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四、色為非常非無常。

    他之受等四蘊亦然。

    合為二十句。

    此計過去之五蘊者也。

    又、計色有有邊無邊等四句。

    一、計色為有邊。

    謂空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也。

    二、計色為無邊。

    與上相反。

    三、計色為有邊無邊。

    四、計色為非有邊非無邊。

    他之四蘊亦然。

    合為二十句。

    此于現在五蘊之所執也。

    又、計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一、計色為如去。

    謂人來而生于此間、去而至于後世、亦如是也。

    二、計色為不如去。

    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

    三、計色為如去如不去。

    謂身神和合而為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計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

    見有第三句過、而計此句也。

    計他之四蘊亦然。

    合為二十句。

    此于未來五蘊之所見也。

    三世合而有六十句。

    于此加身與神之一異二見而為六十二見。

    此六十二見、但為斷常有無之邊見也。

    妄立虛假名、六十二見立種種見之名目、皆是假名目。

    何為真實義。

    
言凡夫外道二乘所執所雲皆非真實義也。

    惟有過量人、過量人、非常人所能量度之人也。

    通達無取舍。

    
通達涅槃真理。

    不取涅槃、不舍涅槃。

    以知五蘊法、百法鈔一、問五蘊法者、其體如何。

    答一切諸法、不過百法。

    合百法為五蘊也。

    法者、法體也。

    謂我身法體也。

    以常一主宰、所依五蘊體為法也。

    及以蘊中我、即五蘊中常一主宰。

    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

    
知五蘊與我及色像音聲、皆平等而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黃檗雲、欲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曆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又雲、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遍照也。

    不作涅槃解、唐譯楞伽經、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無所有故。

    又雲、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

    二邊三際斷、二邊、有無也。

    ○賢首法數一、二邊、有邊無邊。

    ○三際、過去未來現在也。

    又外内與中間也。

    ○清涼觀師心要箋、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又問、佛法在于三際否。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

    應用無窮、不在于内。

    中間無住處。

    三際不可得。

    常應諸根用、在眼為見。

    在耳為聞。

    在鼻為嗅。

    在口為談。

    在手為捉。

    在足為步。

    而不起用想。

    
不起用想者、知識盡捐、心同太虛。

    有叩斯響、如谷應聲。

    随類感通也。

    分别一切法、因物付物也。

    不起分别想。

    
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有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仁王般若經護國品四無常偈、劫燒終訖、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都為灰飓。

