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定慧。
故雲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觀經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榖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
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才有系念則違心地、所以為非。
○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心地無癡自性慧。
起信論、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心地無亂自性定。
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随順修行禅波羅蜜。
不增不減自金剛。
自性本無增減、故成佛亦無增、居凡亦無減。
其體精堅明淨、百煉不消、故以金剛為喻。
身去身來本三昧。
一切行住坐卧、來去自由、無不本于三昧。
三昧者禅定也。
唐釋慧海曰、妄念不生為禅。
坐見本性為定。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此身即五蘊所幻化而成也。
五蘊又作五陰。
○毗婆屍佛經、五蘊幻身。
○太平記、五蘊假成形。
四大今歸空。
○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
暖氣歸于火。
動轉歸于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幻何究竟。
圓覺經、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問、如何是幻。
師曰、幻無定相、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機關木人、如陽焰、如空華、俱無實法。
又問、何名大幻師。
師曰、心名大幻師。
身為大幻城。
名相為大幻衣食。
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
聲聞怕幻境、昧心而入寂。
菩薩識幻法、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
佛是大幻師。
轉大幻法輪成大幻涅槃。
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
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真如中清淨圓明、本無一法可得。
若回趣真如自性。
則自性中本來無非無癡無亂。
斯即自性之戒定慧。
若離自性而别求戒定慧法、則此法為不淨矣。
故金剛經曰、法尚應舍。
○大慧普覺禅師答會侍郎書、既曰虛幻、則作時亦幻、受時亦幻、知覺時亦幻、迷倒時亦幻、過去現在未來皆悉是幻。
今日知非、則以幻藥複治幻病、病瘥藥除、依前隻是舊時人。
若别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
師然之。
複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
小根、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
○唯識述記一本、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大根、大乘之機根也。
○法華玄義一、令大根從不融向于融。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行宗記一上、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
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号。
由慧斷惑。
惑無之處名解脫。
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傳心法要下、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
師雲、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
若見有我、即是處所。
法亦無法。
法即是心。
所以祖師雲、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
無法無本心。
始解心心法。
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
道場者、隻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方能建立萬法。
傳心法要上、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更無分别。
即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雲我于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
此語隻為空你情量知解。
但銷镕表裹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
三乘教綱、隻是應機之藥、随宜所說。
臨時施設、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立、建立法門之事也。
此言見性之人立菩提涅槃亦可、不立亦可。
立解脫知見亦可、不立亦可。
立一切萬法亦可。
不立亦可也。
去來自由、去來兼生死而言。
無滞無礙。
坐禅儀注、自在者所往優遊、而無礙滞。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終。
受而喜之。
忘而複之。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是之謂真人。
○傳燈錄、襄州居士龐蘊、字道元。
有女靈照。
居士将入滅、令靈照出視日午否。
照曰日中矣、而有蝕也。
居士出看、照登父坐合掌而逝。
居士笑曰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問疾。
居士謂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
皆如影響。
枕公膝而化。
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當用即作、當語即答、雖所作所答、随處不同、因人而異、即是普見一切化身。
而所作所答者、皆不離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璎珞經、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圓覺經釋、遊戲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
譬如衆獸戲時、若見師子、卒皆怖懾。
師子戲時、自在無所畏難。
○大智度論七、菩薩欲廣度衆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
問曰、但當出生此三昧、何以故複遊戲其中。
答曰、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
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
是諸菩薩于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複如是。
餘人于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
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
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
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在出。
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
是諸菩薩、能三種自在、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又五十、遊戲諸神通者、先得諸神通、今得自在遊戲。
能至無量無邊世界。
菩薩住七地中時、欲取涅槃、爾時有種種因緣、及十方諸佛擁護、還生心欲度衆生、好莊嚴神通、随意自在。
乃至無量無邊世界中無所挂礙、見諸佛國、亦不取佛國相。
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一念之非。
無癡無一念之癡。
無亂、無一念之亂。
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般若性空故。
自由自在。
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本無一法可建立。
自性自悟、更不涉漸次階級而一超直入也。
頓悟頓修、禅源諸诠下、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根性、樂欲具勝。
一聞千悟。
得大總持。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此人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亦無漸次。
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法華方便品、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
一統志四十九、江西古揚州地也。
○皇明紀要四、明曰南昌府。
唐曰洪州。
本姓張、名行昌。
少任俠。
史記季布傳如淳注、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
所謂權行州裡、力折公卿也。
自南北分化、<
