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囑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付囑者、授以法、囑其傳持也。
○金剛經、如來善付囑諸菩薩。
)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
常随侍使之衆、故雲不同餘人。
又其入道比餘人為勝、故雲不同餘人。
吾滅度後、滅度、兼命終證果二者而言。
○涅槃經十九、滅生死故、名為滅度。
○行願品鈔四、言涅槃者、具雲般涅槃那。
古譯為入滅息。
息即是滅、故但雲入滅。
或雲滅度、即滅障度苦也。
各為一方師。
此師字指禅師而言。
六祖謂各門人他日各為分化一方之禅師也。
○唐釋慧海曰、夫禅師者、撮其樞要。
直了心源。
出沒卷舒。
縱橫應物。
鹹均事理。
頓見如來。
拔生死深根。
獲現前三昧。
若不安禅靜慮。
到這裹總須茫然。
随機授法、三學雖殊。
得意忘言、一乘何異。
故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出家之人、各有宗派。
指其所從之宗派言、各謂之本宗。
此之本宗、指禅宗也。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
無情五對。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
明與暗對。
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
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漏為煩惱之異名。
貪嗔等之煩惱、日夜自眼耳等六根門漏洩流注而不止、故名漏。
又漏者、漏落之義。
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故名漏。
因之而有煩惱之法曰有漏、離煩惱之法曰無漏。
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慈、慈心也。
毒、很心也。
戒與非對、非、不是也。
惡也。
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悲、悲憫也。
害、傷害也。
喜與嗔對、舍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入道要門上、問、雲何是中道。
答、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
雲何是二邊。
答、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
雲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縛色聲、名為彼心。
内起妄念、名為此心。
若于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
内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
此非二邊也。
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
得如是者、即名中道。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内于空離空。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
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
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
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雲、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裴休原人論序、文字性空。
又曰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必曰舍文字然後見法。
非見法者也。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
罪障無數。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
問有将無對、問無将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大智度論四十三、常是一邊。
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又複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
亦如是。
色法是一邊。
無色法是一邊。
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複次、無明是一邊。
無明盡是一邊。
乃至老死是一邊。
老死盡是一邊。
諸法有是一邊。
諸法無是一邊。
離此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一邊。
六波羅蜜是一邊。
佛是一邊。
菩提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略說内六情是一邊。
外六塵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
明沒則暗、以明顯暗。
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
汝等于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
勿失宗旨。
後人以此教授之法為說者、頗多。
今以慧海所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語證之如下。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
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身。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
本不立有、無亦不存。
既不存無、有從何得。
有之與無、相因始有。
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
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又問、何者是無為法。
答、有為是。
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
本不立有、無從何生。
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
又問、何者是中道義。
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
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
本若無邊、中從何生。
今言中者、因邊始有。
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
○案、舉此三則、其他可以推知矣。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太極、唐睿宗年号。
元年歲壬子。
茲歲正月改元太極。
又五月改元延和。
七月睿宗傳位于太子隆基。
八月玄宗改元先天也。
蓋一歲三改元。
故雲爾也。
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
仍令促工。
促工、促迫工人使勤作而早完工也。
次年夏末落成。
爾雅、宮室始成而祭之為落。
○詩斯幹序箋、宣王築宮廟群寝既成而釁之、歌斯幹之章以落之。
○劉光莊詩、故國難歸去。
新巢甫落成。
○今建築完竣、通謂之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
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今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莊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
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
即此意也。
師雲、神會小師、受具足戒未滿十夏者、曰小師。
又弟子之稱。
又沙門謙下之稱。
○寄歸傳三、西方行法、受近圓已去、名铎曷羅。
譯為小師。
滿十夏名悉他薛□。
譯為住位。
得離依止而住。
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
