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即是無念也。

    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名無念行。

    
海水一滴雲、直了自心。

    無性無念。

    則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手執捉。

    在腳運奔。

    六根門頭、無障無礙。

    六塵堆裡、無染無雜。

    謂之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圓覺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即名邊見。

    邊見、為五見之一。

    (五見、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即或為斷見、或為偏于常見一邊之惡見也。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将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
同行、為三善知識之一。

    同心而行道者之謂也。

    ○止觀輔行、言同行者、已他互同、遞相策發、人異行同、故名同行。

    發願受持發願、發起誓願也。

    ○阿彌陀經、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受、領受。

    持、憶持。

    以信力故受。

    以念力故持。

    為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也。

    ○勝鬘寶窟上本、始則領受在心曰受。

    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三乘聖果之位也。

    ○華嚴經二十六、願一切衆生、速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默傳者、以心傳心、見性成佛。

    宗門之傳授、在言語之外。

    故名默。

    不得匿其正法。

    
正法、真正之道法也。

    不差于理、故名正。

    若不同見同行、在别法中、别法指非禅宗一派而言。

    不得傳付、損彼前人。

    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佛種、生佛果之種子也。

    ○探玄記一、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四教集解中、種即能生、性名不改。

    ○本業經元曉疏、種性者。

    種、是種類義。

    性、是體性義。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

    
絕真理之衆相名無相。

    ○大乘義章二、言無相者、釋有兩義。

    一、就理彰名。

    理絕衆相、故名無相。

    二、就涅槃法相釋。

    涅槃之法離十相、(涅槃經三十、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故曰無相。

    ○大論曰、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相、○按無相頌者。

    即心地無相之頌也。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
在家、對出家之稱。

    即在家而有父母妻子者。

    ○出家、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者。

    ○釋氏要覽上、毗婆沙論雲、家者、是煩惱因緣。

    夫出家者、為滅垢累。

    故宜遠離也。

    ○維摩經弟子品、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法華玄贊二、頌者、美也。

    歌也。

    頌中文字極美麗故。

    歌頌之故。

    訛略雲偈。

     說通及心通。

    
心通即宗通也。

    宗通者、即自證殊相之相也。

    說通者、說法逗機之相也。

    ○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

    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

    通達是相已。

    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墜覺相及衆魔外道。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

    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

    謂宗通及說通。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相、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衆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雲何說通相。

    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以巧方便、随順衆生。

    如應說法、今得度脫。

    是名說通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南巢法惠宏德禅師證道歌注、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

    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惟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

    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披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藏通别圓之味、方謂說通也。

    如日處虛空。

    
傳心法要上、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無栖泊處即是行諸佛行。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南巢法惠證道歌注雲、宗說既通、定慧均等、方為圓明。

    唯傳見性法、出世諸佛欲濟度衆生。

    舍淨土而來婆娑世界。

    謂之出世。

    即佛出現于世也。

    餘詳前注。

    破邪宗。

    
凡不以見性為宗者、曰邪宗。

    法即無頓漸、頓漸、頓教與漸教也。

    此二者以判諸大乘教。

    迷悟有遲疾。

    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慧日者、譬喻佛之智慧、如日能照世之暗冥也。

    ○無量壽經下、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

    邪來煩惱至、煩惱至便是邪來。

    正來煩惱除。

    
煩惱除便是正來。

    ○邪來、一念不覺。

    正來、正念開發。

    邪正二相。

    共是取舍之念。

    邪正俱不用。

    
海水一滴、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現影。

    譬如彼燃燈時、暗忽消滅。

    明生時、暗何處去、暗來時、明何處滅。

    明暗代謝之法。

    二相共是空中假變。

    而無真實相。

    故雲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無念清淨、至達不生滅之地。

    ○無餘、指無餘涅槃而言。

    六祖金剛經注曰、無餘者、真常湛寂也。

    法華經雲、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涅槃者、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唯識論十、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

    煩惱既盡。

    餘依亦滅。

    衆苦永寂。

    故名涅槃。

    菩提本自性。

    
菩提本自性、性淨本有菩提。

    非可修相。

    非可作相。

    起心即是妄。

    
起心者、起他希求之念、實非正念。

    淨心在妄中、或雲、本淨明心非别處。

    惟在衆生妄心中。

    但正無三障。

    
障正道、害善心之三障也。

    三障者、一、煩惱障。

    如貪欲愚癡等之惑。

    二、業障。

    如五逆十惡之業。

    三、報障。

    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此句言但正則盡凡情是正心、别不見障惑所在。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自顧自己過愆、即與道相當。