故雲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觀經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榖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
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才有系念則違心地、所以為非。
○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心地無癡自性慧。
起信論、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心地無亂自性定。
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随順修行禅波羅蜜。
不增不減自金剛。
自性本無增減、故成佛亦無增、居凡亦無減。
其體精堅明淨、百煉不消、故以金剛為喻。
身去身來本三昧。
一切行住坐卧、來去自由、無不本于三昧。
三昧者禅定也。
唐釋慧海曰、妄念不生為禅。
坐見本性為定。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五蘊又作五陰。
○毗婆屍佛經、五蘊幻身。
○太平記、五蘊假成形。
四大今歸空。
○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
暖氣歸于火。
動轉歸于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幻何究竟。
圓覺經、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問、如何是幻。
師曰、幻無定相、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機關木人、如陽焰、如空華、俱無實法。
又問、何名大幻師。
師曰、心名大幻師。
身為大幻城。
名相為大幻衣食。
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
聲聞怕幻境、昧心而入寂。
菩薩識幻法、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
佛是大幻師。
轉大幻法輪成大幻涅槃。
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
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真如中清淨圓明、本無一法可得。
若回趣真如自性。
則自性中本來無非無癡無亂。
斯即自性之戒定慧。
若離自性而别求戒定慧法、則此法為不淨矣。
故金剛經曰、法尚應舍。
○大慧普覺禅師答會侍郎書、既曰虛幻、則作時亦幻、受時亦幻、知覺時亦幻、迷倒時亦幻、過去現在未來皆悉是幻。
今日知非、則以幻藥複治幻病、病瘥藥除、依前隻是舊時人。
若别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
師然之。
複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
小根、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
○唯識述記一本、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大根、大乘之機根也。
○法華玄義一、令大根從不融向于融。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行宗記一上、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
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号。
由慧斷惑。
惑無之處名解脫。
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傳心法要下、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
師雲、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
若見有我、即是處所。
法亦無法。
法即是心。
所以祖師雲、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
無法無本心。
始解心心法。
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
道場者、隻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方能建立萬法。
傳心法要上、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更無分别。
即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
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雲我于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
此語隻為空你情量知解。
但銷镕表裹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
三乘教綱、隻是應機之藥、随宜所說。
臨時施設、各各不同。
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第一不得于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
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立、建立法門之事也。
此言見性之人立菩提涅槃亦可、不立亦可。
立解脫知見亦可、不立亦可。
立一切萬法亦可。
不立亦可也。
去來自由、去來兼生死而言。
無滞無礙。
坐禅儀注、自在者所往優遊、而無礙滞。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終。
受而喜之。
忘而複之。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是之謂真人。
○傳燈錄、襄州居士龐蘊、字道元。
有女靈照。
居士将入滅、令靈照出視日午否。
照曰日中矣、而有蝕也。
居士出看、照登父坐合掌而逝。
居士笑曰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問疾。
居士謂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
皆如影響。
枕公膝而化。
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當用即作、當語即答、雖所作所答、随處不同、因人而異、即是普見一切化身。
而所作所答者、皆不離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璎珞經、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圓覺經釋、遊戲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
譬如衆獸戲時、若見師子、卒皆怖懾。
師子戲時、自在無所畏難。
○大智度論七、菩薩欲廣度衆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
問曰、但當出生此三昧、何以故複遊戲其中。
答曰、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
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
是諸菩薩于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複如是。
餘人于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
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
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
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在出。
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
是諸菩薩、能三種自在、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又五十、遊戲諸神通者、先得諸神通、今得自在遊戲。
能至無量無邊世界。
菩薩住七地中時、欲取涅槃、爾時有種種因緣、及十方諸佛擁護、還生心欲度衆生、好莊嚴神通、随意自在。
乃至無量無邊世界中無所挂礙、見諸佛國、亦不取佛國相。
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一念之非。
無癡無一念之癡。
無亂、無一念之亂。
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般若性空故。
自由自在。
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本無一法可建立。
自性自悟、更不涉漸次階級而一超直入也。
頓悟頓修、禅源諸诠下、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根性、樂欲具勝。
一聞千悟。
得大總持。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此人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亦無漸次。
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法華方便品、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
一統志四十九、江西古揚州地也。
○皇明紀要四、明曰南昌府。
唐曰洪州。
本姓張、名行昌。
少任俠。
史記季布傳如淳注、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
所謂權行州裡、力折公卿也。
自南北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