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法。

    以是故衆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

    又三十六、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

    何況現在。

    因緣常空、何況果報。

    又雲、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

    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

    又四十六、何等為性空。

    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作。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

    何以故。

    性自爾、是名性空。

    亦複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

    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識、迷人口說。

    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案此邪見、非指五見中撥無因果之邪見。

    乃謂謬妄不合于道之邪見耳。

    何也、以其著于無記空也。

    善知識、心量廣大。

    此心量、指如來真證之心量言。

    離一切之所緣能緣、住于無心者是也。

    ○楞伽經三之一、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離一切諸見、及離想無想。

    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

    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遍周法界。

    
遍周法界與周遍法界同。

    ○法之所在名法界。

    ○往生要集上、周遍法界。

    拔苦衆生。

    用即了了分明。

    
了了、了然之義、謂曉解也。

    ○後漢書、小而了了、大未必奇。

    ○南史、彭城王義康、于尚書中覓了了令史。

    ○心體廓然大公、物來順應。

    則過化存神、而上下與天地同流矣。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也。

    應用便知一切。

    
即易系辭感而遂通天下故也。

    亦即莊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三祖信心銘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見指月錄四。

    ○筆削記一、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互為主伴。

    ○傳心法要下、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挂礙。

    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

    流入六道、處處皆圓。

    萬類之中、個個是佛。

    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

    若不分時、隻是一塊。

    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種種形貌、喻如屋舍。

    舍驢屋入人屋。

    舍人身至天身。

    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舍處。

    所以有别。

    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永嘉禅師雲、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與一切融、即其體為無礙也。

    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

    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别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别。

    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镕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

    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

    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

    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

    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谛之圓理。

    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

    更于諸法上說一塵一切塵、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衆生一切衆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識一切識等。

    或約修證迷悟等、使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一顯一切顯、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成一切成、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等。

    又約破立權實而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到之解釋也。

    去來自由、心體無滞、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不妄名真、不變名性。

    是吾人本具之心體也。

    ○楞嚴經一、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一真一切真。

    
真者、離虛妄之義、所謂真如。

    ○三藏法數四、無二日一。

    不妄曰真。

    心量大事、大事者、總言轉迷開悟。

    即法華所謂佛知見。

    涅槃所謂佛性。

    無量壽經所謂往生極樂也。

    ○天台仁王經疏上、大事因緣、為茲出世、顯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法華以佛知見為大事。

    涅槃以佛性為大事。

    維摩思益以不思議為大事。

    華嚴以法界為大事。

    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為大事。

    名字雖别、其義一也。

    不行小道。

    
小道、指空心靜坐等。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

    恰似凡人
恰、适當之辭。

    凡者輕微之稱。

    庸也。

    凡人即平常之細民也。

    自稱國王、國王、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報、得諸天之保護者。

    又名天子。

    ○金光明王經三、因集業故、生于人中。

    王領國土、故稱人王。

    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故、複稱天子。

    終不可得。

    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唐時威振四海、兵力及于外國。

    故外人多稱中國為唐。

    唐言、即中國言也。

    ○大乘義章九、照見名知。

    解了稱慧。

    此二各别。

    知世谛者、名之為智。

    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

    通則義齊。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
一念者、時刻之極短促者也。

    ○林子壇經訊釋、或問何以謂之一念也。

    林子曰、夫所謂一念者。

    蓋謂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如此、而無複有他念也。

    猶言心心如此、而無複有他心也。

    故心心念念、自忏前愆。

    心心念念、自悔後過。

    心心念念、去假歸真。

    心心念念、離假離真。

    心心念念、棄邪歸正。

    心心念念、無邪無正。

    心心念念、見性以為功。

    心心念念、平等以為德。

    心心念念、内心谶下以為功。

    心心念念、外行于禮以為德。

    心心念念、敬上念下、矜恤孤貧。

    心心念念。

    和光接物、通達夫礙。

    凡若此類、是皆一念大旨也。

    愚即般若絕。

    
愚、蒙昧也。

    絕、滅也。

    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禅源諸诠上、龍樹提婆等菩薩。

    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執有、令洞然解于真空。

    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

    般若無形相、智度論十八、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

    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語。

    
西國、總指則指支那以西之諸國、别指則指印度。

    唐言到彼岸。

    
智度論十二、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

    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複次、于事成辦、亦稱到彼岸。

    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

    
若以波羅蜜之意義解之、則為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号波羅蜜。

    
六祖金剛經注序雲、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

    到彼岸者、離生滅義。

    隻緣世人性無堅固、于一切法上、有生來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

    亦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

    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

    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

    
妄、不當于實也。

    ○大乘義章五末、謬執不真、名之為妄。

    ○非、不是也。

    惡也。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

    
血脈論、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

    即諸佛心。

    前佛後佛、隻言傳心。

    更無别法。

    若識此法。

    凡夫一字不知、亦是佛。

    煩惱即菩提。

    
唯識述記一本、煩是擾義、惱是亂義。

    擾亂有情、故名煩惱。

    ○智度論七、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又四十四、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

    諸佛、一切佛也。

    ○三世諸佛、為出現于三世之一切佛也。

    ○法華經方便品、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

    ○觀無量壽經、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五蘊、舊譯作五陰。

    蘊、積集之義。

    五蘊者、一曰色蘊、二曰受蘊、三曰想蘊、四曰行蘊、五曰識蘊。

    ○增阿含經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

    ○塵勞者、維摩慧遠疏曰、煩惱坌污、名之為塵。

    彼能勞亂、說以為勞、○圓覺疏鈔、經雲、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

    故雲塵勞。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佛道、無上菩提之道也。

    ○大乘義章十八、菩提胡語、此翻為道。

    果德圓通、名之為道。

    又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佛道。

    變三毒為戒定慧。

    
三素毒者、一貪毒、引取之貪心、以迷心而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不厭者。

    二嗔毒、恚忿之嗔心、以迷心而對于一心違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癡毒、迷暗之癡心、心性暗鈍、迷于事理之法者是也、亦名無明。

    ○防身之惡曰戒、使散亂之心靜曰定、去惑證理曰慧。

    ○名義集四、防非止惡曰戒。

    息慮靜緣曰定。

    破惡證真曰慧。

    ○三藏法數九、如來立教。

    其法有三。

    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

    然非戒無以生定。

    非定無以生慧。

    三法相資、不可缺。

    ○破相論、三聚淨戒者。

    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

    成無量善法聚。

    聚者、會也。

    無量善法。

    普會于心。

    故名三聚淨戒。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今唯言制三毒心。

    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佛所說。

    是真實語也。

    菩薩于過去因中修行時。

    為對三毒發三誓願。

    誓持一切淨戒、對貪毒。

    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嗔毒。

    誓度一切衆生、故常修慧、對癡毒。

    由持如是戒定慧三種淨法。

    故能超彼三毒、成一佛道也。

    誓斷一切惡、(攝律儀、戒也。

    )誓修一切善、(攝善法、定也。

    )誓度一切衆生、(饒益有情、慧也。

    )以上三聚淨戒也。

    善知識、我此法門、注維摩經八、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

    衆聖所由謂之門。

    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西天之法、凡顯物之多、常舉八萬四千之數。

    略名八萬四。

    如般舟贊、門門不同八萬四。

    ○法華經藥王品、火滅已後、收拾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

    勝鬘經、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智度論、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

    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