    色類自有道、刊定記四、類即流類。

    即胎卵等四也。

    ○華嚴經、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别、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等。

    ○此句言一切生類、各自俱有大道。

    各不相妨惱。

    
本具大道、故無妨亦無惱。

    離道别覓道、終身不見道。

    
道本不離人。

    若向别處尋道、則終身不能見道矣。

    波波度一生、波波、猶言奔波也。

    ○岑參詩、風塵奈爾何。

    終日獨波波。

    ○一生、猶言一世。

    到頭還自懊。

    
到頭、畢竟之意。

    懊、懊悔也。

    懊惱也。

    欲得見真道、真道、真實之道。

    即無上正真道也。

    ○瞿醯經下、我行真道、何用咒術事耶。

    ○菩薩睒子經、使我今疾速成此無上正真佛道。

    行正即是道。

    
灑灑落落之境。

    自若無道心、無道心者、無求佛果之心也。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世間有二。

    一為有情世間、一為器世間。

    此指有情世間而言。

    為一切有情栖息之世間換言之、即人類是也。

    過、過失也。

    罪愆也。

    ○黃檗曰、如今但學無心。

    頓息諸緣。

    莫生妄想分别。

    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

    性自本來清淨。

    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言若見他人有非、即是自己之非。

    卻是計之左也。

    他非我不非、意言他人之非、在于他人、而我不以為非。

    我非自有過。

    
言若以他人之非為非、即為自己之過。

    但自卻非心、卻、止也。

    退也。

    此句言、但以自己去盡非薄他人之心也。

    打除煩惱破。

    
入道要門下曰、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

    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

    非者我自非、而我非非也。

    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

    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

    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

    即無取舍違順。

    愚人任己不任物。

    即有取舍違順。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

    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憎愛不關心、唐釋慧海曰、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

    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

    更無别眼。

    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

    有所見者、即是衆生眼。

    更無别眼作衆生眼。

    乃至諸根、亦複如是。

    長伸兩腳卧。

    
此偈自世人若修道下至此、是祖祖相傳之身脈。

    大須參詳。

    ○傳心法要下、淨名雲、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

    如人卧疾、攀緣都息。

    妄想歇滅、即是菩提。

    欲拟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法華玄贊三、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方是方術。

    便謂穩便。

    方便之法、名方便。

    ○此二句言欲化他人、自己須有逗人機宜之方法。

    勿令彼有疑、此句言以方便善巧施之于人、須使人實信己語之真、而無疑惑之餘地。

    所謂打破學人之疑團、勿令摘葉尋枝也。

    即是自性現。

    
疑團既打破、即是學人之自性出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物物全真、頭頭現成。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愚人誤兔之耳為角、此以喻物之必無也。

    ○楞嚴經、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智度論一、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免角龜毛常無。

    ○同十二、又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正見名出世、勝鬘經、非颠倒見、是名正見。

    ○華嚴經三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

    ○超出世間而修淨行謂之出世。

    ○金剛三昧經一、令彼衆生獲得出世果。

    ○智度論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

    邪見名世間。

    
非正見曰邪見。

    ○注維摩經不二品、什曰、世間、三界也。

    邪正盡打卻。

    
邪見正見、一齊打掃淨盡也。

    菩提性宛然。

    
原人論注、宛然者分明貌、即顯然可見也。

    此頌是頓教。

    
速疾頓悟而成佛果之法曰頓教。

    亦名大法船。

    
佛以渡人過生死海、到涅槃岸、譬如船筏、故曰法船。

    ○付法藏傳六、欲出三界生死大海。

    必假法船、方得度脫。

    迷聞經累劫。

    悟則刹那間。

    
迷聞、聞而不悟也。

    若了悟、則刹那成佛。

    ○攝論六、此時長遠、何日成佛。

    答曰、處夢謂經年、悟乃須臾頃。

    故雖時無量、攝在一刹那。

    ○此頌至刹那間四句。

    總結上文。

     師複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

    
傳燈錄五、韶州剌史韋璩請于大梵寺轉妙法輪。

    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法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

    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