莊子、且舉世譽之面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哀樂不生、莊子、适來夫子時也。
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阿誰、猶言何人也。
○古詩、家中有阿誰。
○三國志、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困學紀聞十九、俗語皆有所本。
阿誰出蜀龐統傳。
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
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
言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告汝以至八月間欲離世間。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
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不合、猶雲不該應。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六祖金剛經口決、聖賢生不因念。
應迹而生。
欲生即生、不待彼命。
故既生之後、圓寂之性、依舊湛然無體相、無挂礙。
其照萬法、如青天白日無毫發隐滞。
故能建立一切善法、遍于沙界、不見其少。
攝受一切衆生、歸于寂滅、不以為多。
驅之不能來。
逐之不能去。
雖托四大為形、五行為養、皆我所假、未當妄認。
我緣苟盡、我迹當滅。
委而去之、如來去耳、于我何與哉。
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衆僧作禮、請師作偈。
偈曰、按此偈惟古本載之。
傳燈會元正宗記等均不載也。
一切無有真、一切萬法無真正故。
不以見于真。
言不可作為真看。
若見于真者、若作真實觀之。
是見盡非真。
則此見無一非假矣。
若能自有真、若于自心了得真正。
離假即心真。
離假相、當處即是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自心若不離假相、萬法何處有真。
○以上說真假。
有情即解動、自此點破坐禅。
無情即不動。
木石一切非情物。
○血脈論、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
若離此心。
即無能運動。
此身無知。
如草木瓦礫。
身是無情。
因何運動。
若修不動行、不動行、長坐不卧之禅定也。
同無情不動。
同于木石。
若覓真不動、如尋自心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即動搖上有不動搖。
○林子壇經訊釋、悟性之人、雖在于虛極靜笃矣。
然而動上亦有不動。
而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者、不可不知也。
然則何以謂之動上不動。
壇經曰、性本不動故也。
不動是不動、誤會不動以為即是坐禅。
無情無佛種。
入道要門下、講華嚴座主問、禅師信無情是佛否。
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
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
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
從三明六道生。
從一切善法生。
若說無情是佛者。
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案、據此即知無情者非佛。
故無情即無佛種也。
○以上說動靜。
能善分别相、即言能于事事物物措施裕如也。
因物付物而不動其心即是善分别相。
餘注見第四品能善分别諸法相句下。
第一義不動。
注見前于第一義而不動句下。
○高子遺書、當得大忿懥大恐懼大憂患大好樂而不動、乃真把柄也。
又雲、須知動心最可恥。
心至貴也、物至賤也。
奈何貴為賤役。
但作如此見、如此見、指不可如無情之不動、宜如善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即是真如用。
此見即是真如之用。
○案以上真假動靜之旨已明。
故以下之偈文皆指不诤而言。
報諸學道人、自此下言不可因诤而入生死。
努力須用意。
努力、即著力也。
莫于大乘門、大乘門、頓教也。
卻執生死智。
已入大乘門、即離生死智。
故不可于大乘門中、仍執生死之見。
生死智者、落于生死之見識也。
若言下相應、言與人談論、若彼此契合者、即可同論佛
○金剛經、如來善付囑諸菩薩。
)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
常随侍使之衆、故雲不同餘人。
又其入道比餘人為勝、故雲不同餘人。
吾滅度後、滅度、兼命終證果二者而言。
○涅槃經十九、滅生死故、名為滅度。
○行願品鈔四、言涅槃者、具雲般涅槃那。
古譯為入滅息。
息即是滅、故但雲入滅。
或雲滅度、即滅障度苦也。
各為一方師。
此師字指禅師而言。
六祖謂各門人他日各為分化一方之禅師也。
○唐釋慧海曰、夫禅師者、撮其樞要。
直了心源。
出沒卷舒。
縱橫應物。
鹹均事理。
頓見如來。
拔生死深根。
獲現前三昧。
若不安禅靜慮。
到這裹總須茫然。
随機授法、三學雖殊。
得意忘言、一乘何異。
故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出家之人、各有宗派。
指其所從之宗派言、各謂之本宗。
此之本宗、指禅宗也。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
無情五對。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
明與暗對。
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
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漏為煩惱之異名。
貪嗔等之煩惱、日夜自眼耳等六根門漏洩流注而不止、故名漏。
又漏者、漏落之義。
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故名漏。
因之而有煩惱之法曰有漏、離煩惱之法曰無漏。
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慈、慈心也。
毒、很心也。
戒與非對、非、不是也。
惡也。
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悲、悲憫也。
害、傷害也。
喜與嗔對、舍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入道要門上、問、雲何是中道。
答、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
雲何是二邊。
答、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
雲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縛色聲、名為彼心。
内起妄念、名為此心。
若于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
内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
此非二邊也。
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
得如是者、即名中道。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内于空離空。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
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
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
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雲、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裴休原人論序、文字性空。
又曰無離文字而說解脫。
必曰舍文字然後見法。
非見法者也。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
罪障無數。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
問有将無對、問無将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大智度論四十三、常是一邊。
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又複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
