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儀者、小乘比丘之事。

    大乘之菩薩、有八萬之威儀。

    按八萬者、八萬四千之略。

    是亦僅示數之多量。

    然法數者作說謂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

    此約貪嗔癡之三毒等分而成八萬四千。

    見大藏法數六十八。

    ○撰擇集、不犯威儀有二、一大乘謂有八萬。

    二小乘謂有三千。

    ○法界次第下之上、三千威儀、八萬律行。

    ○三千威儀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

    三世轉為三千。

    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則為二萬一千。

    複約對治三毒及等分。

    則成八萬四千。

    見翻譯名義集四。

    大德僧史略、行滿德高曰大德。

    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我慢見前注。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生死呼吸間、不遑具威儀。

    請師直示。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師言何不體取無生無死之真理、以了此無常迅速之生死乎。

    ○俱舍光記一、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

    故言衆生。

    死不必生、如入涅槃。

    故不言衆死。

    據此則知言無生者、可以包括無死在内。

    故不言無生無死、而但言無生。

    曰、體即無生。

    
體認自性、則自性本無生無死。

    了本無速。

    
一了百了、其生死已無遲速之可言。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禅師本為求六祖為其證據而來。

    如是如是即為其印可也。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生死事大、豈可盲拜師尊。

    今為印可、所以拜之、示以非慢。

    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本、本來也。

    有動即有遲速。

    本自非動、豈有遲速之可言。

    師曰、誰知非動。

    
還诘之。

    逼入一層。

    曰、仁者自生分别。

    
言六祖不可自生分别心。

    唯識述記七末、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

    以妄分别為自體故。

    ○慈恩寺傳七、菩薩以分别為煩惱。

    而分别之惑、堅類金剛。

    惟此經所诠無分别慧、乃能斷除。

    ○黃檗曰、心若不生。

    自然成大智者。

    決定不分别佛與衆生、一切盡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門下。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别。

    
分别有二種。

    一為心、心所、之分别。

    此吾人所不可有者。

    一為維摩經善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此吾人所不可無者。

    六祖謂果無意誰能分别。

    因此分别二字含有二種之意。

    聞玄覺如何答法、即可以證其學問之高下也。

    曰、分别亦非意。

    
分别者、即善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也。

    第一義不動、即非意也。

    孔子四絕中第一種之毋意、同此。

    師曰、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宋高僧傳、既決所疑。

    能留一宿。

    故曰一宿覺。

    後著證道歌。

    
傳燈錄、永嘉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圓旨、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

    成十篇。

    目為永嘉集。

    并行于世。

    盛行于世。

    谥曰無相大師。

    
傳燈錄五、師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滅。

    十一月十三日、塔于西山之陽。

    敕谥無相大師。

    塔曰淨光。

    時稱為真覺焉。

    
傳燈錄五、覺者輻湊。

    号真覺禅師。

     禅者智隍、會元三、河北智隍禅師。

    始參五祖。

    雖嘗咨決、而修乎漸行。

    用住河北繼庵。

    長坐積二十四載、不見惰容。

    後遇策禅師激勵、遂往參六祖。

    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正受即禅定也。

    ○探玄記三、納法在心、名為正受。

    ○觀經玄義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并亡。

    三昧相應。

    名為正受。

    ○同、序分義、因前思想漸漸微細、覺想俱亡、唯有定心、與前境合、名為正受。

    庵居長坐、奉佛之小舍曰庵。

    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
黃河之北岸曰河朔。

    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什麼猶言何事也。

    隍曰、入定。

    
入于禅定也。

    定心于一處。

    止息身口意之三業。

    謂之禅定。

    ○觀無量壽經曰、出定入定、恒聞妙法。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
有情、動物之總名。

    唯識述記一本、梵言薩埵、此言有情。

    有情識故。

    又情者愛也。

    能有愛生故。

    ○含識、含有心識者。

    即有情。

    ○行事鈔資持記上四之一、心依色中、名為含識。

    總攝六道有情之衆。

    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

    即是常定。

    
常定謂尋常之禅定也。

    既是尋常之禅定、有何出定入定之可言。

    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大定大智大悲、為佛之三德。

    佛心證明、謂之大定。

    以大定能斷一切之妄惑、是為斷德。

    ○莊子、大定持之。

    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
首楞嚴經三、妙湛總持不動尊。

    長水疏雲、妙湛、法身也。

    法身無相。

    湛然常寂、無作無為、遍一切處、不生滅故。

    體用如如。

    
黃檗傳心法要、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

    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無能所。

    無方所。

    無相貌。

    無得失。

    ○大乘義章三、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

    諸法體同、故名為如。

    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恒沙佛法。

    随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五陰本空、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

