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又法華經見寶塔品、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又妙音菩薩品、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
又雲、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
又雲、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又智度論二、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
則不數枚舉也。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
塵勞即煩惱之異稱。
可以污吾人之真性者。
○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
○破相論、無明之心。
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衆惡、皆由三毒以為根本。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
一一根中生諸惡業。
百千萬億倍過于前、不可為喻。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
無念、無妄念也。
即正念之異名。
○三慧經、問曰、何等能知一萬事畢。
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
意有間念、萬事皆失。
○古德雲、無念者、心體靈知、湛寂不動、如鏡鑒像、如燈顯物。
其像之妍醜、物之纖洪、而鏡與燈不知也。
雖曰不知、未嘗毫發少隐也。
其照體本空而能顯物、曾何念慮于其間哉。
所謂繁興大用、舉必全真。
我常于見聞知覺之頃欲覓念相、如毫發許、了不可得、而曰無念。
非不念也。
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
非思慮計度所知。
惟洞徹法源者、頗測其仿佛。
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無憶無著、無著、不執著于事物之念之謂也。
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也。
○法藏心經疏、觀照、能觀妙慧。
○六祖金剛經口訣、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諸妄。
則曉然自見。
于一切法、智度論二、一切法、略說有三種。
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
此三已攝一切法。
○楞伽經、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
不取不舍、楞伽經、譬如恒沙、一切魚鼈輪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
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沙、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面生妄想。
如來寂然、無有念想。
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衆生故、無有惱亂。
猶如恒沙、等無有異。
又斷念恚故。
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極者名甚。
○探玄記十一、超情曰深、深極曰甚。
○光明文句、徹到三谛。
故言甚深。
○清涼觀經疏。
一真法界。
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
該括萬有。
即是一心。
及般若三昧者、大乘義章二、以心合法、離邪亂。
故曰三昧。
○玄應音義三、三昧、正言三摩地。
譯雲等持。
等者、正也。
正持心也。
持謂持諸功德也。
或雲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
○大智度論四十三、般若不異三昧。
三昧不異般若。
般若不異菩薩三昧。
菩薩三昧不異般若。
般若三昧即是菩薩。
菩薩即是般若三昧。
又一百卷、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
今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
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
○翻譯名義集、三昧此雲調直定。
又雲正定。
又雲正受。
○遠法師雲、夫稱三昧者何。
專思寂想之謂也。
思專則志一不分。
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則智恬湛照。
神朗則無幽不徹。
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持誦者、受持或讀誦經典或真言也。
○金剛般若經、為大般若經第二處第九會五百七十七卷、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有三譯本、一秦之羅什譯、一元魏之菩提流支譯、一陳之真谛譯、各一卷。
又有三譯、隋之達磨崛多、唐之義淨、及唐之玄奘。
合為六譯。
即得見性。
六祖金剛經自序、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
寶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為無性故。
人則有性、取其寶用。
得遇金師、錾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
随意使用、得象貧苦。
四大身中、佛性亦爾。
身喻世界。
人我喻山。
煩惱喻礦。
佛性喻金。
智慧喻工匠。
精進猛勇喻錾鑿。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
人我山中、有煩惱礦。
煩惱礦中、有佛性寶。
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
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
當知此經功德、勝鬘經寶窟上本、惡盡言功、善滿曰德。
又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無量無邊。
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又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福德、指以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也、)又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又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又雲、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又雲、或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案此即經中贊歎之明文也。
○具說一一詳述也。
此法門是最上乘。
最上乘、至極之教法也。
諸宗各名其宗義。
○法華經授記品、諸菩薩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金剛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圭峰注曰、最上乘者、一佛乘也。
○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
不見淨法可求。
不見衆生可度。
不見涅槃可證。
不作度衆生心。
不作不度衆生心。
是名最上乘。
○六祖金剛經注、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淨可求。
無遣可遣、亦不言無遣。
無住不住、亦不言無住。
心量廣大、廓若太虛、無有邊際。
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為大智人說。
大智人、為有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事理之人也。
○維摩經佛國品慧遠疏、言大智者、是佛智也。
佛慧深廣、故名大智。
為上根人說。
上根人者、眼等諸根上利之人也。
○止觀一之一、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啞如聾。
小根小智人聞、小根人者、其根性隻可受小乘教之人也。
○唯識述記一本、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聞、聞之也。
心生不信。
不信者、心念不澄淨、于三寶之實德不樂欲也。
何以故。
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天龍者、諸天與龍神、為八部衆之二衆。
○法華經普門品、科注雲、龍者是鱗蟲之長。
有四種。
一、守天宮殿。
二、興雲緻雨。
三、地龍、開決江河者也。
四、伏藏龍、守護輪王寶藏者也。
○閻浮提、新稱瞻部洲。
為須彌山南方大洲之名。
即吾人之住處也。
城邑聚落、城、城郭也。
内曰城、外曰郭。
邑、都邑也。
大曰都、小曰邑。
○聚落、即村落也。
為人所集居之處。
○周禮、四縣為都。
四井為邑。
左傳、凡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無曰邑。
都曰城。
○聚落、通鑒綱目十雲、人所聚居、故雲村落、屯落、陀落。
聚落。
○善見律雲、有市名聚落。
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若大乘人、寶積經二十八、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六祖金剛經口訣、大般若經六百卷、皆如來為菩薩果人說佛性。
