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此五祖見偈、與供奉言也。

    供奉卻不用畫。

    勞爾遠來。

    經雲、凡所有相、
事物之相狀表現于外而能想像于心者曰相。

    ○大乘義章三本、諸法體狀、謂之為相。

    皆是虛妄。

    
六祖金剛經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

    妄則不真。

    既不真實。

    相既非相。

    又雲、非獨佛身、相即無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色身有相、故言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

    依此偈修、免堕惡道。

    
大乘義章八末、地獄等報。

    為道所語。

    故名為道。

    故地持言。

    乘惡行往。

    名為惡道。

    ○普照禅師修行決曰、且憑世間有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輪。

    于天上人間得殊勝果報、受諸快樂。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六祖金剛經注、希求福利。

    得福雖多。

    而于識心見性。

    了無所得。

    傳大士雲、寶滿三千界。

    齊易作福田。

    性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令門人炷香炷香、焚香也。

    禮敬、禮拜恭敬也。

    ○普賢行願品、一者禮敬諸佛。

    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依此偈修、能享人天福報、此是實語。

    誦偈見性、此是五祖權辭。

    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善哉、稱贊之辭。

    ○智度論、歡喜贊言善哉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

    望和尚慈悲、
與樂名慈。

    拔苦名悲。

    ○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衆生樂。

    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少、些少也。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寶積經二十八、于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

    了不可得。

    
黃檗傳心法要下、問何處是菩提。

    師雲、菩提無是處。

    佛亦不得菩提、衆生亦不失菩提。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雲、如何發菩提心。

    師雲菩提無所得。

    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故雲、我于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

    明知一切衆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

    你今聞發菩提心、将謂一個心學取佛去、唯拟作佛。

    任你三祗劫修、亦祗得個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傳心法要下、達磨來此土至梁魏二國。

    祗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

    言下便會即心是佛。

    身心俱無。

    是名大道。

    大道本來平等。

    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

    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所以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未審心之與性、為别不别。

    師曰、迷即别、悟即不别。

    曰、經雲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釋心成性。

    不生不滅、黃檗雲、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為第一。

    諸學道人。

    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但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又曰、真心無相、不去不來。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于一切時中、自無始以來相續者、名一切時。

    念念念念、即刹那刹那也。

    凡物變化于極短之時間、若心念然者。

    ○維摩方便品、是身如電。

    念念不住。

    ○寶積經九十六、是身無量過患。

    微塵積集。

    生住異滅。

    念念遷流。

    自見。

    
頓悟入道要門上、問身心以何為見。

    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雲、既無如許種見、複何見。

    答是自性見。

    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于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問、隻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答、喻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

    何以故、為明鑒無心故。

    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

    以清淨故、能生此見。

    萬法總該萬有事理之語也。

    法、自體之義。

    規則之義。

    萬有之事理、一一有自體、具規則。

    故皆名法。

    無滞。

    
六祖金剛經注雲、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

    又雲、心無所住、随處解脫。

    内外根塵、悉皆銷殒。

    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一真一切真。

    
三藏法數四、無二曰一。

    不妄曰真。

    ○一真指絕待真理而言。

    離虛妄謂之真。

    所謂真如也。

    真如即自性。

    念念自見性者。

    則一切皆離虛妄。

    故雲一真一切真。

    ○起信論、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

    悉皆真故。

    萬境一切境界總名萬境。

    自如如。

    
六祖金剛經注、如者萬物一如、不起分别。

    猶如一月當空、千波現影。

    影有現滅、月實自如。

    (影喻萬境、月喻自性。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如如是不動義。

    ○黃檗傳心法要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又曰、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沙亦不貪。

    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此即如如之一義也。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離絕法之迷情虛妄、曰真實。

    ○大乘義章二、法絕情妄為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六祖金剛經注、學者悟明心地、能行無相無著之行、開發心中智慧光明、離諸塵勞妄念、共成無上菩提。

    當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

    
将、持也。

    ○詩、無将大車。

    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

    又經數日、作偈不成。

    心中恍惚、
恍惚、見不真切也。

    俗謂記憶不真切而無定見曰恍惚。

    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複兩日、有一童子
玄應音義五、童子、是彼土八歲未冠者。

    童子總名。

    ○智度論二、梵語鸠摩羅伽、秦言童子。

    ○寄歸傳三、白衣詣比丘所、專誦佛典、求落發。

    号童子。

    ○論語憲問篇、阙黨童子疏、未冠者之稱。

    于碓坊過、碓坊、舂米之小房也。

    唱誦其偈。

    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

    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

    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堕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

