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事物而執著不離之心名執心。
○廣百論釋、非唯空有、亦複空空、遍遣執心。
通達無礙、通達者、通于事理而不壅滞之謂也。
○金剛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往生論注下、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别。
般若經者、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經典之總名也。
有大般若經、放光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光贊經、道行般若經、佛母出世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大明度經、摩诃般若鈔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了義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修多羅或翻為契經。
契理合機名契。
貫穿法相、攝持所化、如經之于緯名經。
大小二乘、大乘與小乘也。
對小機說羅漢道、名小乘。
對大機說作佛之道、名大乘。
又四部阿含經為小乘。
法華經維摩經等為大乘也。
○法華遊意下、佛教雖複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
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
二者赴大機、說稱為大乘。
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一切經分為十二類之名也。
○智度論三十三、一、修多羅。
此句契經。
二、祇夜。
譯為應頌、又為重頌。
三、伽陀。
譯為諷頌、又為孤起頌。
四、尼陀那。
此譯因緣。
五、伊帝目多。
此譯本事。
六、阇多伽。
此譯本生。
七、阿浮達摩。
新名阿毗達磨。
八、阿波那陀。
此譯譬喻。
九、優婆提舍。
此譯論義。
十、優陀那。
此譯自說。
十一、毗佛略。
此譯方廣。
十二、和伽羅。
此譯授記。
以上十二部中。
惟修多羅祇夜與伽陀三者、為經文中體裁之上者。
其餘九部。
不過記載其經文。
從别事而立名耳。
皆因人置。
随大小機、佛為施設。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一切萬法、見前。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别。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
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唯識論二、真、謂真實。
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心。
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華嚴回向品雲、真如照明為性。
菩薩戒經雲、姚秦羅什、于梵綱經中最後譯出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
題曰梵綱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後于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
所說之戒相、别錄為一卷、以便持誦。
台祖智者名之為菩薩戒經。
我本元自性清淨。
我者、常住于已身之一主宰也。
○唯識論、我為主宰。
○自性清淨、即自性清淨心也。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者是。
若識自心見性、傳心法要上、真心無相、不來不去。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案、出世人即識自心見性之人。
皆成佛道。
普照禅師修心訣雲、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已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卧、一食卯齊、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隻益自勞爾。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
故世尊雲、普觀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又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是知離此心外。
無佛可成。
過去諸如來、隻是明心底人。
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淨名經雲、淨名經、即維摩诘所說經之别名。
即時豁然、豁然、說文、豁達也。
還得本心。
維摩經三弟子品、時維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殖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忍和尚、即五祖忍大師。
一聞言下便悟、一聞、一聞法也。
○宗鏡錄二、上上根人、一聞千悟。
○案、事見上文三更付法時。
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此教法、指達磨以來以心傳心之法。
○釋簽一、弘宣教法。
○流行者、如水之流行、所及者遠也。
○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一類有大心之衆生、聞大乘行大法而直證佛果者、名為頓悟。
又速疾證悟妙果者、名頓悟也。
○案、此雲頓悟菩提、即頓時悟得菩提之義。
○菩提注見前。
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心地觀經三、菩提妙果不難成。
真善智識實難遇。
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維摩經佛國品注、什曰、力強為因。
力弱為緣。
肇曰、前後相生、因也。
現相助成、緣也。
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止觀五下、招果為因。
緣名緣由。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
演密鈔五、化謂教化。
導謂示導。
○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智識。
其善智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智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發起、物之初起也。
○注維摩經二、顯維摩诘辯才殊勝、發起衆會。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華嚴出現品、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相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相。
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不能自悟。
譬如人雖自具見分、不依外之光明、不辨諸色相。
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唐釋慧海雲、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從此一時休去。
自己财寶随身受用。
可謂快活。
無一法可取。
無一法可舍。
不見一法生滅相。
不見一法去來相。
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财寶。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探玄記八、情無異念、故雲一向。
○剪燈新話句解二、何一向薄情如是。
注一向猶言一偏也。
○名義集七、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抱。
解脫也。
無有是處。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教授見前。
救不可得。
不能救其邪迷颠倒。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海水一滴、自明證據、則心遍一切、智臨萬境、無物不照、無理不通、是謂正真觀照。
一刹那間、西域記二、時極短者、謂刹那也。
○楞嚴經二、沉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這間、不得停止。
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普照禅師修心訣雲、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
王自不見。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
處世曰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四教儀、十、佛地機緣若熟。
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成佛。
又、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衆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唐釋慧海雲、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亦名了了見性也。
隻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
亦名解脫心。
亦名菩提心。
亦名無生心。
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勸加用功。
功成自會。
所以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假者、愛憎心是也。
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
無一切境界。
無餘思求是。
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又曰、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
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何名無念。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愛欲之心、浸染外物、執著而不離、名染著。
○新譯仁王經中、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對于六根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能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别作用者是也。
出六門、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門、内有意門、共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六塵見前。
○法華經序品、純一無雜。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
為鑒明故能現萬像。
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
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來去自由、通用無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進退無礙名自在。
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
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
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
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
非無正念。
雲何為邪念。
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乃至苦、樂、生、滅、取、舍、怨、親、憎、愛、并名邪念。
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雲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
答隻如菩提。
假立名字。
實不可得。
亦無前後得者。
為不可得故。
即無有念。
隻個無念。
是名真念。
菩提無所念。
無所念者。
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
隻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
皆是随事方便。
假立名字。
皆同一體。
無二無别。
但如一切處無心
○廣百論釋、非唯空有、亦複空空、遍遣執心。
通達無礙、通達者、通于事理而不壅滞之謂也。
