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
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
弘法、弘正法也。
○無量壽經上、弘宣正法。
不可終遁。
遁、音鈍。
隐沒而不出也。
言不可永為潛居。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廣州、三國吳置。
今廣東廣西二省。
除舊廉州瓊州兩府外、皆其地。
治番禺。
隋時州廢。
唐複置。
元為廣州路。
明改府。
清因之為省治。
民國廢府。
今番禺縣即舊治也。
○一統志七十九、在府城内西北。
舊為乾明法性二寺。
宋合為一。
亦改法性寺也。
值印宗法師傳燈錄五、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
吳郡人。
姓印氏。
從師出家。
精涅槃大部。
唐鹹亨元年。
抵京師。
敕居大敬愛寺。
固辭。
往蕲州谒忍大師、後于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
遇六祖能大師、始悟支理。
以能為傳法師。
講涅槃經。
僧史略、僧講、自朱士行魏代講道行經始也。
○涅槃經、有南北二譯本、南本三十六卷。
北本四十卷。
詳後。
時有風吹旛動。
旛之有長帛下垂者曰旛。
為祈福而立之法物也。
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法華經序品、四衆龍神、瞻察仁者。
中庸、仁者人也。
○生一念曰心動。
○言仁者心動、打破偏見、令入得此宗也。
○五燈會元一、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聞風吹鈴聲。
十七祖問曰、鈴鳴耶、風鳴耶。
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
○指月錄四、琅琊覺雲、不是風兮不是幡。
多口阇黎莫可诠。
若将巧語求玄會。
特地千山隔萬山。
大沩智雲、風幡不動人心動。
直指分明休懵懂。
若将知見巧商量。
大似夢中加說夢。
○禅宗頌古聯珠通集第七、佛心才雲、指出風幡俱不是。
直言心動亦還非。
夜來一片寒溪月。
照破侬家舊翠微。
一衆駭駭、音蟹、驚起也。
然。
印宗延至上席。
上席、坐中之第一位也。
征征、音征、求也。
诘诘、音吉問也。
奧義。
宋史蔡元定傳、講論諸經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文字、表诠義理之具也。
○維摩經觀衆生品、言語文字、皆解脫相。
○頓悟入道要門下、得意者、越于浮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
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
是以發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
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
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傳燈錄五、南陽慧忠章、師問大耳三藏曰、汝得他心通耶。
對曰不敢。
宗于是作禮。
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惟論見性、斯其為指授也大矣。
惟論見性。
血脈論、若欲見佛。
須是見性。
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
念佛誦經。
持齋持戒。
亦無益處。
○黃檗傳心法要雲、即心是佛。
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
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
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
更莫别求。
不論禅定唐釋宗密禅源诠雲、禅是天竺之語。
具雲禅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
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
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又曰、若頓悟自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來清淨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
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
○按據此則知頓悟自心、即是見性、即是禅定。
非見性之外、别有禅定。
解脫。
解脫者、離縛而得自在之義。
即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
○注維摩經一、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
唯識述記一本、解謂離縛、脫謂自在。
○唐釋慧海入道要門論下、曰、雲何得作佛去。
師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經雲、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
師曰、本自無縛。
不用求解。
○案據此則知自心即佛。
自心即自性。
莫污染自性、即是解脫。
非見性之外、别有解脫也。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惠曰、為是二法、一為見性。
一為禅定解脫。
故曰二法。
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祗論見性。
不論禅定解脫即是不二之法。
蓋見性即是禅定解脫、禅定解脫即是見性。
故繁言之則為三。
簡言之則為一。
試以唐釋慧海之言證之。
慧海曰、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雲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
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雲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雲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雲、心生即種種法生。
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遺教經雲、但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
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調心不調身。
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雲、罪從心生。
還從心滅。
故知善惡一切。
皆由自心。
所以心、根本也。
若求解脫者。
先須識根本。
若不達此理。
虛費功勞。
于外相求。
無有是處。
禅門經雲、于外相求。
雖經劫數、終不能成。
于内覺觀。
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
禅門經雲、求佛聖智。
要即禅定。
若無禅定。
念想喧動。
壞其善根。
問、雲何為禅。
雲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禅。
坐見本性為定。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
定者、對境無心。
八風不能動。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
若得如是定者。
雖是凡夫。
即入佛位。
何以故。
