心法要下、志公雲、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卧、但學無心。

    亦無分别、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

    世人盡不識你。

    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

    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

    一切法透汝心不入。

    兀然無著。

    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

    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

    不作人天業。

    不作地獄業。

    不起一切心。

    諸緣盡不生。

    即此身心是自由人。

    不是一向不生。

    隻是随意而生。

    經雲、菩薩有意生身是也。

    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

    ○高麗普照禅師修心訣雲、行住坐卧、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

    似虛舟駕浪、随高随下。

    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

    而心無所知。

    今日騰騰任運。

    明日任運騰騰。

    随順從緣、無障無礙。

    于善于惡、不斷不修。

    質直無僞。

    視聽尋常。

    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

    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端坐、猶言正坐也。

    忽謂門人曰、吾行矣。

    奄然遷化。

    
奄然、忽然也。

    ○釋氏要覺下送終篇、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

    皆一義也。

    随便稱之。

    ○大乘義章、菩薩後時、遷化他土。

    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爾雅、螮蝀、虹也。

    白虎通、天弓虹也。

    ○虹者、太陽光線與水氣相映、現于天空之彩暈也。

    ○禮記、君子比德于玉、氣如白虹、天也。

    ○國策、聶政之剌韓儽、白虹貫日。

    ○屬、連屬也。

    林木變白。

    
涅槃經、寂然無聲。

    于是時頃、便般涅槃。

    入涅槃已、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

    禽獸哀鳴。

    十一月、
即先天二年、是時已改開元元年。

    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争迎真身、莫決所之。

    
廣州之官僚欲迎六祖真身往法性寺、韶州之官僚欲迎六祖真身往寶林寺、新州之官僚欲即安六祖真身于國恩寺。

    故雲莫決所之。

    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

    時香煙直貫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龛
龛、塔也。

    塔下室也。

    此神龛非指塔與塔下室而言。

    乃指禅龛而言也。

    俗謂供佛之小室曰佛龛、亦其類也。

    杜甫詩、禅龛隻宴如。

    ○案、龛形如轎。

    三面合木。

    一面為戶。

    禅者端坐于中習靜。

    禅堂中恒置之。

    并所傳衣缽而回。

    次年
即開元二年。

    七月二十五日出龛。

    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

    
香泥、以香末搗如泥也。

    ○通載十二慈恩玄奘示寂下雲、俄、異僧奉楠檀末香至。

    請依天竺法。

    塗法師之體。

    又後分涅槃下、即以香泥香水、灌洗如來金色之身。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鐵葉、鐵片也。

    固護師頸入塔。

    忽于塔内白光出現、直上沖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

    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王維、柳子厚、劉禹錫、及宋兵部侍郎晏殊等俱有碑記。

    晏殊碑記文今佚。

    師春秋七十有六。

    
春秋、年齡也。

    一年一春秋。

    ○國策、君之春秋高、而封地未定。

    ○漢書、春秋鼎盛。

    ○大師降誕于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戊戌歲二月八日子時。

    示寂于玄宗先天二年癸醜歲八月三日、曆太宗、高宗、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六朝。

    實得春秋七十有六。

    年二十四傳衣。

    三十九祝發。

    說法利生三十七載。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傳法正宗記七、大鑒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

    其一日西印度□多三藏者。

    一曰韶陽法海者。

    一曰廬陵志誠者。

    一曰匾檐山曉了者。

    一曰河北智隍者。

    一曰鐘陵法達者。

    一曰壽州智通者。

    一曰江西志徹者。

    一曰信州智常者。

    一曰廣州志道者。

    一曰廣州印宗者。

    一曰清源山行思者。

    一曰南嶽懷讓者。

    一曰溫州玄覺者。

    一曰司空山本淨者。

    一曰婺州玄策者。

    一曰曹溪令韬者。

    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

    一曰荷澤神會者。

    一曰韶陽隻陀者。

    一曰撫州淨安者。

    一曰嵩山尋禅師者。

    一曰羅浮定真者。

    一曰南嶽堅固者。

    一曰制空山道進者。

    一曰善快者。

    一曰韶山緣素者。

    一曰宗一者。

    一曰秦望山善現者。

    一曰南嶽梵行者。

    一曰并州自在者。

    一曰西京鹹空者。

    一曰峽山泰祥者。

    一曰光州法淨者。

    一曰清涼山辯才者。

    一曰廣州吳頭陀者。

    一曰道英者。

    一曰智本者。

    一曰清苑法真者。

    一曰玄楷者。

    一曰昙璀者。

    一曰韶州刺史韋據者。

    一曰義興孫菩薩者。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達摩所傳信衣、
原注、系西域屈眴布也。

