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瓶之中、納前生父母之遺骨。
○法華義疏雲、大勢至者、所經之處、世界振動、惡道休息也。
○黃檗傳心法要、觀音當大悲、勢至當大智。
○達摩多羅禅經下、喜無量者、謂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諸善功德無量佛法。
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饒益衆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
見一切衆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
其心歡喜、則憂戚滅。
憂戚滅已、一向欣悅踴躍歡喜。
念言快哉。
永使安樂。
于一切衆生歡喜時、見有樂相輕微明淨成就此相。
名為喜無量三昧。
如佛說修習喜等乃至識處。
舍無量者、舍怨親已等緣中品、此唯是衆生、無有差别。
雖慈悲喜、唯作衆生行近境界近相。
是故世尊說舍。
種種舍各自有相。
舍無量不與彼同。
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舍相似相現、是名舍無量三昧。
能淨即釋迦。
釋迦、指釋迦牟尼佛而言。
○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号釋迦文者。
(文即牟尼之訛略)釋言能仁。
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釋迦前有六佛。
釋迦繼六佛而成道。
處今賢劫。
文言将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
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
初釋迦于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
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
其本起經說之備矣。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維摩經雲。
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雲何是淨心。
答、以畢竟淨為淨。
雲何是畢竟淨為淨。
答、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問、雲何是無淨無無淨。
答、一切處無心是淨。
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
即名無淨也。
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
即是無無淨也。
平直即彌陀。
唐沙門慧海語錄、法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
父名月上。
母名殊勝妙顔。
曰、出何教文。
師曰、出陀羅尼集。
○平、即平等。
直、即心直。
○大般若經、平等平等、無所分别。
何以故。
自相皆空、都無分别。
因無分别、行六度梵行等無相功德。
謂圓滿一切相智、及餘無量諸佛功德。
若菩薩見乞丐及旁生、起是念雲、如來是福田、我應施與、及供養恭敬。
旁生等非福田故、不應施與所須資具。
是菩薩起如是念者、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求趣無上菩提、要淨自心。
福田方淨。
故見乞者不應作是念。
應作是念、我發菩提心者。
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豈以分别高下。
應以平等施而攝益之。
○維摩經佛國品、直心是菩薩淨土。
又菩薩品、直心是道場。
注、肇曰、直心者、謂質直無谄、此心乃是萬行之本。
什曰、直心、誠實心也。
發心之始、始于誠實。
○楞嚴經、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直發明性。
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水無諸委曲相。
人我是須彌。
人身常有一主宰為實體、自此實體、生出人我之相、人我之見。
自此執見、複生出種種之過失。
○須彌、即須彌山之略。
釋氏要覽雲、長阿含并起世因本經等雲、四洲地心即須彌山、梵音正雲蘇迷盧、此名妙高山、此山有八山、繞外有大鐵圍山、周圍回繞、并一日月晝夜回轉照四天下、名一國土。
邪心是海水。
煩惱是波浪。
毒害是惡龍。
惡龍、造惡之龍神也。
○仁王經下、惡鬼惡龍。
○仁王經良贲疏、惡鬼疾疫。
惡龍旱澇。
虛妄是鬼神。
釋摩诃衍論、鬼并及神雲何差别。
障身為鬼、障心為神。
塵勞是魚鼈。
貪嗔是地獄。
愚癡是畜生。
畜生、年馬豬羊等也。
○大乘義章八末、言畜生者、從主畜養以為名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須彌倒。
去邪心、海水竭。
煩惱無、波浪滅。
毒害忘、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
覺性、離一切迷妄之覺悟自性也。
放大光明。
自瑩名光、照物名明。
○探玄記三、光明亦二義。
一是照暗義。
二是現法義。
○往生論下、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外照六門清淨、上文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眼耳鼻舌身為外五門、意為内一門。
合為六門。
已見上。
能破六欲諸天。
六欲諸天、欲界六重之天也。
亦名六欲天。
一、四王天。
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之四王。
二、忉利天。
亦譯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又譯時分。