    天龍福盡、于中雕喪。

    二儀尚殒、國有何常。

    風鼓山相擊。

    
風鼓、災風鼓動也。

    ○山相擊、須彌崩倒也。

    ○因本經雲、大三災時、有大黑風吹使海水兩披。

    取日宮殿、置須彌山半、安日道中。

    緣此世間有二日出、河渠流竭。

    其後久久、大風複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

    四日出、阿耨池竭。

    五日出、大海幹枯。

    六日出、天下煙起。

    至七日出、天下洞然。

    直至梵天。

    火災之後、布大黑雲、周遍降雨、滴如車輪。

    無數千歲、其水漸長、至光音天、此水複減。

    有大風起、鼓動波濤、起沫積聚、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

    由此有梵天宮。

    其轉減、依前聚沫。

    次第成就他化天宮。

    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

    水災之後、其次久久、大僧伽風至果實天、其風四布、吹諸天宮。

    使諸天宮相拍、碎若粉塵。

    直至天下諸大山王相拍亦然。

    真常寂滅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故雲真常。

    ○楞嚴經四、獨妙真常。

    ○起信捷要上、究竟樂者。

    亦有二義。

    一者、無上菩提覺法樂。

    二者、無上涅槃寂滅樂。

    ○涅槃經、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強、上聲。

    勉強也。

    ○六祖言吾今勉強說此涅槃相。

    令汝舍邪見。

    
舍邪見、舍其舊日不契佛道之見。

    汝勿随言解、六祖謂志道當離去語言文字、不可随吾偈而解說也。

    許汝知少分。

    
少分、對全分言。

    ○華嚴經淨行品、我今随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離言說相。

    方有少分相應。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踴躍見前注。

     行思禅師、生吉州安城劉氏。

    
大清一統志二百四十九、吉州唐武德五年置。

    明曰吉安府。

    清因之。

    屬江西省。

    安城、唐之安福縣也。

    屬吉州。

    弘濟禅師、名行思。

    姓劉氏。

    安福人。

    幼出家、參曹溪六祖。

    歸、住清原淨居寺。

    聞曹溪法席盛化。

    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谛亦不為。

    
勝鬘寶窟經下本、聖谛者、苦寂滅道審實不虛、故名為谛。

    又能生不颠倒實解。

    故名為谛。

    聖為諸佛。

    就聖辨谛、故雲聖谛。

    又此能生無漏聖解、目之為聖、故雲聖谛。

    ○碧嚴集一、圓悟雲、真俗不二。

    即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落何階級。

    
階級、階之層次也。

    ○虛堂集一評雲、實際理地。

    甯有階差。

    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心經、無苦集滅道。

    師深器之。

    令思首衆。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勿使佛祖相傳之道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

    
大清一統志二百四十九、青原山在廬陵縣東南十五裡。

    山上有淨居寺。

    弘法紹化。

    谥弘濟禅師。

    
傳燈錄五、師既付法石頭。

    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

    僖宗谥弘濟禅師。

    有歸真之塔。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

    
五燈會元、南嶽懷禅師者。

    姓杜氏、金州人也。

    于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

    年十歲時、唯樂佛書。

    時有三藏玄靜過舍。

    告父母曰。

    此子若出家。

    必獲上乘、廣度衆生。

    至垂拱三年、方十五歲。

    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又雲、坦然勸師谒嵩山安和尚。

    安啟發之。

    乃直指曹溪參六祖。

    ○金州屬陝西。

    于後漢為西城郡。

    于魏為魏興郡。

    西魏置為金州。

    明改為興安州。

    清升為興安府。

    民國廢。

    今安康縣其舊治也。

    初谒嵩山安國師、傳燈錄四、弘忍大師、旁出嵩嶽惠安國師。

    荊州支江人也。

    隋開皇二年壬寅生。

    唐景龍三年己酉滅。

    時稱老安國師。

    詳見後。

    ○唐高僧傳二十、法常演毗尼涅槃。

    通禅法。

    齊主崇為國師。

    以為始也。

    ○嵩山、即中嶽也。

    在登封縣北一十裡。

    安發之曹溪參叩。

    
發、發遣也、參叩、參學叩問而請益也。

    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畢懶庵教外别傳錄曰、什麼物恁麼來。

    六祖乃謂虛靈之本心。

    卻無别指。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教外别傳錄曰、謂此虛靈之本心、無物可比。

    ○中去聲。

    著也。

    師曰、還可修證否。

    
修證、修行證理也。

    像法決疑經曰、一切衆生本是佛、今亦修證還成佛。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教外别傳錄曰、謂此虛靈之本心、不可污染、雜念起時、便削除之。

    若不削除、則污染矣。

    ○廣雅曰、則、即也。

    故即字或通用作則。

    師曰。

    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阿彌陀經曰、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按大祐略解雲、護謂覆護、不使魔娆。

    念謂憶念、不令退失也。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
西竺在唐西方、故雲西天。

    般若多羅見後二十七祖注。

    谶音寸。

    預言也。

    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馬駒、指馬祖而言、江西道一禅師、姓馬氏。

    時号馬祖。

    受法于懷讓禅師。

    同參者九人。

    惟馬祖密受心印。

    傳燈錄六、六祖能和尚謂讓曰、向後佛法從汝邊去。

    馬駒踏殺天下人。

    厥後江西法嗣布于天下。

    ○踏殺天下人者、言其縱橫不可當之意。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原注、一本無此二十七字。

