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三身元我體。

    
往時求三身于身外、今依師教、忽知三身元是在我體内。

    四智本心明。

    
昔以為得菩提後方可得四智、今乃知四智本于自心。

    心悟則轉八識已成四智。

    身智融無礙。

    
身、三身。

    智、四智。

    三身以四智為體。

    四智以三身為用。

    體用合一、故曰無礙。

    應物任随形。

    
金光明經四天王品雲、佛真法身、猶如虛空。

    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法華經普門品、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将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将軍而為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起修皆妄動。

    
本具身智、何勞修治。

    若有修治、皆是妄動。

    守住匪真精。

    
執守三身四智、亦是不是。

    ○上文言無住者人之本性。

    今若守住、非本性矣。

    故雲匪真精也。

    妙旨因師曉。

    
妙旨、三身四智之旨也。

    ○筆削記一、終實圓理、故曰妙旨。

    ○師、謂六祖也。

    終亡染污名。

    
亡、無通。

    ○馬祖道一禅師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悟自性之身智、亡假名之染污。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

    
信州、唐置。

    元為路。

    明改廣信府。

    今江西上饒縣其舊治也。

    ○貴溪、縣名。

    唐置。

    故城在今江西貴溪縣西。

    今屬江西豫章道。

    髫年出家、髫、音迢。

    髫年、小兒垂發辮時也。

    又為年幼者之稱。

    志求見性。

    
見性、見前注中。

    一日參禮。

    
凡集禅門人坐禅說法誦經謂之參。

    故诘旦升堂雲早參。

    日暮念誦雲晚參。

    非時說法為小參。

    凡垂語之尾、多用參語。

    參言外妙旨之意也。

    ○參禮者、因參禮師也。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
學人、學道人也。

    ○菩薩璎珞經、佛子莊嚴二種法身、是人名學行人。

    ○洪州見前注。

    白峰山禮大通和尚、佛祖統紀四十一、神龍二年、北京神秀國師、示寂于東都大官寺、谥大通禅師。

    按傳燈會元通載等神秀傳、無住白峰山事。

    且大通為神秀谥号、不應其徒即稱大通和尚。

    蓋别有一大通也。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

    未決狐疑。

    
漢書四、文帝記、朕狐疑。

    注、師古曰、狐之為獸、其性多疑。

    每渡冰河、且聽且渡。

    故稱多疑者而曰狐疑。

    遠來投禮。

    
投禮、五體投地而行禮也。

    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看、語助詞。

    姑一試之也。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
丈室又雲方丈。

    禅林主持之正寝也。

    相傳維摩诘居士之石室方一丈。

    丈室之名即本于此。

    ○傳燈錄禅門規式、長老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同淨名之室。

    ○往生論注上、如維摩方丈、苞容有餘、何必國号無赀、乃稱廣大。

    ○法苑珠林感通篇、吠舍離國宮城周五裡。

    宮城北六裡有寺塔。

    是說維摩經處。

    寺東北四裡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

    尚多靈神。

    其舍疊磚。

    傳雲積石。

    即是說法現疾處也。

    唐顯慶年中敕使長史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

    以笏量基、止有十笏。

    故号方丈。

    ○頭陀寺碑文、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

    注、高誘曰、堵長一丈高一丈。

    回環一堵為方丈。

    銑曰、宋孝武皇帝時也。

    言立方丈之室、以置經象也。

    請問如何是某甲史記、某子甲何為不來乎。

    ○按言某甲者、某以代姓、甲以代名。

    指人指己、于文字上皆可用之。

    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
禅家心與性名别實同、說性即說心、故獨言本性。

    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

    
正見注見前。

    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

    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不見一法、承上文了無一物可見而言。

    然不可有無見二字存于胸中。

    存無見者、随在無見、故能障蔽自己。

    大似浮雲遮日面。

    
浮雲、喻胸中所存之無見二字也。

    ○李白詩、總為浮雲能蔽日。

    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言。

    然不可執守空知。

    守空知者、如木石而取守空寂。

    即為空知所障、還如太虛生閃電也。

    
還如太虛生閃電。

    閃電喻執守之空知也。

    若不守空知、則太虛不生閃電矣。

    ○太虛天空也。

    李群玉詩、心似閑雲在太虛。

    ○閃電、謂電光一瞥。

    喻疾速也。

    此之知見瞥然興、瞥、音劈。

    徐曰、瞥然、暫見也。

    錯認何曾解方便。

    
錯認以無知無見為是。

