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于五欲之樂。

    生喜足心。

    五、樂變化天。

    于五欲之境。

    自樂變化。

    六、他化自在天。

    使五欲之境、變化自在。

    見智度論九、俱舍論八。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

    地獄等罪、一時消滅。

    内外明徹、不異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衆聞說、了然見性。

    悉皆禮拜。

    俱歎善哉。

    唱言、普願法界衆生、
菩薩璎珞本業經上、于一法界、有三界報。

    一切有為法、若凡若聖、若見著、若因若果。

    不出法界。

    唯佛一人、在法界外。

    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衆說無相頌、
即下文之頌。

    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别。

    若不作此修。

    剃發出家、
剃須發、染衣、為佛弟子出家之相也。

    且去憍慢。

    且别于外道之出家。

    是三世諸佛之儀式。

    于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心平、即心平等義。

    ○持戒、為六度之一。

    受持戒律而不犯也。

    ○法華經譬喻品、持戒清潔、如淨明珠。

    ○案、此言、戒律本備止惡防非。

    假令在家、心若平等、何勞具戒如比丘。

    行直何用修禅。

    
論語、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智度論、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以來、常曲不端。

    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

    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此即制心之說也。

    ○維摩經佛道品、直心是菩薩道場。

    ○案、惟見性者、方能無妄念。

    無妄念方是直心。

    故唐釋慧海曰、妄念不生為禅。

    坐見本性為定。

    恩則孝養父母。

    
孝養父母者、盡孝道以供養父母也。

    ○觀無量壽佛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下略)義則上下相憐。

    憐者、扶持其患難饑寒。

    林子壇經訊釋、無相頌曰、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夫不曰持戒、而曰心平。

    豈不以心平則自有至戒者在乎。

    不曰修禅、而曰行直。

    豈不以行直則自有真禅者在乎。

    由是觀之。

    則釋氏修為之功、殆無出于此矣。

    又曰、因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夫知所孝養、乃所以為仁也。

    豈有仁而遺其父母者乎。

    知所相憐、乃所以為義也。

    豈有義而忘其上下者乎。

    由是觀之。

    則釋氏立本之教、概可見于此矣。

    若或戒矣、而心有未平。

    禅矣、而行有未直。

    父母且不知所以仁之。

    上下且不知所以義之。

    此其大本已失。

    而曰能依法修行以見性者。

    豈其然哉。

    讓則尊卑和睦、克恭克讓、則和睦相親。

    忍則衆惡無喧。

    
不報無道、則喧争自息。

    若能鑽木取火、修行不怠、如鑽火。

    則必定見性。

    ○華嚴經頌雲、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随止滅。

    ○大智度論、譬如鑽燧求火。

    一生勤著、不休不息。

    乃可得火。

    淤泥定生紅蓮。

    
紅蓮、赤色之蓮華也。

    ○維摩經佛道品、譬如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苦口的是良藥、的、的碓也。

    逆耳必是忠言。

    
忠言、忠直之言也。

    ○家語、良藥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改過必生智慧、除我執、故生智慧。

    護短心内非賢。

    
短、绌也。

    陋也。

    ○短長猶善惡也。

    短指過咎而言。

    護短猶怙惡也。

    日用常行饒益、饒益豐于利人也。

    ○法華經譬喻品、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故雲西方隻在目前。

    ○案、此偈歸束到西方隻在目前者、六祖正為迷人不行孝義忍讓、而口誦佛名、冀帶惡業往生西方故耳。

    西方極樂世界、豈有不孝義忍讓之人哉。

    阿彌陀經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可知未能孝義忍讓者、心未調伏、何能往生。

    故六祖痛發之、使人覓菩提于本心、為往生之基也。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

    衆人且散。

    吾歸曹溪。

    衆若有疑、卻來相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

    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者、信受教命而奉行也。

    ○往生論注下、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

    末言奉行。

    表服膺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