菩薩戒經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得如是者、即名解脫。
○有一居士問二祖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高貴德王菩薩、為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之略名。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所譯大般涅槃經之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即高貴德王菩薩品。
犯四重禁、四重禁又名四重罪。
亦即四波羅夷罪也。
一淫戒、二盜戒、三殺人戒、四大妄語戒。
廣如梵綱經心地品中說。
作五逆罪、五逆罪、五逆之罪惡也。
○阿阇世王問五逆經、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
雲何為五。
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鬥亂衆僧、起惡意于如來所。
及一闡闡、音穿。
提等、無成佛性者、名一闡提。
譯作不信、為不信佛法之義。
○涅槃經五、無信之人、名一闡提。
一闡提者、名不可治。
又十九、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随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當斷善根佛性否。
身口意三業之善堅固而不可拔者、名根。
又、善能生妙果、故亦名根。
○維摩經菩薩行品、不惜軀命、種諸善根。
注、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黃檗曰、言闡提者。
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衆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
○大涅槃經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有佛性者、是等雲何複堕地獄。
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雲何複言無常樂我淨。
世尊、若斷善根名一闡提者、斷善根時所有佛性、雲何不斷。
佛性若斷、雲何複言常樂我淨。
如其不斷、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大涅槃經二十二、善男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
佛性非内非外。
以是義故、佛性不斷。
複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
複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
一者善、菩薩璎珞經、順于理為善。
有五善十善之别。
俱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
二者不善、不善者、違于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如五逆十惡是也。
○勝鬘寶窟上末、十惡破戒違理、名為不善。
○案、善不善說、六祖因佛言善根有二、故推廣說之。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蘊、舊譯名陰。
蔭覆之義。
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之謂。
新釋名蘊。
積集之義。
色心之法、大小前後等積集而成自體之謂。
○蘊、五蘊也。
亦名五陰。
即色受想行識。
○頓悟入道要門上、問、何名五陰等。
答、對色染色、随色受生、名為色陰。
為領納入八風、好集邪信、即随領受中生、名為受陰。
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為想陰。
結集諸行、随行受生、名為行陰。
于平等體、妄起分别、系著虛識受生、名為識陰。
故雲五陰。
○界、即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内界。
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外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中界。
見教乘法數。
凡夫見二。
止觀一、凡者常也。
○法華經、凡夫識淺、深著五欲。
○佛性論、凡夫以身見為性。
○大威德陀羅尼經、于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
○楞伽經一、雷庵集注、愚夫妄相、故說為二。
聖人體達、故離有無。
智者了達、智者、有智慧之人也。
○法華經藥草喻品、我是一切智者。
○了悟事理而通達之者、名了達。
○法華經提婆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
其性無二。
傳心法要下、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
一念不想、即是無想身。
決定不遷流造作、即是無行身。
莫思量蔔度分别、即是無識身。
又雲、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雲靈台。
○案據此即知無念則五蘊空十八界空。
故蘊之與界、無二無别。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合掌者、合左右掌、合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
○觀音義疏上、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
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
○法苑二十八、若指合其掌不合者。
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
必須指掌相著。
不令虛也。
言某甲史記、某子甲何為不來乎。
○魏略、許攸呼太祖小字曰。
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講經、講經、講說經典也。
猶如瓦礫。
瓦礫、瓦片與小石、喻其毫不貴重也。
○北史李安世傳、聖朝不貴金玉、所以同于瓦礫。
仁者論義、世說、隐幾安坐、讀書論義自若。
猶如真金。
蓮池大師雲、六祖既受黃梅心印、隐于屠獵傭賤一十六年。
後至印宗法師講席、出風旛語、印宗聞而延入、即為剃染。
禮表升座說法。
人知六祖之為龍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
其自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
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夫印宗久談經論、已居然先輩大法師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勝負之心尚在、安能尊賢重道、舍已從人、一至于是乎。
六祖固古佛之流亞、而印宗亦六祖之俦類也。
聖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于是為惠能薙發、薙同剃、剃須發、著染衣、佛弟子出家之相也。
去憍慢、且為分别外道出家之所為。
○因果經二、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須發、即發願言、今落須發、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
○毗尼母論三、剃發法、但除頭上毛及須、餘處毛一切不聽卻也。
所以剃發者。
為除憍慢自恃心故。
○傳燈錄五、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發。
