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淩。

    劍樹刀山、更無推抵。

    或攝沃焦石下、或在鐵圍山間。

    受镬湯則萬死千生、遭剉磕則一刀兩段。

    饑吞熱鐵、渴飲熔銅。

    十二時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見頭影。

    受足罪業、複入輪回。

    頓失舊時人身、換卻這回皮袋。

    披毛戴角、銜鐵負鞍。

    以肉供人、用命還債。

    生被刀砧之苦、活遭湯火之災。

    互積冤愆、遞相食啖。

    那時追悔、學道無因。

    何如直下承當、莫待今生蹉過。

    汝等終日隻求福田。

    
求人天有漏之果、福報盡時、還入三塗。

    ○竹窗随筆、今生持戒修福之僧。

    若心地未明。

    願力輕微。

    又不求淨土。

    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

    亦多為富貴所迷。

    或至造業堕落者。

    有老僧搖手不之信。

    予謂無論隔世。

    親見一僧結茅北峰之陰。

    十年頗著清修。

    一時善信敬慕。

    為别創庵。

    徙居之。

    遂緻沉溺。

    前所微得俱喪。

    見世且然。

    況來生耶。

    問此為誰。

    予雲、即老兄是。

    其人默然。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言生死之苦、如大海然、無邊際也。

    ○止觀一、動法性山、入生死海。

    ○六祖金剛經口訣、凡夫之人、生緣念有。

    識在業變。

    習氣薰染、因生愈甚。

    故既生之後、心著諸妄。

    妄認四大、以為我身。

    妄認六親、以為我有。

    妄認聲色、以為快樂。

    妄認塵勞、以為富貴。

    心目知見、無所不妄。

    諸妄既起、煩惱萬差。

    妄念奪真、真性遂隐。

    人我為主。

    真識為客。

    三業前引。

    百業後随。

    流浪生死、無有涯際。

    生盡則滅。

    滅盡複生。

    生滅相尋、至堕諸趣。

    轉輾不知、愈恣無明。

    造諸業罟。

    遂至塵沙劫盡、不複人身。

    ○法華經方便品、以諸欲因緣、墜堕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心地觀經、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

    ○觀佛三昧經、三界衆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

    ○身觀經、循環三界内、猶如汲并輪。

    ○華嚴經、張大教綱、亘生死海。

    渡人天龍。

    置涅槃岸。

    ○盂蘭盆疏新記、苦海者。

    三界苦道。

    無有邊底。

    故喻海也。

    ○六祖金剛經注、心若清淨。

    一切妄念不生。

    能度生死苦海。

    ○竹窗随筆、醉生夢死、恒言也、實至言也。

    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

    貧賤者。

    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

    富貴者。

    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

    受用不同。

    其忙一也。

    忙至死而後已。

    而心未已也。

    齊此心以往。

    而複生。

    而複忙。

    而複死。

    死生生死。

    昏昏蒙蒙。

    如醉如夢。

    經百千劫。

    會無了期。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出離生死、即出三界也。

    ○傳心法要下、問如何是出三界。

    師雲、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

    自性上自諸佛菩薩。

    下至蠕動蠉飛之生類、其品類雖千差萬别、無非以不變之真性為體。

    若迷于此真性、則為煩惱所覆障、而成生死流轉。

    若悟此真性、則能出離生死、而得入于涅槃。

    此其性謂之自性、即本有之自性也。

    其自性不遷不變、又謂之如來之自性。

    又名為真如。

    又謂之自性真如。

    自性之本佛備于己身、其本佛、謂本有之自性也。

    若迷、金剛三昧經、譬如迷子。

    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

    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

    汝執金錢何不取用。

    随意所須皆得充足。

    其子醒已。

    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

    迷子、汝勿欣怿。

    所得金錢、是汝本物。

    汝非有得。

    雲何可喜。

    案本物即自性也。

    若迷自性、猶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也。

    福何可救。

    
福者、即從福田求得之人天福報也。

    雖得福、亦不能救生死輪回之苦。

    ○智度論三十三、福者、善有漏。

    ○增一阿含經一、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

    ○百論上、福報滅時、離所樂事。

    ○智度論十六、無色界天、樂定心著不覺。

    命盡堕在欲界中。

    受禽獸形。

    色界諸天。

    亦複如是。

    從清淨處堕、還受淫欲、在不淨中。

    欲界六天、樂著五欲。

    還堕地獄、受諸苦痛。

    見人道中、以十善福貿得人身。

    人身多苦少樂。

    壽盡多堕惡趣中。

    ○心地觀經五、三界之頂、非非想天。

    八萬劫盡、還生下地。

    轉輪聖王、千子圍繞、七寶眷屬、四洲鹹伏。

    壽命報盡、須臾不定。

    我今亦爾。

    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

    琰魔使至、不免無常。

    案、據此則知雖享受非非想天轉輪聖王之福報及人間之福壽康甯。

    亦終不免再入生死大海之苦。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大乘義章九、照見名智。

    解了稱慧。

    此二各别。

    知世谛者名之為智。

    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

    通則義齊。

    ○法華經義疏、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智度論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

