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義也。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若彼不契合。
合掌令歡喜。
則亦合掌表敬、使彼生歡喜心、而不诤論。
此宗本無诤、頓教宗門本是無诤三昧。
○金剛般若經、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口訣雲、何名無诤三昧。
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
唯有本覺常照。
故名無诤三昧。
诤即失道意。
智度論十一、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三昧最為第一。
無诤三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憫。
○金剛經略疏中、無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則彼我俱忘。
能不惱衆生、亦令衆生不起煩惱故也。
○涅槃經雲、須菩提住虛中地。
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诤。
○六祖偈曰、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何由得三昧。
執逆诤法門、謂固執違逆诤論之法門。
自性入生死。
有诤則嗔。
嗔則退失無生忍。
失卻無生忍、自性便入生死輪回、不能超三界矣。
○華嚴經、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
并體師意、各各攝心、攝心者、攝散亂之心于一也。
○佛遺教經、常當攝心在心。
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寺見前注。
以至于今、鈔錄流行、鈔錄、略取也。
流行、流通也。
目曰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
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劉夢得文集三十佛衣銘、吾既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
且思所以辨六祖置衣不傳之旨。
作佛衣銘曰、佛言不行、佛衣乃争。
忽近貴遠、古今常情。
尼父之生、土無一裡。
夢奠之後、履存千祀。
惟昔有梁、如象之狂。
達摩救世、來為醫王。
以言不痊、因物乃遷。
如執符節、行乎複關。
民不知官、望車而畏。
俗不知佛、得衣為貴。
壞色之衣、道不在茲。
由之信道、所以為寶。
六祖未彰、其出也微。
既還狼荒、憬俗蚩蚩。
不有信器、衆生曷歸。
是開便門、非止傳衣。
初必有終、傳豈無已。
物必歸盡、衣乎久恃。
先終知終、用乃不窮。
我道無朽、衣于何有。
其用已陳、孰非刍狗。
偈曰、 吾本來茲土、吾、達摩自謂也。
傳法救迷情。
傳法、傳如來之正法眼藏。
一華、達摩指自已言。
五葉指二祖至六祖五代而言也。
或曰五葉謂六祖後禅家分為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五宗之識語。
此說非是。
觀上文衣不合傳之說、則與五葉之說相符也。
若雲五葉指五宗言、則遺卻二祖下之五代矣。
結果自然成。
付衣雖止于五葉。
而五葉後、禅宗大興。
故雲結果自然成。
○五燈會元十、問、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如何是一華開五葉。
師曰、日出月明。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
師曰、天地皎然。
師複曰、諸善智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種智、佛之一切種智也。
知佛智一切種種之法、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二十七、一切種智是佛事。
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八十四、一切種智是諸佛智也。
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輔行二、今以供佛之處名為道場。
○又學道之處曰道場。
○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按不動道場者、言不必在道場中有所舉動、已得真成淨土也。
真成淨土、頓悟入道要門下、問、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若心清淨。
所在之處。
皆為淨土。
譬如生國王家。
決定紹王業。
發心向佛道。
是生淨佛國。
其心若不淨。
在所生處皆是穢土。
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
一相一行、一相指一相三昧而言。
一行指一行三昧而言。
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孟子、有如時雨化之者。
注、時雨及時之雨也。
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遇茲沾洽、音沾、濡也。
漬也。
洽音協、沾也。
悉皆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潭州尋和尚注曰、一念包容十刹。
○案、下三句亦皆尋和尚原注。
普雨悉皆萌。
祖師說法。
衆生發萌。
頓悟華情已、聲色無邊。
般若無邊。
菩提果自成。
信受奉行。
師說偈巳。
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海水一滴、不見生滅迷悟華果二法差别、則觸目無障礙之大道。
何二其法二其心哉。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緣好去。
外界之事物來、自體與之感觸、謂之緣。
應其緣而自體動作、謂之随緣。
○最勝王經五、随緣所在覺群生。
○案随緣好去者、六祖謂門弟子可各各随緣而去也。
