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述六祖一代之行狀由來、故曰行由。

    ) 時大師至寶林。

    
時六祖自廣州法性寺至寶林寺。

    即曹溪南華寺是也。

    ○法海壇經序、先是西國智藥三藏。

    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

    香美。

    異之。

    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别。

    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

    随流至源上四顧。

    山水回環、峰巒奇秀。

    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

    乃謂曹侯村居曰、可于山建一梵刹。

    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于此演化。

    得道者如林。

    宜号寶林。

    時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聞奏。

    上可其請。

    賜寶林為額。

    遂成梵宮。

    落成于梁天監三年。

    ○傳燈錄五、中宗神龍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為中興寺。

    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為法泉寺。

    ○宋高僧傳八、太平興國三年、敕建塔。

    改為南華寺。

    又改曰、華果寺。

    ○廣東通志二百二十九、南華寺在縣(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裡。

    梁天監元年。

    天竺國僧智藥建。

    後為六祖演法道場。

    唐萬歲通天初、則天皇後錫赍宣诏。

    元和間、賜塔曰靈照之塔。

    其寺為嶺外禅林之冠。

    按指月錄、曹溪寶林、堂宇湫隘。

    六祖谒裡人陳亞仙、舍宅廣之。

    即此寺也。

    六祖傳黃梅衣缽、居此。

    今衣缽與真身俱存。

    開寶三年、賜名南華。

    塔毀。

    明成化六年建複。

    國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

    有降龍塔、伏虎亭、卓錫亭、避難石、曹溪水、十二景。

    韶州府名。

    隋置州、尋廢。

    唐複置。

    元為路。

    明改府。

    屬廣東。

    清因之。

    今廢。

    曲江縣其舊治也。

    韋刺史名璩。

    刺史、官名。

    漢置。

    其職各代不同。

    隋唐之刺史。

    猶清之知府及直隸州知州。

    ○傳燈錄五、宋高僧傳八、會元一、韋璩皆作韋據。

    與官僚官與僚屬也。

    入山、此山指南華山而言。

    在曲江縣南六十裡。

    寶林寺即在此山。

    請師出。

    于城中大梵寺
廣東通志二百二十九、韶州府曲江縣、報恩光孝寺、在河西。

    唐開元二年、僧宗錫建、名開元寺。

    又更名大梵寺。

    刺史韋宙、請六祖說壇經處。

    宋崇甯三年、诏諸州建崇甯寺。

    政和中改天甯寺。

    紹興三年、專奉徽宗香火、賜額曰報恩光孝寺。

    講堂、講堂、講經說法之堂舍也。

    ○無量壽經下、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大衆班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廣宣教道。

    演暢妙法。

    為衆法華義疏二、四人以上、乃至萬二千人以還、悉名為衆。

    開緣說法。

    
猶言啟發人之因緣而為說妙法也。

    ○法華玄義六、諸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有因緣故亦可說。

    師升座次。

    
座次、所坐之處也。

    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儒宗、儒者之師也。

    ○史記、叔孫通希世度務。

    制禮進退。

    與時變化。

    卒為漢家儒宗。

    ○漢書、董仲舒為世儒宗。

    學士學士、學者也。

    ○史記、天下之學士。

    靡然鄉風矣。

    三十餘人、僧僧者、僧伽之簡稱。

    皈依佛教之人也。

    ○行事鈔、四人以上、能禦聖法、辨得前事、名之為僧。

    出家之女僧也。

    梵名比丘尼。

    俗謂之尼姑。

    崇奉道教之士也。

    此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為教祖。

    創于東漢張道陵。

    至晉時稱天師道。

    後遂名之為道教。

    在家未奉佛法者之稱也。

    一千餘人、同時作禮、作禮、作敬禮也。

    ○佛說阿彌陀經、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願聞法要。

    
簡約而樞要之法義曰法要。

    ○梵綱經法藏疏一、無非妙軌雲法。

    孝經注、以一管衆為要。

    大師告衆曰、善知識、法華文句四、聞名為知、見形為識。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涅槃經二十五、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謂之善知識。

    菩提菩提、舊譯名道、新譯名覺。

    道者通之義、覺者覺悟之義。

    ○名義集五、道之極者稱之曰菩提。

    自性、諸法各自不變不改之性也。

    ○唯識論十、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六祖金剛經口訣、一切衆生自無始來不能離生滅者、皆為此心所累故。

    諸佛惟教人了此心。

    此心了、即見自性。

    見自性、即是菩提也。

    本來無始以來名本來。

    清淨。

    
遠離身口意三業惡行之過失、煩惱之垢染、名清淨。

    ○探玄記四、三業無過雲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起信論義記下、衆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

    又、衆生真心、即諸佛體、更無差别。

    故華嚴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如來。

    又雲、衆生心佛、還是教化衆生。

    ○華嚴經五十二。

    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何以故。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傳心法要、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與衆生更無别異。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

