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而得。

    故世尊雲、普觀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又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是知離此心外。

    無佛可成。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丈夫、勇健之人。

    勇修正道、而不退轉修行者之稱。

    又丈夫即指謂禦丈夫言。

    為佛十号之一也。

    ○大智度論二、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

    答曰男尊女卑故。

    女從男故。

    男為事業主故。

    複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

    佛以是故不說。

    複次、若言佛為女人謂禦師、為不尊重。

    若說丈夫、一切都攝。

    譬如王來、不應獨來。

    必有侍從。

    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

    以是故說丈夫。

    天人師、如來十号之一、天與人之教師、故名天人師。

    ○智度論二、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

    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堕餘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

    答曰、度餘道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如白色人、雖有黑黡子、不名黑人。

    黑少故。

    複次、人中結使薄。

    厭心易得。

    天中智慧利。

    以是故、二處易得道。

    餘道中不爾。

    複次、言天則攝一切天。

    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

    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

    複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谛道思惟道及諸道果。

    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

    或有人言多少得。

    天人中易得多得。

    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複次、人中行樂因多。

    天中樂報多。

    善法是樂因。

    樂是善法報。

    餘道中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佛。

    
六祖金剛經注、諸學者各見自性無相之理、得見本源自心是佛、當知此人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心佛頌雲、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從來皆妄物。

    若知無佛複無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

    沒模樣。

    一顆圓光入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

    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

    不動不靜不來往。

    無異無同無有無。

    難取難舍難指望。

    内外圓明到處通。

    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

    不染不淨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有無。

    便是南無大迦葉。

    ○黃檗傳心法要上、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祗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

    祗是教化接引門。

    本無一切法。

    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

    三更受法、三更、丙夜也。

    ○法、見前注。

    人盡不知、便傳頓教、頓悟之教、使速疾成佛果也。

    ○筆削記一、一直而談、更無委曲、不曆階漸、唯指本源、故稱為頓。

    ○修心訣、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

    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

    一念回光。

    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

    無漏智性、本是具足。

    即與諸佛、分毫不殊。

    故雲頓悟也。

    及衣缽。

    
衣與缽二物、為僧資物之最重大者。

    禅家以道授受、亦曰授受衣缽。

    ○輔行一之一、預廁禅門、衣缽傳授者盈耳。

    ○禅宗頌古聯珠通集第七、死心新曾有偈雲、六祖當年不丈夫。

    倩人書壁自塗糊。

    明明有偈言無物。

    卻受他家一缽盂。

    雲、汝為第六代祖。

    善自護念。

    
護念、保護與憶念也。

    ○嘉祥法華義疏九、令外惡不侵為護。

    内善得生為念。

    廣度有情、有情、為有情識者。

    有愛情者、總名動物也。

    ○唯識述記一本、梵言薩埵、此言有情。

    有情識故。

    又、情者愛也。

    能有愛生故。

    流布謂流傳也、○南史、時有文章。

    随即毀棄。

    不令流布。

    将來、文選四十二、魏文帝與鐘大理書曰、流聲将來。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六十華嚴經、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此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凡有情、一預法會、不能無下種得果之益。

