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慢者、恃己高舉于他為性。
邪見心筆削記六、邪見者、亦名惡見。
即身邊等五見也。
貢高心、誇功之心。
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罪己則無尤。
不說他人好惡、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
終日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湯子遺書。
不見己過、是心不存。
一檢點來、喜怒哀樂、多不中節。
視聽言動、多不合禮。
自己克治不暇、何敢責備他人。
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下心、謙下其心也。
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滞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
已過不可得。
常思于後。
念念圓明。
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筆削記一、實性即是真如也。
○唯識論八、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實性即諸法實性。
○仁王經中、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仁王經良贲疏、諸法實性者、諸法性也。
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
恒沙、恒河中之沙數也。
以喻數量之多。
○起信論、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
○筆削記四、意明煩惱、數過河沙等。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
何故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
弟子現見。
故以為喻。
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
若入其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
故以恒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
此恒河世世不轉。
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直至無上菩提。
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
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荀子注、改其舊質。
謂之變。
馴緻于善、謂之化。
○又互相生滅之義。
自有而無謂之變。
自無而有謂之化。
○易曰、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
悟性論、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
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宗鏡錄第五、心能作佛。
心作衆生。
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
○地獄、如八大地獄、八寒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十六小地獄等。
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天堂、天上之宮殿也。
○佛遺教經、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毒害化為龍蛇。
毒害、很毒之計晝、可以害人者。
○王維詩、安禅制毒龍。
又劉禹錫詩、獨向昭潭制毒龍。
皆謂禅家降伏其心也。
○佛遺教經、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案、佛經每以金及人身之四大喻毒蛇。
此處則以心喻毒龍毒蛇也。
慈悲化為菩薩。
菩薩即菩提薩埵。
○淨名疏一、菩提為無上道。
薩埵名大心。
謂無上道大心。
此人發大心為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
安師雲開士始土。
又翻雲大道心衆生。
古本翻為高士。
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
今依大論釋。
菩提名佛道。
薩埵名成衆生。
用諸佛道成就衆生、故名菩提薩埵。
又菩提是自行。
薩埵是化他。
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
天台戒疏義上、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質帝薩埵。
今言菩薩、略其餘字。
譯雲大道心成衆生。
菩薩以慈悲為心。
吾人一念慈悲、即一念是菩薩。
念念慈悲、即念念菩薩。
故雲慈悲化為菩薩也。
智慧化為上界。
上界指諸天。
愚癡化為下方。
下方指三塗。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省覺、省察而覺悟也。
念念起惡、常行惡道。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
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後報身思量、此思量二字、指發出智慧而言。
即是化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彌陀經疏鈔二、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
又、功指其行之善。
德指其心之善。
○案、自悟自修自性功德者、自悟自性功德、自修自性功德也。
功德、為自性中所本有、須待修悟耳。
是真歸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識、認識也。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
一時消滅。
頌曰、按古本以今迷人修福等二十句頌。
載記前般若第二末說通心通頌處、亦無别頌。
茲順現世流行之本置此。
迷人修福不修道、迷人、暗于事理之人也。
○修福不修道、如梁武之造殿度僧等事得人天福報者。
隻言修福便是道。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注、古德雲、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福盡業在、返堕惡道、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傳心法要上、道無方所、名大
邪見心筆削記六、邪見者、亦名惡見。
即身邊等五見也。
貢高心、誇功之心。
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罪己則無尤。
不說他人好惡、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
終日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湯子遺書。
不見己過、是心不存。
一檢點來、喜怒哀樂、多不中節。
視聽言動、多不合禮。
自己克治不暇、何敢責備他人。
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下心、謙下其心也。
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滞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
已過不可得。
常思于後。
念念圓明。
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筆削記一、實性即是真如也。
○唯識論八、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實性即諸法實性。
○仁王經中、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仁王經良贲疏、諸法實性者、諸法性也。
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
恒沙、恒河中之沙數也。
以喻數量之多。
○起信論、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
○筆削記四、意明煩惱、數過河沙等。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
何故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
弟子現見。
故以為喻。
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
若入其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
故以恒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
此恒河世世不轉。
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直至無上菩提。
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
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荀子注、改其舊質。
謂之變。
馴緻于善、謂之化。
○又互相生滅之義。
自有而無謂之變。
自無而有謂之化。
○易曰、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
悟性論、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
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宗鏡錄第五、心能作佛。
心作衆生。
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
○地獄、如八大地獄、八寒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十六小地獄等。
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天堂、天上之宮殿也。
○佛遺教經、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毒害化為龍蛇。
毒害、很毒之計晝、可以害人者。
○王維詩、安禅制毒龍。
又劉禹錫詩、獨向昭潭制毒龍。
皆謂禅家降伏其心也。
○佛遺教經、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案、佛經每以金及人身之四大喻毒蛇。
此處則以心喻毒龍毒蛇也。
慈悲化為菩薩。
菩薩即菩提薩埵。
○淨名疏一、菩提為無上道。
薩埵名大心。
謂無上道大心。
此人發大心為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
安師雲開士始土。
又翻雲大道心衆生。
古本翻為高士。
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
今依大論釋。
菩提名佛道。
薩埵名成衆生。
用諸佛道成就衆生、故名菩提薩埵。
又菩提是自行。
薩埵是化他。
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
天台戒疏義上、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質帝薩埵。
今言菩薩、略其餘字。
譯雲大道心成衆生。
菩薩以慈悲為心。
吾人一念慈悲、即一念是菩薩。
念念慈悲、即念念菩薩。
故雲慈悲化為菩薩也。
智慧化為上界。
上界指諸天。
愚癡化為下方。
下方指三塗。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省覺、省察而覺悟也。
念念起惡、常行惡道。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
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後報身思量、此思量二字、指發出智慧而言。
即是化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彌陀經疏鈔二、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
又、功指其行之善。
德指其心之善。
○案、自悟自修自性功德者、自悟自性功德、自修自性功德也。
功德、為自性中所本有、須待修悟耳。
是真歸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識、認識也。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
一時消滅。
頌曰、按古本以今迷人修福等二十句頌。
載記前般若第二末說通心通頌處、亦無别頌。
茲順現世流行之本置此。
迷人修福不修道、迷人、暗于事理之人也。
○修福不修道、如梁武之造殿度僧等事得人天福報者。
隻言修福便是道。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注、古德雲、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
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
以此世福、恣情娛樂。
臨命終時、福盡業在、返堕惡道、受種種苦。
故雲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傳心法要上、道無方所、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