    讓豁然契會。

    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成公綏賦、精性命之至機。

    研道德之玄奧。

    後往南嶽、山之大者曰嶽。

    南嶽、衡山也。

    大闡禅宗。

    敕谥大慧禅師。

    
會元三、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谥大惠禅師最勝輪之塔。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

    
會元二、師諱玄覺。

    本郡戴氏子。

    早歲出家。

    遍探三藏。

    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

    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

    後因尨溪朗禅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

    又見傳燈錄五、高僧傳八、正脈一、類聚十二。

    ○溫州唐置、隋時為永嘉。

    明清二代名溫州府。

    今浙江永嘉縣、其舊治也。

    少習經論、經論、三藏中之經藏論藏也。

    經者如來之金口說法。

    法華經涅槃經等。

    論為菩薩之祖述。

    唯識論俱舍論等。

    ○三論檢幽鈔一、欲示師資不同故、師說名經、資言稱論。

    以師所說可則可常、能顯至道故、稱為經。

    資之所作、便論佛語、更無異制、故稱為論。

    精天台止觀法門。

    
稽古略二、智者大師。

    諱智顗、字德安。

    住天台山。

    大師謂法華為一乘妙典。

    遂出玄義。

    曰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之五重量也。

    後世宗之曰天台教。

    ○小止觀上、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

    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

    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止是禅定之勝因。

    觀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宋陳瓘止觀坐禅法要記、本自不動、何止之有。

    本自不蔽、何觀之有。

    衆生迷蕩、去本日遠。

    動靜俱失、不昏即散。

    此二病本、出生衆苦。

    令彼離苦、而獲安隐。

    當用止觀以為其藥。

    病瘳藥廢、醫亦不立。

    則止觀者、乃假名字。

    即假即空、言語道斷。

    以大悲故、無說而說。

    此摩诃止觀之所為作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講止觀慧座主問曰、一心三觀義又如何。

    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

    曰禅師不解止觀。

    師曰、座主解否。

    曰解。

    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

    住止沒生死。

    住觀心神亂。

    為當将心止心。

    為複起心觀觀。

    若有心觀、是常見法。

    若無心觀、是斷見法。

    亦有亦無、成二見法。

    請座主子細說看。

    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

    師曰、何曾止觀。

    因看維摩經、維摩經、即維摩诘所說經。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折衷疏雲、維摩诘所說經者、乃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之經也。

    蓋如來出世本懷、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所謂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其奈小機未堪此聞。

    聞則生謗堕苦。

    故不得已而為實施權、先以華嚴拟宜。

    既二乘在座如聾如啞、不見不聞。

    是以不動寂場遊化鹿苑。

    轉四谛法輪、說三藏教。

    而二乘初聞佛法、遇便信受、保證遍真。

    故至方等會中、假寶積獻蓋、維摩示疾、排斥小行、褒歎圓宗。

    令二乘恥小慕大、發菩提心。

    此一經之大意也。

    發明心地。

    
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雲心地。

    又修行者依于心而近行、故雲心地。

    又三業中心業最勝、故雲心地。

    ○心地觀經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榖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

    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傳燈錄五、婺州玄策禅師者、婺州金華人也。

    出家遊方。

    師曹溪六祖。

    後卻金華。

    大開法席。

    與其劇談。

    
劇談、暢談也。

    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
方者、理之方正。

    等者、平等也。

    方等二字、本十二部内方廣之别稱。

    乃大乘法藏之總名也。

    近代諸師、分大乘顯教經藏為五部。

    于華嚴般若法華涅槃四部外、立方等部。

    凡對小名大及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者、皆此部收。

    非同流俗僞傳謂八年所說也。

    ○方等部内以大寶積經大方等大集經為最廣之部。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妙義不可勝述。