    因地因地者、因下種之地也。

    十住毗婆裟論十二、果者從因有。

    事成名為果。

    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前二句、譬如衆生下種于田。

    是當漸生覺芽、而生佛果。

    後二句、言無情如木石之類、則無佛性。

    既不下種子于田、則無生佛果之望。

     祖複曰、昔達磨大師、嶺南叢述曰、菩提達摩大師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

    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

    知師密迹。

    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

    夫達摩者、通大之義也。

    宜名達摩。

    因改号菩提達摩。

    (五燈會元)師心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

    實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

    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

    表聞武帝已、覽奏、遺使齊诏迎請。

    十月一日至金陵。

    (傳燈錄)後隐于嵩山少林寺。

    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雲、于蔥嶺回、見之。

    門徒發其墓、但有衣履而已。

    (舊唐書)初來此土、人未之信。

    
詩、小雅、庶民弗信。

    故傳此衣、以為信體、禅源諸诠上、六代師資、傳受禅法、皆雲内授密語、外傳信衣。

    衣法相資、以為符印。

    曹溪以後、不聞此事。

    代代相承。

    法則以心傳心、
血脈論、三界興起。

    同歸一心。

    前佛後佛。

    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黃檗曰、不得一法、名為傳心。

    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雲、若無心無法、雲何名傳。

    師雲、汝聞道傳心、将謂有可得也。

    所以祖師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

    皆令自悟自解。

    
自悟者、依本覺之内熏。

    不依他教。

    自然開悟。

    ○解、曉悟也。

    ○禮、相說以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佛佛者、前佛後佛也。

    ○本體、諸法之根本自性也。

    ○大日經七、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

    
傳心法要下、從上祖師、唯傳一心。

    更無二法。

    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

    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門。

    衣為争端、左傳昭公傳曰、鄭鑄刑書。

    叔向曰、民知争端矣。

    止汝勿傳。

    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命者、支持暖與識。

    而為生物之元者。

    ○俱舍論五、命根體即壽。

    能持暖及識。

    ○後漢書八十一、孫福言茂曰、臣為賊所圍。

    命如絲發。

    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甚、何也。

    ○姜夔詞、甚曰歸來。

    梅花零亂春夜。

    祖雲、逢懷則止。

    
懷即懷集、縣名。

    明清皆屬廣西梧州府。

    今屬廣西蒼梧道。

    遇會則藏。

    
會、即四會、縣名。

    明清皆屬廣東肇慶府。

    今屬廣東粵海道。

    ○會元一、六祖章曰、後傳衣法。

    今隐于懷集四會之間。

    正宗記、及傳燈錄同。

    惠能三更、領領、受也。

    得衣缽。

    雲、能本是南中人。

    
肇慶府新興縣、禹貢揚州之南境。

    秦為南海郡地。

    六祖新興人、故雲南中人。

    猶言嶺南人也。

    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

    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

    
驿、音亦。

    清會典、腹地為驿、軍報所設為站。

    皆為交通遞送之用。

    ○大明一統志五十二、九江驿即九江府浔陽驿也。

    祖令上船、五祖把橹橹、行舟之具。

    所以撥水而使之前進者也。

    通作橹。

    自搖。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

    祖雲、合是吾渡汝。

    
合、應也。

    惠能曰、迷時師度。

    
度、與渡通。

    悟了自度。

    
自度者、先度自身。

    渡生死海至涅槃□也。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

    蒙師傳法、今已得悟、隻合自性自度。

    
唐釋慧海雲、衆生自度。

    佛不能度。

    若佛能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衆生、總應度盡。

    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

    當知衆生自度。

    佛不能度。

    見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

    祖雲、如是如是。

    
勝鬘寶窟上本、印述之辭。

    如是如是、誠如聖教。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以後佛法、此佛法指達摩所傳之禅宗而言。