    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

    将心捉心。

    窮劫盡形。

    終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衆生。

    為衆生時此心不滅。

    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

    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

    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

    無始已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且、助語辭。

    有寬緩說來之意。

    惠能嚴父、父嚴母慈、故稱父曰嚴父。

    又尊其父雲嚴父也。

    ○孝經、嚴父莫大乎配天。

    ○周易家人卦曰、家人有嚴君焉。

    父母之謂也。

    本貫範陽。

    
貫、籍貫也。

    本貫猶雲本籍。

    ○範陽、地名、唐郡。

    今直隸大興宛平昌平房山寶坻等縣之地。

    ○正宗記六、其本籍範陽。

    父行□。

    武德中、谪官新州。

    左降即左遷。

    謂降職也。

    古以右為尊。

    故謂遷秩為左降。

    ○宋史真宗紀、左降官羁管十年以上者、放還京師。

    猶放也。

    為五刑之一。

    安置遠方。

    終身不返也。

    分遠近為三等。

    ○尚書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

    注、遣之遠去、如水之流也。

    于嶺南、嶺南、五嶺之南也。

    東際海。

    西極群蠻。

    北據五嶺。

    今屬廣東。

    治十一縣。

    作新州百姓。

    
新州、即今之新興縣、在肇慶府南一百三十裡。

    詳大清一統志三百四十五。

    ○上古惟貴族有姓。

    故謂百官之族曰百姓。

    ○書、平章百姓。

    注、畿内民庶也。

    今則通稱國民為百姓矣。

    此身不幸、論語、不幸短命死矣。

    ○說文、夭死之事。

    故死謂之不幸。

    父又早亡。

    老母孤遺、
耶律楚材詩、故園屈指八千裡。

    老母行年六十餘。

    ○舊唐書李大亮傳、親戚孤遺、為大亮所鞠養。

    ○任昉王文憲文集序、親加吊祭。

    表存孤遺。

    ○孟子梁惠王下篇、幼而無父曰孤。

    移來南海、移、遷也。

    ○書、移爾遐逖。

    ○南海、郡名。

    今改縣。

    屬廣東粵海道。

    艱辛貧乏、艱辛、謂艱難辛苦也。

    ○李白詩、英豪未豹變。

    自古多艱辛。

    ○詩傳、三歲之後。

    始貧乏于衣食。

    于市賣柴。

    
市、城鎮也。

    ○出貨曰賣。

    謂以物易錢也。

    ○柴、小木散材。

    供炊爨之用者也。

    時有一客買柴、買、以錢易物也。

    使令送至客店。

    
孟子、便嬖不足使令于前欤。

    置貨鬻物之處曰店。

    客收去。

    
客收之客。

    别本作容、非是。

    惠能得錢、卻出門外、卻、退也。

    見一客誦經。

    
誦經、誦讀經典也。

    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開悟、開智明理也。

    ○法華經序品、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遂問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此經即大般若經中之第五百七十七卷。

    前後共有六種譯本。

    互有詳略。

    最通行者、為羅什譯本。

    ○三藏法數二、金剛者、金中最剛、故雲金剛。

    ○六祖金剛般若經注自序雲、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自從達摩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

    隻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

    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

    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餘家。

    所說道理、各随所見。

    見雖不同、法即無二。

    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

    若無宿慧、讀誦雖多、不悟佛意。

    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持、執也。

    客雲、我從蕲州蕲、音其。

    ○大清一統志二百六十三、蕲州在黃州府東一百八十裡。

    黃梅縣東禅寺來。

    
湖廣通志七十八黃州府黃梅縣、東禅寺在黃梅縣西南一裡。

    ○名勝志、東禅寺号蓮華寺。

    乃五祖傳衣缽于六祖處。

    有六祖簸糠池、墜腰石、及吳道子傳衣圖。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五燈會元一、五祖大師蕲州黃梅人也。