彼天中時唱快哉快哉。
四、兜率天。
亦譯喜足。
○法華義疏雲、大勢至者、所經之處、世界振動、惡道休息也。
○黃檗傳心法要、觀音當大悲、勢至當大智。
○達摩多羅禅經下、喜無量者、謂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諸善功德無量佛法。
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饒益衆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
見一切衆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
其心歡喜、則憂戚滅。
憂戚滅已、一向欣悅踴躍歡喜。
念言快哉。
永使安樂。
于一切衆生歡喜時、見有樂相輕微明淨成就此相。
名為喜無量三昧。
如佛說修習喜等乃至識處。
舍無量者、舍怨親已等緣中品、此唯是衆生、無有差别。
雖慈悲喜、唯作衆生行近境界近相。
是故世尊說舍。
種種舍各自有相。
舍無量不與彼同。
謂平等清淨離苦樂相、舍相似相現、是名舍無量三昧。
能淨即釋迦。
釋迦、指釋迦牟尼佛而言。
○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号釋迦文者。
(文即牟尼之訛略)釋言能仁。
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釋迦前有六佛。
釋迦繼六佛而成道。
處今賢劫。
文言将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
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
初釋迦于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
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
其本起經說之備矣。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維摩經雲。
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雲何是淨心。
答、以畢竟淨為淨。
雲何是畢竟淨為淨。
答、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問、雲何是無淨無無淨。
答、一切處無心是淨。
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
即名無淨也。
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
即是無無淨也。
平直即彌陀。
唐沙門慧海語錄、法明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
父名月上。
母名殊勝妙顔。
曰、出何教文。
師曰、出陀羅尼集。
○平、即平等。
直、即心直。
○大般若經、平等平等、無所分别。
何以故。
自相皆空、都無分别。
因無分别、行六度梵行等無相功德。
謂圓滿一切相智、及餘無量諸佛功德。
若菩薩見乞丐及旁生、起是念雲、如來是福田、我應施與、及供養恭敬。
旁生等非福田故、不應施與所須資具。
是菩薩起如是念者、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求趣無上菩提、要淨自心。
福田方淨。
故見乞者不應作是念。
應作是念、我發菩提心者。
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豈以分别高下。
應以平等施而攝益之。
○維摩經佛國品、直心是菩薩淨土。
又菩薩品、直心是道場。
注、肇曰、直心者、謂質直無谄、此心乃是萬行之本。
什曰、直心、誠實心也。
發心之始、始于誠實。
○楞嚴經、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直發明性。
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水無諸委曲相。
人我是須彌。
人身常有一主宰為實體、自此實體、生出人我之相、人我之見。
自此執見、複生出種種之過失。
○須彌、即須彌山之略。
釋氏要覽雲、長阿含并起世因本經等雲、四洲地心即須彌山、梵音正雲蘇迷盧、此名妙高山、此山有八山、繞外有大鐵圍山、周圍回繞、并一日月晝夜回轉照四天下、名一國土。
邪心是海水。
煩惱是波浪。
毒害是惡龍。
惡龍、造惡之龍神也。
○仁王經下、惡鬼惡龍。
○仁王經良贲疏、惡鬼疾疫。
惡龍旱澇。
虛妄是鬼神。
釋摩诃衍論、鬼并及神雲何差别。
障身為鬼、障心為神。
塵勞是魚鼈。
貪嗔是地獄。
愚癡是畜生。
畜生、年馬豬羊等也。
○大乘義章八末、言畜生者、從主畜養以為名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須彌倒。
去邪心、海水竭。
煩惱無、波浪滅。
毒害忘、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
覺性、離一切迷妄之覺悟自性也。
放大光明。
自瑩名光、照物名明。
○探玄記三、光明亦二義。
一是照暗義。
二是現法義。
○往生論下、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外照六門清淨、上文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眼耳鼻舌身為外五門、意為内一門。
合為六門。
已見上。
能破六欲諸天。
六欲諸天、欲界六重之天也。
亦名六欲天。
一、四王天。
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之四王。
二、忉利天。
亦譯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又譯時分。
彼天中時唱快哉快哉。
四、兜率天。
亦譯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