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新州、南朝梁置。
明廢。
今廣東新興縣。
汝等速理舟楫。
楫音接。
短棹也。
亦名桡。
俗謂之槳。
○易、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大衆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門弟子慰藉六祖、言師雖往歸新州、然未必即行遷化、早晚可仍回到此地也。
師曰、葉落歸根、荀子、水深則回、葉落糞本。
○老子、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此句、六祖言吾之歸新州猶葉落之歸其根也。
來時無口。
此句六祖言、吾初來時、本無口無語言。
此即無法可說之意也。
○傳心法要下、真佛無口、不解說法。
○六祖金剛經注曰、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
二乘之人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
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
是故經雲、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按此即無口之意也。
○禅宗頌古聊珠通集七、法雲秀雲、非但來時無口。
去時亦無鼻孔。
本覺又曰、五蘊山頭一段空。
來時無口去無蹤。
要明落葉歸根旨。
末後方能達此宗。
○吳志薛綜曰、無口為天。
有口為吳。
據此又可謂六祖生時從天來也。
錄此備一别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裹須餐。
頭上養親者、言金大悲欲取大師首、頂戴供養、如慈親也。
口裹須餐者、言淨滿受金大悲之錢、來劫大師之首、為口腹所累也。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傳法正宗記六、尊者入塔時、徒屬思其言将有人取吾首者。
遂以鐵牒固護其項。
開元十年八月三日、其夕之半、俄聞塔間有若拽鐵索之聲。
主塔者驚起。
遽見一人、狀類孝子。
(此當日見一人著缞绖、而混言孝子者、蓋順乎祖師隐語之意耳、)自塔馳出。
尋視之、其鐵牒護處、已有痕迹。
遂以賊事聞其州邑。
官嚴捕之。
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賊。
吏鞠問。
賊自稱姓張名淨滿。
本汝州梁縣人。
适于洪州開元寺。
受新羅國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歸其國以事之。
吏欲以法坐之。
刺史以其情不惡、乃問尊者弟子令□禅師。
令□複以佛法論、欲吏原之。
刺史善□之意、亦從而恕之。
當其時州刺史曰柳無忝、縣令曰楊侃、賊曰張淨滿。
驗其谶語、無少差謬。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一出家指馬祖道一禅師而言。
一在家指龐蘊居士而言。
或曰、一出家指黃檗禅師、一在家指裴休。
同時興化、建立吾宗。
締緝伽藍、締、構造。
緝、補葺。
○伽藍、佛寺之别稱。
○五分律、伽藍自瓶沙王施迦蘭陀竹園為始也。
園者、生植之所。
佛弟子居之。
取生植道本聖果之義也。
○伽藍具雲僧伽藍。
其義為衆比丘之園。
昌隆法嗣。
法嗣、嗣法之人也。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
願垂開示。
按自問曰至垂示之文、傳燈錄五燈會元正宗記等中不載。
而古本具載之。
但文字間有異同、佛祖名數間有差殊耳。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按七佛以前。
古佛應世之數。
無量無邊。
非可以譬喻算之。
實不可思議。
久遠劫來諸佛出興。
有二萬億威音王佛。
二萬億日月燈明佛。
二千億雲自在燈王佛、過去久遠大通智勝佛等佛。
實不可枚舉。
詳見諸經。
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佛祖統紀三十一、過去莊嚴劫。
此劫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
母槃頭婆提。
居槃頭婆提城。
坐彼婆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
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見指月錄一。
下同。
○景德傳燈錄一、過去之七佛各舉得法之偈、稱為七佛所說偈。
此七佛所說偈、未知出何典。
是寶林傳之著者慧炬所捏造也。
釋門正統曾痛斥之。
其語載在正統第四卷中。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曜。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
度人二十五萬。
神足二。
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無量。
○偈曰、起諸善法本自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镫。
母稱戒。
居無喻城。
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
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一扶遊、二郁多摩。
侍者寂滅。
子妙覺。
○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今賢劫拘留孫佛、現在賢劫有一千佛、此其第一尊也。
○佛祖統紀三十一、現在賢劫、以多賢人、故名賢劫。
○長阿含經雲、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得。
母善枝。
居安和城。
坐屍利沙樹下、說法一會。
度人四萬。
神足二。
一薩尼、二毗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大德。