    陰、積集之義。

    新譯作五蘊。

    色蘊者、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也。

    受蘊者、對境而受事物也。

    想蘊者、對境而想像事物也。

    行蘊者、對于他境而有嗔貪等之動作也。

    識蘊者、對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識之心也。

    ○阿含經曰、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六塵非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

    ○起信論、三界虛僞、唯心所現。

    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此心本來未出、故無所謂入。

    本來未亂、故無所謂定。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禅性本無止住、不可有住于禅寂之想。

    ○禅寂譯曰靜慮。

    寂靜而思慮之義也。

    ○俱舍論二十八、依何義立靜慮名。

    由此寂靜能審慮故。

    ○維摩經方便品、一心禅寂、攝諸亂意。

    ○不動經、其心禅寂、常住三昧。

    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禅性本無生滅、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

    禅、四禅天也。

    想、非想非非想處、為天界最高之處也。

    生禅想者、有生四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之心也。

    此心不離。

    有生即有滅矣。

    ○禅源諸诠集都序一、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

    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南嶽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觀。

    教義雖最圓妙。

    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隻是前之諸禅行相。

    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迥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

    得即成聖、疾證菩提。

    失即成邪、速入塗炭。

    圭峰之言如此。

    學者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

    其理可以明矣。

    心如虛空、釋摩诃衍論三、論虛空有十義。

    一無障礙義、于諸色法中無障礙故。

    二周遍義、無所不至故。

    三平等義、無簡擇故。

    四廣大義、無分際故。

    五無相義、絕色相故。

    六清淨義、無塵累故。

    七不動義、無成壞故。

    八有空義、滅有量故。

    九空空義、離空著故。

    十無得義、能不執取故。

    ○唐釋慧海曰、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無相即是實相。

    實相體空。

    喚作虛空無邊身。

    ○傳心法要、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

    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

    ○讀書錄、心中無一事。

    其大浩然無涯。

    又曰、廣大虛明氣象、無欲則見之。

    又曰、私欲盡而心體無量。

    亦無虛空之量。

    
心離一切之所緣能緣、住于無心、故心如虛空。

    若心起妄想、測度我之心量、大如虛空之量。

    則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經之所謂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矣。

    故心如虛空、心中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述前緣、述玄策之言。

    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傳心法要上、問、從上來皆雲即心是佛。

    未審即那個心是佛。

    師雲、你有幾個心。

    雲、為複即凡心是佛、即聖心是佛。

    師雲、你何處有凡聖心耶。

    雲、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

    和尚何得言無。

    師雲、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聖心是妄。

    你今不解、反執為有。

    将空作實、豈不是妄。

    妄故迷心。

    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别佛。

    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

    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

    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能所俱泯、二法為對待之時、自動之法謂之能、不動之法謂之所。

    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等。

    ○金剛經新注一、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對待。

    性相如如、頓悟入道要門上、問如如者雲何。

    答、如如是不動義。

    心真如故、名如如也。

    是知過去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

    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

    未來佛行此行、亦得成道。

    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

    無不定時也。

    
無不定時、方是大定。

    ○原注、一本無此三十五字。

    止雲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隍于是大悟。

    二十年所得心、
所得心、有所得之心。

    違背無相之真理、心中有所執著也。

    有所分别、謂之有所得、與無分别智相反者。

    ○涅槃經十七、無所得者、則名為慧。

    有所得者、名為無明。

    又雲、有所得者、名生死輪。

    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得。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仁王良贲疏中二、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

    無所得心者、無分别智也。

    都無影響。

    
書、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影之于形。

    響之于聲。

    相随而來者。

    無影響、言無所有也。

    其夜河北河北即朔。

    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按出家二衆。

    在家二衆。

    合為四衆也。

    或曰、四方歸至之衆也。

    已見前注。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師雲。

    會佛法人得。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禅宗頌古聯珠通集第七、圓悟勤雲、斬釘截鐵。

    大巧若拙。

    一句單提。

    不會佛法。

    盡他葉落花開。

    不問春寒秋熱。

    别别、萬古寒潭空界月。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五祖所授之法衣也。

    ○案自師一日至浣衣石上。

    傳燈錄、五燈會元、高僧傳等、不載其文。

    指月錄四則具載之。

    其方辯捏塑事、出傳燈錄五、五燈會元一、高僧傳八、類聚十等。

    正宗記六、統紀三十、及古本不載。

    而無美泉。

    因至寺後五裡許。

    見山林郁茂、
六書正認雲、郁茂、草豐盛貌。

    瑞氣盤旋。

    
瑞氣、祥瑞之氣。

    盤旋、猶言缭繞。

    師振錫卓地、大明一統志八十、南雄府有霹靂泉。

    在大庾嶺下雲封寺東。

    其泉湧出石穴。

    甘冽可愛。

    相傳昔大鑒禅師、得法歸南、卓錫于此。

    又名卓錫泉。

    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

    乃膝跪浣
浣音緩、亦作浣。

    滌也、濯衣垢也。

    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

    是西蜀人。

    
四川省之西曰西蜀。

    昨于南天竺國。

    見達摩大師、
達摩事詳後二十八祖注中。

    囑方辯速往唐土。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
宗門雜錄、王荊公向佛慧泉禅師雲、禅宗所謂世尊拈華、出在何典。

