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機謂根機、緣謂勝緣、機有利鈍。
緣有勝劣。
機緣相感、自性開發。
故以機緣名篇。
○案古本無此篇題。
别本或作參請機緣第六。
今從流行本也。
) 師自黃梅得法、黃梅見前注。
回至韶州曹侯村。
人無知者。
别本雲、師去時至曹侯村、住九月餘。
然師自言、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
此求道之切。
豈有逗留。
作去時者、非是。
○按傳燈會元正宗記等、以為未得法已前之事。
今本則以為得法之後、至韶州逢劉志略。
茲依今本。
時有儒士劉志略、萬姓統譜五十八、志略唐劉志道之子也。
禮遇禮遇、以禮相待也。
甚厚。
志略有姑為尼、父之姊妹曰姑。
○尼者出家之女子、梵語比丘尼、比丘之語通男女、而尼音則示女性也。
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
師暫聽、暫、須臾之間也。
即知妙義。
遂為解說。
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傳心法要、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
師雲、得者莫測其數。
何故。
道在悟、豈在言說。
言說隻是化童蒙耳。
尼驚異之。
遍告裡中耆德雲、年高德優之人曰耆德。
○周禮、八十曰耆。
○周雅釋诂、耆、長也。
○周語、耆艾修之。
注耆艾、師傅也。
此是有道之士。
書、惟有道會孫周王發。
○杜甫詩、先生有道出義皇。
○韓愈诤臣論、或問谏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謂有道之士乎哉。
宜請供養。
有魏魏一作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魏武侯、魏志第一雲、太祖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追谥為武皇帝。
或去曹氏玄孫有士仕晉封侯者、故作晉武侯玄孫。
○案玄孫、乃系孫之誤。
系與□字體相近。
故改系為□。
後又改□為玄。
故有此誤。
系孫即遠孫。
舊唐書、柳宗元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
競來瞻禮。
仰視曰瞻。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
帝王姓系四、隋都長安。
始文帝辛醜、篡後周、即帝位。
終恭帝戊寅、三主共三十八年而滅。
遂于故基重建梵宇、梵宇、謂佛寺也。
江總文、我開梵宇、面壑臨丘。
延師居之。
俄成寶坊。
俄、頃也。
時之至短速者曰俄頃。
○翰墨大全發集一、給孤長者、布黃金地為伽藍。
故寺宇号為寶坊。
○案大集經一、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
又雲、諸大菩薩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
蓋欲界色界中間有大寶坊、佛于此說涅槃經。
後稱寺宇謂寶坊、即據此為美稱也。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
師乃遁于前山。
遁、隐避也。
被其縱火焚草木。
縱、放也。
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挨、強進也。
石今有師趺坐膝痕。
趺坐、結跏趺坐也。
○聲論雲、以兩足趺加緻兩□、如龍盤結。
○慧琳音義八、結跏趺坐略有二種。
一曰吉祥、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
後以左趾押右股。
此即左押右。
手左在上。
名曰降魔坐。
諸禅宗多傳此坐。
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
降魔坐有時而用。
其吉祥座、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
手亦右押左。
仰安跏趺之上。
名為吉祥坐。
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
故如來常安此坐轉妙法輪。
○嘉祥法華義疏二、結跏趺坐是諸佛常坐之法。
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
及衣布之紋。
常人聞石有趺坐痕、則起疑、謂為怪事。
以意度之、師固未嘗留痕于石也。
石上今有膝痕者、殆後人重其德、或镌其迹于石上。
如儒者所雲愛其甘棠之意耶。
然佛家多不可思議之事、慎勿以常人之見測度之。
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見上文。
遂行隐于二邑焉。
二邑、即懷集四會二縣。
詳見上文注中。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
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唐釋慧海入道要門下、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
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無對。
師曰、達即遍境是。
不悟永乖疏。
○傳燈錄、明州大梅法常禅師問如何是佛。
祖雲、即心是佛。
師言下契。
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問、和尚見馬祖、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師雲、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
僧雲、馬祖近日佛法又别。
師雲、作麼生别。
僧雲、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師雲、這老漢惑亂人去。
任他非佛非心我隻即佛即心。
僧回舉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願垂指谕。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前念已過去、不可沾戀而再使之生。