○金剛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往生論注下、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别。
般若經者、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經典之總名也。
有大般若經、放光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光贊經、道行般若經、佛母出世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大明度經、摩诃般若鈔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了義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修多羅或翻為契經。
契理合機名契。
貫穿法相、攝持所化、如經之于緯名經。
大小二乘、大乘與小乘也。
對小機說羅漢道、名小乘。
對大機說作佛之道、名大乘。
又四部阿含經為小乘。
法華經維摩經等為大乘也。
○法華遊意下、佛教雖複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
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
二者赴大機、說稱為大乘。
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一切經分為十二類之名也。
○智度論三十三、一、修多羅。
此句契經。
二、祇夜。
譯為應頌、又為重頌。
三、伽陀。
譯為諷頌、又為孤起頌。
四、尼陀那。
此譯因緣。
五、伊帝目多。
此譯本事。
六、阇多伽。
此譯本生。
七、阿浮達摩。
新名阿毗達磨。
八、阿波那陀。
此譯譬喻。
九、優婆提舍。
此譯論義。
十、優陀那。
此譯自說。
十一、毗佛略。
此譯方廣。
十二、和伽羅。
此譯授記。
以上十二部中。
惟修多羅祇夜與伽陀三者、為經文中體裁之上者。
其餘九部。
不過記載其經文。
從别事而立名耳。
皆因人置。
随大小機、佛為施設。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一切萬法、見前。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别。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
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唯識論二、真、謂真實。
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心。
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華嚴回向品雲、真如照明為性。
菩薩戒經雲、姚秦羅什、于梵綱經中最後譯出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
題曰梵綱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後于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
所說之戒相、别錄為一卷、以便持誦。
台祖智者名之為菩薩戒經。
我本元自性清淨。
我者、常住于已身之一主宰也。
○唯識論、我為主宰。
○自性清淨、即自性清淨心也。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者是。
若識自心見性、傳心法要上、真心無相、不來不去。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案、出世人即識自心見性之人。
皆成佛道。
普照禅師修心訣雲、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已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卧、一食卯齊、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隻益自勞爾。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
故世尊雲、普觀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又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是知離此心外。
無佛可成。
過去諸如來、隻是明心底人。
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淨名經雲、淨名經、即維摩诘所說經之别名。
即時豁然、豁然、說文、豁達也。
還得本心。
維摩經三弟子品、時維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殖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忍和尚、即五祖忍大師。
一聞言下便悟、一聞、一聞法也。
○宗鏡錄二、上上根人、一聞千悟。
○案、事見上文三更付法時。
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此教法、指達磨以來以心傳心之法。
○釋簽一、弘宣教法。
○流行者、如水之流行、所及者遠也。
○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一類有大心之衆生、聞大乘行大法而直證佛果者、名為頓悟。
又速疾證悟妙果者、名頓悟也。
○案、此雲頓悟菩提、即頓時悟得菩提之義。
○菩提注見前。
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心地觀經三、菩提妙果不難成。
真善智識實難遇。
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維摩經佛國品注、什曰、力強為因。
力弱為緣。
肇曰、前後相生、因也。
現相助成、緣也。
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止觀五下、招果為因。
緣名緣由。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
演密鈔五、化謂教化。
導謂示導。
○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智識。
其善智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智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發起、物之初起也。
○注維摩經二、顯維摩诘辯才殊勝、發起衆會。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華嚴出現品、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相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相。
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不能自悟。
譬如人雖自具見分、不依外之光明、不辨諸色相。
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唐釋慧海雲、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從此一時休去。
自己财寶随身受用。
可謂快活。
無一法可取。
無一法可舍。
不見一法生滅相。
不見一法去來相。
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财寶。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探玄記八、情無異念、故雲一向。
○剪燈新話句解二、何一向薄情如是。
注一向猶言一偏也。
○名義集七、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抱。
解脫也。
無有是處。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教授見前。
救不可得。
不能救其邪迷颠倒。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海水一滴、自明證據、則心遍一切、智臨萬境、無物不照、無理不通、是謂正真觀照。
一刹那間、西域記二、時極短者、謂刹那也。
○楞嚴經二、沉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這間、不得停止。
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普照禅師修心訣雲、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尊者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尊者曰、今見作用。
王自不見。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尊者曰、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尊者曰、在胎曰身。
處世曰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者喚作精魂。
王聞、心即開悟。
○四教儀、十、佛地機緣若熟。
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成佛。
又、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衆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唐釋慧海雲、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亦名了了見性也。
隻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
亦名解脫心。
亦名菩提心。
亦名無生心。
亦名色性空。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勸加用功。
功成自會。
所以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假者、愛憎心是也。
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
無一切境界。
無餘思求是。
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又曰、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
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何名無念。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愛欲之心、浸染外物、執著而不離、名染著。
○新譯仁王經中、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對于六根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能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别作用者是也。
出六門、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門、内有意門、共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六塵見前。
○法華經序品、純一無雜。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何以故。
為鑒明故能現萬像。
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
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來去自由、通用無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進退無礙名自在。
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
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
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
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
非無正念。
雲何為邪念。
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乃至苦、樂、生、滅、取、舍、怨、親、憎、愛、并名邪念。
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雲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
答隻如菩提。
假立名字。
實不可得。
亦無前後得者。
為不可得故。
即無有念。
隻個無念。
是名真念。
菩提無所念。
無所念者。
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
隻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
皆是随事方便。
假立名字。
皆同一體。
無二無别。
但如一切處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