母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若彼不契合。
合掌令歡喜。
則亦合掌表敬、使彼生歡喜心、而不诤論。
此宗本無诤、頓教宗門本是無诤三昧。
○金剛般若經、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口訣雲、何名無诤三昧。
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
唯有本覺常照。
故名無诤三昧。
诤即失道意。
智度論十一、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三昧最為第一。
無诤三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憫。
○金剛經略疏中、無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則彼我俱忘。
能不惱衆生、亦令衆生不起煩惱故也。
○涅槃經雲、須菩提住虛中地。
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诤。
○六祖偈曰、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何由得三昧。
執逆诤法門、謂固執違逆诤論之法門。
自性入生死。
有诤則嗔。
嗔則退失無生忍。
失卻無生忍、自性便入生死輪回、不能超三界矣。
○華嚴經、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
并體師意、各各攝心、攝心者、攝散亂之心于一也。
○佛遺教經、常當攝心在心。
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寺見前注。
以至于今、鈔錄流行、鈔錄、略取也。
流行、流通也。
目曰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
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劉夢得文集三十佛衣銘、吾既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
且思所以辨六祖置衣不傳之旨。
作佛衣銘曰、佛言不行、佛衣乃争。
忽近貴遠、古今常情。
尼父之生、土無一裡。
夢奠之後、履存千祀。
惟昔有梁、如象之狂。
達摩救世、來為醫王。
以言不痊、因物乃遷。
如執符節、行乎複關。
民不知官、望車而畏。
俗不知佛、得衣為貴。
壞色之衣、道不在茲。
由之信道、所以為寶。
六祖未彰、其出也微。
既還狼荒、憬俗蚩蚩。
不有信器、衆生曷歸。
是開便門、非止傳衣。
初必有終、傳豈無已。
物必歸盡、衣乎久恃。
先終知終、用乃不窮。
我道無朽、衣于何有。
其用已陳、孰非刍狗。
偈曰、 吾本來茲土、吾、達摩自謂也。
傳法救迷情。
傳法、傳如來之正法眼藏。
一華、達摩指自已言。
五葉指二祖至六祖五代而言也。
或曰五葉謂六祖後禅家分為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五宗之識語。
此說非是。
觀上文衣不合傳之說、則與五葉之說相符也。
若雲五葉指五宗言、則遺卻二祖下之五代矣。
結果自然成。
付衣雖止于五葉。
而五葉後、禅宗大興。
故雲結果自然成。
○五燈會元十、問、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如何是一華開五葉。
師曰、日出月明。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
師曰、天地皎然。
師複曰、諸善智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種智、佛之一切種智也。
知佛智一切種種之法、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二十七、一切種智是佛事。
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八十四、一切種智是諸佛智也。
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輔行二、今以供佛之處名為道場。
○又學道之處曰道場。
○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按不動道場者、言不必在道場中有所舉動、已得真成淨土也。
真成淨土、頓悟入道要門下、問、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若心清淨。
所在之處。
皆為淨土。
譬如生國王家。
決定紹王業。
發心向佛道。
是生淨佛國。
其心若不淨。
在所生處皆是穢土。
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
一相一行、一相指一相三昧而言。
一行指一行三昧而言。
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孟子、有如時雨化之者。
注、時雨及時之雨也。
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遇茲沾洽、音沾、濡也。
漬也。
洽音協、沾也。
悉皆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潭州尋和尚注曰、一念包容十刹。
○案、下三句亦皆尋和尚原注。
普雨悉皆萌。
祖師說法。
衆生發萌。
頓悟華情已、聲色無邊。
般若無邊。
菩提果自成。
信受奉行。
師說偈巳。
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海水一滴、不見生滅迷悟華果二法差别、則觸目無障礙之大道。
何二其法二其心哉。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緣好去。
外界之事物來、自體與之感觸、謂之緣。
應其緣而自體動作、謂之随緣。
○最勝王經五、随緣所在覺群生。
○案随緣好去者、六祖謂門弟子可各各随緣而去也。
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新州、南朝梁置。
明廢。
今廣東新興縣。
汝等速理舟楫。
楫音接。
短棹也。
亦名桡。