    唐圭峰禅師曰、諸宗始祖、即是釋迦。

    經是佛語。

    禅是佛意。

    諸佛心口、必不相違。

    諸祖相承。

    根本是佛親付。

    達磨受法天竺、躬至中華。

    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

    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

    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傳燈錄三、忍大師既付衣法。

    複經四載。

    至上元二年逝。

    壽七十有四。

    正宗記、會元等亦同。

    汝今好去。

    努力向南。

    
努力、勉力也。

    ○文選二十七、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南史王僧虔傳、況吾不能為汝蔭。

    正宜各自努力耳。

    不宜速說。

    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

    兩月中間、至大庚嶺。

    
大庚嶺、在江西大庚縣南。

    與廣東南雄縣分界。

    一名台嶺。

    亦名庚嶺。

    為五嶺之一。

    當贛粵之要沖。

    極險峻。

    ○原注、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衆疑。

    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

    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

    問誰人傳授。

    曰、能者得之。

    衆乃知焉。

    逐後即追逐于後者。

    數百人來。

    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

    
傳燈錄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師者、鄱陽人、陳宜帝之裔孫也。

    國亡、落于民間。

    以其王孫、嘗有署、因有将軍之号。

    少于永昌寺出家。

    慕道頗切。

    往依五祖法會。

    極意研尋。

    初無解悟。

    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

    即率同意數十人、蹑蹤追逐。

    至大庚嶺、師最先見。

    餘輩未及雲雲。

    又見宋高僧傳八、五燈會元二。

    先是四品将軍。

    
品、官之階級也。

    舊官制一品至九品、所以别爵秩之高卑也。

    ○将軍古無專官、惟為将兵者之通稱。

    性行粗糙。

    
粗與粗通。

    不精也。

    糙、音操。

    米谷雜也。

    ○沩山警策曰、未聞佛教、一向情存粗糙。

    極意參尋、極意、盡意也。

    ○史記樂書、李斯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

    ○參、參究也。

    尋、追尋也。

    ○韓愈詩、由來鈍騃寡參尋。

    為衆人先。

    趁及惠能。

    
趁、恥印切、音釋。

    逐也、自後追及之也。

    ○陸機賦、舞者趁節以披袂。

    惠能擲擲、直隻切、音鄭。

    下衣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表、明也。

    ○禮、君子表微。

    ○一統志八十、南雄府有放缽石在雲封寺。

    石高數尺。

    相傳唐時盧能放缽其上。

    宋章得象詩、石上曾經轉缽盂。

    山邊南北路崎岖。

    行人見石空嗟歎。

    還識西來意也無。

    可力争耶。

    
力争、以力相争也。

    ○左傳、臣不心競而力争。

    能隐草莽中、草莽、猶言草茅也。

    惠明至、提掇不動。

    
掇、音咄。

    拾取也。

    ○傳燈錄作舉之如山不動。

    正宗記作舉其衣缽、不能動。

    乃喚雲、喚呼也。

    行者行者、有發而依止僧寺曰行者。

    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

    
盤坐、盤膝而坐。

    即趺坐也。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

    
屏、逐也。

    息、止也。

    諸緣者、色香等百種之世相、皆為我心識之所攀緣者之謂也。

    ○傳燈錄三、達磨章雲、師初居少林寺九年。

    為二祖說法。

    曰、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唐釋慧海雲、萬緣具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

    勿生一念。

    
慧海雲、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

    無一切境界。

    無餘思求是。

    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黃檗雲、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

    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即心便是靈智。

    吾為汝說。

    明良久。

    
良久、謂曆時極久也。

    ○列子、良久告退。

    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絕善惡之思想也。

    ○傳心法要下、問如何是出三界。

    師雲、善惡都莫思量。

    當處便出三界。

    正與麼時、猶言即此時也。

    祖庭事苑一、與麼、指辭也。

    審辭也。

    問辭也。

    那個那個、俗語、指不思善不思惡而言。

    是明上座上座、僧人之尊稱。

    在最高之位者。

    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猶言自己之本分也。

    ○傳習錄。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

    ○修心訣、諸法如夢、亦如幻化。

    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

    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

    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

    亦是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

    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

    步步超三界。

    歸家頓絕疑。

    惠明言下大悟。

    複問雲、上來
上來、從上代祖師以來也。

    密語密意外、密語、以密意而說之語也。

    ○涅槃經九、如來密語、甚深難解。

    ○秘藏記、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

    ○密意、于佛意有所隐藏而不顯了真實說之也。

    ○觀經玄義分、佛密意弘深。

    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返照者、猶言鑒于前事、而窮明自性之本源也。

    ○止觀二、以無住著智、返照觀察也。

    密在汝邊。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亦惟在于自性自悟爾。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自己面目、即本來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達磨血脈論、道元圓成、不用修證。

    道非聲色、微妙難見。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唯有如來能知。

    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

    善自護持。

    
護持、保護之意。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傳燈錄、明遂獨往盧山布水台。

    經三載後。

    始往袁州蒙山。

    大唱玄化。

    ○指月錄四、後明居袁州蒙山。

    ○一統志五十七、江西袁州府。

    禹貢揚州之域。

    隋于宜春縣置袁州、因袁山名也。

    明禮辭。

    
原注、明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迹、當别道尋之。

    趁衆鹹以為然。

    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

    ○傳燈錄四、初名惠明。

    以避師上字。

    故名道明也。

    惠能後至曹溪、大清一統志三百四十一、曹溪在曲江縣東南五十裡、源出縣界狗耳嶺、西流三十裡、合溱水。

    以土人曹叔良舍宅為寺、故名。

    又被惡人尋逐。

    乃于四會、
四會、詳上遇會則藏注。

    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随宜說法。

    
維摩經、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法華經、衆聖之王、說法教化。

    ○法華方便品二、諸佛随宜說法。

    注曰、佛道随三種機。

    以方便說、故雲随宜。

    獵人常令守綱。

    
綱、佃漁之具。

    所以羅鳥取魚者。

    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至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