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品第六

關燈
(梵雲忏摩。

    此雲悔過。

    梵漢兼舉、故雲忏悔。

    ○此篇所說。

    凡有五節。

    一、自性五分法身香。

    二、無相忏悔。

    三、自心四弘誓願。

    四、自性三寶歸戒。

    五、自性一體三身佛也。

    ○忏悔有多品、如理忏事忏無生忏取相忏作法忏大忏悔莊嚴忏悔無相忏悔等。

    此品所雲之忏悔指無相忏悔也。

    ) 時大師見廣韶洎洎、意忌。

    及也。

    四方士庶廣、廣州。

    韶、韶州也。

    骈、音便。

    集山中聽法。

    于是升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

    
慧琳音義三十六、胡跪、右膝著地。

    豎左膝危坐。

    或雲互跪也。

    ○歸敬儀、佛法順右。

    即以右膝拄地。

    右腿在空。

    右指拄地。

    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

    使三處翹翹。

    曲身前就。

    故得心有專至。

    請悔方極。

    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者、以五種功德法而成佛身也。

    ○行宗記一上、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

    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号。

    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

    出纏破障、返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五分法身香者。

    即一、戒香。

    二、定香。

    三、慧香。

    四、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

    ○維摩經二方便品、佛身者。

    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

    注肇曰、五分法身也。

    次授無相忏悔。

    
止觀七、忏名陳露先惡。

    悔名改往修來。

    ○慧苑音義下、忏悔、謂忏摩。

    此雲請忍。

    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衆胡跪。

    師曰、一戒香、
破相論、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養十方諸佛。

    今時衆生。

    不解如來真實之義。

    唯将外火燒于世間沉檀熏陸質礙之香。

    希望福報。

    雲何可得乎。

    又達磨曰、戒香、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筆削記五、嫉、謂妒忌也。

    ○害賢曰嫉。

    害色曰妒。

    無貪嗔、法界次第上、引取之心、名之為貪。

    違忿之心、名之為嗔。

    無劫害。

    
南山戒疏二之上、不白而取曰劫。

    ○觀音疏記、乖慈名害。

    名戒香。

    二定香、
達磨雲、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言自心本不散亂。

    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随須修行禅波羅蜜。

    名定香。

    三慧香、
達磨雲、常于身心内自觀察。

    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觀照見前注。

    不造諸惡。

    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
達磨雲、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又曰、自覺覺他、覺智明了。

    則名解脫、即自心無所攀緣。

    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

    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
達磨雲、觀照常明。

    通達無礙。

    ○解脫知見、謂己實知解脫。

    即後得智也。

    ○由解生定。

    由定生慧。

    由慧得解脫。

    由解脫得解脫知見。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

    不可沈空寂。

    
沈空者、大乘之菩薩二阿僧祇劫之終、于第七地專修無相觀。

    上可無菩薩之求。

    下可無衆生之度。

    于是鈍根怯弱之菩薩、著此空相、發自他之大行。

    名七地沈空難。

    即須廣學多聞、維摩經菩薩品、多聞是道場。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駱賓王螢火賦、不貪熱以苟進。

    每和光而曲全。

    ○蘇延詩、善物遺方外。

    和光繞道邊。

    ○莊子、接于物而生時者也。

    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直性注見前。

    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内薰、
内薰者、衆生心内、有本覺之真如、薰習無明、使以妄心、厭生死之苦、求涅槃之樂、名内薰。

    佛菩薩之教法及自己之修行、名外薰。

    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三世罪、
賓積經九十四、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

    雲何過去世。

    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

    雲何未來世。

    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

    雲何現在世。

    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令得三業清淨。

    
三業者。

    一、身業。

    身所作。

    二、口業。

    口所說。

    三、意業。

    意所思。

    善知識、各随我語、一時道、一時道、即一時說道。

    猶雲一時唱言。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乖于理而行、名惡。

    作身口意之三事、名業。

    ○四十華嚴經四十、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銷、與消通。

    盡也。

    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

    
唯識論六、憍诳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即貪癡一分為體。

    按憍诳者。

    唯識二十随煩惱中之二也。

    從前所有惡業憍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