然而其間猶有為頓漸者說。
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
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
次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為真谛。
故如來于此經、凡說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實相、以示衆生。
蓋恐衆生不解佛所說、其心反有所住故也。
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
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曰觀照。
○肇論、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
○法藏心經疏、觀照能觀妙慧。
故、不假文字。
楞伽經、大慧、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文字有無不可得故。
除不堕文字。
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堕文字法者、此則妄說。
法離文字故。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
所以者何。
法離文字故。
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無情、指草木國土而言。
○大論四十一、梵雲仆呼善那。
此雲衆生。
謂衆緣所生。
○釋迦譜一、衆共生世。
故雲衆生。
○有情指衆生。
無情指草木。
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
法華經藥草喻品、如彼大雲雨。
于一切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智度論五十九、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地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為一味、無有别異。
○涅槃無名論、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法界觀、情與非情共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大智度論十九、求佛道者、随其諸根利鈍。
各得其道。
譬如龍王降雨。
普雨天下。
雨無差别。
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
小樹小草根小、故小受。
○案、今變通言之、故雲悉皆自倒。
蓋示小根人不堪大受也。
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大乘義章五本、能礙聖道、說以為障。
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十地經曰、衆生身山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
廣大無邊。
隻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内燈光、不能顯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對漸教而言、頓者、頓極頓速之義。
而說迅速成佛之教法、謂之頓教。
唐釋慧海曰、此頓悟門、以無念為宗。
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
以智為用。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何以知之。
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
即修之時、即入佛位。
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
何以故、為心空故。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
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故雲、即凡即聖也。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
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
不舍煩惱而入涅槃。
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幹随逐師子。
經千百劫、終不得成師子。
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正見、為八正道之一。
離諸邪倒之正觀也。
○勝鬘經、非颠倒見、是名正見。
○四教儀集注中、正以不邪為義。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因
又法華經見寶塔品、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又妙音菩薩品、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
又雲、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
又雲、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又智度論二、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
則不數枚舉也。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
塵勞即煩惱之異稱。
可以污吾人之真性者。
○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
○破相論、無明之心。
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衆惡、皆由三毒以為根本。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
一一根中生諸惡業。
百千萬億倍過于前、不可為喻。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
無念、無妄念也。
即正念之異名。
○三慧經、問曰、何等能知一萬事畢。
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
意有間念、萬事皆失。
○古德雲、無念者、心體靈知、湛寂不動、如鏡鑒像、如燈顯物。
其像之妍醜、物之纖洪、而鏡與燈不知也。
雖曰不知、未嘗毫發少隐也。
其照體本空而能顯物、曾何念慮于其間哉。
所謂繁興大用、舉必全真。
我常于見聞知覺之頃欲覓念相、如毫發許、了不可得、而曰無念。
非不念也。
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
非思慮計度所知。
惟洞徹法源者、頗測其仿佛。
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無憶無著、無著、不執著于事物之念之謂也。
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也。
○法藏心經疏、觀照、能觀妙慧。
○六祖金剛經口訣、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諸妄。
則曉然自見。
于一切法、智度論二、一切法、略說有三種。
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
此三已攝一切法。
○楞伽經、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
不取不舍、楞伽經、譬如恒沙、一切魚鼈輪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
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沙、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面生妄想。
如來寂然、無有念想。
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衆生故、無有惱亂。
猶如恒沙、等無有異。
又斷念恚故。
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極者名甚。
○探玄記十一、超情曰深、深極曰甚。
○光明文句、徹到三谛。
故言甚深。
○清涼觀經疏。
一真法界。
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
該括萬有。
即是一心。
及般若三昧者、大乘義章二、以心合法、離邪亂。
故曰三昧。
○玄應音義三、三昧、正言三摩地。
譯雲等持。
等者、正也。
正持心也。
持謂持諸功德也。
或雲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
○大智度論四十三、般若不異三昧。
三昧不異般若。
般若不異菩薩三昧。
菩薩三昧不異般若。
般若三昧即是菩薩。
菩薩即是般若三昧。
又一百卷、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
今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
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
○翻譯名義集、三昧此雲調直定。
又雲正定。
又雲正受。
○遠法師雲、夫稱三昧者何。
專思寂想之謂也。
思專則志一不分。
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則智恬湛照。
神朗則無幽不徹。