    此外般舟三昧等經、為修定之要門。

    占察善惡業報經、為因果之行相。

    三千佛名經等、廣贊諸佛及藥師彌勒文殊等菩薩功德。

    楞伽經密嚴經深密經、開陳唯識。

    維摩經金光明經思益經、發明心性。

    投身飼虎以下諸經、多說地上菩薩之事。

    大乘同性經諸法無行經以後數種經、專明大乘無相之義。

    緣起聖道等經、明十二因緣之義。

    法身經以後、多陳如來功德、及諸雜行。

    ○昔龍樹菩薩以諸佛妙法、般若為母。

    而般若經文、凡數百卷。

    因約般若中道要義制無畏論。

    又述中論十二門論以為先導。

    提婆本之、複制百論。

    古師謂中論為方等之要歸、衆經之心體。

    以上諸論、方等論也。

    各有師承。

    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
佛心宗、禅宗之别名。

    直覺悟佛心為禅之體故也。

    佛心何物、心之自體是也。

    故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人心之性即佛性也。

    發現佛性、謂之成佛。

    ○宗鏡錄三、達磨大師雲、明佛性宗、了無差誤、名之曰祖。

    ○中峰錄五下、禅何物、乃吾心之名也。

    心何物、即我禅之體也。

    惟禅與心、異名同體。

    未有證明者。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
法華經常不輕品、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

    劫名離衰。

    國号大成就。

    ○楞嚴經五、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法華通義六、此用空劫初成之佛。

    已前無佛。

    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

    ○方語鈔、禅錄言威音王者、謂極遠也。

    又指本分也。

    ○祖庭事苑五、威音王佛已前。

    蓋明實際理地。

    威音已後、即佛事門中。

    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

    後人謂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藏教之不審。

    ○即得猶雲即得其宗。

    又即得猶雲即可也。

    言古佛未出前即可。

    古佛已出後、若無師證、便是天然外道也。

    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外道見前注。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雲、我言輕。

    
言輕者、謂其言不能尊重于人也。

    ○玄策自謙人微言輕。

    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雲集者法衆如雲之聚也。

    ○過秦論、天下雲集而響應。

    并是受法者。

    若雲、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
賢首五戒經、三匝表敬三尊、為滅三毒。

    繞、旋繞也。

    ○要覽中、旋繞、此方稱行道。

    歸敬之至也。

    ○三匝、三周也。

    振錫而立。

    錫杖梵語隙棄羅。

    譯曰聲杖、智杖。

    簡稱為錫。

    僧侶修驗者等所攜之杖也。

    上部以錫為之、中部木為之、下部牙或角為之。

    頭如塔婆形。

    有一大镮。

    于其環周附小镮數枚。

    僧侶行時、镮發響聲以警惡獸毒蛇者。

    ○錫杖經、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

    所以者何。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

    又曰智杖。

    又名德杖。

    彰顯智行功德本故。

    聖人之表幟。

    賢士之明記。

    道法之幢。

    迦葉白佛、何名錫杖。

    佛言錫者輕也。

    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

    錫、明也。

    得智明故。

    錫、醒也。

    醒悟苦空結使故。

    錫、疏也。

    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五百問、持錫有多事。

    能警惡蟲毒獸故。

    ○振錫而立者、錫杖不著地、舉起使離地而立也。

    案言僧人之持錫曰振錫曰飛錫曰卓錫曰駐錫、皆言其用錫杖當使立也。

    師曰、夫沙門者、沙門為沙門那之略。

    又雲桑門。

    梵語舍羅摩拏之訛。

    譯雲勤息。

    出家修佛道者之通名。

    此出家者、勤修諸善法、止息諸惡法也。

    ○四十二章經、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阿含經、舍離恩愛、出家修道。

    攝禦諸根、不染外欲。

    慈心一切、無所傷害。

    遇樂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

    故号沙門。

    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楞嚴經、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

    ○對于具足戒之二百五十、該稱其他之細行而雲三千威儀。

    三千者、但顯數之多。

    如三千威儀經、法數者強鑿成三千之數量也。

    ○三千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