以全此心之清淨圓明、即離一切相也。
後念不滅即佛。
心體湛然、應用自在。
故後念不可滅也。
後念若滅、已如槁木死灰之無情。
不可作佛。
成一切相即心、經雲一切唯心造。
又曰、心生則種種法生。
故知一切皆由心造。
離一切相即佛。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别。
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離一切相。
即是本來清淨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不起一念即定。
此名即心。
是心常能照境謂之慧。
同體異名也。
即佛乃定。
離一切相、即佛乃定。
定是慧體。
其名雖異、其本來則一也。
定慧等持、等持、别本作等等。
傳燈會元正脈、皆作等持。
即定慧均等修持之謂也。
○涅槃經、定慧等學。
明見佛性○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如何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
從定起慧、從慧歸定。
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
○小止觀上、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
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
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
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習性、研習修成之性也。
○地持經、習種性者、從先來修善所得、是名習種性。
用本無生、定體起用名為慧。
慧、寂而常照。
定、照而常寂。
寂、故無生無滅也。
無生無滅之所起用、用亦無生無滅。
故能照而常寂。
是乃本來一體正法也。
雙修是正。
雙修、定慧雙修也。
○修心訣、曹溪雲、心地無亂自性定。
心地無癡自性慧。
若悟如是、任運寂知、遮照無二、則是為頓門個者、雙修定慧也。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成一切相、離一切相、無二無别。
不悟而自屈。
不悟者、自己屈辱自佛。
我知定慧因、言我今始知定慧之正因。
雙修離諸物。
雙修定慧、則離一切相。
僧法達、洪州人。
洪州、隋置、旋廢。
唐複置。
南唐建為南都。
宋初複為洪州。
旋改為隆興府。
今江西南昌縣、即舊時州治也。
七歲出家。
常誦法華經。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
七卷。
二十八品。
姚秦天竺沙門鸠摩羅什譯。
明釋智旭雲、此經乃如來究竟極談。
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
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非精研智者大師玄義文句、不能盡此經之奧。
仍須以荊溪尊者釋簽妙樂輔之。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頭至地者、以我所貴之首、接彼所賤之足。
五體投地、表至敬也。
祖诃音呵、說文、大言而怒也。
曰、禮不投地、法苑珠林二十八、緻敬篇儀式部雲、既知一心合掌之儀、即須五體投地禮之。
○按法達禮六祖、頭不至地、蓋是乖慢之禮。
非如法行禮。
故大師诃禁其無禮之慢心。
實為法中之誡勖。
後學宜知。
何如不禮。
汝心中必有一物。
蘊習何事耶。
蘊、蘊蓄。
習、積習。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不以為可勝人、則無慢心矣。
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孟子朱注、負、任在背。
○前漢書高祖紀上自負注、應劭曰、負、恃也。
都不知過。
都、一概也。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幢、幢幡也。
○筆削記一、破邪見幢樹。
○正法寶淨影雙卷經疏、我慢高勝、如幢上出。
○慢心之高舉、譬如幢之高聳、故曰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止觀七、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
以慧觀之、實無有我。
我在何處。
頭足支節、一一谛觀、了不見我。
○原人論、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
如水涓涓、如燈焰焰。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寶此我故、即起貪嗔癡等三毒。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案、我慢為有我中之一。
以法達恃誦法華經三千部而慢人、故以生罪之說折之。
亡功福無比。
亡與無通。
無功與有我對待。
舊刻本及藏經本皆作亡、俗刻本改為忘。
非是。
無功則成無漏因。
故曰福無比。
○功指一切之有為功德而言。
誦經特其中之一端而已。
法達以誦法華經三千部自以為功、故以無功之說折之。
○金剛經、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師又曰、汝名什麼。
什麼、不知而詢問之詞也。
○傳燈錄、在此作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會達法。
若實達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誦經。
今徒勞于文句、故知未達真妙法也。
複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休歇、止息也。
空誦但循聲、破相論、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
○但循聲、言心實未誦也。
明心号菩薩。
不但循聲讀誦、且将經義明白在心、即号菩薩。
或雲、明心見性、方号菩薩也。
汝今有緣故、緣、宿緣也。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血脈論、至理絕言、教是言語、實不是道。
