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師子而寂。
見佛祖正宗道影一。
二十四、師子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中印度人也。
○尊者遊化至罽寶國、付法與婆舍斯多後。
王曰離生死。
曰已離生死。
曰可施我頭。
曰我身非有、何吝于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頭、白乳湧出高數尺。
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見佛祖正宗道影一。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罽寶國人也。
○尊者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樂。
既誕、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
密受心印。
見佛祖曆代通載七。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南印度得勝王之太子也。
○尊者既得法于二十五祖、至東印度。
彼外道師長爪梵志恐王遷善、尊者至、以為魔。
王問尊者師來何為、尊者曰、将度衆生。
梵志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頂上。
尊者指之、忽在彼衆頭上。
梵志等怖懼投尊者。
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滅。
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
見佛祖曆代通載八。
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印度人也。
○二十六祖至東印度、與王同車而出。
見丐者纓絡童子稽首于前。
謂王曰、此童非他。
即大勢至菩薩是也。
此聖之後、複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
為宿因與祖同居、祖轉甚深修多羅、尊者演摩诃般若故、即名之曰般若多羅。
而付以法。
後尊者往南天竺香至國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羅。
見佛祖曆代通載八。
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原注、此土是為初祖。
○傳燈錄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尊者本名菩提多羅。
遇二十七祖付法後、改名為菩提達磨。
梁普光元年泛海至廣州。
武帝迎之至建業。
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有何功德。
磨曰、無功德。
帝曰、何雲真功德。
磨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于世求。
帝曰、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摩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摩曰不識。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止于嵩山之少林寺。
終日面壁而已。
後得慧可。
以所得法并衣缽付之。
見傳法正宗記。
二十九、慧可大師、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武牢人也。
姓姬氏。
初名神光。
得法後達摩大師改其名曰慧可。
為東土之第二祖。
○佛祖曆代通載十、有僧神光者。
因神人發起來見師。
師端坐不顧。
會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
光曰唯願大慈、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逢。
豈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誨勵、喜不自勝。
即以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複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師曰、将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
大同元年十二月、師将示寂。
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
展轉傳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當護持。
并受袈裟、以為法信。
○佛祖正宗道影一、祖得法已、繼闡玄風。
轉授法于僧璨。
壽一百七終于筦城。
德宗谥大祖禅師。
三十、僧璨大師、第三十祖僧璨大師、在家之姓氏無考。
既得法受衣缽。
是為東土之第三祖、○佛祖正宗道影一、祖谒可祖曰、弟子身纏夙恙、請師忏罪。
曰将罪來與汝忏。
祖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曰與汝忏罪竟。
複示般若谶曰、汝今得法、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
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及後周、果嬰沙汰。
祖往來司空山、居無常處。
入羅浮、為衆廣宣心要訖、于法會樹下立化。
玄宗谥鑒智禅師。
三十一、道信大師、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蕲州廣濟司馬氏。
既嗣法于璨大師。
是為東土之第四祖。
○佛祖正宗道影一、年十四、禮璨祖曰。
乞和尚解脫法門。
曰誰縛汝。
祖曰無人縛。
曰、何更求解脫乎。
祖于言下大悟。
既得法。
住破頭山。
永徽中、安坐而逝。
越明年、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三十二、弘忍大師、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後遇信大師得法。
為東土第五祖。
嗣化于破頭山。
○佛祖正宗道影一、祖蕲州黃梅人。
先為栽松道者。
托生于周氏之女。
父母惡逐之。
女無所歸、乞食裡中。
及長、裡人呼為無性兒。
路逢信祖問曰、子何姓。
祖曰、姓有、不是常姓。
曰是何性。
曰是佛姓。
曰汝無性耶。
祖曰性空故無。
信默然、乞為侍者。
女以夙緣、舍之無難色。
祖與剃度。
後付衣法。
遂以學徒委之。
授衣法于惠能後、上元元年化去。
代宗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第三十三祖、是東土第六祖。
故稱曰六祖。
事迹詳前。
自六祖後、得法者多。
故南嶽青原法海玄策神會等皆以世次而分宗派、不稱祖。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毋、禁止之詞。
乖、背也。
一彼一此而不相合也。
誤、錯誤也。
大師先天二年癸醜歲、先天唐玄宗之年号。
八月初三日、原注、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
于國恩寺齋罷、佛祖統紀三十、先天二年、複歸新州國恩寺。
既而示寂。
○清一統志三百四十六、龍山寺在新興縣南思龍山。
一名國恩寺。
唐建。
○按新興縣屬廣西肇慶府、唐之新州也。
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别。
法海白言、述事陳義曰白。
○金剛經、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谛聽。
谛、審也。
谛聽者、審詳而聽。
即用心聽之意。