亦如是。
色法是一邊。
無色法是一邊。
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複次、無明是一邊。
無明盡是一邊。
乃至老死是一邊。
老死盡是一邊。
諸法有是一邊。
諸法無是一邊。
離此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是一邊。
六波羅蜜是一邊。
佛是一邊。
菩提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為般若波羅蜜。
略說内六情是一邊。
外六塵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名般若波羅蜜。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
明沒則暗、以明顯暗。
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
汝等于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
勿失宗旨。
後人以此教授之法為說者、頗多。
今以慧海所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語證之如下。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
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身。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
本不立有、無亦不存。
既不存無、有從何得。
有之與無、相因始有。
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
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又問、何者是無為法。
答、有為是。
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
本不立有、無從何生。
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無為、是真無為法也。
又問、何者是中道義。
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
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
本若無邊、中從何生。
今言中者、因邊始有。
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
○案、舉此三則、其他可以推知矣。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太極、唐睿宗年号。
元年歲壬子。
茲歲正月改元太極。
又五月改元延和。
七月睿宗傳位于太子隆基。
八月玄宗改元先天也。
蓋一歲三改元。
故雲爾也。
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
仍令促工。
促工、促迫工人使勤作而早完工也。
次年夏末落成。
爾雅、宮室始成而祭之為落。
○詩斯幹序箋、宣王築宮廟群寝既成而釁之、歌斯幹之章以落之。
○劉光莊詩、故國難歸去。
新巢甫落成。
○今建築完竣、通謂之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
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今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莊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
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
即此意也。
師雲、神會小師、受具足戒未滿十夏者、曰小師。
又弟子之稱。
又沙門謙下之稱。
○寄歸傳三、西方行法、受近圓已去、名铎曷羅。
譯為小師。
滿十夏名悉他薛□。
譯為住位。
得離依止而住。
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
莊子、且舉世譽之面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哀樂不生、莊子、适來夫子時也。
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阿誰、猶言何人也。
○古詩、家中有阿誰。
○三國志、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困學紀聞十九、俗語皆有所本。
阿誰出蜀龐統傳。
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
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
言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告汝以至八月間欲離世間。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
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不合、猶雲不該應。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六祖金剛經口決、聖賢生不因念。
應迹而生。
欲生即生、不待彼命。
故既生之後、圓寂之性、依舊湛然無體相、無挂礙。
其照萬法、如青天白日無毫發隐滞。
故能建立一切善法、遍于沙界、不見其少。
攝受一切衆生、歸于寂滅、不以為多。
驅之不能來。
逐之不能去。
雖托四大為形、五行為養、皆我所假、未當妄認。
我緣苟盡、我迹當滅。
委而去之、如來去耳、于我何與哉。
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衆僧作禮、請師作偈。
偈曰、按此偈惟古本載之。
傳燈會元正宗記等均不載也。
一切無有真、一切萬法無真正故。
不以見于真。
言不可作為真看。
若見于真者、若作真實觀之。
是見盡非真。
則此見無一非假矣。
若能自有真、若于自心了得真正。
離假即心真。
離假相、當處即是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自心若不離假相、萬法何處有真。
○以上說真假。
有情即解動、自此點破坐禅。
無情即不動。
木石一切非情物。
○血脈論、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
若離此心。
即無能運動。
此身無知。
如草木瓦礫。
身是無情。
因何運動。
若修不動行、不動行、長坐不卧之禅定也。
同無情不動。
同于木石。
若覓真不動、如尋自心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即動搖上有不動搖。
○林子壇經訊釋、悟性之人、雖在于虛極靜笃矣。
然而動上亦有不動。
而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者、不可不知也。
然則何以謂之動上不動。
壇經曰、性本不動故也。
不動是不動、誤會不動以為即是坐禅。
無情無佛種。
入道要門下、講華嚴座主問、禅師信無情是佛否。
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
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
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
從三明六道生。
從一切善法生。
若說無情是佛者。
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案、據此即知無情者非佛。
故無情即無佛種也。
○以上說動靜。
能善分别相、即言能于事事物物措施裕如也。
因物付物而不動其心即是善分别相。
餘注見第四品能善分别諸法相句下。
第一義不動。
注見前于第一義而不動句下。
○高子遺書、當得大忿懥大恐懼大憂患大好樂而不動、乃真把柄也。
又雲、須知動心最可恥。
心至貴也、物至賤也。
奈何貴為賤役。
但作如此見、如此見、指不可如無情之不動、宜如善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即是真如用。
此見即是真如之用。
○案以上真假動靜之旨已明。
故以下之偈文皆指不诤而言。
報諸學道人、自此下言不可因诤而入生死。
努力須用意。
努力、即著力也。
莫于大乘門、大乘門、頓教也。
卻執生死智。
已入大乘門、即離生死智。
故不可于大乘門中、仍執生死之見。
生死智者、落于生死之見識也。
若言下相應、言與人談論、若彼此契合者、即可同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