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金剛經略疏、般若梵語、此雲智慧。
其體即實相。
雖流轉六趣而不損。
其用即觀照能昭。
破一切而不留。
) 次日、韋使君請益。
請益者、已受教而再問未盡之蘊也。
○禮、請益則起。
○百丈清規大衆章七、凡欲請益者。
先禀侍者通覆住持。
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舊稱摩诃般若波羅蜜。
○智度論十八、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
波羅蜜言到彼岸。
複雲、善知識、善知識者、謂能了悟一切、知識高出庸衆者。
○華嚴經、善知識者、是我師傳。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清涼澄觀國師雲、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隻緣心迷、心迷、一念不覺也。
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大善知識、偉大之善智識也。
善知識如言善友、知識我能知彼之義。
示導見性。
示導有三種。
一神變示導、二記說示導、三教誡示導、見般若經四百六十九。
○雖自證自悟。
不假師示、争得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别。
六祖金剛經注、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别、自生高下。
諸佛自高、衆生自下。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上至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
無所分别。
故一切法皆平等。
豈有高下也。
又雲、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本來是佛。
與佛無異。
隻緣迷悟不同、六祖金剛經注、迷則佛是衆生、悟則衆生是佛。
○唐釋慧海雲、佛是是作。
迷人向文字中求。
悟人向心而覺。
迷人修因待果。
悟人了心無相。
迷人執物守我為已。
悟人般若應用見前。
愚人執空執有生滞。
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幹慧辯者口疲。
大智體了心泰。
菩薩觸物斯照。
聲聞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無生。
迷人見前隔佛。
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
志心、專心一意也。
○谛聽、傾聽也。
○白居易、凝視谛聽殊不足。
○梵綱經心地品、是諸佛子谛聽。
注、将欲為說、誡勸時衆。
谛者審也。
攝耳聆音、發生聞慧。
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六祖金剛經注雲、祗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
外誦内行、光明齊等。
内無堅固、定慧即亡。
口誦心行、定慧均等。
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楞嚴經、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華嚴偈、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
口但說空、因緣所生之法。
究竟無體、故雲空。
○大智度論五、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
又二十、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空。
空故諸見滅。
又四十六、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又三十五、般若波羅蜜中皆空、如十八空義中說。
○口但說空者、口說而心不行也。
萬劫不得見性。
世界一成一毀曰一劫。
萬劫、猶言萬世。
極言其時間之長也。
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天竺之言語、從梵天禀承故、名曰梵語。
○西域記二、詳其文字。
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
乃至因地随人、微有改變。
語其大較、未異本源。
而中印度特為詳正。
辭調和雅。
與天同音。
○四教集解中、劫初之時。
梵天下生、身有光明。
是故天竺言語書等、皆承于梵、故雲梵語。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大智慧、廣大之智慧、能通達一切之事理者。
詳大智度論十八。
○彼岸、經中以譬涅槃成佛之所也。
○思益經一、世尊、誰住彼岸。
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此須心行、心中念念不忘、即是心行。
○龍樹雲、佛法以心為本。
以身口為末。
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摩诃般若經十喻、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西俗多工伎。
以種種之法、現出象馬人物等、使人實如聞見。
以故名幻。
幻事雖如實見聞。
實無有也。
以譬一切諸法之無實。
○智度論六、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以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或禁咒禅定等、使種種之物、變化現出、故名化。
此化物化事、空而無實也。
以譬一切諸法之實無性。
○智度論六、是變化複有四種。
欲界藥草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
諸神通人力、故能變化諸物。
天龍鬼神等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
色界生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
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亦異于人生。
以是故空無實。
一切諸法亦如是。
皆無生住滅。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如露如電。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隋嘉祥大師疏曰、露喻、露少時住、身亦爾。
電喻、才現即滅、現在法亦爾。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相應、契合之義也。
淨土論注上、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本性是佛、離性無别佛。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何者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達磨血脈論、一切時中。
一切處所。
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
○楞伽經、心外見法為外道。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
離生死故。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心量廣大、楞伽經三、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猶如虛空、六祖金剛經注曰、佛與衆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别。
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起信論、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嗔、音震、恨也。
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刹土、刹、梵語差多羅之訛略、譯曰土田。
梵漢雙舉、故雲刹土。
盡同虛空。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
湛然常寂。
此是本心形相也。
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傳心法要上、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
世人妙性本空、虛與空皆為無之别稱。
虛無形質。
空無挂礙。
○諸法本來性空、非今始不有也。
故名性空。
○無量壽經下、淨慧知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黃檗傳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
無始以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奪。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自性真空、真空者、對于非有之有為妙有、而雲非空之空為真空、是大乘至極之真空也。
亦複如是。