道本無言。
言說是妄。
○莊子、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蓮花從口發。
法華合論一、衆生難見者自心、習見者蓮華。
指其習見之象、示其難見之妙。
故以經名妙法蓮華。
○法華句解一、蓮華者、上根人觀之、即是自性。
法華三昧、更非他物。
中下之機、則作引物譬喻本有覺性清妙理也。
妙玄雲、問蓮華定是法華三昧之蓮華、定是華草之蓮華。
答定是法蓮華。
法蓮華難解、故以華草為喻。
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華之解。
中下未悟、須譬乃知。
以易解之華草蓮華、喻難解之三昧蓮華。
○戒環要解、一稱經名、則蓮華出口。
一能随喜、則法香在身。
○此言法達果信佛未嘗有所說法、離言說相而忘誦經之功、則可以誦妙法蓮華經矣。
故曰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悔謝、忏悔謝罪也。
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本無疑、汝心自疑。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破相論、在口曰誦。
在心曰念。
豈知宗趣。
起信論法藏疏、當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止、使之止于方便品、不再誦下文之譬喻品也。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出世、佛出世也。
縱說多種譬喻、縱說、盡憑而說之意。
○法華文句、譬、比況也。
喻、曉訓也。
亦無越于此。
何者因緣。
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法華經方便品、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法華指掌疏一下、唯、猶獨也。
以、猶為也。
言諸佛所為、無二無三、故曰唯以一事。
此事非小、故曰唯以一大事。
因此生悲、緣此感佛、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緣。
因緣湊合、佛乃出興。
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法華要解、佛知見者。
徹了實相真如真見也。
在法名一佛乘。
在因名一大事。
在果名一切種智。
故曰諸佛因一大事故出興、為一佛乘故法、欲令衆生開佛見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
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
唯人以妄塵所染、無明所覆、而自迷失。
中峰廣錄一曰、佛知見者、乃破生死根塵之利具也。
○法華文句四、佛以一切種智知。
佛以佛眼見。
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
○法華玄義九、靈知寂照、名佛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
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
智度論七十、佛名為覺。
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
故名為覺。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
法華經方便品、令衆生開佛知見者、即開覺知見也。
欲示衆生佛知見者、即示覺知見也。
令衆生悟佛知見者、即悟覺知見也。
令衆生入佛知見道者、即入覺知見也。
○法華合論三、佛不言以佛知見授之衆生、而言欲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者、則知衆生本自有之、不從他以得之也。
雖不從他以得之、必籍善知識為之緣。
以方便為開示、而使之悟入也。
○法華要解雲、開、破無明之封蔀。
示、指所迷之真體。
悟、豁然洞視。
入、深造自得、而證一切種智。
是為佛知見道也。
又以四門配釋四位四智四教等者、詳天台文句、文句記、及法華科注等。
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按此小乘劣慧之機、每興佛知見我輩無分之歎者。
如法華信解品雲、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又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珍寶是也。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别佛。
蓋為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内擾、甘受驅馳。
驅馳、驅車馬而馳逐也。
○詩皇華篇、載馳載驅。
○案此言為塵勞所驅馳也。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三昧見前注。
○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種種苦口、法華方便品、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苦口猶雲苦言。
法華經信解品、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勸令寝息、寝、止也。
○寝息者、止其貪愛也。
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故雲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
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谄佞我慢、我慢者、自恃高貴而慢他之謂也。
○法華經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
若能正心、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