○六祖發塔、在廣州光孝寺佛殿後。
六祖初剃發時、其徒為藏發于此。
蓋發冢也。
願事為師。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嶺南叢述卷三十八、廣州光孝寺菩提樹、不花不實、經冬不凋。
葉之筋脈、細緻如紗絹。
廣人每用此為燈為花為蟬蟲之翼。
(天台志)诃林有菩提樹、蕭梁時、智藥三藏自西竺持來。
今曆千餘年矣。
大可百圍。
作三四大柯。
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
大者合圍。
小者拱把。
歲久、根包其幹。
惟見根而不見幹、幹已空中無幹、根即其幹。
枝亦空中無枝、根即其枝。
其葉似柔桑而大、本圓末銳。
二月而凋落。
五月而生。
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
滓渣既盡、惟餘細筋如絲。
霏微蕩漾、以作燈帷笠帽、輕柔可愛。
持贈遠人、比于绡縠。
其萎者以之入爨矣。
(廣語)菩提樹子可作念珠。
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
(粵東筆記)嘉慶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風吹倒。
陳中丞大文命工培護。
越年枯萎。
寺僧喬庵離相同詣南華接一小枝歸、植舊地、今扶疏猶昔。
(光孝寺志)菩提果色白者、味甜。
五月熟。
(雷州府志)開東山法門。
宋高僧傳八神秀傳、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
授以衣缽為記。
隐于嵩山少林寺。
尋卒。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書洪範正義、辛苦之味入口、猶閑阨之事在身。
故謂殃厄勞役事為辛苦。
命似懸絲。
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古時稱刺史曰使君。
又凡奉使之官。
亦以使君稱之。
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累劫、累疊數多之劫量也。
世界成壞之時期曰劫。
○無量壽經下、世世累劫。
無有出期。
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供養者、資養三寶、為奉燈明香華飲食資财等事。
○法華文句二下、施其依報、名供養。
○法華經授記品、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觀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願聞先聖教者、四教集注、教者效也。
效之則革凡成聖也。
各令淨心。
各令淨心者、各淨其心、使無污染、以還複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也。
○宗鏡錄二十六、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
斥情心而歸淨心之道。
聞了、各自除疑。
如先代聖人無别。
涅槃經十一、以何等故。
名佛菩薩為聖人耶。
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聖人。
有聖戒故、複名聖人。
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
有七聖财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名聖人。
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
一衆聞法一衆猶雲大衆也。
歡喜法華經安樂行品、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作禮而退。
楞嚴經十、皆大歡喜、作禮而退。
或問。
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
弘法、弘正法也。
○無量壽經上、弘宣正法。
不可終遁。
遁、音鈍。
隐沒而不出也。
言不可永為潛居。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廣州、三國吳置。
今廣東廣西二省。
除舊廉州瓊州兩府外、皆其地。
治番禺。
隋時州廢。
唐複置。
元為廣州路。
明改府。
清因之為省治。
民國廢府。
今番禺縣即舊治也。
○一統志七十九、在府城内西北。
舊為乾明法性二寺。
宋合為一。
亦改法性寺也。
值印宗法師傳燈錄五、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
吳郡人。
姓印氏。
從師出家。
精涅槃大部。
唐鹹亨元年。
抵京師。
敕居大敬愛寺。
固辭。
往蕲州谒忍大師、後于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
遇六祖能大師、始悟支理。
以能為傳法師。
講涅槃經。
僧史略、僧講、自朱士行魏代講道行經始也。
○涅槃經、有南北二譯本、南本三十六卷。
北本四十卷。
詳後。
時有風吹旛動。
旛之有長帛下垂者曰旛。
為祈福而立之法物也。
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法華經序品、四衆龍神、瞻察仁者。
中庸、仁者人也。
○生一念曰心動。
○言仁者心動、打破偏見、令入得此宗也。
○五燈會元一、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聞風吹鈴聲。
十七祖問曰、鈴鳴耶、風鳴耶。
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
○指月錄四、琅琊覺雲、不是風兮不是幡。
多口阇黎莫可诠。
若将巧語求玄會。
特地千山隔萬山。
大沩智雲、風幡不動人心動。
直指分明休懵懂。
若将知見巧商量。
大似夢中加說夢。
○禅宗頌古聯珠通集第七、佛心才雲、指出風幡俱不是。
直言心動亦還非。
夜來一片寒溪月。
照破侬家舊翠微。
一衆駭駭、音蟹、驚起也。
然。
印宗延至上席。
上席、坐中之第一位也。
征征、音征、求也。
诘诘、音吉問也。
奧義。
宋史蔡元定傳、講論諸經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文字、表诠義理之具也。
○維摩經觀衆生品、言語文字、皆解脫相。
○頓悟入道要門下、得意者、越于浮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
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
是以發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
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
宗雲、行者定非常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
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傳燈錄五、南陽慧忠章、師問大耳三藏曰、汝得他心通耶。
對曰不敢。
宗于是作禮。
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
宗複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惟論見性、斯其為指授也大矣。
惟論見性。
血脈論、若欲見佛。
須是見性。
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
念佛誦經。
持齋持戒。
亦無益處。
○黃檗傳心法要雲、即心是佛。
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
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
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
更莫别求。
不論禅定唐釋宗密禅源诠雲、禅是天竺之語。