    而失見性之捷徑。

    ○法華文句三、方者秘也。

    便者妙也。

    ○案方便共有三種解釋。

    餘二種略。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知非者、自知見之與知、俱不是也。

    自己靈光常顯現。

    
靈光者、人人固有之佛性、靈靈照照、而放光明者。

    ○五燈會元三、百丈禅師上堂。

    靈光獨照、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

    
維摩經第子品、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存無見、守空知、皆著相也。

    ○菩提見前注。

    情存一念悟、情、私意也。

    才存悟迹、何如未悟。

    故不可自以為悟也。

    甯越昔時迷。

    
言私意存一念之悟、與昔時之迷初無少異。

    自性覺源體、圭峰禅師雲、源者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随照枉遷流。

    
随照、随見知照也。

    ○枉、勞而無功。

    ○遷流者、念念遷謝、如水之流注。

    不入祖師室、祖師見前注。

    ○論語、子曰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茫然趣兩頭。

    
茫然、即杳茫意。

    無主張貌。

    ○兩頭者、存無見、守空知也。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三乘指聲聞乘為羊車、緣覺乘為鹿車、菩薩乘為牛車言也。

    詳見法華經譬喻品。

    又言最上乘、最上乘指大白牛車、譬得佛乘者。

    ○金剛般若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纂要三、最上者、一佛乘也。

    略疏雲、最上乘者。

    圓頓教是也。

    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教授、教法授道也。

    ○楞伽經一、現方便而教授。

    ○輔行四之三、宣傳聖言名之為教。

    訓誨于義名之為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

    
僅據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誦讀經典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悟法解義是中乘。

    僅能悟佛法、解經典中之意義、雖知其所以然、尚未能躬行實踐者。

    依法修行是大乘。

    
既悟六度萬行之理、能依法實踐者。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法性一而相各異。

    其各異之相自外可見者、名法相。

    ○維摩經佛國品、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大乘義章二、一切世谛、有為無為、通名法相。

    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入道要門論上、大乘最上乘、其義雲何。

    答、大乘者、是菩薩乘。

    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雲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

    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滅、名最上乘。

    即是佛乘也。

    乘是行義、筆削記一、乘者就喻彰名、運載為義。

    如世舟車、可以運重緻遠。

    ○乘以運載為義、故雲行義。

    能行即是乘。

    但口說而不行、便非乘也。

    不在口争。

    
史記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争也。

    ○讀書錄、學者開口皆能言道理、然當體諸心、果能實好此道理否。

    又當體之身、果能實行此道理否。

    若徒能言之于口、而體諸身心者、皆不能然。

    是所謂自欺也。

    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悟性論夜坐偈雲、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如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

    
南海、縣名。

    隋以番禺改置。

    明清時與番禺縣并為省治。

    民國徒治佛山鎮。

    屬廣東粵海道。

    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大般涅槃經譯本有二種。

    一種北涼昙無谶譯、凡四十卷、名北本涅槃經。

    一種劉宋慧嚴等再治、凡三十六卷、名南本涅槃經。

    此涅槃經、系指北本涅槃經而言。

    十載有餘、未明大意。

    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四句偈、過去離怖畏如來偈也。

    ○涅槃經十三、過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爾時作婆羅門。

    周遍求索大乘經典、乃至不聞方等文字。

    我于爾時、住于雪山。

    釋提桓因心大驚怪。

    自變其身作羅刹像、甚可怖畏。

    下至雪山、去其(其字、釋尊自指因地、)不遠、而便立住。

    宣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是苦行者、(苦行者、亦釋尊自指因地、皆指作婆羅門身言、)聞是半偈、心生歡喜。

    即從座起、四方顧視、言向所聞偈、誰之所說。

    我于爾時、更無所見。

    唯見羅刹。

    即便前至是羅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處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