    宋高僧傳曰、其塔下葆藏屈眴布□多羅僧。

    其色青黑碧缣複袷。

    非人間所有物也。

    ○祖庭事苑三、屈眴、即達磨所傳袈裟。

    至六祖遂留于曹溪。

    又西域屈眴布、緝木綿華心織成。

    後人以碧絹為裹。

    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凡三衣什物一切資助學道之身之具名道具。

    ○華嚴經入法界品寶髻長者章、修無分别功德道具。

    ○釋氏要覽中、道具、中阿含經雲、所蓄之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

    菩薩戒經雲、資生順道之具。

    ○天台别傳、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主塔侍者屍之、屍、主也、主其事也。

    永鎮寶林道場。

    流傳壇經、以顯宗旨。

    此皆興隆三寶。

    
三寶、佛法僧也。

    雕鑄塑畫等像、佛也。

    經律論三藏教文、法也。

    比丘等五衆和合、僧也。

    然禅宗之所謂三寶、其說則更有進者。

    傳心法要曰、祖師直指一切衆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

    不假修成。

    不屬漸次。

    不是明暗。

    不是明、故無明。

    不是暗、故無暗。

    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

    如此見得、名之為法。

    見法故、名之為佛。

    佛法俱無、名之為僧。

    喚作無為僧。

    亦名一體三寶。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應無所求。

    不著佛求、故無佛。

    不著法求、故無法。

    不著衆求、故無僧。

    普利群生者。

    群生多類之衆生也。

    ○維摩經佛國品。

    法王法力超群生。

    ○無量壽經上、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法華經方便品、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上所欲。

    ○筆削記六、利衆生不出二種。

    一、令離苦。

    謂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故。

    二、令得樂。

    謂得善提涅槃二無上樂故。

     師入塔後、至開元十年、開元唐玄宗年号。

    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間塔中如拽鐵索聲。

    
拽。

    逸列切。

    為以手持而引之也。

    衆僧驚起。

    見一孝子
此孝子指衣父母之喪服者言。

    從塔中走出。

    尋見師頸有傷。

    具以賊事聞于州縣。

    縣今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
牒、音蝶。

    訟詞也。

    切加擒捉。

    五日、于石角村。

    捕得賊人、送韶州鞫問。

    
鞫、音菊。

    訊囚也。

    雲、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

    
後魏汝北郡、北齊改為汝陰。

    隋置汝州。

    明清為直隸州、屬河南省、民國改為臨汝縣。

    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新羅、國名。

    三韓之一。

    建國于西漢之季。

    至西晉之末、兼并辰韓弁韓。

    日本神功後來攻、乃結和好。

    後漸強。

    取日本之任那府。

    嗣為百濟高句麗所侵、乞援于唐、唐出兵滅百濟高句麗、其地以次歸于新羅、遂統一半島全部、而臣事于唐。

    五代時、國又分裂。

    旋為高麗所滅。

    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

    柳守聞狀、未即加刑。

    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韬曰、
上足、猶言高徒。

    ○傳燈錄五、曹令溪韬禅師者、吉州人也。

    姓張氏、依六祖出家、未嘗離左右。

    祖歸寂、遂為衣塔主。

    唐開元四年玄宗聆其德風、诏令赴關。

    師辭疾不起。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取傳法衣入内供養、仍敕師随衣入朝。

    師亦以疾辭。

    終于本山。

    壽九十五。

    敕谥大曉禅師。

    如何處斷。

    韬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

    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
于一切衆生無冤無親、起大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之也、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

    柳守加歎曰、始知佛門廣大。

    遂赦之。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内供養。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

    七日、敕刺史楊緘雲、朕夢感能禅師請傳衣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将軍劉崇景頂戴而送。

    
頂戴而送者、尊崇法服故。

    朕謂之國寶。

    卿
指楊緘。

    可于本寺如法安置。

    專令僧衆親承宗旨者。

    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

    如是者數四。

    憲宗谥大鑒禅師。

    塔曰元和靈照。

    
六祖又有發塔在廣州光孝寺佛殿後。

    六祖初剃度時其徒為藏發于此。

    蓋發冢也。

    見廣語。

    其餘事迹、系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

    守塔沙門令韬錄。

    
案神會請王維撰六祖碑銘、令韬與之同時、故得見之。

    若柳宗元劉禹錫之世、去六祖之遷化、已百餘年矣。

    其所撰之碑、決非令韬所及見者。

    此句有柳劉二人之名、必為後人竄入無疑。

     六祖壇經箋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