具雲禅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
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源者。
是一切衆生本覺真性。
亦名佛性。
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又曰、若頓悟自心。
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來清淨禅。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
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
○按據此則知頓悟自心、即是見性、即是禅定。
非見性之外、别有禅定。
解脫。
解脫者、離縛而得自在之義。
即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
○注維摩經一、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
唯識述記一本、解謂離縛、脫謂自在。
○唐釋慧海入道要門論下、曰、雲何得作佛去。
師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經雲、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
師曰、本自無縛。
不用求解。
○案據此則知自心即佛。
自心即自性。
莫污染自性、即是解脫。
非見性之外、别有解脫也。
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惠曰、為是二法、一為見性。
一為禅定解脫。
故曰二法。
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祗論見性。
不論禅定解脫即是不二之法。
蓋見性即是禅定解脫、禅定解脫即是見性。
故繁言之則為三。
簡言之則為一。
試以唐釋慧海之言證之。
慧海曰、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雲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
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雲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雲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雲、心生即種種法生。
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遺教經雲、但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
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調心不調身。
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雲、罪從心生。
還從心滅。
故知善惡一切。
皆由自心。
所以心、根本也。
若求解脫者。
先須識根本。
若不達此理。
虛費功勞。
于外相求。
無有是處。
禅門經雲、于外相求。
雖經劫數、終不能成。
于内覺觀。
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
禅門經雲、求佛聖智。
要即禅定。
若無禅定。
念想喧動。
壞其善根。
問、雲何為禅。
雲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禅。
坐見本性為定。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
定者、對境無心。
八風不能動。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
若得如是定者。
雖是凡夫。
即入佛位。
何以故。
菩薩戒經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得如是者、即名解脫。
○有一居士問二祖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高貴德王菩薩、為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之略名。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所譯大般涅槃經之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即高貴德王菩薩品。
犯四重禁、四重禁又名四重罪。
亦即四波羅夷罪也。
一淫戒、二盜戒、三殺人戒、四大妄語戒。
廣如梵綱經心地品中說。
作五逆罪、五逆罪、五逆之罪惡也。
○阿阇世王問五逆經、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
雲何為五。
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鬥亂衆僧、起惡意于如來所。
及一闡闡、音穿。
提等、無成佛性者、名一闡提。
譯作不信、為不信佛法之義。
○涅槃經五、無信之人、名一闡提。
一闡提者、名不可治。
又十九、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随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當斷善根佛性否。
身口意三業之善堅固而不可拔者、名根。
又、善能生妙果、故亦名根。
○維摩經菩薩行品、不惜軀命、種諸善根。
注、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黃檗曰、言闡提者。
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衆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
○大涅槃經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有佛性者、是等雲何複堕地獄。
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雲何複言無常樂我淨。
世尊、若斷善根名一闡提者、斷善根時所有佛性、雲何不斷。
佛性若斷、雲何複言常樂我淨。
如其不斷、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大涅槃經二十二、善男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
佛性非内非外。
以是義故、佛性不斷。
複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
複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
一者善、菩薩璎珞經、順于理為善。
有五善十善之别。
俱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
二者不善、不善者、違于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如五逆十惡是也。
○勝鬘寶窟上末、十惡破戒違理、名為不善。
○案、善不善說、六祖因佛言善根有二、故推廣說之。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蘊、舊譯名陰。
蔭覆之義。
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之謂。
新釋名蘊。
積集之義。
色心之法、大小前後等積集而成自體之謂。
○蘊、五蘊也。
亦名五陰。
即色受想行識。
○頓悟入道要門上、問、何名五陰等。
答、對色染色、随色受生、名為色陰。
為領納入八風、好集邪信、即随領受中生、名為受陰。