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
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但識衆生。
隻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自性平等、衆生是佛。
自性邪險、佛是衆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
一念平直、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維摩經、直心是道場。
○高子遣書、人之生也直、本體也。
以直養而無害。
工夫也。
即是衆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傳燈錄、福州大安禅師問曰、學人欲識佛、何者即是。
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識後如何。
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師曰、始終如何保任。
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上堂雲、大安在沩山三十來年、吃沩山飯、屙沩山屎、不學沩山禅。
隻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
若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
可憐生、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趕亦不去也。
案丈指百丈。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起信論上、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楞嚴經一之下、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悟性論、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滅、即出三界。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起信論疏上、以無明力、不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
故言心生種種法生。
此則心随熏動、故雲生也。
若無明滅、境界随滅。
諸識分别、皆滅無餘。
故言心滅種種法滅。
此則心源還淨、故雲滅也。
○大智度論十二、複次、如一美色。
淫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
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
無一淨處。
等婦見之、妒嗔增惡。
目不欲見。
以為不淨。
淫人觀之為樂。
妒人觀之為苦。
淨行人觀之得道。
無豫之人觀之、無所适莫、如見土木。
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
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
以是故、知好醜在心。
外無定也。
觀空亦如是。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别。
名自性真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往生論注下、真如是諸法正體。
○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
亦名佛性。
○永嘉證道歌、法身了覺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見、為五見之一。
撥無因果之理。
謂惡不足恐、善不足好之謬見也。
此謬見為邪之最。
局于邪故、因有邪之名也。
○三毒者、貪毒、嗔毒、癡毒。
○婆沙論四十二、問曰、何故名魔。
答曰、斷慧命故名魔。
複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
○魔王名波旬。
在他化自在天中、有大力鬼神、娆亂修行人者。
邪迷之時魔在舍。
迷、迷惑也。
舍、以喻自己之一身如屋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即心即佛、故正見之時自身猶佛之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邪見生三毒。
三毒與邪見同生于性中。
即是魔王來住舍。
一著邪見、佛變成魔。
正見自除三毒心。
正見之時、三毒心自然除去。
魔變成佛真無假。
貪嗔癡本無實性、若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
貪嗔癡外、更無别有實性。
故既具正見、則魔變成佛。
法身報身及化身、見上本文。
三身本來是一身。
三身從一性而出、故雲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性中能自見三身本來一身。
即是成佛菩提因。
佛菩提、佛智慧也。
本從化身生淨性、從化身而發生自性清淨法身。
淨性常在化身中。
自性清淨法身、常在化身之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性在身中、為身之主人。
故性能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行正道。
功報當來、故稱報身圓滿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淫欲染污之性、生自性清淨法身之因地。
○維摩經弟子品、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注、肇曰、斷淫怒癡、聲聞也。
淫怒癡俱、凡夫也。
大士觀淫怒癡、即是涅槃。
故不斷不俱。
○增一阿含九、蓋屋不密、天雨則漏。
人不惟行、漏淫怒癡。
蓋屋善密、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即無淫怒癡。
除淫即是淨性身。
除去淫性即淨性。
性中各自離五欲、釋氏要覺下、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也。
○大藏法數止觀雲、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需欲之心。
故言五欲。
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
○又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飲食、四名、五睡眠。
見華嚴大疏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離五欲者、遠離五欲過失也。
○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
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見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禅宗即頓教法門。
忽遇自性見世尊。
見本原自性天真佛也。
渾同而曰見世尊者、千佛萬佛原是一佛故也。
○修心訣雲、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已靈知是真佛也。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
一念回光、見自本性。
而此性地、原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雲頓
見佛祖正宗道影一。