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持誦者、受持或讀誦經典或真言也。
○金剛般若經、為大般若經第二處第九會五百七十七卷、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有三譯本、一秦之羅什譯、一元魏之菩提流支譯、一陳之真谛譯、各一卷。
又有三譯、隋之達磨崛多、唐之義淨、及唐之玄奘。
合為六譯。
即得見性。
六祖金剛經自序、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
寶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為無性故。
人則有性、取其寶用。
得遇金師、錾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
随意使用、得象貧苦。
四大身中、佛性亦爾。
身喻世界。
人我喻山。
煩惱喻礦。
佛性喻金。
智慧喻工匠。
精進猛勇喻錾鑿。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
人我山中、有煩惱礦。
煩惱礦中、有佛性寶。
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
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
當知此經功德、勝鬘經寶窟上本、惡盡言功、善滿曰德。
又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無量無邊。
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又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福德、指以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也、)又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又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又雲、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又雲、或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案此即經中贊歎之明文也。
○具說一一詳述也。
此法門是最上乘。
最上乘、至極之教法也。
諸宗各名其宗義。
○法華經授記品、諸菩薩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金剛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圭峰注曰、最上乘者、一佛乘也。
○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
不見淨法可求。
不見衆生可度。
不見涅槃可證。
不作度衆生心。
不作不度衆生心。
是名最上乘。
○六祖金剛經注、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淨可求。
無遣可遣、亦不言無遣。
無住不住、亦不言無住。
心量廣大、廓若太虛、無有邊際。
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為大智人說。
大智人、為有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事理之人也。
○維摩經佛國品慧遠疏、言大智者、是佛智也。
佛慧深廣、故名大智。
為上根人說。
上根人者、眼等諸根上利之人也。
○止觀一之一、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啞如聾。
小根小智人聞、小根人者、其根性隻可受小乘教之人也。
○唯識述記一本、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聞、聞之也。
心生不信。
不信者、心念不澄淨、于三寶之實德不樂欲也。
何以故。
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天龍者、諸天與龍神、為八部衆之二衆。
○法華經普門品、科注雲、龍者是鱗蟲之長。
有四種。
一、守天宮殿。
二、興雲緻雨。
三、地龍、開決江河者也。
四、伏藏龍、守護輪王寶藏者也。
○閻浮提、新稱瞻部洲。
為須彌山南方大洲之名。
即吾人之住處也。
城邑聚落、城、城郭也。
内曰城、外曰郭。
邑、都邑也。
大曰都、小曰邑。
○聚落、即村落也。
為人所集居之處。
○周禮、四縣為都。
四井為邑。
左傳、凡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無曰邑。
都曰城。
○聚落、通鑒綱目十雲、人所聚居、故雲村落、屯落、陀落。
聚落。
○善見律雲、有市名聚落。
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若大乘人、寶積經二十八、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六祖金剛經口訣、大般若經六百卷、皆如來為菩薩果人說佛性。
然而其間猶有為頓漸者說。
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
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
次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為真谛。
故如來于此經、凡說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實相、以示衆生。
蓋恐衆生不解佛所說、其心反有所住故也。
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
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曰觀照。
○肇論、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
○法藏心經疏、觀照能觀妙慧。
故、不假文字。
楞伽經、大慧、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文字有無不可得故。
除不堕文字。
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堕文字法者、此則妄說。
法離文字故。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
所以者何。
法離文字故。
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無情、指草木國土而言。
○大論四十一、梵雲仆呼善那。
此雲衆生。
謂衆緣所生。
○釋迦譜一、衆共生世。
故雲衆生。
○有情指衆生。
無情指草木。
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
法華經藥草喻品、如彼大雲雨。
于一切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智度論五十九、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地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為一味、無有别異。
○涅槃無名論、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法界觀、情與非情共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大智度論十九、求佛道者、随其諸根利鈍。
各得其道。
譬如龍王降雨。
普雨天下。
雨無差别。
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
小樹小草根小、故小受。
○案、今變通言之、故雲悉皆自倒。
蓋示小根人不堪大受也。
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大乘義章五本、能礙聖道、說以為障。
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十地經曰、衆生身山有金剛佛性。
猶如日輪。
體明圓滿。
廣大無邊。
隻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内燈光、不能顯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對漸教而言、頓者、頓極頓速之義。
而說迅速成佛之教法、謂之頓教。
唐釋慧海曰、此頓悟門、以無念為宗。
妄心不起為旨。
以清淨為體。
以智為用。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
何以知之。
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
即修之時、即入佛位。
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
何以故、為心空故。
修頓悟者、亦複如是。
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故雲、即凡即聖也。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
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
不舍煩惱而入涅槃。
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幹随逐師子。
經千百劫、終不得成師子。
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正見、為八正道之一。
離諸邪倒之正觀也。
○勝鬘經、非颠倒見、是名正見。
○四教儀集注中、正以不邪為義。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