    泉雲、藏經亦不載。

    公雲、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向佛決疑經三卷。

    因閱之。

    所載甚詳。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座。

    請佛為衆生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攝。

    獨有金色頭陀破顔微笑。

    世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僧伽梨為比丘三衣之一、割截之更重合之而成。

    其義譯有種種之名。

    為三衣中之最大。

    故稱曰大衣。

    以條數最多。

    故稱曰雜碎衣。

    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必服之。

    故稱曰入王宮聚落時衣。

    餘詳第一品付汝衣法注。

    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

    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善塑、工于塑佛像也。

    師正色曰、韻瑞百五十二、唐顔真鄉立朝正色。

    剛而有禮。

    汝試塑看。

    
看語助詞。

    注見前。

    辯罔措。

    
論語為政篇、與直措諸枉注、措舍置也。

    ○罔、無也。

    罔措、言手足無所措也。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隻解塑性、不解佛性。

    
佛性見前注。

    s梵綱經心地品、法身手摩其頂。

    ○楞嚴經五。

    摩阿難頂。

    疏曰、頂是諸根之總。

    手為解結之要。

    摩而警動。

    将有解期。

    拊而安慰。

    令知深旨。

    曰、永為人天福田。

    
大毗婆娑論、梵雲末奴沙、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業、故名人。

    又曰、諸趣最勝、故名天也。

    ○人天、人趣天趣也。

    ○福田注見前。

    師仍以衣酬之。

    
五燈會元一、作酬以衣物。

    據此、以衣物酬謝其塑像之勞。

    此衣非五祖所傳之衣也。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棕音宗。

    ○棕為常綠喬木。

    幹似圓柱。

    高二丈許。

    葉作掌狀分裂。

    有長柄。

    叢生幹端。

    花小。

    色淡黃。

    有苞包之。

    其材可為床柱及小器具。

    葉之根部包幹之毛。

    褐色。

    可制繩帚雨具箱簟之屬。

    裹瘗裹音果、包也。

    瘗音意、埋也。

    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

    
僧寺中之主曰住持。

    謂居住寺中總持事務也。

    亦稱主僧。

    ○案潛碓類書雲、住者安心覺海、永息攀緣。

    持者住持萬行、無漏無失。

    又謂住世而維持佛法也。

    木佛畫像、為住持之佛寶。

    黃卷赤軸之經文、為住持之法寶。

    剃法染衣之人、為住持之僧寶。

    重建殿宇。

    
原注、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像在高泉寺。

    祈禱辄應。

    ○案此原注、世間流行本、有誤以為本文而作大字者。

    今更正之。

     有僧舉卧輪禅師偈雲、五燈一、傳燈錄五、皆雲卧輪者、非名、即住處也。

    ○或曰、卧輪系禅師之名、惟無考耳。

     卧輪有伎倆、伎倆、猶雲伎能也。

    ○陸遊詩、天狐伎倆本無多。

    能斷百思想。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

    想、謂于境取像為性。

    斷思想、如槁木死灰也。

    對境心不起、心之遊履攀緣之所為境。

    如色為眼識遊履之所、謂之色境。

    乃至法為意識遊履之所謂之法境也。

    ○不起者、調伏心念令不起也。

    菩提日日長。

    
長、音掌、上聲。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煩惱纏綿于身心而不自由、故曰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沒伎倆、無作妙用也。

    不斷百思想。

    
本來無思想。

    本來無思想、故不用斷也。

    對境心數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雲、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為鑒明故、能現萬像。

    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人我心滅。

    畢竟清淨。

    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菩提作麼長。

    
作麼、為作麼生之略。

    禅錄之語。

    疑問之詞。

    如言如何也。

    ○按此句言菩提有何增減。

    ○蓮池大師曰、有誦六祖偈雲、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拟縱心任身、一切無礙。

    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師此偈、藥卧輪能斷思想之病也。

    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

    是藥反成病。

    善哉言乎。

    今更為一喻。

    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斷萬像也。

    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缣之不斷五采也。

    曹溪之對境心數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

    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

    不揣已而自附于先聖者、試間處一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