俗謂之槳。
○易、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大衆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門弟子慰藉六祖、言師雖往歸新州、然未必即行遷化、早晚可仍回到此地也。
師曰、葉落歸根、荀子、水深則回、葉落糞本。
○老子、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此句、六祖言吾之歸新州猶葉落之歸其根也。
來時無口。
此句六祖言、吾初來時、本無口無語言。
此即無法可說之意也。
○傳心法要下、真佛無口、不解說法。
○六祖金剛經注曰、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
二乘之人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
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
是故經雲、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按此即無口之意也。
○禅宗頌古聊珠通集七、法雲秀雲、非但來時無口。
去時亦無鼻孔。
本覺又曰、五蘊山頭一段空。
來時無口去無蹤。
要明落葉歸根旨。
末後方能達此宗。
○吳志薛綜曰、無口為天。
有口為吳。
據此又可謂六祖生時從天來也。
錄此備一别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裹須餐。
頭上養親者、言金大悲欲取大師首、頂戴供養、如慈親也。
口裹須餐者、言淨滿受金大悲之錢、來劫大師之首、為口腹所累也。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傳法正宗記六、尊者入塔時、徒屬思其言将有人取吾首者。
遂以鐵牒固護其項。
開元十年八月三日、其夕之半、俄聞塔間有若拽鐵索之聲。
主塔者驚起。
遽見一人、狀類孝子。
(此當日見一人著缞绖、而混言孝子者、蓋順乎祖師隐語之意耳、)自塔馳出。
尋視之、其鐵牒護處、已有痕迹。
遂以賊事聞其州邑。
官嚴捕之。
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賊。
吏鞠問。
賊自稱姓張名淨滿。
本汝州梁縣人。
适于洪州開元寺。
受新羅國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歸其國以事之。
吏欲以法坐之。
刺史以其情不惡、乃問尊者弟子令□禅師。
令□複以佛法論、欲吏原之。
刺史善□之意、亦從而恕之。
當其時州刺史曰柳無忝、縣令曰楊侃、賊曰張淨滿。
驗其谶語、無少差謬。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一出家指馬祖道一禅師而言。
一在家指龐蘊居士而言。
或曰、一出家指黃檗禅師、一在家指裴休。
同時興化、建立吾宗。
締緝伽藍、締、構造。
緝、補葺。
○伽藍、佛寺之别稱。
○五分律、伽藍自瓶沙王施迦蘭陀竹園為始也。
園者、生植之所。
佛弟子居之。
取生植道本聖果之義也。
○伽藍具雲僧伽藍。
其義為衆比丘之園。
昌隆法嗣。
法嗣、嗣法之人也。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
願垂開示。
按自問曰至垂示之文、傳燈錄五燈會元正宗記等中不載。
而古本具載之。
但文字間有異同、佛祖名數間有差殊耳。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按七佛以前。
古佛應世之數。
無量無邊。
非可以譬喻算之。
實不可思議。
久遠劫來諸佛出興。
有二萬億威音王佛。
二萬億日月燈明佛。
二千億雲自在燈王佛、過去久遠大通智勝佛等佛。
實不可枚舉。
詳見諸經。
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佛祖統紀三十一、過去莊嚴劫。
此劫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
母槃頭婆提。
居槃頭婆提城。
坐彼婆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
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見指月錄一。
下同。
○景德傳燈錄一、過去之七佛各舉得法之偈、稱為七佛所說偈。
此七佛所說偈、未知出何典。
是寶林傳之著者慧炬所捏造也。
釋門正統曾痛斥之。
其語載在正統第四卷中。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曜。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
度人二十五萬。
神足二。
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無量。
○偈曰、起諸善法本自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镫。
母稱戒。
居無喻城。
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
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一扶遊、二郁多摩。
侍者寂滅。
子妙覺。
○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今賢劫拘留孫佛、現在賢劫有一千佛、此其第一尊也。
○佛祖統紀三十一、現在賢劫、以多賢人、故名賢劫。
○長阿含經雲、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得。
母善枝。
居安和城。
坐屍利沙樹下、說法一會。
度人四萬。
神足二。
一薩尼、二毗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也。
○長阿含經雲、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大德。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