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念。

    悟者、悟無所得。

    見西方隻在刹那。

    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

    各願見否。

    衆皆頂禮雲、
頂禮者、五體投于地、以吾頂禮尊者之足也。

    ○歸敬儀下、經律文中、多雲頭面禮足、或雲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

    彼所卑者、足也。

    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

    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衆、
智度論、大衆者、除佛餘一切聖賢也。

    世人自色身是城。

    色身、自四大五塵等之色法而成身、故名色身。

    ○楞嚴經十、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内有意門。

    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血脈論、若知自心是佛。

    不應心外覓佛。

    佛不度佛。

    将心覓佛、但是外覓佛者。

    盡是不識自心是佛。

    又心王銘雲、慕道真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

    不向外尋。

    自性迷即是衆生。

    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

    
諸佛菩薩、以愛念給一切衆生之心、曰慈悲。

    ○顯教以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弟子。

    密教以觀音為阿彌陀佛之化身。

    ○達摩多羅禅經下、修行者若欲廣修慈心、先當系心所緣漸習令無量。

    滅除過惡、心不诤競、亦無怨結。

    無恚清淨。

    謂于親中怨三種九品衆生無量無數安處十方盡三分際、淳一樂行、唯除國土世界、于衆生世界周普總緣成就遊。

    行者修慈方便。

    先等心思惟、總緣一切衆生。

    令心堅固滅除嗔恚而起慈心。

    是名總觀慈無量三昧。

    如是總觀猶為嗔恚所縛者、當于上親修别相慈。

    次于中親下親中人怨家次第修習九品慈心、漸離嗔恚心生愛念與種種樂具。

    與是樂已。

    然後于一切衆生起法饒益心、修三種慈、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舍除嗔礙住仁愛心。

    随其所應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與之。

    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

    先與出家樂、次與禅定正受樂、次與菩提樂、次與寂滅樂。

    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種種樂具自得他得清淨善根。

    乃至無上寂滅究竟無為。

    随其修行意所想念。

    無量法樂等與衆生相現在前。

    樂想起已、一一觀察、以相自證。

    便得決定。

    猶如明鏡因物像現。

    慈三昧鏡、亦因樂事種種樂相悉現在前。

    或時修行為嗔恚所亂、作是思惟、我從本來、由是嗔恚多所殺害。

    興諸罪逆、入于惡道。

    于大地獄還受苦毒、或作蜂虿蜈蚣毒蛇惡龍害鬼羅刹、如是種種害毒之類、今不除滅、複見燒迫。

    以是方便、能止嗔恚。

    又複思惟、罵者受者、彼我無常、須臾不住。

    二俱過去。

    惡聲已滅後起、二人無故共诤。

    又今二人、念念即滅、虛妄無實。

    誰罵誰受、何為颠倒、與空共鬥。

    計我耳根、後虛妄颠倒煩惱業起。

    彼人舌根、亦複如是。

    因緣生滅、誰罵誰聞。

    修行如是思惟時、嗔恚縛解。

    能修慈心、離垢清淨。

    如佛說、修慈者于四念處、能得決定修習增廣。

    成就無量法門勝妙道果。

    不複退還。

    是則三種方便大慈。

    若已離欲、更修淨妙離欲慈心。

    深心饒益、增廣無量得真實果。

    因此功德、具足所願究竟涅槃。

    所以者何、一切諸佛說慈為無畏。

    慈為一切功德之母、慈為一切功德鑽燧、慈能消滅兇暴諸惡。

    是故修行當勤方便修離欲大慈。

    悲無量者、慈境界怨親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習。

    如佛言曰、饒益衆生、說名慈心。

    除不饒益、說名悲心。

    若先于衆生起饒益心、以種種樂具悉施與之。

    然後觀衆生唯見受樂、是名慈心。

    若先觀衆生受無量苦、起除不饒益心、然後見衆生除不饒益。

    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與樂也。

    是名悲心。

    見淨相是慈、見虛空相是悲。

    樂行是慈、苦行是悲。

    是則差别。

    謂修行者、見諸衆生兇暴诤怒殘賊殺害共相逼迫無有覆護。

    如是見已。

    而起悲心為作覆護。

    又見衆生斬截身首耳鼻肢體、苦痛無量、無能救者、修行已見、而起悲心。

    又修行住悲心時、見五趣衆生苦痛熾然、無量燒迫、深起悲心興救護想。

    如是修行悲無量善根生時無量功德相現。

    若見此衆生、受無量苦而不起悲、是則極惡無善根人。

    如是大悲一切諸佛本所修習。

    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習、當知不久心到是處。

    喜舍名為勢至。

    
喜舍、亦名淨舍、淨施。

    喜施财寶也。

    ○勢至、即大勢至菩薩也。

    菩薩之大智、至一切處、故名。

    ○存覺之報恩記、勢至顯事父母之恩厚。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