    
來生緣、來世之因緣也。

    ○梁高僧傳、永結來緣。

    上人、釋氏要覽上、增一經雲、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名上人。

    律、瓶沙王呼佛弟子為上人。

    ○此上人指童子也。

    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

    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

    惠能曰、惠能不識字、
傳法正宗記六、初大鑒示為負薪之役、混一凡輩、自謂不議文字。

    及其以道稍顧、雖三藏教文俗間書傳、引于言論、一一若素練習。

    發演聖道。

    解釋經義。

    其無礙大辯、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矣。

    昔唐相始興公張九齡方為童。

    其家人攜拜大鑒。

    大鑒撫其頂曰、此奇童也。

    必為國器。

    其先知遠見、皆若此類。

    孰謂其不識世俗文字乎。

    識者曰、此非不識文字也、示不識耳。

    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語言之所及。

    蓋有所表也。

    請上人為讀。

    
為、去聲。

    時有江州江州、今湖北舊武昌府及江西省地。

    ○一統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貢荊揚二州之境。

    隋初廢郡。

    後改州曰九江郡。

    唐複為九江。

    别駕、官名、為州刺史之佐吏。

    因從刺史行部别乘傳車。

    故謂之别駕。

    後世通稱通判為别駕。

    照漢制也。

    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
已、畢也。

    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駕為書。

    别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希有、事之甚少者。

    ○嘉祥法華疏三、曠世所無。

    故言希有。

    惠能向别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

    
初學、謂甫經求學、未克深造之人也。

    ○圓覺經普眼章、當知菩薩。

    不重久習。

    不輕初學。

    何以故。

    一切覺故。

    ○史記賈生傳、雒陽之人。

    年少初學。

    下下人有上上智、此言最下之人、往往發生有最上之智識。

    上上人有沒意智。

    
言意智汩沒也。

    ○普燈錄二十八。

    四個沒意智漢、做處總無畔岸。

    ○吳越春秋曰、興之原利以沒其意。

    注、沒、溺也。

    ○此言最上之人。

    往往埋沒其智慧。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無量、多大至不可以計量也。

    ○攝大乘論釋八、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無邊、廣大無邊際也。

    ○法華常不輕品曰、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

    千千劫于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别駕言、汝但誦偈。

    吾為汝書。

    汝若得法、先須度吾、
度、渡也。

    渡過生死海而登涅槃岸也。

    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傳燈錄三、無樹作非樹。

    大藏一覽。

    又作非樹。

    ○菩提注詳上文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下。

    明鏡亦非台。

    
傳燈錄三、正宗記六、大藏一覽、明鏡皆作新鏡。

    此言心鏡亦無可磨形。

    實無方圓明暗之影。

    安有鏡台之相。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卓立無依。

    靈靈不昧。

    如鳥飛空、而不住空。

    似魚遊水、而不滞水。

    從本以來、曾無所礙。

    ○傳燈錄三、大藏一覽、皆作何假拂塵埃。

    正宗記六、作何處有塵埃。

    光明藏、作争得染塵埃。

    會元一、正脈一、類聚八、悉如今偈。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

    無不嗟訝。

    
贊美而疑怪曰嗟訝。

    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史記、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肉身菩薩、謂生身之菩薩也。

    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

    ○楞嚴經八、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緣起外記、求那跋陀羅三藏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授戒。

    又智藥三藏自西竺國來。

    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

    有肉身菩薩開演上乘、渡無量衆。

    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将鞋擦了偈、擦、音察。

    摩也。

    摩滅文字而泯衆疑也。

    曰亦未見性。

    
涅槃經、見佛性者、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是名衆生。

    衆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
不使人見而至、曰潛至。

    見能腰石舂米、師墜腰石镌龍朔元年盧居士志八字。

    此石今存黃梅東禅。

    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忘軀、不顧身命也。

    ○大藏一覽二、偈曰、求聞半偈舍全軀。

    ○指月錄四、初祖謂二祖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當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篩、師挨切、音衰。

    用具也。

    編竹為之。

    有孔。

    所以分别物質之粗細者。

    ○又、用篩過物曰篩。

    ○五祖以目前事試其行解熟否。

    六祖答以自所履踐。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
會悟五祖之意也。

    三鼓入室、三鼓、夜十二時也。

    ○法華經、著如來衣。

    入如來室。

    祖以袈裟遮圍、袈裟、僧衣也。

    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

    而用其他之雜色染之。

    其衣為長方形、而以諸小片割截而成者也。

    ○行事鈔下一、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

    ○慧苑音義上、袈裟、具雲迦邏沙曳。

    此雲染色衣。

    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金剛經注、衆生之心、本無所住。

    因境來觸、遂生其心。

    不知觸境是空。

    将謂世法是實。

    便于境上住心。

    正猶猿猴捉月。

    病眼見花。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即無所住。

    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

    譬如太空、無有挂礙。

    有所住心、即是妄念。

    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

    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

    豈不是省力的事。

    到此之時、無栖泊處、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傳心法要卷上曰、你但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

    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無栖泊處、即是行諸佛行。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破無始之迷妄、開真實之知見、曰大悟。

    ○觀無量壽經、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一切萬法宗鏡錄三、一切萬法。

    至理虛玄。

    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明州布袋和尚有偈雲、吾有一軀佛。

    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

    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

    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

    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

    清淨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

    分身千百億。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六祖金剛經注、眼對色謂之見。

    耳對聲謂之聞。

    見聞是根。

    色聲是塵。

    色聲未對之時、我性常見常聞、未曾暫滅。

    色聲相對之時、我性未嘗暫生。

    此是菩薩了悟真性活潑潑地、洞然同于太虛、所以不曾生滅。

    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塵轉、即有生滅。

    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

    不知所起滅心、皆是妄念也。

    若見六塵起滅不生、即是菩提。

    案、菩提即自性也。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無欠少曰具足。

    ○法華經、此大良藥。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六祖金剛經注、性含萬法。

    本自具足。

    應用遍知。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去來自由。

    無所挂礙。

    此法上至諸佛。

    下至含識、本無欠少。

    是名具足相也。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傳心法要上、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内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

    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頓悟入道要門上、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

    湛然常寂。

    此是本心形相也。

    亦是本身。

    本身者、即佛身也。

    學法無益。

    
普照禅師修心決、不識自心是真佛。

    不識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遠推諸聖。

    欲求佛而不觀己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

    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卧、一食卯齊、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隻益自勞爾。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