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b>祖庭事苑五、慧能居于雙峰曹侯溪。

    神秀栖于江陵當陽山。

    同傳五祖之法。

    盛行于天下。

    德行并高。

    于是道興南北。

    能為南宗、秀為北宗、以居處稱之也。

    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唐圭峰禅師曰、其有性浮淺者、才聞一意、即謂已足。

    仍恃小慧、便為人師。

    未窮本末、多成偏執。

    故頓漸門下、相見如仇仇。

    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

    洗足之誨、摸象之喻、驗于此矣。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

    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

    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
心通、他心通也。

    六通中第三、名知他心通。

    ○法界次第中六通門、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于深禅定中、發得他心智。

    即能知六道衆生心心數種種所緣念事。

    是為他心通也。

    ○般若經、三他心通。

    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

    謂遍知他貪嗔癡等心。

    離貪嗔癡等心。

    乃至聚心散心。

    小心大心。

    寂靜不寂靜心。

    解脫不解脫心。

    皆如實知。

    ○試以他心通之故事證之。

    ○酉陽雜俎曰、相傳雲、一公初谒華嚴。

    嚴命坐。

    頃曰、爾看吾心在何所。

    一公曰、師馳白馬過寺門矣。

    又問之。

    一公曰、危乎、師。

    何為處乎刹末也。

    華嚴曰、聰明果不虛。

    試複觀我。

    一公良久。

    泚颡面赤作禮曰、師得無入普賢地乎。

    集賢校理鄭符雲、柳中庸、善易。

    嘗詣普寂公。

    公曰、筮吾心所在也。

    柳曰、和尚心在前檐第七題。

    複問之。

    在某處。

    寂曰、萬物無逃于數也。

    吾将逃矣。

    嘗試測之。

    柳久之。

    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動、吾無得而知矣。

    又诜禅師本傳雲。

    日照三藏詣诜。

    诜不迎接。

    直責之曰、僧何為入俗嚣湫處。

    诜微膑。

    亦不答。

    又雲、夫立不可過人頭。

    豈容标身烏外。

    诜曰、吾前心于市。

    後心刹末。

    三藏果聰明者。

    且覆我。

    日照乃彈指數十、曰、是境空寂。

    諸佛從是出也。

    又按、大藏振字函第四卷雲、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肅宗待以師禮。

    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雲得他心慧眼。

    敕令與師試驗。

    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

    對曰、不敢。

    師曰、汝道老僧。

    即今在什麼處。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

    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

    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

    何得卻在天津橋看弄猢狲。

    師第三問語亦同前。

    三藏良久。

    罔知去處。

    師叱曰、這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麼處。

    預知其事。

    
預知、預先得知也。

    即置金十兩于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

    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隻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
仆、音赴、僵也。

    偃也。

    久而方蘇。

    
蘇、孫租切、與稣同。

    死而更生也。

    求哀悔過。

    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

    言汝且去。

    恐徒衆翻害于汝。

    汝可他日易形而來。

    吾當攝受。

    
攝受、又雲攝取。

    以慈悲心攝取衆生也。

    ○勝鬘經、願佛常攝受。

    ○唐華嚴經二十八、普能攝受一切衆生。

    行昌禀旨宵遁。

    後投僧出家。

    具戒
具戒者、比丘受二百五十戒也。

    即具足戒之略名。

    精進。

    
精進、勤也。

    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也。

    ○慈恩上生經疏、精謂精純、無惡雜故。

    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華嚴大疏曰、精進、練心于法、名之為精。

    精心務達、目之謂進。

    ○精進、為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

    又為大乘百法中善之一。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觐。

    
案禮記、諸候北面見天子曰觐、後人沿用之、以為下見上之稱也。

    師曰、吾久念汝。

    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

    
昨、猶昔也。

    追溯已往皆日昨。

    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

    其惟傳法度生乎。

    
度生、濟度衆生也。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

    
大般涅槃經十三、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

    雲何知耶、以因緣故。

    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

    非相、非無相。

    非有名、非無名。

    非名非色。

    非長非短。

    非陰界入之所攝持。

    是故名常。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法。

    法即是常。

    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

    如來即是僧。

    僧即是常。

    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

    善男子、是諸外道、覓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谛。

    諸凡夫人先見瓶衣車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馬牛羊、後見相似、便言是常。

    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

    虛空無為、是故為常。

    佛性無為、是故為常。

    虛空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無為。

    無為者即是常。

    常者即是法。

    法者即是僧。

    僧即無為。

    無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色法非色法。

    非色法者、心心數法。

    色法者地水火風。

    善男子、心名無常。

    何以故。

    性是攀緣相應分别故。

    善男子、眼識性異、乃至意識性異。

    是故無常。

    善男子、色界異乃至法境界異、是故無常。

    善男子、眼識相應異乃至意識相應異、是故無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

    善男子、若眼識異乃至意識異、則知無常。

    以法相似、念念生滅。

    凡夫見已、計之為常。

    善男子、諸因緣相、可破壞故、亦名無常。

    所謂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識。

    耳識生時、所因各異。

    非眼識因緣、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複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異故、心名無常。

    所謂修無常心異、修苦空無我心異。

    心若常者、應常修無常。

    尚不得觀苦空無我。

    況複得常樂我淨。

    以是義故、外道法中不能攝取常樂我淨。

    善男子、當知心法必定無常。

    複次、善男子、心性異故、名為無常。

    所謂聲聞心性異、緣覺心性異、諸佛心性異。

    一切外道心有三種。

    一者出家心。

    二者在家心。

    三者在家遠離心。

    樂相應心異。

    苦相應心異。

    不苦不樂相應心異。

    貪欲相應心異。

    嗔恚相應心異。

    愚癡相應心異。

    一切外道相應心異。

    所謂愚癡相應心異。

    疑惑相應心異。

    邪見相應心異。

    進止威儀、其心亦異。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複不能分别諸色。

    所謂青黃赤白紫色。

    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

    複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

    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

    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

    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

    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别異。

    有别義故、當知無常。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說無常、其義已顯。

    複當為汝說色無常。

    是色無常本無有生。

    生已滅故。

    内身處胎歌羅邏時、本無有生、生已變故。

    外諸芽莖本亦無生、生已變故。

    是故當知一切色法悉皆無常。

    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時而變。

    歌羅邏時異。

    安浮陀時異。

    伽那時異。

    閉手時異、諸疱時異。

    初生時異。

    嬰孩時異。

    童子時異。

    乃至老時、各各變異。

    外昧亦爾。

    芽莖枝葉花果昧異。

    歌羅邏時力異。

    乃至老時力異。

    歌羅邏時狀貌異。

    乃至老時狀貌亦異。

    歌羅邏時果報異、乃至老死時果報亦異。

    歌羅邏時名字異。

    乃至老時名字亦異。

    所謂内色壞已還合、故知無常。

    次第漸生、故知無常。

    次第生歌羅邏時乃至老時。

    次第生芽乃至果子。

    故知無常。

    諸色可滅、故知無常。

    歌羅邏滅時異、乃至老滅時異。

    牙滅時異、乃至果滅時異、故知無常。

    凡夫無智、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