常生智慧、觀
緣有勝劣。
機緣相感、自性開發。
故以機緣名篇。
○案古本無此篇題。
别本或作參請機緣第六。
今從流行本也。
) 師自黃梅得法、黃梅見前注。
回至韶州曹侯村。
人無知者。
别本雲、師去時至曹侯村、住九月餘。
然師自言、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
此求道之切。
豈有逗留。
作去時者、非是。
○按傳燈會元正宗記等、以為未得法已前之事。
今本則以為得法之後、至韶州逢劉志略。
茲依今本。
時有儒士劉志略、萬姓統譜五十八、志略唐劉志道之子也。
禮遇禮遇、以禮相待也。
甚厚。
志略有姑為尼、父之姊妹曰姑。
○尼者出家之女子、梵語比丘尼、比丘之語通男女、而尼音則示女性也。
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
師暫聽、暫、須臾之間也。
即知妙義。
遂為解說。
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傳心法要、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
師雲、得者莫測其數。
何故。
道在悟、豈在言說。
言說隻是化童蒙耳。
尼驚異之。
遍告裡中耆德雲、年高德優之人曰耆德。
○周禮、八十曰耆。
○周雅釋诂、耆、長也。
○周語、耆艾修之。
注耆艾、師傅也。
此是有道之士。
書、惟有道會孫周王發。
○杜甫詩、先生有道出義皇。
○韓愈诤臣論、或問谏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謂有道之士乎哉。
宜請供養。
有魏魏一作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魏武侯、魏志第一雲、太祖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追谥為武皇帝。
或去曹氏玄孫有士仕晉封侯者、故作晉武侯玄孫。
○案玄孫、乃系孫之誤。
系與□字體相近。
故改系為□。
後又改□為玄。
故有此誤。
系孫即遠孫。
舊唐書、柳宗元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
競來瞻禮。
仰視曰瞻。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
帝王姓系四、隋都長安。
始文帝辛醜、篡後周、即帝位。
終恭帝戊寅、三主共三十八年而滅。
遂于故基重建梵宇、梵宇、謂佛寺也。
江總文、我開梵宇、面壑臨丘。
延師居之。
俄成寶坊。
俄、頃也。
時之至短速者曰俄頃。
○翰墨大全發集一、給孤長者、布黃金地為伽藍。
故寺宇号為寶坊。
○案大集經一、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
又雲、諸大菩薩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
蓋欲界色界中間有大寶坊、佛于此說涅槃經。
後稱寺宇謂寶坊、即據此為美稱也。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
師乃遁于前山。
遁、隐避也。
被其縱火焚草木。
縱、放也。
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挨、強進也。
石今有師趺坐膝痕。
趺坐、結跏趺坐也。
○聲論雲、以兩足趺加緻兩□、如龍盤結。
○慧琳音義八、結跏趺坐略有二種。
一曰吉祥、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
後以左趾押右股。
此即左押右。
手左在上。
名曰降魔坐。
諸禅宗多傳此坐。
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
降魔坐有時而用。
其吉祥座、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
手亦右押左。
仰安跏趺之上。
名為吉祥坐。
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
故如來常安此坐轉妙法輪。
○嘉祥法華義疏二、結跏趺坐是諸佛常坐之法。
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
及衣布之紋。
常人聞石有趺坐痕、則起疑、謂為怪事。
以意度之、師固未嘗留痕于石也。
石上今有膝痕者、殆後人重其德、或镌其迹于石上。
如儒者所雲愛其甘棠之意耶。
然佛家多不可思議之事、慎勿以常人之見測度之。
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見上文。
遂行隐于二邑焉。
二邑、即懷集四會二縣。
詳見上文注中。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
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唐釋慧海入道要門下、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
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無對。
師曰、達即遍境是。
不悟永乖疏。
○傳燈錄、明州大梅法常禅師問如何是佛。
祖雲、即心是佛。
師言下契。
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問、和尚見馬祖、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師雲、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
僧雲、馬祖近日佛法又别。
師雲、作麼生别。
僧雲、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師雲、這老漢惑亂人去。
任他非佛非心我隻即佛即心。
僧回舉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願垂指谕。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前念已過去、不可沾戀而再使之生。
以全此心之清淨圓明、即離一切相也。
後念不滅即佛。
心體湛然、應用自在。
故後念不可滅也。
後念若滅、已如槁木死灰之無情。