    即答我言、我不食來已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可得。

    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是何物。

    羅刹答言、食人暖肉。

    我複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

    當以此身奉施供養。

    羅刹答言、誰當信汝。

    為八字故、棄所愛身。

    我即答言、十方諸佛、亦能證我為八字故舍于身命。

    羅刹答言、谛聽谛聽、當為汝說。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作麼生、猶言因何。

    禅家疑問之詞也。

    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地水火風四大也。

    按身者、外四大所成之身也。

    又為三種身之一。

    從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

    ○法身。

    佛之真身也。

    ○金剛纂要四、法身華竟非色身、非諸相。

    ○按法身、即一切法平等實性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

    
智度論二十三、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不增積故。

    複次、生時無來處、滅亦無去處、是故名無常。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
見涅槃經十三聖行品。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不審、猶雲未知。

    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
對法論一、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何等地界、謂堅勁性。

    何等水界、謂流濕性。

    何等火界、謂溫熱性。

    何等風界、謂輕等動性。

    分散、全然是苦。

    
大智度論十五、受此四大五衆身。

    應有種種苦分。

    無有受身而不苦者。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又法性
起信法藏疏、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之義。

    通與一切法為性、即顯真如、遍于染淨、通情非情、深廣之義。

    故智論曰。

    在衆生數中、名為佛性。

    在非衆生數中、名為法性。

    是生滅之體、五蘊五蘊、色、受、想、行、識也。

    有相為色。

    領納名受。

    取像曰想。

    遷流為行。

    分别為識。

    蘊者、積聚為義。

    謂積聚生死過患。

    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更生、複生也。

    ○山海經、無綮之國。

    其人無男女、穴居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

    死一百二十歲、乃複更生。

    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
彌沙塞律、雜類出家、皆舍本姓、同稱釋子。

    ○維摩經慧遠疏、從佛釋師教化出生、故名釋子。

    ○釋子、釋迦佛之弟子也。

    何習外道唯識俗诠第一、外道者、心遊道外。

    不順真理、外于佛道、故名外道。

    斷常邪見。

    
大智度論七、見有二種。

    一者常。

    二者斷。

    常見者、見五衆常忍樂。

    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

    一切衆生、多堕此二見中。

    菩薩身斷此二。

    亦能除一切衆生二見、令處中道。

    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别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
吝者、愛惜而不肯舍也。

    耽著世樂。

    
耽、音端。

    過樂也。

    爾邪樂也。

    ○法華譬喻品、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好惡俱去聲。

    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
音闵。

    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刹那刹那、謂極短時也。

    ○大藏法數、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或雲壯士一彈指間有六十刹那。

    無有生相、生相、生起之相也。

    刹那無有滅相、滅相、滅去之相也。

    更無生滅可滅、無生滅、如空裡無花。

    是則寂滅現前。

    
筆削記五、分明顯了、更無暗昧、故曰現前。

    ○黃檗傳心法要下、聲聞人見無明生無明滅。

    緣覺人但見無明滅、不見無明生。

    念念證寂滅。

    諸佛見衆生終日生而無生、終日滅而無滅。

    無生無滅、即大乘果。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無上見前注。

    ○楞伽經、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

    涅槃者、如真實義見。

    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筆削記三、法身、解脫、般若、備此三點、以成大涅槃。

    ○入道要門上、如何得大涅槃。

    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

    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舍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

    不脫對治門則生死業。

    圓明常寂照。

    
一物不欠、故雲圓。

    妙淨明心、故雲明。

    無始無終、故雲常。

    無有散亂、故雲寂。

    靈鑒不昧、故雲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斷、斷滅也。

    諸求二乘人、二乘、聲聞乘人緣覺乘人。

    目以為無作。

    
大智度論九十三、邪見者、所謂無作見。

    雖六十二種皆是邪見、無作最重。

    所以者何。

    無作言不應作功德求涅槃。

    若言天作。

    若言世界始來。

    雖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德。

    以無作大惡、故不生。

    盡屬情所計、計、分别計度也。

    六十二見本。

    
以上所雲之死斷無作、即為見之本。

    ○大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為六十二。

    先計色蘊有常等之四句。

    一、色為常。

    二、色為無常。

    三、色為常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