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害賢曰嫉。
相忌曰妒。
○唯識論六、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
不安穩故。
嗔恚一分為體。
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忏悔。
雲何名忏、雲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愆。
玉篇、愆去幹切。
過也。
失也。
說文作□。
又俗作□。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
悔者、悔其後過。
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
是名為悔。
故稱忏悔。
凡夫愚迷、隻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
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
何名忏悔。
善知識、既忏悔已。
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
天台法界次第下、今菩薩善達四谛十二因緣、憐愍一切。
同于子想。
故能為衆生久處生死、發心荷負一切、共入涅槃。
是以必須大誓莊嚴、要心不退也。
此四通言弘誓願者、廣普之緣、謂之為弘。
自制其心、名之曰誓。
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心地觀經七、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
雲何為四。
一者、誓度一切衆生。
二者、誓斷一切煩惱。
三者、誓學一切法門。
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各須用心正聽。
唐華嚴經十四、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以上四誓願、即四弘誓願也。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大家、大衆之意。
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恁、音衽。
恁麼猶言如斯。
且不是惠能度。
且不是惠能度者、衆生自性自度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衆生自度、佛不能度。
若佛能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
一切衆生、總應度盡。
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
當知衆生自度、佛不能度。
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經雲、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
各須自性自度。
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将正見度。
正見者、明知苦寂滅道之理也。
○悟性論、凡迷者迷于悟。
悟者悟于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法界次第中、見四谛分明。
故雲正見。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雲何正見。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
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
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将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
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新婆沙論百八十三、正法有二種。
一、世俗正法。
謂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也。
二、勝義正法。
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也。
○正法、真正之道法也。
理無差、故雲正。
法、為三寶中之法寶、以教理行果四者為體。
○無量壽經上、弘宣正法。
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
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
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大乘義章十、歸投依服、故曰歸依。
○法界次第上之上、歸以反還為義。
依者憑也。
○勝鬘經、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
福慧兩足故。
歸依正、離欲尊。
離邪曰正。
即正法。
離欲垢塵染故。
歸依淨、衆中尊。
無污染曰淨。
淨于衆物中最尊故。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邪、邪道。
不明佛法者。
魔、魔道。
妨害佛法者。
○傳燈錄、心外求法。
名為外道。
俱舍玄義、學乖谛理、随目妄情、不返内覺、稱為外道。
○法事贊、不取佛言、名外道。
○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合六師而為九十六也。
其六師一為富蘭那迦葉。
二、末伽黎翟賒梨子。
三、删闇耶毗羅胝子。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六、尼乾陀若提子。
○案、此處外道、總指異端而言。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一切之佛陀、佛寶也。
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也。
随其教法而修業、僧寶也。
自性三寶、即各自具有之一體三寶也。
了法為佛。
遠離為法。
無為為僧也。
○按三寶有同體、别相、住持等異。
今即同體三寶也。
或名雲一體三寶、自體三寶、自性三寶等。
名稱有别耳。
性自靈覺即佛寶、性本寂滅即法寶、性無乖诤即僧寶。
是名同體自性三寶也。
佛者、覺也。
佛者、具滿自覺覺他之二行。
為十界最高之聖者。
○般若燈論曰、何名佛。
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實覺了、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害賢曰嫉。
相忌曰妒。
○唯識論六、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
不安穩故。
嗔恚一分為體。
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忏悔。
雲何名忏、雲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愆。
玉篇、愆去幹切。
過也。
失也。
說文作□。
又俗作□。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
悔者、悔其後過。
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
是名為悔。
故稱忏悔。
凡夫愚迷、隻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
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
何名忏悔。
善知識、既忏悔已。
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
天台法界次第下、今菩薩善達四谛十二因緣、憐愍一切。
同于子想。
故能為衆生久處生死、發心荷負一切、共入涅槃。
是以必須大誓莊嚴、要心不退也。
此四通言弘誓願者、廣普之緣、謂之為弘。
自制其心、名之曰誓。
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心地觀經七、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
雲何為四。
一者、誓度一切衆生。
二者、誓斷一切煩惱。
三者、誓學一切法門。
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各須用心正聽。
唐華嚴經十四、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以上四誓願、即四弘誓願也。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大家、大衆之意。
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恁、音衽。
恁麼猶言如斯。
且不是惠能度。
且不是惠能度者、衆生自性自度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衆生自度、佛不能度。
若佛能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
一切衆生、總應度盡。
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
當知衆生自度、佛不能度。
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經雲、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
各須自性自度。
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将正見度。
正見者、明知苦寂滅道之理也。
○悟性論、凡迷者迷于悟。
悟者悟于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法界次第中、見四谛分明。
故雲正見。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雲何正見。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
邪來正度。
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
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
将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
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新婆沙論百八十三、正法有二種。
一、世俗正法。
謂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也。
二、勝義正法。
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也。
○正法、真正之道法也。
理無差、故雲正。
法、為三寶中之法寶、以教理行果四者為體。
○無量壽經上、弘宣正法。
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
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
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大乘義章十、歸投依服、故曰歸依。
○法界次第上之上、歸以反還為義。
依者憑也。
○勝鬘經、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
福慧兩足故。
歸依正、離欲尊。
離邪曰正。
即正法。
離欲垢塵染故。
歸依淨、衆中尊。
無污染曰淨。
淨于衆物中最尊故。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邪、邪道。
不明佛法者。
魔、魔道。
妨害佛法者。
○傳燈錄、心外求法。
名為外道。
俱舍玄義、學乖谛理、随目妄情、不返内覺、稱為外道。
○法事贊、不取佛言、名外道。
○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合六師而為九十六也。
其六師一為富蘭那迦葉。
二、末伽黎翟賒梨子。
三、删闇耶毗羅胝子。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六、尼乾陀若提子。
○案、此處外道、總指異端而言。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一切之佛陀、佛寶也。
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也。
随其教法而修業、僧寶也。
自性三寶、即各自具有之一體三寶也。
了法為佛。
遠離為法。
無為為僧也。
○按三寶有同體、别相、住持等異。
今即同體三寶也。
或名雲一體三寶、自體三寶、自性三寶等。
名稱有别耳。
性自靈覺即佛寶、性本寂滅即法寶、性無乖诤即僧寶。
是名同體自性三寶也。
佛者、覺也。
佛者、具滿自覺覺他之二行。
為十界最高之聖者。
○般若燈論曰、何名佛。
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實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