二十四、師子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中印度人也。
○尊者遊化至罽寶國、付法與婆舍斯多後。
王曰離生死。
曰已離生死。
曰可施我頭。
曰我身非有、何吝于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頭、白乳湧出高數尺。
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見佛祖正宗道影一。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罽寶國人也。
○尊者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樂。
既誕、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
密受心印。
見佛祖曆代通載七。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南印度得勝王之太子也。
○尊者既得法于二十五祖、至東印度。
彼外道師長爪梵志恐王遷善、尊者至、以為魔。
王問尊者師來何為、尊者曰、将度衆生。
梵志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頂上。
尊者指之、忽在彼衆頭上。
梵志等怖懼投尊者。
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滅。
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
見佛祖曆代通載八。
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傳燈錄二、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印度人也。
○二十六祖至東印度、與王同車而出。
見丐者纓絡童子稽首于前。
謂王曰、此童非他。
即大勢至菩薩是也。
此聖之後、複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
為宿因與祖同居、祖轉甚深修多羅、尊者演摩诃般若故、即名之曰般若多羅。
而付以法。
後尊者往南天竺香至國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羅。
見佛祖曆代通載八。
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原注、此土是為初祖。
○傳燈錄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尊者本名菩提多羅。
遇二十七祖付法後、改名為菩提達磨。
梁普光元年泛海至廣州。
武帝迎之至建業。
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有何功德。
磨曰、無功德。
帝曰、何雲真功德。
磨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于世求。
帝曰、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摩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摩曰不識。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止于嵩山之少林寺。
終日面壁而已。
後得慧可。
以所得法并衣缽付之。
見傳法正宗記。
二十九、慧可大師、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武牢人也。
姓姬氏。
初名神光。
得法後達摩大師改其名曰慧可。
為東土之第二祖。
○佛祖曆代通載十、有僧神光者。
因神人發起來見師。
師端坐不顧。
會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
光曰唯願大慈、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逢。
豈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聞誨勵、喜不自勝。
即以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複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師曰、将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
大同元年十二月、師将示寂。
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
展轉傳授、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當護持。
并受袈裟、以為法信。
○佛祖正宗道影一、祖得法已、繼闡玄風。
轉授法于僧璨。
壽一百七終于筦城。
德宗谥大祖禅師。
三十、僧璨大師、第三十祖僧璨大師、在家之姓氏無考。
既得法受衣缽。
是為東土之第三祖、○佛祖正宗道影一、祖谒可祖曰、弟子身纏夙恙、請師忏罪。
曰将罪來與汝忏。
祖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曰與汝忏罪竟。
複示般若谶曰、汝今得法、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
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及後周、果嬰沙汰。
祖往來司空山、居無常處。
入羅浮、為衆廣宣心要訖、于法會樹下立化。
玄宗谥鑒智禅師。
三十一、道信大師、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蕲州廣濟司馬氏。
既嗣法于璨大師。
是為東土之第四祖。
○佛祖正宗道影一、年十四、禮璨祖曰。
乞和尚解脫法門。
曰誰縛汝。
祖曰無人縛。
曰、何更求解脫乎。
祖于言下大悟。
既得法。
住破頭山。
永徽中、安坐而逝。
越明年、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三十二、弘忍大師、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後遇信大師得法。
為東土第五祖。
嗣化于破頭山。
○佛祖正宗道影一、祖蕲州黃梅人。
先為栽松道者。
托生于周氏之女。
父母惡逐之。
女無所歸、乞食裡中。
及長、裡人呼為無性兒。
路逢信祖問曰、子何姓。
祖曰、姓有、不是常姓。
曰是何性。
曰是佛姓。
曰汝無性耶。
祖曰性空故無。
信默然、乞為侍者。
女以夙緣、舍之無難色。
祖與剃度。
後付衣法。
遂以學徒委之。
授衣法于惠能後、上元元年化去。
代宗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第三十三祖、是東土第六祖。
故稱曰六祖。
事迹詳前。
自六祖後、得法者多。
故南嶽青原法海玄策神會等皆以世次而分宗派、不稱祖。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毋、禁止之詞。
乖、背也。
一彼一此而不相合也。
誤、錯誤也。
大師先天二年癸醜歲、先天唐玄宗之年号。
八月初三日、原注、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
于國恩寺齋罷、佛祖統紀三十、先天二年、複歸新州國恩寺。
既而示寂。
○清一統志三百四十六、龍山寺在新興縣南思龍山。
一名國恩寺。
唐建。
○按新興縣屬廣西肇慶府、唐之新州也。
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别。
法海白言、述事陳義曰白。
○金剛經、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谛聽。
谛、審也。
谛聽者、審詳而聽。
即用心聽之意。
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