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為想陰。
結集諸行、随行受生、名為行陰。
于平等體、妄起分别、系著虛識受生、名為識陰。
故雲五陰。
○界、即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内界。
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外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中界。
見教乘法數。
凡夫見二。
止觀一、凡者常也。
○法華經、凡夫識淺、深著五欲。
○佛性論、凡夫以身見為性。
○大威德陀羅尼經、于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
○楞伽經一、雷庵集注、愚夫妄相、故說為二。
聖人體達、故離有無。
智者了達、智者、有智慧之人也。
○法華經藥草喻品、我是一切智者。
○了悟事理而通達之者、名了達。
○法華經提婆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
其性無二。
傳心法要下、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
一念不想、即是無想身。
決定不遷流造作、即是無行身。
莫思量蔔度分别、即是無識身。
又雲、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雲靈台。
○案據此即知無念則五蘊空十八界空。
故蘊之與界、無二無别。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合掌者、合左右掌、合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
○觀音義疏上、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
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
○法苑二十八、若指合其掌不合者。
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
必須指掌相著。
不令虛也。
言某甲史記、某子甲何為不來乎。
○魏略、許攸呼太祖小字曰。
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講經、講經、講說經典也。
猶如瓦礫。
瓦礫、瓦片與小石、喻其毫不貴重也。
○北史李安世傳、聖朝不貴金玉、所以同于瓦礫。
仁者論義、世說、隐幾安坐、讀書論義自若。
猶如真金。
蓮池大師雲、六祖既受黃梅心印、隐于屠獵傭賤一十六年。
後至印宗法師講席、出風旛語、印宗聞而延入、即為剃染。
禮表升座說法。
人知六祖之為龍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
其自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
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夫印宗久談經論、已居然先輩大法師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勝負之心尚在、安能尊賢重道、舍已從人、一至于是乎。
六祖固古佛之流亞、而印宗亦六祖之俦類也。
聖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于是為惠能薙發、薙同剃、剃須發、著染衣、佛弟子出家之相也。
去憍慢、且為分别外道出家之所為。
○因果經二、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須發、即發願言、今落須發、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
○毗尼母論三、剃發法、但除頭上毛及須、餘處毛一切不聽卻也。
所以剃發者。
為除憍慢自恃心故。
○傳燈錄五、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發。
○六祖發塔、在廣州光孝寺佛殿後。
六祖初剃發時、其徒為藏發于此。
蓋發冢也。
願事為師。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嶺南叢述卷三十八、廣州光孝寺菩提樹、不花不實、經冬不凋。
葉之筋脈、細緻如紗絹。
廣人每用此為燈為花為蟬蟲之翼。
(天台志)诃林有菩提樹、蕭梁時、智藥三藏自西竺持來。
今曆千餘年矣。
大可百圍。
作三四大柯。
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
大者合圍。
小者拱把。
歲久、根包其幹。
惟見根而不見幹、幹已空中無幹、根即其幹。
枝亦空中無枝、根即其枝。
其葉似柔桑而大、本圓末銳。
二月而凋落。
五月而生。
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
滓渣既盡、惟餘細筋如絲。
霏微蕩漾、以作燈帷笠帽、輕柔可愛。
持贈遠人、比于绡縠。
其萎者以之入爨矣。
(廣語)菩提樹子可作念珠。
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
(粵東筆記)嘉慶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風吹倒。
陳中丞大文命工培護。
越年枯萎。
寺僧喬庵離相同詣南華接一小枝歸、植舊地、今扶疏猶昔。
(光孝寺志)菩提果色白者、味甜。
五月熟。
(雷州府志)開東山法門。
宋高僧傳八神秀傳、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
授以衣缽為記。
隐于嵩山少林寺。
尋卒。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書洪範正義、辛苦之味入口、猶閑阨之事在身。
故謂殃厄勞役事為辛苦。
命似懸絲。
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古時稱刺史曰使君。
又凡奉使之官。
亦以使君稱之。
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累劫、累疊數多之劫量也。
世界成壞之時期曰劫。
○無量壽經下、世世累劫。
無有出期。
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供養者、資養三寶、為奉燈明香華飲食資财等事。
○法華文句二下、施其依報、名供養。
○法華經授記品、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觀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願聞先聖教者、四教集注、教者效也。
效之則革凡成聖也。
各令淨心。
各令淨心者、各淨其心、使無污染、以還複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也。
○宗鏡錄二十六、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
斥情心而歸淨心之道。
聞了、各自除疑。
如先代聖人無别。
涅槃經十一、以何等故。
名佛菩薩為聖人耶。
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聖人。
有聖戒故、複名聖人。
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
有七聖财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故名聖人。
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
一衆聞法一衆猶雲大衆也。
歡喜法華經安樂行品、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作禮而退。
楞嚴經十、皆大歡喜、作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