    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般若者、圓常之大覺也。

    一覺有三德。

    一、實相般若、即般若之理體。

    本來具于衆生之本心中。

    離一切虛妄之相之般若實性也。

    是所證之理體也。

    二、觀照般若。

    觀照實相之實智也。

    三、文字般若。

    解釋上之二般若之文字、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經是也。

    按此般若指第一種實相般若而言。

    下同。

    各作一偈、偈、音奇。

    佛家所唱詞句、謂之偈。

    華言頌。

    諸經雖五字七字、為句不同。

    皆以四句為一偈也。

    然亦有變體而不限此例者。

    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
止觀一、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

    付汝衣法、傳正法而更授以師之袈裟也。

    見傳燈錄三。

    ○五燈會元一、達磨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請師指陳。

    祖曰、内傳法印、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

    雲吾西天之人。

    言汝此方之子。

    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

    汝今受此衣法。

    卻後難生。

    但出此衣、并吾法偈。

    以表明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年。

    衣止不傳。

    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通理者少。

    潛行密證。

    千萬有餘。

    按此指達磨相傳之衣法也。

    ○傳心法要、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

    以佛傳佛、不說餘佛。

    以法傳法。

    不說餘法。

    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

    乃是本源清淨心也。

    又雲、祖師直指一切衆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

    不屬漸次、不是明暗。

    不是明、故無明。

    不是暗、故無暗。

    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

    如此見得、名之為法。

    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
火急、言如火之急也。

    ○北史齊武帝紀、帝特愛非時之物。

    取求火急。

    皆須朝征夕辦。

    不得遲滞。

    
滞、音彘。

    遲、留也。

    思量即不中用。

    
思量、思慮事理而量度之也。

    ○法華經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不中用即不适于用也。

    ○史記、始皇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

    ○林子壇經訊釋、佛之妙義、雖曰不屬之言語文字矣。

    而其所以發之言語見之文字者、亦非有待于拟議而安排也。

    故曰思量不中用。

    見性之人、徹見自心之佛性、名見性。

    ○悟性論、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永平道元法語、見性、即佛性也。

    萬法之實相也。

    亦即衆生之心性也。

    又曰、衆生迷于此性故、輪回六道。

    諸佛覺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言下須見。

    
頓悟入道要門下、師曰見性者即非凡夫。

    頓悟上乘。

    超凡越聖。

    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

    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

    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輪刀上陣者、言舞刀如車輪之轉而入軍陣作戰也。

    亦得見之。

    
原注、喻利根者。

    衆得處分、處分、處置也。

    ○别本此下有來經後院四字。

    退而遞音第、更疊也。

    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将、赉也。

    持也。

    又、送也。

    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
宋高僧傳卷八、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

    少覽經史。

    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

    剃染受法。

    後遇蕲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禅為務。

    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

    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

    四海缁徒。

    向風而靡。

    道譽馨香。

    普蒙熏灼。

    則天太後聞之。

    召赴都。

    肩輿上殿。

    親加跪禮。

    内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聞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