資持記上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辭。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著、執著也。
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靜坐、六祖金剛經注、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
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
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即著無記空。
無記為三性之一。
○唯識論五、于善不善。
不可記别。
故名無記。
○百法問答鈔三、無記性、于善不善、益損事中、無殊勝力用可記别。
故名無記也。
○永嘉禅師雲、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善知識、世界虛空、世界者、凡諸有情所依止之國土也。
○楞嚴經四、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現在未來為世。
能含萬物色像、色者、體色。
像者、形态。
日月星宿、日為恒星之一。
月為衛星之一。
星宿、天空之列星也。
亦謂之星座。
山河大地、大地猶言全地也。
○溫子升文、大地亡于積水。
泉源溪澗、泉源、小水之源。
○溪、山渎之無所通者。
○澗、山夾水也。
草木叢林、叢、音誦、徂紅切。
叢林、大木叢生處也。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五戒十善者、世間之善法也。
三學六度者、出世間之善法也。
淺深雖異、皆順于理而益己之法名善法。
不順于理而害人之法名惡法。
天堂地獄、天堂者、天上之宮殿也。
○佛遺教經、不知是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法華文句四、地獄此方語、胡稱泥犁者、秦雲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雲無有。
○地獄有八大地獄、八寒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十六小地獄、十八地獄、一百三十六地獄之别。
一切大海、據華嚴經疏四十四、大海有十相。
一、次第漸深。
二、不受死屍。
三、餘水入失本名。
四、普同一味。
五、無量珍寶。
六、無能至底。
七、廣大無量。
八、大身所居。
九、潮不過限。
十、普受大雨。
須彌諸山、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譯為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
凡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最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
即地輪。
地輪上有九山八海。
即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
須彌山之八山八海、有鐵圍山、其中心之山、即須彌山也。
○注維摩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
秦言妙高。
處大海之中。
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裡。
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
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
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
止火停久、水則還冷。
諸法性亦如是。
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
諸法衆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
又雲、性空有二種。
一者于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
是聲聞論中說。
摩诃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
十二入性無故空。
複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
以人著我及我所故。
佛但說無我無我所。
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
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
其體即實相。
雖流轉六趣而不損。
其用即觀照能昭。
破一切而不留。
) 次日、韋使君請益。
請益者、已受教而再問未盡之蘊也。
○禮、請益則起。
○百丈清規大衆章七、凡欲請益者。
先禀侍者通覆住持。
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舊稱摩诃般若波羅蜜。
○智度論十八、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
波羅蜜言到彼岸。
複雲、善知識、善知識者、謂能了悟一切、知識高出庸衆者。
○華嚴經、善知識者、是我師傳。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清涼澄觀國師雲、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隻緣心迷、心迷、一念不覺也。
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大善知識、偉大之善智識也。
善知識如言善友、知識我能知彼之義。
示導見性。
示導有三種。
一神變示導、二記說示導、三教誡示導、見般若經四百六十九。
○雖自證自悟。
不假師示、争得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别。
六祖金剛經注、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别、自生高下。
諸佛自高、衆生自下。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上至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
無所分别。
故一切法皆平等。
豈有高下也。
又雲、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本來是佛。
與佛無異。
隻緣迷悟不同、六祖金剛經注、迷則佛是衆生、悟則衆生是佛。
○唐釋慧海雲、佛是是作。
迷人向文字中求。
悟人向心而覺。
迷人修因待果。
悟人了心無相。
迷人執物守我為已。
悟人般若應用見前。
愚人執空執有生滞。
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幹慧辯者口疲。
大智體了心泰。
菩薩觸物斯照。
聲聞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無生。
迷人見前隔佛。
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
志心、專心一意也。
○谛聽、傾聽也。
○白居易、凝視谛聽殊不足。
○梵綱經心地品、是諸佛子谛聽。
注、将欲為說、誡勸時衆。
谛者審也。
攝耳聆音、發生聞慧。
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六祖金剛經注雲、祗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
外誦内行、光明齊等。
内無堅固、定慧即亡。
口誦心行、定慧均等。
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楞嚴經、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華嚴偈、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
口但說空、因緣所生之法。
究竟無體、故雲空。
○大智度論五、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
又二十、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
無自性、故空。
空故諸見滅。
又四十六、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又三十五、般若波羅蜜中皆空、如十八空義中說。
○口但說空者、口說而心不行也。
萬劫不得見性。
世界一成一毀曰一劫。
萬劫、猶言萬世。
極言其時間之長也。
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天竺之言語、從梵天禀承故、名曰梵語。
○西域記二、詳其文字。
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
乃至因地随人、微有改變。
語其大較、未異本源。
而中印度特為詳正。
辭調和雅。
與天同音。
○四教集解中、劫初之時。
梵天下生、身有光明。
是故天竺言語書等、皆承于梵、故雲梵語。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大智慧、廣大之智慧、能通達一切之事理者。
詳大智度論十八。
○彼岸、經中以譬涅槃成佛之所也。
○思益經一、世尊、誰住彼岸。
