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怒。
若能自反自修、則客氣自消。
○聶雙江雲、聖人過多。
賢人過少。
愚人無過。
蓋過必學而後見也。
不學者、冥行妄作以為常。
不複知過。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責已者、可以成己之德。
責人者、适以長己之惡。
○讀書錄、日省己過之不暇、何暇責人之過。
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
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恚、音惠。
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
向善知識、問見自性之路、而使心悟。
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吾見自知、豈代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
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此物本是離名絕相、無解無說、清淨本覺、不與妄合。
不生亦不滅。
無來也無去。
住禅定而不寂。
在煩惱而不亂。
雖在塵勞、亦不污染。
寶體精光、一無所壞。
此本非物。
此本無名。
非物則強指為物。
無名則強名其名。
無名之名。
名曰本源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從偏位向于正位者曰向去。
從正位向于偏位者曰卻來。
○把茆蓋頭者、言取茆作草庵、蓋在頭上、以蔽風雨也。
○竹窗随筆雲、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
沖寒暑。
備曆諸苦。
今幸得把茆蓋頭。
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上所答、全是呵斥、禅宗往往以呵斥之辭為印可者、即此類也。
○法眼大師雲、古人授記人、終不錯。
如今方知解為宗。
即荷澤是也。
○黃檗雲、我此禅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
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
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
今時人隻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
盡名食不消者。
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都無此事。
故雲我王庫内無如是刀。
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
更無分别。
即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雲、我于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
此語隻為空你情量知解。
但銷镕裹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
三乘教綱、隻是應機之藥、随宜所說。
臨時施設、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此宗門不論此事。
但知息心即休。
更不用思前慮後。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即洛陽。
周平王始都于此。
東漢繼之、故曰京洛。
大宏曹溪頓教。
著顯宗記。
稽古略三、荷澤禅師、于天寶四載入京。
著顯宗記。
以訂兩宗。
南能頓宗。
北秀漸宗也。
全唐文九百十六、神會顯宗記雲、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
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
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
體悟三明、心通八戒。
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
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
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随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
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
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
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鑒無窮。
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教旨如斯。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
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至于達摩、屆此為初。
遞代相承、于今不絕。
所傳秘教、要藉得人。
如玉髻珠、終不妄與。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
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别法。
内傳心印、印契本心。
外傳袈裟、将表宗旨。
非衣不傳于法、非法不受于衣。
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盛行于世。
是為荷澤禅師。
荷澤即地名以為寺号。
○稽古略三、荷澤、山東東昌路曹州也○神會大師與六祖問答之語、見于傳燈錄者甚詳。
附錄于後。
以備參考。
○傳燈錄卷二十八、師于大藏經内有六處有疑。
問于六祖。
第一問戒定慧曰、戒定慧如何。
所用戒何物。
定從何處修。
慧因何處起。
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曰、定則定其心。
将戒戒其行。
性中常慧照。
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
本無今有有何物。
本有今無無何物。
誦經不見有無義。
真似騎驢更覓驢。
答曰、前念惡業本無。
後念善生今有。
念念常行善行。
後代人天不久。
汝今正聽吾言。
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
将生滅卻滅。
将滅滅卻生。
不了生滅義。
所見似聾盲。
答曰、将生滅卻滅。
令人不執性。
将滅滅卻生。
令人心離境。
未若離二邊。
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
先頓而後漸。
先漸而後頓。
不悟頓漸人。
心裹常迷悶。
答曰、聽法頓中漸。
悟法漸中頓。
修行頓中漸。
證果頓中頓。
頓漸是常因。
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
先定後慧。
先慧後定。
定慧後初。
何生為正。
答曰、常生清淨心。
定中而有慧。
于境上無心。
慧中而有定。
定慧等無先。
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
先佛而後法。
先法而後佛。
佛法本根源。
起從何處出。
答曰、說即先佛而後法。
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
一切衆生心裹出。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
多集座下、愍而謂曰、愍、憂也。
憐、恤也。
○左傳、吾代二子愍矣。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
高子遺書一、人想到死去一物無有。
萬念自然撇脫。
然不如悟到性上一物無有。
萬念自無系累也。
無名可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筆削記二、須知雖立真如之名。
名即無名。
無名之名。
故曰假名。
名于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實性、又名實相。
○證道歌注、實相即一切衆生本有靈覺之心也。
此心自無量劫來。
至于今日。
本自清淨。
本自圓滿。
本自具足。
本自靈妙。
廓若太虛。
明如皎月。
與他三世諸佛同體無異。
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
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若能自反自修、則客氣自消。
○聶雙江雲、聖人過多。
賢人過少。