    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後遇信大師得法。

    在彼主化。

    
彼指黃梅縣、亦指東禅寺而言。

    ○主化、主持教化也。

    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禮拜、恭敬之意現于身相者也。

    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
智度論三十一、性各自有。

    不待因緣。

    又見後。

    ○六祖金剛般若經注自序雲、經是聖人之語。

    教人聞之、從凡悟聖、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衆人性中本有。

    不見見者、但讀誦文字。

    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

    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

    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

    宿昔有緣、
宿昔有緣、猶言前世因緣也。

    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

    
衣糧、衣食也。

    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象器箋、參、趨承也。

    晉谒也。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

    
辭違、别本作辭親。

    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

    
别本人字下有來到此山禮拜今向吾邊十字。

    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

    遠來禮師、惟求作佛、
作佛、成佛也。

    盡菩薩之行、斷妄惑、開真覺之謂。

    ○法華經譬喻品、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

    ○大智度論十八、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衆生。

    得一切佛法。

    行六波羅密、破魔軍衆及諸煩惱。

    得一切智、成佛道。

    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
獦音葛、獸名。

    獠音聊、稱西南夷之謂也。

    ○一統志八十一、肇慶府、秦為南海郡、地屬嶺南道。

    風俗夷獠相雜。

    ○山谷過洞庭青草湖詩、行矣勿遲留、蕉林追獦獠。

    注曰、山谷赴宜州貶所。

    嶺南多蕉林、其地與夷獠相接、勻會、獠者、短啄犬。

    獠西南夷。

    若為堪作佛、為、何也。

    ○案、意言如何能作得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

    佛性本無南北。

    
禅源诠二、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

    無始本來性自清淨。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盡未來際常住不滅。

    名為佛性。

    亦名如來藏。

    ○涅槃經二十七、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和尚、僧徒稱其師之尊稱。

    其義為親教師。

    謂能教人學戒定慧。

    猶俗家之有業師也。

    佛性有何差别。

    
差别不同等也。

    白居易詩、一音無差别。

    四句有诠次。

    ○楞伽經、若無差别者、一切外道、亦皆是佛。

    以不生不滅故。

    五祖更欲與語、别本作大師更欲共惠能久語。

    且見徒衆。

    
弟子之成群者曰徒衆。

    總在左右。

    
總、皆也。

    乃令随衆作務。

    
會元三百丈章、師凡作務執勞先于衆。

    ○廣韻、務、事務也。

    專力也。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啟、白事也。

    弟子行事鈔上三、學在我後、名之為弟。

    解從義生、名之為子。

    自心常生智慧、見後。

    不離自性、自性本智、觸處應現、千般萬般、應用不乏。

    不即不離。

    ○傳心法要、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

    又曰、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

    即是福田。

    
探玄記六、生我福、故名福田。

    ○無量壽經淨影疏、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報恩經、衆僧者出三界之福田。

    謂比丘具有戒體。

    戒為萬善之根。

    是故世人歸信。

    共養種福。

    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

    故号良福田。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雲、這
這、讀若者。

    猶言此也。

    獦獠根性大利。

    
輔行二之四、能生為根。

    數習為性。

    ○大音太、過也。

    利、銳也。

    汝更勿言。

    著槽廠去。

    
著、命令詞。

    ○槽廠養馬小屋。

    ○槽廠别本作且去後院。

    廣傳燈錄作槽□。

    海篇心鏡曰。

    廠、馬屋。

    槽、馬槽也。

    ○正宗記六、尊者知其異人。

    佯诃曰、著槽廠去。

    惠能即退、求處碓所、盡力于臼杵間。

    ○按。

    槽廠、即後院之碓坊也。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行者、禅院之侍者也。

    ○禅林象器箋八、有發而依止僧寺、稱為行者。

    ○釋氏要覽上、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

    ○觀無量壽經、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善見律十一、有善男子欲求出家。

    未得衣缽。

    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

    未見譯語。

    按、即此方行者也。

    男生八歲毀齒。

    十六陽氣全。

    以其有意樂信。

    忍修淨梵行。

    故自晉時。

    已有此名。

    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辭蛇行者。

    差惠能破柴踏碓。

    
碓、音對、破柴者、以斧碎柴、使可為爨料之謂也。

    ○踏碓、舂米碓之用足踏者。

    ○桓譚新論曰、宓犧制杵臼之利、後世加巧。

    因借身踐碓而利十倍。

    則碓蓋起于杵臼之遺法也。

    經八月餘。

    
别本作八個餘月。

    傳燈錄三、作盡夜不息、經八月。

    正宗記六、作雖曆日月、而未嘗告勞。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言汝之見地可用。

    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所以不敢朝參暮請、欲使他人不覺惠能将傳五祖之衣缽而為六祖也。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

    世人生死事大。

    
楞嚴經三、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天台四教儀、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生而複死、死已還生。

    故名生死。

    ○銷釋金剛科儀曰、百年光景、全在刹那。

    四大幻身、豈能長久。

    每日塵勞汨汨、終朝業識茫茫。

    不知一性之圓明、徒逞六根之貪欲。

    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

    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

    争人争我、到底成空。

    誇會誇能、必竟非實。

    風火散時無老少、溪山磨盡幾英雄。

    綠鬓未幾、而白發早侵。

    賀者才臨、而吊者随至。

    一包膿血、長年苦戀恩情。

    七尺髑髅、恣意濫貪财寶。

    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

    愛河出沒幾時休、火宅憂煎何日了。

    不願出離業網、隻言未有功夫。

    閻羅王忽地來追、崔相公豈容展限。

    回首家親都不見、到頭業報自家當。

    鬼王獄卒、一任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