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此須心行、心中念念不忘、即是心行。
○龍樹雲、佛法以心為本。
以身口為末。
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摩诃般若經十喻、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西俗多工伎。
以種種之法、現出象馬人物等、使人實如聞見。
以故名幻。
幻事雖如實見聞。
實無有也。
以譬一切諸法之無實。
○智度論六、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以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或禁咒禅定等、使種種之物、變化現出、故名化。
此化物化事、空而無實也。
以譬一切諸法之實無性。
○智度論六、是變化複有四種。
欲界藥草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
諸神通人力、故能變化諸物。
天龍鬼神等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
色界生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
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亦異于人生。
以是故空無實。
一切諸法亦如是。
皆無生住滅。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如露如電。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隋嘉祥大師疏曰、露喻、露少時住、身亦爾。
電喻、才現即滅、現在法亦爾。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相應、契合之義也。
淨土論注上、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本性是佛、離性無别佛。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何者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達磨血脈論、一切時中。
一切處所。
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
○楞伽經、心外見法為外道。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
離生死故。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心量廣大、楞伽經三、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猶如虛空、六祖金剛經注曰、佛與衆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别。
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起信論、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嗔、音震、恨也。
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刹土、刹、梵語差多羅之訛略、譯曰土田。
梵漢雙舉、故雲刹土。
盡同虛空。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
湛然常寂。
此是本心形相也。
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傳心法要上、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
世人妙性本空、虛與空皆為無之别稱。
虛無形質。
空無挂礙。
○諸法本來性空、非今始不有也。
故名性空。
○無量壽經下、淨慧知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
黃檗傳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
無始以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奪。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
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自性真空、真空者、對于非有之有為妙有、而雲非空之空為真空、是大乘至極之真空也。
亦複如是。
資持記上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辭。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著、執著也。
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靜坐、六祖金剛經注、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
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
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即著無記空。
無記為三性之一。
○唯識論五、于善不善。
不可記别。
故名無記。
○百法問答鈔三、無記性、于善不善、益損事中、無殊勝力用可記别。
故名無記也。
○永嘉禅師雲、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善知識、世界虛空、世界者、凡諸有情所依止之國土也。
○楞嚴經四、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現在未來為世。
能含萬物色像、色者、體色。
像者、形态。
日月星宿、日為恒星之一。
月為衛星之一。
星宿、天空之列星也。
亦謂之星座。
山河大地、大地猶言全地也。
○溫子升文、大地亡于積水。
泉源溪澗、泉源、小水之源。
○溪、山渎之無所通者。
○澗、山夾水也。
草木叢林、叢、音誦、徂紅切。
叢林、大木叢生處也。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五戒十善者、世間之善法也。
三學六度者、出世間之善法也。
淺深雖異、皆順于理而益己之法名善法。
不順于理而害人之法名惡法。
天堂地獄、天堂者、天上之宮殿也。
○佛遺教經、不知是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法華文句四、地獄此方語、胡稱泥犁者、秦雲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雲無有。
○地獄有八大地獄、八寒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十六小地獄、十八地獄、一百三十六地獄之别。
一切大海、據華嚴經疏四十四、大海有十相。
一、次第漸深。
二、不受死屍。
三、餘水入失本名。
四、普同一味。
五、無量珍寶。
六、無能至底。
七、廣大無量。
八、大身所居。
九、潮不過限。
十、普受大雨。
須彌諸山、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譯為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
凡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最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
即地輪。
地輪上有九山八海。
即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
須彌山之八山八海、有鐵圍山、其中心之山、即須彌山也。
○注維摩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
秦言妙高。
處大海之中。
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裡。
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
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
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
止火停久、水則還冷。
諸法性亦如是。
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
諸法衆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
又雲、性空有二種。
一者于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
是聲聞論中說。
摩诃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
十二入性無故空。
複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
以人著我及我所故。
佛但說無我無我所。
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
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