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但識衆生。
隻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自性平等、衆生是佛。
自性邪險、佛是衆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
一念平直、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維摩經、直心是道場。
○高子遣書、人之生也直、本體也。
以直養而無害。
工夫也。
即是衆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傳燈錄、福州大安禅師問曰、學人欲識佛、何者即是。
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識後如何。
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師曰、始終如何保任。
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上堂雲、大安在沩山三十來年、吃沩山飯、屙沩山屎、不學沩山禅。
隻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
若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
可憐生、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趕亦不去也。
案丈指百丈。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起信論上、以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楞嚴經一之下、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悟性論、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滅、即出三界。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起信論疏上、以無明力、不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
故言心生種種法生。
此則心随熏動、故雲生也。
若無明滅、境界随滅。
諸識分别、皆滅無餘。
故言心滅種種法滅。
此則心源還淨、故雲滅也。
○大智度論十二、複次、如一美色。
淫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
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
無一淨處。
等婦見之、妒嗔增惡。
目不欲見。
以為不淨。
淫人觀之為樂。
妒人觀之為苦。
淨行人觀之得道。
無豫之人觀之、無所适莫、如見土木。
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
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
以是故、知好醜在心。
外無定也。
觀空亦如是。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别。
名自性真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往生論注下、真如是諸法正體。
○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
亦名佛性。
○永嘉證道歌、法身了覺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見、為五見之一。
撥無因果之理。
謂惡不足恐、善不足好之謬見也。
此謬見為邪之最。
局于邪故、因有邪之名也。
○三毒者、貪毒、嗔毒、癡毒。
○婆沙論四十二、問曰、何故名魔。
答曰、斷慧命故名魔。
複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
○魔王名波旬。
在他化自在天中、有大力鬼神、娆亂修行人者。
邪迷之時魔在舍。
迷、迷惑也。
舍、以喻自己之一身如屋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即心即佛、故正見之時自身猶佛之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邪見生三毒。
三毒與邪見同生于性中。
即是魔王來住舍。
一著邪見、佛變成魔。
正見自除三毒心。
正見之時、三毒心自然除去。
魔變成佛真無假。
貪嗔癡本無實性、若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
貪嗔癡外、更無别有實性。
故既具正見、則魔變成佛。
法身報身及化身、見上本文。
三身本來是一身。
三身從一性而出、故雲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性中能自見三身本來一身。
即是成佛菩提因。
佛菩提、佛智慧也。
本從化身生淨性、從化身而發生自性清淨法身。
淨性常在化身中。
自性清淨法身、常在化身之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性在身中、為身之主人。
故性能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行正道。
功報當來、故稱報身圓滿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淫欲染污之性、生自性清淨法身之因地。
○維摩經弟子品、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注、肇曰、斷淫怒癡、聲聞也。
淫怒癡俱、凡夫也。
大士觀淫怒癡、即是涅槃。
故不斷不俱。
○增一阿含九、蓋屋不密、天雨則漏。
人不惟行、漏淫怒癡。
蓋屋善密、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即無淫怒癡。
除淫即是淨性身。
除去淫性即淨性。
性中各自離五欲、釋氏要覺下、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也。
○大藏法數止觀雲、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需欲之心。
故言五欲。
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
○又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飲食、四名、五睡眠。
見華嚴大疏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離五欲者、遠離五欲過失也。
○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
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見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禅宗即頓教法門。
忽遇自性見世尊。
見本原自性天真佛也。
渾同而曰見世尊者、千佛萬佛原是一佛故也。
○修心訣雲、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已靈知是真佛也。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
一念回光、見自本性。
而此性地、原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雲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