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品第八

關燈
(别本作南頓北漸第七。

    頓者、使人頓時解悟。

    漸者、使人依次修行。

    ○南宗之頓、北宗之漸、約人分見、則論其二。

    依法入理、則歸于一。

    皆是善巧方便之所緻。

    見禅源諸诠都序下。

    )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

    
宋高僧傳、秀既事忍、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

    謂人曰、吾度人多矣。

    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

    ○玉泉寺、古本作荊南當陽山玉泉寺。

    傳燈作荊州當陽山度門寺。

    荊南一統志六十二日、天文翼轸分野。

    宋淳熙初改曰荊南府。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全唐文九百十七、皎然能秀二祖贊、二公之心、如月如日。

    四方無雲、當空而出。

    三乘同軌、萬法斯一。

    南北分宗、亦言之失。

    ○佛祖統紀三十、師化韶陽、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而分。

    ○傳燈五、天寶四年、方定兩宗。

    南能頓宗、北秀漸宗。

    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

    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

    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
無師智、無師獨悟之佛智也。

    ○無師智、出法華譬喻品。

    法華要解曰、無師即不由他悟者也。

    法華句解曰、不因開示、自能解了、名無師智也。

    ○大日經疏一、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

    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佛授決之時、即可成佛。

    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深悟上乘、上乘見前注。

    吾不如也。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

    豈徒然哉。

    
徒、但也、空也。

    吾恨不能遠去親近。

    虛受國恩。

    
宋高僧傳八神秀傳、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

    則天太後聞之、召赴都。

    肩輿上殿。

    親加跪禮。

    内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問道。

    敕認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谒。

    ○僧史略、唐神秀自則天召入、曆四朝、号國師。

    汝等諸人毋滞于此。

    可往曹溪參決。

    
參決、謂參見受決也。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傳燈錄五、吉州志誠禅師者、吉州太和人也。

    少于荊南當陽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禅師。

    汝聰明多智。

    
書、天聰明視我民聰明。

    ○智、深明事理也。

    凡多計慮謀略技巧者、皆謂之智。

    可為吾到曹溪聽法。

    若有所聞、盡心記取、
記取、猶記也。

    曹伯啟詩、記取平生作盛談。

    還為吾說。

    志誠禀命至曹溪。

    随衆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

    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

    應是細作。

    
左傳杜注、諜者曰遊偵。

    謂之細作。

    又謂之間諜。

    見莊公二十八年及宣公八年傳注。

    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衆。

    
若為猶言如何。

    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頓悟入門論上、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不住無住處即住。

    問、雲何是無住處。

    答、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雲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内外中間。

    、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

    即是不住一切處。

    隻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

    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

    無住心者、是佛心。

    觀淨、長坐不卧。

    師曰、住心觀淨、
本自不動、何靜之有。

    本自不蔽、何觀之有。

    是病非禅。

    當時秀大師門下、皆偏于住心觀靜之病、故六祖以藥除其病。

    非除其法也。

    今人本無此病、若誤服其藥、或以藥能除病故、執而不舍。

    由是因藥而反成病矣。

    今錄圭峰禅師之言于下之偈後。

    以藥藥病。

    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此言人當明心見性、一悟即至佛地。

    何必在臭皮囊上、強立功課、而使之常坐不卧乎。

    ○圭峰大師禅源诠二、息妄者息我之妄。

    修心者修唯識之心、故同唯識之教。

    既懷佛同、如何毀他漸門息妄看靜、時時拂拭、凝心住心、專注一境、及跏趺調身調息等也。

    此等種種方便、悉是佛所勸贊。

    淨名雲、不必坐、不必不坐。

    坐與不坐、任逐機宜。

    凝心運心、各量習性。

    當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時、圓頓本宗、未行北地。

    唯神秀禅師大揚漸教、為二京法主。

    三帝門師、全稱達摩之宗。

    又不顯即佛之旨。

    曹溪荷澤、恐圓宗滅絕、遂呵毀住心伏心等事。

    但是除病、非除法也。

    況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師教授、各皆印可、為一方師。

    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

    外止諸緣、内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豈不正是坐禅之法。

    又廬山遠公與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禅經兩卷、具明坐禅門戶漸次方便。

    與天台及侁秀門下意趣無殊。

    故四祖數十年中脅不至席。

    即知了與不了之宗。

    各由見解深淺、不以調與不調之行而定法義偏圓。

    但自随病對治、不須贊此毀彼。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契悟、與本心契合而開悟也。

    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

    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教示。

    教誨指示也。

    ○韓愈詩、有兒雖甚憐。

    教示不免簡。

    ○元稹詩、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

    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

    諸善奉行名為慧。

    自淨其意名為定。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此一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

    佛教之廣海、此一偈攝盡。

    大小乘八萬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

    ○增一阿含序第一、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

    便出生一切善法。

    善法即心意清淨。

    ○增一阿含經四十四、于此賢劫中有佛名為迦葉如來。

    壽二萬歲。

    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其善。

    能自淨其意。

    是則諸佛教。

    彼說如此。

    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

    
金剛經、如來于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傳心法要下、淨名雲、除去所有。

    法華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隻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

    又雲、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又問、祖傳法與何人。

    師雲、無法與人。

    雲、雲何二祖請師安心。

    師雲、你若道有、二祖即合覓得心。

    覓心不可得故、所以道與你安心竟。

    若有所得、全歸生滅。

    但且随方解縛。

    
禅源諸诠上、宿生何作。

    薰得此心。

    自未解脫。

    欲解他縛。

    ○案随方解縛、随方便而解被縛人之縛也。

    故禅宗無定說法、要在當機解縛。

    假名三昧。

    
智度論二十八、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

    吾所見戒定慧又别。

    志誠曰、戒定慧隻合一種、如何更别。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
體、指自性而言。

    名為相說、相說、著相之說也。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萬法唯心。

    離自性外、無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