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序

關燈


    春秋時為吳國之都、故名。

    休休禅庵、庵、與庵通。

    ○續傳燈四德異傳、素軒蔡公、施蓮湖橋庵。

    請居之、曰休休庵。

    釋氏要覽上、釋名曰、草為圓屋曰庵。

    ○禅庵、參禅道人所居之庵也。

    與諸勝士勝士、持戒者之尊稱也。

    ○月燈三昧經、能淨持戒名勝士。

    同一受用。

    
受用、享受之意。

    ○朱子語錄、不會經曆許多、事過便去、看易也、卒未得他受用。

    惟願開卷舉目、謂開壇經而一閱。

    直入大圓覺海、圓覺經注、大者、大外有小可陳、猶是分限。

    豈為至大。

    今以圓覺體無邊際、絕諸分限。

    強名大也。

    圓者、滿足周滿外、更無一法。

    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别念想。

    ○海者、譬喻也。

    譬大圓覺如海之無邊際、故雲大圓覺海。

    續佛祖慧命無窮、古今集嗣法論、參禅學道。

    貴在乎續佛祖慧命。

    非榮身之事也。

    ○智慧為法身之壽命。

    智慧之命夭傷、則法身之體亡失。

    故雲慧命。

    斯餘志願滿矣。

    至元
元始祖年号。

    即民國前六百四十八年也。

    二十七年庚寅歲中春日。

    
中春二月也。

    ○書堯典、日中星烏、以應中春。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箋注 行事為後世所宗仰者稱祖。

    天竺初祖摩诃迦葉、傳至二十八祖達磨大師。

    達磨于梁武帝時來中國、即為中國禅宗之初祖。

    二祖名慧可。

    三祖名僧璨。

    四祖名道信。

    五祖名弘忍。

    六祖名惠能。

    ○春秋正義曰、三傳之義、本皆口傳、後之學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師之目題之。

    ○漢書外戚傳曰定陶丁姬、易祖師丁将軍之玄孫。

    師古注、祖、始也。

    丁寬易之始師。

    ○凡創立宗派之人、無論釋家道家、皆曰祖師。

    ○指月錄四、有期城太守楊炫之、早慕佛乘。

    問初祖達磨大師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

    不厭有無。

    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

    即說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瑜伽論、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

    故名大師。

    又曰、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集滅、故名大師。

    又曰、為摧滅邪穢外道、世出世間、故名大師。

    ○資持記上一之一、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即十号之一。

    ○四教儀集注上、大師者、群生楷範。

    ○正宗記、六祖惠能大師、姓盧氏。

    新興人。

    辭母直造黃梅東山。

    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開示山法門。

    後歸寶林寺。

    一日謂衆曰。

    吾于忍大師處受法要并及衣缽。

    今汝等信根純熟。

    但說法要、衣缽不須傳也。

    次年坐化。

    塔于曹溪。

    今南華寺是也。

    ○法寶、為三寶之一。

    諸佛所說之妙法。

    可以珍重如世之财寶者然、故名。

    ○維摩經佛國品、集衆法寶。

    如海導師。

    ○翻譯名義集五、引光明玄曰、至理可尊、名曰法寶。

    ○漢書音義、封土而高曰壇。

    除地平坦曰場。

    ○經、常也。

    凡載道義法制之至當不可易之書謂之經。

    ○壇經者、其壇為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

    立碑謂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

    而智藥三藏于梁天監元年植菩提樹一株于此壇畔。

    預志謂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衆、真傳佛心印之法主雲雲。

    故雖六祖随緣赴說、不皆在于此壇畔說法、而門弟子歸重肉身菩薩于此壇畔樹下轉上乘法輪之谶、而雲壇經也。

     唐釋門人法海錄 無錫丁福保仲祜箋注 在民國前一千二百九十四年、唐高祖李淵受隋禅有天下、國号唐。

    ○避暑錄話下、晉宋間佛學初行。

    其徒猶未有僧稱。

    通曰道人。

    其姓則皆從所授學。

    如支遁本姓關。

    學于支謙為支。

    帛道猷本姓馮。

    學于帛屍梨密為帛是也。

    至道安始言佛氏釋迦。

    今為弟子。

    宜從佛氏。

    乃請皆姓釋。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考。

    王畿雲、或又謂佛之徒稱釋。

    起于道安。

    大令時未應有釋老之稱。

    此又不稽古之甚者。

    阿含經雲、四河入海。

    與海同流堿。

    四姓出家。

    與佛同姓釋。

    釋、佛姓也。

    此土謂佛謂釋久矣。

    志稱釋老。

    以佛對老。

    非謂佛之徒也。

    晉書雲、何充性好釋典。

    崇修佛寺、是也。

    然道安以前比丘。

    各稱其姓。

    道安欲令皆從佛姓。

    初不之信。

    後得阿含經。

    始信之。

    爾後此土比丘皆姓釋。

    如釋慧遠是也。

    ○門人、門弟子也。

    ○法海、韶州曲江人。

    傳燈錄五、五燈會元二、禅宗正宗一、指月錄四、皆錄本經機緣品中一則。

    此外事迹無考。

    惟全唐文卷九百十五、載法海、字文允、俗姓張氏。

    丹陽人。

    一雲曲江人。

    出家鶴林寺。

    為六祖弟子。

    天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師講席。

    ○錄、鈔寫也。

    宋史選舉志集書吏錄本。