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乘心。

    此心不在内外中間、實無方所。

    第一不得作知解。

    隻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

    情量若盡、心無方所。

    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隻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

    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

    恐汝諸人不了、權立道名。

    不可守名而生解。

    故雲得魚妄筌。

    身心自然、達道識心。

    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莊子、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蝼蟻。

    曰何其下也。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耶。

    曰瓦甓。

    曰、何其愈甚耶。

    曰在屎溺。

    案禅宗之青青翠竹即是法身。

    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亦此意也。

    布施供養福無邊、名義集四、檀那、秦言布施。

    布施有二種。

    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心中三惡元來造。

    
貪、嗔、癡、三毒。

    又雲三惡。

    或雲種惡、現前惡、不返惡、謂之三惡。

    又欲、恚、害、謂之三惡覺。

    又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惡道。

    ○林子壇經訊釋、布施供養。

    豈不是人天小果邪。

    心中三惡、不自忏悔。

    縱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得福雖多、終成有漏。

    然而古人亦有言曰、先須作福。

    福至心靈。

    而契機悟性、蓋亦有在于此矣。

    或問何也。

    林子曰、夫心既靈矣。

    顧有機之不能契、而性之不能悟邪。

    拟将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有因必有果。

    造福善力強、先報其善。

    不善業仍在、終當報也。

    故雲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

    
心中既無罪緣、灑灑落落、是真忏悔。

    ○餘詳前注。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

    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

    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

    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

    隻用一星之火。

    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何得知業障盡。

    師曰、現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學道即觀自性。

    觀自性者、即是佛一類、故雲同一類。

    ○永嘉證道歌、恒沙諸佛體皆同。

    言圓明法性、我與諸佛體皆同也。

    ○六祖金剛經口訣、昔我如來、以大慈悲心、憫一切衆生迷錯颠倒流浪生死之如此。

    又見一切衆生本有快樂自在性、皆可修證成佛。

    欲一切衆生盡為聖賢生滅、不為凡夫生滅。

    猶慮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流浪日久、其種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為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

    每說一法門、莫非丁甯實語。

    欲使一切衆生各随所見法門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見自性佛、證自身佛、即同如來。

    ○長沙景岑招賢禅師語錄、問如何是文殊。

    師曰、牆壁瓦礫是。

    曰如何是觀音、師曰、音聲語言是。

    曰、如何是普賢。

    師曰、衆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

    師曰、衆生色身是。

    曰河沙諸佛體皆同。

    何故有種種名字。

    師曰、從眼根返源名文殊。

    耳根返源名觀音。

    從心返源名普賢。

    文殊是佛妙觀察智。

    觀音是佛無緣大慈。

    普賢是佛無為妙行。

    三聖是佛之妙用。

    佛是三聖之真體。

    用則有河沙假名。

    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心佛衆生本無差别。

    為心迷故、衆生不能與佛同。

    今有此祖祖相傳之頓法、苟能見性則時時在覺無迷。

    佛覺衆生覺、故同一體。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注。

    一性如來體自同者、迥出外道六十二種異見、即與般若涅槃妙心冥合。

    故雲體自同也。

    若欲當來覓法身、佛之真身曰法身。

    即指佛之本性而言。

    離諸法相心中洗。

    
諸法一性而相殊。

    殊别之相由外可見、名法相。

    又謂法定之形相也。

    努力自見莫悠悠、努力、強勤貌。

    菩薩戒序雲、強健時、努力勤修善。

    ○詩、悠悠旆?旌。

    注、閑暇貌。

    ○莫悠悠者。

    言不可閑暇也。

    後念忽絕一世休。

    
前念今念已過去、後念忽絕、言已死也。

    故曰一世休。

    休、終止也。

    唐人詩、他生未蔔此生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虔、身心端嚴純一也。

    ○海水一滴雲、以上二十句頌、别本在前般若第三說通心通之處。

    甚不可也。

    或雲以上二十句、押韻字、似亦後人所強為。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

    言下見性、
在此偈文言下見性也。

    雖去吾千裡、如常在吾邊。

    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裡、何勤遠來。

    
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在左右雖常見吾、不須吾戒、終不得道。

    珍重好去。

    
僧史略上、臨去辭曰珍重者、相見已畢、情意已通。

    囑曰珍重、猶言善加保重、請加自愛、宜保惜也。

    又要覽中禮數篇雲、釋氏相見将退、口雲珍重。

    如此方俗雲安置也。

    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法華經序品、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八十華嚴經四、開悟一切愚暗衆生。

    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