    京邑士庶。

    競至禮谒。

    望塵拜伏。

    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

    嘗問法執弟子禮。

    退謂人曰。

    禅師身長八尺。

    龍眉秀目。

    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僧寺有上座一職。

    在住持之下。

    為一寺之領袖。

    又其位最高。

    上更無人、故名上座。

    為一切沙門所尊敬者。

    ○五分律十八、佛言上更無人。

    名之上座。

    現為教授師、教授師、為五種阿阇梨之第三種。

    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等。

    ○輔行四之三、宣傳聖言、名之為教。

    訓誨于義、名之為授。

    必是他得。

    我輩謾
謾音瞞、汗漫也。

    寬泛也。

    作偈頌、梵語偈陀、此譯頌、梵漢雙舉名偈頌。

    偈注詳前。

    枉用心力。

    
勞而無功曰枉。

    ○心力、謂人所以運用其心思之能力也。

    ○梁書徐勉傳、吾年時朽暮。

    心力稍殚。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

    
依止者、依賴止住于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也。

    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
法華經譬喻品、常思維是事。

    ○漢書董仲舒傳、思惟往古。

    而務以求賢。

    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

    
為我之為讀去聲。

    我須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

    
見解、猶言見地。

    見到之處也。

    ○傳燈錄、二子見解、過于鹙子。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

    
求法、求正法也。

    猶言我呈此偈。

    為求正法即是善。

    為奪祖位即是惡。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别。

    
若為覓祖位而呈偈。

    則心同凡夫、如此則與奪五祖之祖位何别。

    若不呈偈、終不得法。

    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
廊、堂邊庑也。

    拟請供奉供奉、官名。

    唐時凡有一材一藝者。

    得供奉内廷。

    故有翰林供奉諸名。

    至宋時、尚有東西頭供奉官。

    清代之在南書房行走者。

    亦自稱内庭供奉。

    盧珍指月錄四、作處士盧珍。

    傳燈錄三、會元一、又作處士。

    畫棱伽經棱、與楞同。

    棱伽經有四譯本。

    今存三本。

    一、宋求那錄三、會元一、又作處士。

    盡棱伽經棱、與楞同。

    棱伽經有四譯本。

    今存三本。

    一、宋求那跋陀羅譯。

    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凡四卷。

    又名四卷楞伽。

    二、元魏菩提流支譯。

    名入楞伽經。

    凡十卷。

    又名十卷楞伽。

    三、唐實叉難陀譯。

    名大乘入楞伽經。

    凡七卷。

    名七卷楞伽。

    明釋宗泐注解一、楞伽是城名。

    華言不可往。

    其城在南海摩羅山頂。

    無神通者不可往。

    佛于此處說法。

    即佛境界也。

    以處表法也。

    變相、畫楞伽經中說法時會處衆等之變相。

    猶言觀音經變相、地獄變相也。

    及五祖血脈圖、五祖、謂自初祖達磨大師至五祖弘忍大師也。

    ○血脈、體内流通血液之經絡也。

    今借此圖以形容嗣續列祖之傳。

    ○五祖血脈圖、謂傳受列祖之奧旨。

    而記其相承之名也。

    ○起信注疏一、血脈相承。

    一向蹑前起後。

    流傳流傳、猶傳布也。

    ○十六國春秋、大化流傳。

    供養。

    
猶雲奉養也。

    後世稱獻佛及飯僧。

    亦曰供養。

    ○華嚴經、諸供養中、法供最重。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

    
數度、數次也。

    行至堂前、心中恍惚、恍惚、見不真切也。

    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

    若道不堪、
不堪、不勝也。

    ○左傳、君将不堪。

    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
三更、夜間十二時、丙夜也。

    詳下五更注。

    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

    
此譬喻之辭也。

    ○西域記八、金剛座上菩提樹者。

    即畢缽羅之樹也。

    昔佛在世高數百尺。

    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莖幹黃白。

    枝葉青翠。

    冬夏不凋。

    光鮮無變。

    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

    頃之複故。

    心如明鏡台。

    
起信谕、衆生心者猶如于鏡。

    ○性理大全三十二、程子曰、聖人之心、明鏡止水。

    ○鏡奁之大者、上可架鏡故名鏡台。

    ○庚信賦、鏡台銀帶。

    本出魏宮。

    ○竹窗随筆、如喻心以鏡。

    蓋謂鏡能照物。

    而物未來時、鏡無将迎。

    物方對時、鏡無憎愛。

    物既去時、鏡無留滞。

    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

    然取略似而已。

    究極而論。

    鏡實無知。

    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

    何以雲妙明真體。

    時時勤拂拭。

    
拂拭、謂除其塵埃也。

    ○南史殷景仁傳、景仁便拂拭衣冠。

    勿使惹塵埃。

    
禅源諸诠卷二、故須依師言教。

    背境觀心。

    息滅妄念。

    念盡即覺悟。

    無所不知。

    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

    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或曰、此偈二句譬喻、言體。

    二句修行、說功。

    ○金源史肅詩、身似卧輪無伎倆。

    心如明鏡不塵埃。

     秀書偈了。

    
書、寫也。

    了、畢也。

    便卻歸房。

    人總不知。

    秀複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
法字注詳上文付汝衣法句下。

    有緣。

    
觀無量壽經、有緣衆生。

    皆悉得見。

    ○報恩經七、佛世尊應現世間。

    引接有緣。

    有緣既盡。

    遷神涅槃。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迷、謂心闇于事理而不悟也。

    ○大日經一、雲何迷心。

    謂所執異、所思異。

    ○大乘入道章下、迷心不悟。

    一行尚不能依。

    宿業宿業、為作于前世善惡之業因也。

    ○資持記上三之一、宿業所追。

    緻使此生虛喪。

    障重、障、煩惱之異名。

    煩惱能障礙聖道。

    ○大乘義章五本、能礙聖道。

    說以為障。

    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

    
聖、至尊之謂。

    聖意、聖人之意也。

    ○後漢書徐昉傳、五經久遠。

    聖意難明。

    ○測、度量之也。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漢舊儀、夜漏起、中黃門持五夜、甲夜畢傳乙夜、乙夜畢傳丙夜、丙夜畢傳丁夜、丁夜畢傳戊夜、戊夜畢、是為五更。

    ○顔氏家訓卷下曰、或問一夜何故五更。

    更何所訓。

    答曰、漢魏以來。

    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雲、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亦雲、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皆以五為節。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入門未得、言尚未入門。

    不見自性。

    
此指五祖平日見神秀不見自性而言。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

    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

    忽見其偈。

    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