愚人無過。
蓋過必學而後見也。
不學者、冥行妄作以為常。
不複知過。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責已者、可以成己之德。
責人者、适以長己之惡。
○讀書錄、日省己過之不暇、何暇責人之過。
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
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恚、音惠。
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
向善知識、問見自性之路、而使心悟。
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吾見自知、豈代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
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此物本是離名絕相、無解無說、清淨本覺、不與妄合。
不生亦不滅。
無來也無去。
住禅定而不寂。
在煩惱而不亂。
雖在塵勞、亦不污染。
寶體精光、一無所壞。
此本非物。
此本無名。
非物則強指為物。
無名則強名其名。
無名之名。
名曰本源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從偏位向于正位者曰向去。
從正位向于偏位者曰卻來。
○把茆蓋頭者、言取茆作草庵、蓋在頭上、以蔽風雨也。
○竹窗随筆雲、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
沖寒暑。
備曆諸苦。
今幸得把茆蓋頭。
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上所答、全是呵斥、禅宗往往以呵斥之辭為印可者、即此類也。
○法眼大師雲、古人授記人、終不錯。
如今方知解為宗。
即荷澤是也。
○黃檗雲、我此禅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
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
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
今時人隻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
不知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
盡名食不消者。
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都無此事。
故雲我王庫内無如是刀。
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
更無分别。
即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雲、我于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
此語隻為空你情量知解。
但銷镕裹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
三乘教綱、隻是應機之藥、随宜所說。
臨時施設、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
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此宗門不論此事。
但知息心即休。
更不用思前慮後。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即洛陽。
周平王始都于此。
東漢繼之、故曰京洛。
大宏曹溪頓教。
著顯宗記。
稽古略三、荷澤禅師、于天寶四載入京。
著顯宗記。
以訂兩宗。
南能頓宗。
北秀漸宗也。
全唐文九百十六、神會顯宗記雲、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
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
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
體悟三明、心通八戒。
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
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
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随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
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
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
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鑒無窮。
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教旨如斯。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
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至于達摩、屆此為初。
遞代相承、于今不絕。
所傳秘教、要藉得人。
如玉髻珠、終不妄與。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
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别法。
内傳心印、印契本心。
外傳袈裟、将表宗旨。
非衣不傳于法、非法不受于衣。
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盛行于世。
是為荷澤禅師。
荷澤即地名以為寺号。
○稽古略三、荷澤、山東東昌路曹州也○神會大師與六祖問答之語、見于傳燈錄者甚詳。
附錄于後。
以備參考。
○傳燈錄卷二十八、師于大藏經内有六處有疑。
問于六祖。
第一問戒定慧曰、戒定慧如何。
所用戒何物。
定從何處修。
慧因何處起。
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曰、定則定其心。
将戒戒其行。
性中常慧照。
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
本無今有有何物。
本有今無無何物。
誦經不見有無義。
真似騎驢更覓驢。
答曰、前念惡業本無。
後念善生今有。
念念常行善行。
後代人天不久。
汝今正聽吾言。
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
将生滅卻滅。
将滅滅卻生。
不了生滅義。
所見似聾盲。
答曰、将生滅卻滅。
令人不執性。
将滅滅卻生。
令人心離境。
未若離二邊。
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
先頓而後漸。
先漸而後頓。
不悟頓漸人。
心裹常迷悶。
答曰、聽法頓中漸。
悟法漸中頓。
修行頓中漸。
證果頓中頓。
頓漸是常因。
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
先定後慧。
先慧後定。
定慧後初。
何生為正。
答曰、常生清淨心。
定中而有慧。
于境上無心。
慧中而有定。
定慧等無先。
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
先佛而後法。
先法而後佛。
佛法本根源。
起從何處出。
答曰、說即先佛而後法。
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
一切衆生心裹出。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
多集座下、愍而謂曰、愍、憂也。
憐、恤也。
○左傳、吾代二子愍矣。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
高子遺書一、人想到死去一物無有。
萬念自然撇脫。
然不如悟到性上一物無有。
萬念自無系累也。
無名可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筆削記二、須知雖立真如之名。
名即無名。
無名之名。
故曰假名。
名于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實性、又名實相。
○證道歌注、實相即一切衆生本有靈覺之心也。
此心自無量劫來。
至于今日。
本自清淨。
本自圓滿。
本自具足。
本自靈妙。
廓若太虛。
明如皎月。
與他三世諸佛同體無異。
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
總皆作禮、請事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