不可作佛。
成一切相即心、經雲一切唯心造。
又曰、心生則種種法生。
故知一切皆由心造。
離一切相即佛。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别。
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離一切相。
即是本來清淨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不起一念即定。
此名即心。
是心常能照境謂之慧。
同體異名也。
即佛乃定。
離一切相、即佛乃定。
定是慧體。
其名雖異、其本來則一也。
定慧等持、等持、别本作等等。
傳燈會元正脈、皆作等持。
即定慧均等修持之謂也。
○涅槃經、定慧等學。
明見佛性○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如何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
從定起慧、從慧歸定。
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
○小止觀上、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
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
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
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習性、研習修成之性也。
○地持經、習種性者、從先來修善所得、是名習種性。
用本無生、定體起用名為慧。
慧、寂而常照。
定、照而常寂。
寂、故無生無滅也。
無生無滅之所起用、用亦無生無滅。
故能照而常寂。
是乃本來一體正法也。
雙修是正。
雙修、定慧雙修也。
○修心訣、曹溪雲、心地無亂自性定。
心地無癡自性慧。
若悟如是、任運寂知、遮照無二、則是為頓門個者、雙修定慧也。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成一切相、離一切相、無二無别。
不悟而自屈。
不悟者、自己屈辱自佛。
我知定慧因、言我今始知定慧之正因。
雙修離諸物。
雙修定慧、則離一切相。
僧法達、洪州人。
洪州、隋置、旋廢。
唐複置。
南唐建為南都。
宋初複為洪州。
旋改為隆興府。
今江西南昌縣、即舊時州治也。
七歲出家。
常誦法華經。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
七卷。
二十八品。
姚秦天竺沙門鸠摩羅什譯。
明釋智旭雲、此經乃如來究竟極談。
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
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
非精研智者大師玄義文句、不能盡此經之奧。
仍須以荊溪尊者釋簽妙樂輔之。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頭至地者、以我所貴之首、接彼所賤之足。
五體投地、表至敬也。
祖诃音呵、說文、大言而怒也。
曰、禮不投地、法苑珠林二十八、緻敬篇儀式部雲、既知一心合掌之儀、即須五體投地禮之。
○按法達禮六祖、頭不至地、蓋是乖慢之禮。
非如法行禮。
故大師诃禁其無禮之慢心。
實為法中之誡勖。
後學宜知。
何如不禮。
汝心中必有一物。
蘊習何事耶。
蘊、蘊蓄。
習、積習。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不以為可勝人、則無慢心矣。
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孟子朱注、負、任在背。
○前漢書高祖紀上自負注、應劭曰、負、恃也。
都不知過。
都、一概也。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幢、幢幡也。
○筆削記一、破邪見幢樹。
○正法寶淨影雙卷經疏、我慢高勝、如幢上出。
○慢心之高舉、譬如幢之高聳、故曰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止觀七、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
以慧觀之、實無有我。
我在何處。
頭足支節、一一谛觀、了不見我。
○原人論、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
如水涓涓、如燈焰焰。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寶此我故、即起貪嗔癡等三毒。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案、我慢為有我中之一。
以法達恃誦法華經三千部而慢人、故以生罪之說折之。
亡功福無比。
亡與無通。
無功與有我對待。
舊刻本及藏經本皆作亡、俗刻本改為忘。
非是。
無功則成無漏因。
故曰福無比。
○功指一切之有為功德而言。
誦經特其中之一端而已。
法達以誦法華經三千部自以為功、故以無功之說折之。
○金剛經、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師又曰、汝名什麼。
什麼、不知而詢問之詞也。
○傳燈錄、在此作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會達法。
若實達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誦經。
今徒勞于文句、故知未達真妙法也。
複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休歇、止息也。
空誦但循聲、破相論、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
○但循聲、言心實未誦也。
明心号菩薩。
不但循聲讀誦、且将經義明白在心、即号菩薩。
或雲、明心見性、方号菩薩也。
汝今有緣故、緣、宿緣也。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血脈論、至理絕言、教是言語、實不是道。
道本無言。
言說是妄。
○莊子、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蓮花從口發。
法華合論一、衆生難見者自心、習見者蓮華。
指其習見之象、示其難見之妙。
故以經名妙法蓮華。
○法華句解一、蓮華者、上根人觀之、即是自性。
法華三昧、更非他物。
中下之機、則作引物譬喻本有覺性清妙理也。
妙玄雲、問蓮華定是法華三昧之蓮華、定是華草之蓮華。
答定是法蓮華。
法蓮華難解、故以華草為喻。
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華之解。
中下未悟、須譬乃知。
以易解之華草蓮華、喻難解之三昧蓮華。
○戒環要解、一稱經名、則蓮華出口。
一能随喜、則法香在身。
○此言法達果信佛未嘗有所說法、離言說相而忘誦經之功、則可以誦妙法蓮華經矣。
故曰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悔謝、忏悔謝罪也。
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經本無疑、汝心自疑。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破相論、在口曰誦。
在心曰念。
豈知宗趣。
起信論法藏疏、當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止、使之止于方便品、不再誦下文之譬喻品也。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出世、佛出世也。
縱說多種譬喻、縱說、盡憑而說之意。
○法華文句、譬、比況也。
喻、曉訓也。
亦無越于此。
何者因緣。
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法華經方便品、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法華指掌疏一下、唯、猶獨也。
以、猶為也。
言諸佛所為、無二無三、故曰唯以一事。
此事非小、故曰唯以一大事。
因此生悲、緣此感佛、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緣。
因緣湊合、佛乃出興。
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法華要解、佛知見者。
徹了實相真如真見也。
在法名一佛乘。
在因名一大事。
在果名一切種智。
故曰諸佛因一大事故出興、為一佛乘故法、欲令衆生開佛見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
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
唯人以妄塵所染、無明所覆、而自迷失。
中峰廣錄一曰、佛知見者、乃破生死根塵之利具也。
○法華文句四、佛以一切種智知。
佛以佛眼見。
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
○法華玄義九、靈知寂照、名佛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
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
智度論七十、佛名為覺。
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
故名為覺。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
法華經方便品、令衆生開佛知見者、即開覺知見也。
欲示衆生佛知見者、即示覺知見也。
令衆生悟佛知見者、即悟覺知見也。
令衆生入佛知見道者、即入覺知見也。
○法華合論三、佛不言以佛知見授之衆生、而言欲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者、則知衆生本自有之、不從他以得之也。
雖不從他以得之、必籍善知識為之緣。
以方便為開示、而使之悟入也。
○法華要解雲、開、破無明之封蔀。
示、指所迷之真體。
悟、豁然洞視。
入、深造自得、而證一切種智。
是為佛知見道也。
又以四門配釋四位四智四教等者、詳天台文句、文句記、及法華科注等。
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按此小乘劣慧之機、每興佛知見我輩無分之歎者。
如法華信解品雲、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又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珍寶是也。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别佛。
蓋為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内擾、甘受驅馳。
驅馳、驅車馬而馳逐也。
○詩皇華篇、載馳載驅。
○案此言為塵勞所驅馳也。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三昧見前注。
○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種種苦口、法華方便品、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苦口猶雲苦言。
法華經信解品、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勸令寝息、寝、止也。
○寝息者、止其貪愛也。
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故雲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
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谄佞我慢、我慢者、自恃高貴而慢他之謂也。
○法華經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
若能正心、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
常生智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